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抗日游击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1&rec=353&run=13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炮轰卢沟桥,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进攻,全国抗日战争爆
发。日军的罪恶行径激起了石横人民的满腔义愤,各界爱国人士纷纷酝酿抗战。
抗日第十七营“七·七”事变后,尹鹏武在民族危亡之际,为组织抗日武装大造
舆论。他联合教员、职员和青年学生,在石横秘密组织了读书会。学习的书籍多为马
列著作和进步书刊。 他们一面学习,一面联络各地爱国人士,酝酿组织抗日武装。1
938年1月,他们首先发布了《告民众书》,提出了“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有钱出钱、
有人出人、有枪出枪、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口号。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发动,当
即有百余人报名参加,大都是尹鹏武的学生和原“农协”人员。队伍拉起之后,让李
兴斋、傅生苹到聊城山东第六区抗日游击司令部请示,确定该部由司令部直接领导,
番号定为“山东第六区抗日游击司令部本部第十七营”,并发委任状。委任营长尹鹏
武,副营长尹祚祺,下设一、二、三、八连,设内务处、军需处、政工处、参谋处等,
营部设在后衡鱼村田家围子李家大楼。
是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尹鹏武等在后衡鱼李家大楼召开了抗日十七营成立大会。
推举尹为大会主席, 尹鹏武等在大会上讲了话。参加大会的队员达200余人,有枪10
0余枝,许多队员手持单刀、木棍、红缨枪等,队员们还抬来了石横城门楼上的土炮,
官兵抗日情绪极为高涨。
十七营的组织系统是:
内务处:处长李兴斋兼文书,副处长李千峰。
政工处:处长尹和民,副处长驻聊城代表傅生苹,成员尹祚枢、尹坦祚、赵钱孙。
军需处:处长李仲雅、尹景祚,军医主任尹丰序。
参谋处:处长张承余、张作功,成员尹祚芬。
警卫通讯员:范宗堂、尹承森、晁德润、李学梓。
第一连:连长尹翼武,副连长郭汉轩,司务长尹承赐,一排长张作功,二排长张
安士,三排长尹承智,班长尹承山、曾光泉、尹承峰。
第二连:连长张怀珍,指导员张守刚,排长李××。
第三连:连长陈××,班长王令勤。
第八连:连长尹祚林,副连长尹八,班长李玉申、李跃亭。
这支部队在后衡鱼驻了近两个月,这期间给养大部分是队员和农户捐助的。尹鹏
武将积存的3万多斤麦子交给部队,又先后卖掉18亩地(每亩换麦子1500斤) 供应了部
队,还买了几麻袋鞋接济了游击队员。
十七营在衡鱼一带声势很大,石横以尹珠泉、尹蕾祚等人为首的封建势力十分惊
慌,便勾结平阴反动势力刘绪安的部队来攻打十七营,尹鹏武带十七营予以迎头痛击,
将敌击溃。为保存革命力量,尹鹏武、张怀珍、李兴斋等人于第二天拂晓前带队伍转
移到演马庄、 王庄一带。1938年4月,十七营从王庄、演马一带转移到大峰山区,想
利用大峰山区的有利地形建立根据地。由于国民党秦启龙、吴化文等队伍的骚扰,加
之游击队力量单薄,无力与之抗衡,随即撤到岚峪村驻扎。为便于活动,十七营整编
为两个中队(连),一中队队长尹翼武、张怀珍,有100多人,下分3个小队;二中队队
长尹祚祺、尹祚枢,下分两个小队,共60多人。后转到红庙一带活动。这个阶段主要
是发展组织、扩大力量。先后派陈×带人去孝直一带,郭汉轩、张安士到演马一带发
动群众,进一步扩大抗日力量。
尹鹏武带队伍驻圣佛寺时,石横封建势力组织所谓“保安二团”,也派人到聊城
联络。聊城派朱伯铭来石横,声称要在石横组织国民党县政府,由朱伯铭当县长,准
备把十七营改编为县保安大队。消息传来,众议大哗,大家表示决不给朱伯铭看家护
院,要打日本鬼子。尹鹏武和大家研究之后,派张守纲(张毅山)等到尚里去找李义甫,
与山东西区人民抗日自卫团取得联系。 5月初,这支队伍随即改编为自卫团第十七大
队。尹鹏武任大队长(后因病回家)张怀珍任副大队长兼一中队队长,尹祚枢、尹祚芬
为二中队正副队长。此时该部约有80余人,自卫团派李文甫、徐麟村任十七大队政治
辅导员。
5月下旬, 十七大队与四大队、十一大队在尚里打退了日本鬼子的扫荡之后,奉
自卫团总部命令, 转移到大峰山区。6月,这三个大队进行了整编,改称独立营,营
长汪毅,十七大队改编为第二连,连长尹翼武。聊城告急时,该营赴聊打接济,随即
编入正规部队。在共产党领导下,十七营的大部分领导干部和队员,先后成为我军领
导骨干。
尹芬祚游击队1939年春,石横尹芬祚组织起一支20余人的抗日游击队,只有两三
支枪, 其余均持大刀长矛。同年6月,区政权建立,尹被肥城抗日县政府委任为七区
区长,该部被改编为区队。
尹蔼祚游击队1938年,石横尹护民组织保安二团,以太平庄为根据地。尹蔼祚在
该部担任连长。后从保安二团分裂出来,单独成立抗日游击连。1939年下半年经抗日
区长尹芬祚(尹蔼祚之胞兄)做工作,将该部改编到泰西抗日武装第六支队,尹蔼祚被
委任为肥城独立营特务连连长,李有正任副连长。
抗日第三营教员出身的郭汉轩(郭长林)于1938年夏从大峰山抗日独立营分裂出来,
在当地成立了抗日第三营,郭任营长,不久,人员发展到近百人,后被抗日六支队瓦
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