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卷 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1&rec=381&run=13

石横于1904年(光绪三十年)开始兴办小学堂,开始了从封建科举制度向旧民主主
义的过渡。根据“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向学生进行国民教
育。至1911年石横有初等小学堂两处,其中官立1处,民立1处。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之后,限制与改造私塾,发展新教育。根据三民主义的宗旨,
学校开始重视国民公德、生产技术、科学知识和增强国民体魄的教育。1914年 (民国
三年) 东衡鱼建肥城县公立第五十七处初等小学校。之后,部分大村庄陆续办起小学
十余处,大留还办起女初级小学2处,之后,大留、东衡鱼还办起高等小学。至19 29
年,境内有小学32处,在校学生2312人,包括就读私塾的学童,学龄儿童入学率为33
%。
1938年始,兴办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抗日教育。根据当时“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
了抗战”的总方针,教学服务于战争,广大师生宣传抗日,拥军优属,支援前线。日
军侵占石横后,为推行奴化教育,宣传“中日亲善”、“同文同宗”、“共存共荣”,
建立了新民小学和石横完小,与抗日政权争夺教育阵地。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 小学教育很快得以发展。至1949年,石横有高级小学2
处,在校学生224人,初级小学33处,在校学生172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49%。
1949~1957年,贯彻“教育为生产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使受教育者
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
教育方针, 对教育进行了整顿改造,并开展以扫除文盲为重点的文化学习运动。195
8~1965年, 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
合”的方针,中小学普遍开展了勤工俭学,大力兴办半农半读的工读小学和农业中学,
但在教学与劳动的比例上有失调现象。 至1965年,石横兴办初级农业中学7处,在校
学生842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小学陷于无政府状态,教学工作受到冲击,校
舍设备遭破坏。1967年,学校贯彻“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指示,发展校办工厂、
农场,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学军。同年秋,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贫下中农
代表管理学校,领导学校的“斗、批、改”,打乱了教学秩序。“文化大革命”中、
后期在师资及教学条件不足的情况下,盲目发展联办中学,使中小学的发展失去平衡。
由于招生取消考试制度,实业推荐与选拔相结合,挫伤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1978年后,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教育,学校工作开始转到以教学为中心的正确轨
道上来。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以上。1979年贯彻中共中
央关于中等教育改革的决定,大办以科技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1980年以后,
采取国家投资与群众集资相结合的办法改造校舍,彻底改变了“黑屋子”、“土台子”。
1987年,境内有初中7处,在校学生2956人,农林技术中学1处,对农村知识青年
进行短期技术培训,小学41处,在校学生6727人。幼儿园(所)36处,入园幼儿149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