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学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1&rec=386&run=13

私塾石横私塾古已有之,清末,境内多数大村都有私塾。1909年(宣统元年) 有3
3处, 学生400余人。1913年增至37处,学生500余人。清末兴新学废私塾,至1920年
下降到27处,1930年减少到18处,至1943年绝迹。
石横私塾多为学生家长集资办学。 每处1名塾师,学生多者10~15人,少者3~6
人。还有少数富户自家聘塾师教诲子女,学生1~5人。私塾没有统一学制,因人授课。
启蒙阶段先学《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练习毛笔字。而
后依次读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易经、书经、诗经、礼记、春秋),
加作文或联对作诗。此外,还选学《朱子家训》、《女儿经》、《孝经》、《龙文鞭
影》、《古文观止》、《论说精华》、《论说指南》等。私塾教法呆板,学生偏于死
记硬背。
小学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 清廷颁布“废科举,兴新学”诏令。1908年(光绪三
十四年) 石横在吕祖祠办官立初等小学堂1处两班83人,在三教堂办民立初等小学堂1
处两班77人。
1913年,学堂改称学校。1929年,境内有小学32处,其中高小两处(大留、衡鱼)、
国民小学30处,其中女子小学2处(大留、西铺)、教会学校2处(隆庄、八道岭),在校
学生2312人,包括就读私塾的学童,入学率33%。至1937年全区有高级小学2处,4个
班,学生178人,初级小学31处,36个班,学生1746人。
1938年日军侵占肥城后,大部分学校停办。1939年后又逐步恢复。学校分两类,
一类为抗日小学,一类为日军所办的“新民小学”。
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的学校,初小33处,学生40班1828人;教师36人。高小有衡
鱼和大留。
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些学校备有抗日和日伪两套教材。敌来则以日伪教材作掩护,
敌退讲授抗日课本。时称此类小学为“两面学校”。
1940年石横日军安设据点之后,由伪县教育科出资办“新民小学”,推行奴化教
育。多数教员暗中接受抗日政府领导,有的隐蔽进行抗日活动,经常对学生进行抗日
爱国教育。 时有东大庙高级小学1处1个班,学生50人,后改为两班,学生100人,并
附设初级小学四年级1个班,学生40余人。
1948年全境解放后,立即恢复发展教育,至1949年,境内有高小2处,小学33处,
在校学生172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49%。
建国初,小学教育发展较快。1953年贯彻“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
稳步前进”的方针,至1957年,小学发展到34处,74个班,在校学生3762人,适龄儿
童入学率达到85%,1958年,受“大跃进”影响,小学教育大发展,因师资不足,教
学质量受到影响。1964年,贯彻中央“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指示,各大
队普遍办起“半工半读小学”(亦称半农半读小学),简称“工读小学”一般中小规模
的大队,办1个班,规模较大的大队办起2~3个班。校舍因陋就简,学生可晚来早走,
允许学生带弟弟妹妹上学, 上学免交学费。到1966年,小学36处,164个班,在校学
生612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在90%以上。
1959~1966年,高级小学除石横、衡鱼、大留外,又新增了隆庄、中高余、红庙、
圣佛寺4处。
“文化大革命”初期,小学教育受干扰。1968年,小学下放到大队,教师普遍回
原籍,致使各单位教师余缺不均。当时又大办初中或联合办初中,部分教师“拔高”
到中学任教,影响了小学教学质量。
1978年以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逐步恢复教学秩序,调整学校布局,小学联中
分类办学, 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小学教育,1987年,全镇有小学41所,217班学生6727
人,适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98%以上。
中学1930年春,石横兴办初级中学“福阳民众学校”。校址在石横村东天齐庙,
大殿为教室,东西廊房为学生宿舍,前过殿为办公室,后殿为贮藏室,东邻关帝庙为
食堂。是年春招生1个班50余人,开设古文(经书)、讲义(政治)、历史、数学、音乐、
美术、 武术等。学制为2年,全日上课,外加晚自习。教师计10余人,多数为县里派
来, 聘石横尹松峰为校长,李延荣、尹岐祚等为教员,又聘徐、梅、邹3家的拳师轮
流到学校教武术。该校不足2年即停办。
1957年8月, 石横举办民办中学班3处:东衡鱼1个班,50人,校址在穆家祠堂;
石横1个班50余人,校址在尹家祠堂,大留1个班50余人,校址在北大留村北大庙。
1959年9月, 3处民办中学合并到石横,原来的3个班合并为两个班,又招新生两
个班,教师10人,校址在尹家祠堂和福山东南麓刘家宅子。不久,该校改为公社农业
中学。
1958年9月8日, 石横招“戴帽”中学1个班,计52人,校址在吕祖祠,秋后迁至
西湖屯朱家楼,合并到县第五中学。
1960年春,国家拨款在石横村东南角建肥城县第十一中学,招生未进校即下马停
办。
1969年恢复了县第十一中学,只招收高中班。当时提出“村村有小学,队队有初
中,社社有高中”的口号,盲目发展队办、联办初中。当时办的初中有:石横、圣佛
寺、赵庄、保安、北大留、南大留、北高余、西铺、查庄、中东、中西、南高余、马
坊、隆庄、泉胜、东衡鱼、后衡鱼、前衡鱼、红庙、旅店共20处,43个班学生1192人,
教师119人。
1972年,前衡鱼办起了联办高中班。不久,隆庄、中东、红庙也相继办起高中班。
1976年,初中进行压缩,保留的有石横、圣佛寺、赵庄、保安、隆庄、南高余、
中东、 北高余、北大留、南大留、东衡鱼、后衡鱼、前衡鱼、红庙、旅店共15处,5
5个班,学生2377人,教师148人。
1979年根据上级指示, 中等教育进行结构改革,4个联办高中班以隆庄为中心合
并为石横公社农业中学,后迁至知青农场(即现硫酸铝厂)。初中相继调整,保留的有:
石横、赵庄、中东、隆庄、北高余、北大留、南大留、红庙、旅店、前衡鱼、后衡鱼
共11处,41个班,学生1736人,教师132人。
1983年, 肥城县第十一中学下放到石横公社, 改名为“石横中学”,后又改为
“石横镇中心中学”。
1987年止,联中压缩为6处,每管区1处,即石横、后衡鱼、红庙、马坊、大留、
赵庄,加上镇中心中学共7处中学,53班,在校学生295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