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民间传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1&rec=414&run=13

金钗戏窦仪
石横村西北角原有一座古寺,名叫延庆寺,相传为唐代创修。院内正殿之中,有
泥塑神佛三尊和十八罗汉。 西殿有神像三尊, 两边有十殿阎君, 壁上写对联一副:
“月白风清断然不雨;天寒夜冷必定成霜。”据说这对联有这么个来历:古时有位进
京赶考的学生,名叫窦仪,路过石横时天色已晚, 窦仪家中贫寒,舍不得花钱住店,
来到延庆寺借宿。寺中长老见是一个眉清目秀,谈吐文雅的学生借宿,便欣然应允,
把窦仪引到西殿。时值秋末冬初,夜里较寒,窦仪端坐神灯之旁展卷读书,孜孜不倦。
半夜时分,窦仪朦胧入睡,不知什么时候他被拍门声惊醒,心中甚为诧异,深更半夜
是谁叫门?正疑惑间,传来女子的叫门声:“郎君开门。”窦仪忙问:“你是谁?为
何夜半三更叫门?”“我乃本镇良家女子,喜闻郎君至此,实乃天缘,如此寒夜,我
愿与您做伴,请快些开门。”窦仪借着月色从门缝向外一望,见是衣着华美貌似天仙
的绝色少女,心想:深夜私奔,定非良女,我何不难为她一下,让她自惭而归。于是
说:“小姐让我开门不难,须对上我的对联。”少女欣然答曰:“君子一言既出,驷
马难追,请出上联。”窦仪随口而出:“月白风清断然不雨(语)。”“天寒夜冷必定
成霜(双)”少女没加思索脱口而对。窦仪甚感惊讶。这时少女苦苦哀求开门。窦仪想:
少女固然可爱,若收留她,岂不坏了我的学业。于是,窦仪右手提剑,左手开门,一
剑向那女子挥去,那少女立即化为一只金鸡,急翔而去 (这个传说故事在民国初年,
曾被东平四音剧团创作成剧本,在石横多次演出)。

响马坟
东衡鱼村东面有一座响马坟,相传这个坟里埋的是一个响马。清同治年间村内来
一异人,不详其姓字,不断周济贫人。有一年冬季的夜里,他与几个村人闲谈,一会
儿,他告便出去,大家还未散,他返回室内。进门后,大家见他帽子上满是积雪。是
时,此地晴空万里,星月交辉,不足一个时辰,往返已数百里。此人后卒于此地,村
人感其义,葬于村东,并立石为志。因不详其姓字,碑上直书“响马坟”。十年浩劫,
坟已湮没,现已无知者。

火烧李武忱
相传马坊古时叫方家庄。清朝初年,村里有个叫李武忱的人。有一天,他到石横
镇上去听戏。在剧场里,他忽然发现一个面目清秀、言谈不俗,商客打扮的人。他就
和这个人攀谈起来,边谈边察言观色,断定这人不凡,不是皇帝也是朝中大臣出京私
访。他想:如果真是这样,我可不能错失良机啊! 于是他热情邀请商客到他家一叙。
此人其初不肯,后见他态度热情诚恳,实乃盛情难却,就顺水推舟,随他来到方家庄。
李武忱设筵相待,酒过三巡李武忱把自己美貌的女儿唤出给客人劝酒。此女殷勤侍奉,
惹得客人心花怒放。李武忱趁机以女相许,客人欣然同意,倒身拜谢。原来商客是康
熙皇帝。后来李武忱一步登天,成了皇亲国戚,良田千顷,骏马百匹,并盖起了李家
大楼,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豪。李武忱为富不仁,横行乡里,方家庄周围40里不准群众
安磨安碾,不准打井,只许到他这里来打水推碾磨,如遇美女抢夺霸占。他不仅欺压
百姓,甚至连地方官僚豪绅也不放在眼里。
方家庄西边18里的孔村,有个王崇禹。王崇禹原任江西省吉安知府,由当地武士
梅占魁、邹光振保护告老还家。王崇禹为人耿直,武艺超群,外号铁脖子。他听说方
家庄李武忱欺男霸女,无恶不作,义愤填膺,就联合孙官庄退休官僚孙老钱(孙光祀),
发动各村群众,惩罚李武忱。四外八乡群众纷纷响应,把李武忱的宅院围了里三层外
三层。王、孙决定用火攻,群众纷纷送柴,外地几个卖劈柴的也无偿地把柴扔进火堆,
屯头二十四家油坊纷纷把油挑来浇在柴上。大火熊熊烧了三天,李武忱全家都被烧死
在楼上。群众还不解恨,找到李武忱的尸体,砍下了李的人头。等李武忱的女儿闻讯,
求皇帝发兵来救,李家楼已成了废墟,康熙皇帝令人给李武忱做了一个金头葬于圣佛
寺村东南山麓。其女抱着她父亲的尸体大哭:“金头银头,不如爹爹的肉头。”

四十八搂的白果树
大寺村西头原有一座寺,寺后有一棵白果树,长得高大旺盛,枝叶繁茂,宛若一
把大伞,腰围约有三四搂粗细。当地却传着白果树四十八搂的说法。怎么回事呢?原
来在清朝咸丰年间,一个算命的瞎子路过,听说这里有棵很大的古树,就想见识见识,
摸摸这棵树到底有多粗。于是他让几个儿童把他领到树跟前,他把竹竿竖在树上作记
号,就以竹竿为记准,一搂一搂地搂起来,一个调皮孩子给瞎子开玩笑,把竹竿拿到
了一边。瞎子围树搂一圈又一圈,一面惊诧地喊:“这棵树这么粗啊。”累得他直冒
汗,等瞎子搂到想停下来时,这个孩子把竹竿又放在树上,瞎子搂到第四十八搂时摸
着了竹竿,他非常高兴地说:“太粗了! 太粗了!整整四十八搂啊!”从此,“白果树
四十八搂”的笑谈便在附近传开了。

关公刻竹明志
东汉末年,连年战乱,刘备、关公、张飞三人乱中失散。关公在曹操处住十二年,
后来他过五关、斩六将,保护二位嫂子去河北寻兄。一路上晓行夜宿,饥餐渴饮,非
止一日,这一天来到兖州郡肥城县界,路过都君庄(即今衡鱼)时,天空浓云密布,远
处传来几声雷响。关公一看,天要下雨,就命车夫快些赶路,自己骑马横刀随车而行。
往北走了约六七里地的光景,来到一个村庄,一问牧童,说这庄名叫杨野村 (即今隆
庄) 。这时一道闪电,雷声大作,阵风吹过,豆粒般的雨点洒落下来。关公命车夫停
车,让嫂子去一户人家避雨。他到门前一叫,走出一位老者,须发皆白,面如古月。
关公向老人施礼毕,说明避雨之意,老人欣然应允,热情往家相邀。关公忙命两位嫂
子随老人进屋避雨,这时老太太也走出屋子,殷勤往屋里让。老人也让关公一同进屋
避雨,关公一看房屋窄狭,进屋多有不便,于是谢过老人,走出了大门。这时雨越下
越大。
关公出得门来,往北一看,近处一条河(即今汇河) ,因久旱无雨,河已干涸,河
与大道相交处,有石桥一座,桥北路两侧,约有几十户人家。关公不想再打扰百姓,
就招呼车夫来到石桥下避雨。
关公自幼爱竹,少年时天天画竹,在曹营时,他时常画几笔,在他的卧室里也贴
着他自己画的竹子。他用常青的竹子表达自己对刘备赤诚的友谊和忠心。他在桥下避
雨,想到自己从曹营出来已数日,不知刘兄、张弟下落,今又遇风雨,心中郁闷不乐。
他看到桥旁随风雨起舞的小柳树,忽然又想起了竹子,身边没有笔呀,就是有纸笔也
无法画呀! 这时他偶而发现身旁有一块平而滑的方石面,他灵机一动,拿起青龙偃月
刀,瞬间用刀尖在石上刻上了两棵竹子,一棵风竹,一棵雨竹。风竹被狂风刮弯,竹
叶仿佛在风中呼啸,雨竹枝叶低垂,雨点滴滴,栩栩如生,竹叶由四句诗组成:不谢
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用这四句诗以明自己不慕荣华,高
风亮节之志。
事过之后,人们为纪念关公过境,在桥西北角修了一座“关帝庙”,把关公避雨
的桥命名为“紫云桥”。把“风雨竹”石刻移到关帝庙里。隋末唐初大书法家虞世南
曾作“风雨竹”跋语介绍关公作风雨竹的事。明末肥城知县刻“超群绝伦”赞语。关
公刻竹明志的事虽已历1700多年,但至今在当地仍广泛流传。

王五大刀
清朝嘉庆年间,隆庄有个姓王的壮士,生得浓眉大眼,高大粗壮,自幼爱习武术,
待成年之后,刀枪棍棒样样熟练,特别是刀法尤为精湛。因他排行第五,外人送他个
绰号叫“王五大刀”。
湖屯有个官盐店,听说王五大刀武艺高强,就聘请他担任盐巡。有一天,他刚从
盐店出来,听人讲有一强盗拐一良家女子往南而去,约摸有半顿饭功夫。他听后义愤
填膺,往南追去,约摸追到辛庄东南,看见一个男子牵着匹马,马上坐着一个年青女
子,哭哭啼啼。王五大刀大喝一声:“快站住! ”强盗吓了一跳,回头一看,见一个
人追赶自己,并没有放在心上,仍打马赶路。王五大刀一看此人置之不理,怒火上升,
赶到马前把刀一横拦住去路,并质问强盗为什么拐骗良家妇女,强盗说:“咱井水不
犯河水,你管什么闲事! ”王五大刀说:“我是官家盐巡--专门管咸(闲)事,你欺骗
良民我岂能不管?”两人争吵了一阵,各不相让打在一起。打了几个回合,强盗一来
力短,二来做贼心虚,渐渐敌不住。王五大刀扔了大刀,赤手空拳一把抓住强盗的臂
膀,轻轻一拧把胳膊给卸了下来,强人疼得呀呀直叫,王五大刀一个扫趟腿,把强盗
打翻在地,用绳子捆了个结结实实。他立即把这个人和那个妇女押解到县里。经县官
升堂审问,原来这人是拐卖妇女的惯犯,被绳之以法。那被拐骗的妇女乃是黄河西人,
被放送回家。这女子临行,对王五大刀千恩万谢。王五大刀见义勇为的事被传为佳话。

神寨名称的由来
东衡鱼原来有个土围子,因日久失修,坍塌过半。某年捻军北上,前锋已抵东平、
汶上一带,因当时地方政府对农民进行欺骗宣传,说起义军如何如何不好。于是,鹤
唳风声,一时人心惶惶,本村群众集于一处谋对策。为避难计,大家提出重修寨墙。
因时间急迫,恐不能抢前修成。时值深秋,境内秫秸遍野,因此决定用秫秸堆砌筑寨,
外用泥抹平,仅用三日即毕工。待捻军到达,已壁垒森严。事前捻军探无此寨,及至
见此寨大惊,误认为有神相助,遂挥师北去。

朱棣挖井
石横村内有一眼“四眼子井” ,井台3米见方,两块长条巨石上开口4个,口径7
0厘米, 四人可同时打水,互不干扰。棚石下井径两米,深20余米。数百年来这眼井
给石横一带缺水山村人民做出了贡献。近几年,石横村人民都吃上了自来水,这眼井
已成了历史遗迹。
相传这眼井建于明朝初叶,距今六百余年。当时皇帝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初封燕王,
镇守北平(今北京),握有重兵,势力较大。1399年,建文帝即位,燕王朱棣起兵一万
南下,路经石横村。
石横村是个缺水大村,突然驻扎了这么多部队,吃水已成问题。朱棣一面派军士
到邻村去挑,一面考虑解决吃水难问题,凿井不及,不如将原井加粗加深,棚石开四
口。不费大劲等于新挖三眼井。第二天,他留下一将领,带一百士兵挖井,百姓也纷
纷相助,只用了七、八天,四眼子井就掘成了。
明嘉靖庚戍进士,肥城名人李邦珍 (曾任河南巡抚兼提督操江,后巡按福建,与
戚继光共破倭寇;好读书,善诗文,首纂《肥城县志》) 为该井书写碑文。井北面现
存一块清嘉庆年间四眼子井重修碑。

赵解元轶事
清朝乾隆年间,东衡鱼有个赵东周,字圣为,家贫好学,甲午年(1774年)参加省
城举行的乡试,名列第一,中了解元。当地流传着赵解元的故事。
听戏:东衡鱼是当地出名的大集镇,每年三月十五有香火大会,会上商贾云集,
人流如潮,聘来的大戏一唱就是好几天。
赵东周童年在本村上私塾,这一年又起了大会,先生领着小学生到会上听戏。师
生们坐下不久,锣鼓一响开戏了。先生和其他学生全神贯注地听戏。赵东周悄悄地溜
到剧场边上的一棵大树下,他来干什么呢?只见他掏出《论语》就读起来,读一会,
背一会,完全忘了旁边是剧场。天过中午刹戏了,听戏的人陆续走完,先生和学生也
走了。赵东周反复背书,直到把《论语》背得滚瓜烂熟。这时他才觉得肚子咕咕响,
站起来一看,剧场里已空无一人。
走亲戚:赵东周青年时代,仍酷爱学习。有一天,他骑着小毛驴到北山天井走亲
戚。一路上他孜孜不倦地背书。来到北山羊肠小道,道旁是石头坝堰,赵东周光顾了
背书,两只脚撑在了两边石坝上。他刚背完一篇文章,定睛一看,不见了小驴,他吃
了一惊。往前一看,小驴已走出很远。
任教:赵东周考中解元,誉满全省,因与乡人点主,失去考进士的机会。他仍认
为自己知识不足,终日博览群书,如饥似渴地追求学问。因他学识渊博,聘请他任教
的很多。从此,他在周围各村辗转教书,中年他因生眼病而失明,使他感到分外苦恼,
后来仍以教书为谋生之路。晚年他在石横教书,直到去世。他双目失明怎么教书呢?
据传,凡“五经”、“四书”和许多古书他都背诵如流,甚至书上的批注他也背得一
字不差。因此,他教书是背教。学生对他很尊敬,学习也都勤奋。赵先生成为当时教
育名人。据清光绪《肥城县志》记载:他教的学生成名者不下数十人。

邱桓玲五子成才记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东衡鱼有一家姓邱的,老人名叫邱桓玲,是个太学生。他
有五个儿子,都培养成了才。长子廷枢中举人,官临邑教谕;次子廷范中拔贡,任内
阁中书;三子廷镐优贡生,任镶黄旗教习,后改任训导;四子廷岩恩贡,选授直隶州
判;五子廷墀庠生。
他五个儿子是怎样成才的呢?邱桓玲为儿子们成才费尽心血,到处访求名师,终
于在丁家屯访到一个姓董的。其人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是当时很有名望的饱学秀才。
于是,邱桓玲把董秀才聘为家庭教师。除付给束修外,夏冬两季还主动给老师做新衣
服,每日三餐,必亲自陪侍,如待贵宾。逢年过节,馈送厚礼。家中生活所需,照顾
得无微不至,使老师无后虑之忧。老师深受感动,教学时不遗余力,竭尽所学,循循
诱导,苦教12年,终使邱桓玲的五个儿子相继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