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古墓葬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1&rec=446&run=13

北高余汉墓群1973年,北高余村民在村北引黄灌渠东侧整地时,于两米土层下发
现汉墓群,全部为石棺,棺内有战国、秦、汉时古币数公斤,陶器数件,古鹿角1个。
后衡鱼汉墓群60~70年代,后衡鱼村民在甲家宅子后边取土时,于3米左右深处,
先后发现汉墓数十座,全部为石棺,内有石币、陶器、石斧等。在村南康王河床,亦
发现类似古墓数座。村东北隅古墓中,有秦汉古币、汉印、刀剑、铁器、陶器等。
道口舜王冢在村西北1华里处, 墓径30米,高10米余。舜曾在衡鱼成都,故后葬
于此处。现该冢仅存一角。
刘海东墓位于前衡鱼村西南1公里处。 刘为北宋抗金英雄。此墓旧志虽有记载,
但近年已无知者。1983年春,史志工作人员听说前衡鱼西南有雕龙古碑,立即现场考
察。此碑裸露米余,大部淤于泥土之中。经发掘地下两米处,有一石龟驮碑。全碑高
约5米余,为元大德二年(1298) 所立。原衣冠冢已深淤于泥土之中。据知情人介绍,
该碑在“文化大革命”中历经浩劫,因深淤泥中而幸存。
左丘明墓位于东衡鱼村东粮站附近。建国初,墓有封土,墓前有唐贞观年间竖立
的墓碑、墓门牌坊等。坊上书“左丘明墓。”清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载:“左子
墓在县西南五十里衡鱼。按峄县亦有左子墓,元魏地形志云,在富城县(即今肥城)有
左丘明冢。元和志云平阴东南有左丘明墓,则墓在肥城也”。
左丘明,春秋史学家,衡鱼人。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文化大革命”初期,
墓被铲平,石碑、牌坊湮没。左子后裔邱明阳作《乱后谒左丘明墓》诗云:“古今多
少天下才,身后零落埋尘埃。我今来此瞻公墓,一片蔬禾无觅处。十年浩劫风卷云,
多少古迹湮无存。虽然劫后无遗址,父老犹记左丘坟。史学大家左丘明,他与孔丘共
时生。‘三孔’保护左被遗, 实是有幸有不幸。我今不禁大声呼,敬请政府莫踌躇。
重视古迹茔重建,前人轶事后人述”。
康王墓位于隆庄村东南角,相传康王赵构经隆庄曾遇雨燎甲,后人建墓以示纪念。
原有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胡济民撰重修故王墓碑,万历四十年(1612)黄道明重修故
王墓碑。建国后,墓、碑因修路废。有诗《题隆庄康王墓》一首云:“闻说汇北睡康
王,忽悟原名燎甲庄。赵构陶牛甩敌寇,遇雨烤甲进姜汤。泥马渡过肥子河,建都登
基在钱塘。后人为纪燎甲事,建墓树碑史悠长。盛世何仿茔重建,古迹名胜宜弘扬”。
冉子父母墓位于隆庄村东北角。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记载:“县西南五十里
隆庄有冉子先人墓。东原志:冉子父名在,母田氏,以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 己卯
冬十一月初八生冉子,敬王二十年(前499) 壬寅冉子父卒葬陶山阳野村,甲辰母卒与
父合葬即其地也。光绪七年冉氏裔重立墓碑,知县邵承照为之撰记焉。”“文革”初
期此墓湮没。有《村民指点古墓址有感》诗云:“孔子桃李天下布,我邑冉子是名徒。
冰出于水寒于水,继承又有新建树。牛山之阳冉家庄,子有故里世人述。城西隆庄有
封地,冉子父母葬沃土。历代县令立碑志,悠悠千年遗迹古。浩劫夷平人皆叹,古人
何罪扬尸骨!文化古迹宜重建,精心设计绘草图。亦可建在福山侧,劳动人民游乐处”。
九女坟在圣佛寺村东南1华里处,建国后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