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公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1&rec=174&run=13

公路修建民国三十年(1941),日伪修建泰安至平阴公路。东从南北大留之间入境,
经中高余村中间,在石横村北楼前经寨山头(即今保安)入平阴境,境内全长10公里。
部分路段铺河流石,遇雨不通车。1952年路基加宽到6~7米,1956年修建防护工程。
1959年春,泰平公路改线(即今镇政府门前线) ,路基宽10米,铺筑宽6米,泥结砾石
路面, 境内长8.9公里。1970年,该线机动车辆每昼夜达上千辆次,非机动车辆每昼
夜达两千辆次。同年5~10月,砾石路面加宽到6.5米,上面用灰土砾石补强层厚0.12
米,上铺宽6米,厚0.015米的沥青路面,同年保安至铝厂支线公路通车。1971年平阴
黄河大桥通车,改为泰(安) 临(清)公路,编号046。随着厂矿的兴建,泰临公路连接
各厂矿的支线公路先后通车:石横至孔村2.5公里,隆庄至纸厂至泰临路3.5公里,查
庄矿至中高余1公里, 电厂至泰临公路1公里,冶炼加工厂至泰临路3公里,镇机关前
至纸厂1.5公里,隆庄至国庄2公里,国庄至大留3公里。1985年铺新电厂至泰临路2公
里。 1986年,聊城矿修南高余村南1公里。至1987年境内主干线公路11条,通车里程
达30公里。
1959年春, 公社修筑从石横东门至东衡鱼直线简易公路7公里。1970年,路面铺
钢铁厂硫渣,晴雨通车。1975~1978年,实行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村与村之间的
道路裁弯取直,展宽筑涵,铺以沙土或煤钾石,部分路面晴雨通行。1976年,石横至
东衡鱼公路废弃,改建从南高余经农场至前衡鱼的简易公路。1987年冬改为沙石路面,
晴雨均能通车。
公路养护清代官路,无专人养护。帝王或政府官员巡视,在官道沿线派夫临时抢
修。民国时期,道路养护诸事由地方征夫出役承担,无统一规格要求。因战乱频仍,
公路无专人养护,年久失修,交通时常中断。
1963年,石横建养路工班,占地1021平方米,建筑面积181平方米(9间),养路里
程11.4公里,养路工2人,养路员13人。
建国前后,遇有暴雨大雪,公路、大道被阻,地方派夫打扫积雪,或对路面压沙
盖泥,临时养护,1960年后逐步制度化。1965年干线公路实行“工群共养”,县乡公
路由群众养护。在路基易毁路段,加垒护墙,开挖边沟,垒砌护坡,稳定路基,窄路
宽养。1970年以后,加强了“勤推、勤垫、勤拖、勤梳”的四勤保养措施,使公路养
护质量不断提高。随着沥青路面的增加,养护改为以工班为主。1983年以后,公路养
护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承包责任制。根据季节特点,三月抓植树,四月整路
容,五月补坑槽,六月刷沥青,使公路养护工作系统化、制度化。
公路养路费历来由交通部门统收统支。 1949年8月,为沟通城乡贸易,保护、发
展公路交通事业,山东省政府本着“用路者养路”的原则,规定通行公路的公私汽车,
凡属营业性的, 一律按所得运价的5%交纳养路费;营业性的公私畜力车辆,每月每
辆按所得收入的3%交费。是年11月8日,鲁中南行署下发通知,规定营业性的马车,
均按套征收。1950年始县里征收。1982年,石横养路工班设征收点。所交养路费逐级
上交县公路站和泰安公路段。
从1951年起,对泰平公路境内段植树绿化。树苗和经费由公路部门负担,社队分
区段包栽、包活。树权归国家,收益由公路部门和包栽单位各半分成。县乡公路绿化,
由沿路养路村队自筹树苗栽植,树权、收益归社队所有。干线公路树株砍伐,必须经
省、地、县交通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乱砍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