第三辑 医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1&rec=466&run=13

中医建国前,境内中医多为世传,各有所长。民国时期圣佛寺主持和尚戒行,经
常进山采集中草药,为群众免费医疗,尤擅长治疮。东衡鱼邱广印擅长妇科,对治疗
妇女痛经、带下、不孕诸疾及产后疾患均有精辟诊析,许多危重病人,经其治疗均能
转危为安。其余如石横的尹丰序、尹序型、李西辰、尹承和,隆庄的袁芳鑫、潘文田,
衡鱼的王孺文、胡家瑞、江宗怀,八道岭的周长木、周长清、周广林,南大留的张连
仲、王以笃、张洪祚、何友森,北大留的张洪伦、曹一章、张家方,西铺的尹葛序、
杨道恒,南高余的张春已、张洪生,对福山的郭学凡,马坊的尹干卿、尹承臣,圣佛
寺的吕洪贵,红庙的王维明等均为境内知名中医。
建国后,各级政府重视中医人才的培训和使用。省、地、县多次举办中医进修班,
对部分中医进行培训。1954年,石横选派代表参加了县首届中医代表大会,大会全面
贯彻中医政策,对继承和提高中医医术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医在防病治病中救治了不
少急难病症,如用大黄牡丹皮汤治疗阑尾炎,用白虎汤治疗乙型脑炎,用茵陈栀子汤
治疗传染性肝炎等,当时均获一定疗效。1978年,县中医学会成立,境内中医均加入
学会,学术活动日趋活跃,中医得到了进一步振兴,许多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师结
合现代医学知识,辩证辨病相结合,对一些慢性疾病,如肝炎、肾病、胃病等治疗取
得明显效果。
西医建国初,张国卿、刘保芹、肖继功、王士昌先后在境内开设西药铺. 1961年
建立公社卫生院后,西医始分内科、外科、妇产科。
外科:1959年以前,各诊疗点仅能对破头红伤进行缝合和敷药包扎,对疮痈进行
手术医治。 1959年之后,亦仅能做些小型手术。1961年之后,能做一般腹部手术。1
971年, 设五官科,能做拔牙手术,能破腹取婴,能做扁桃体摘除手术。1979年后,
能做胃切除、肠梗阻、开颅、子宫切除、气管切开、甲状腺肿瘤切除、骨髓穿刺、腰
穿刺等手术。
内科:1959年开始收治重病患者,并不断邀请地县级医院名医定期来卫生院诊病,
并传授医术,对疑难症进行会诊。1979年后,对乙脑、流脑、脑溢血、胸膜炎、心力
衰竭、有机磷中毒及其他急重病患者均能留院救治。
妇产科:1961年设妇产科门诊,主要任务是培训农村接生员,宣传妇幼保健常识,
为产妇接生,查治妇科病及计划生育咨询。
中西医结合自60年代起,公社卫生院始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某些疾病。之
后,中西医结合治疗增多,遇严重或疑难病症,采取中、西医会诊,各显绝技,效果
较好。
梁氏整骨境内梁氏整骨始于医师梁树恩。梁氏,本县安驾庄人。1956年在东衡鱼
街路西开设诊所就医。1959年被聘为卫生院骨科医师。凡跌打、车轧而骨折者,先接
好,以膏药贴患处,再用杉木逼挺,勿使错位,百日即愈,负重如初。梁氏整骨适用
四肢闭合性和简单开放性骨折和脱臼。手法以《医宗金鉴》整骨八法为主,吸收历代
各家之长,以膏药、杉木皮为固定材料,兼内服中药,后期导以功能锻炼,外加中药
洗烫,有内外兼治、动静结合的特点。以杉木皮固定是梁氏创用。杉木皮直中有柔,
软而不曲,较之用竹木板或石膏固定优越。此外,骨伤、骨寒、骨创疼痛等骨类疾症,
贴膏药,服汤药,烫洗,疗效明显。
护理建国前后,境内无专业护理人员。1961年,公社卫生院建立病房,始安排护
理人员。1966~1976年,护理工作被削弱。1978年落实“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充实
了护士队伍,加强了护理工作。1972年2月,县护理学会成立,石横医院5名护士被吸
收为会员。为解决住院病员多、护理人员少的矛盾,石横医院研制成“简易晶体输液
自动呼叫器”,减少了输液事故,1982年地区卫生局授予科技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