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类 查庄煤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1&rec=154&run=13

查庄矿井位于山东省肥城县石横镇境内。 西南距石横镇3公里,东距肥城县城25
公里。 建井时期按肥城煤田井次编号称西五井, 接产时因东南与查庄村相邻,故名
“查庄煤矿”。
井田地势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向西南开阔的盆地,井田区域地形较为平坦,
东、南、西、北分别与国家庄煤矿、石横发电厂、聊城煤矿和山东省冶炼厂毗邻。泰
临(泰安至临清)公路于井田内横贯,查庄煤矿铁路专用线从泰湖(泰安至湖屯)铁路支
线终端接轨,石横发电厂铁路专用线由矿工业广场通过。
查庄井田处于肥城煤田的西部北端,原井田面积6.4平方公里,总储量10494.1万
吨,可采储量5280.9万吨。后经划并调整,面积扩展为13.3平方公里,可采储量增至
9791.4万吨。井田含煤18层,可采10层,总厚度15.4米,三层煤合层区为4.5~5米厚
煤层,其他为中厚煤层及薄煤层。
井田地质构造类型属中等到复杂之间,东、北、西三面受断层包围,边界断层落
差一般大于40米。区内断层比较发育,多为正断层。
矿井正常涌水量每小时为590立方米, 最大涌水量为每小时3216立方米,有突水
可能,对生产有一定威胁。
煤层多有自然发火倾向,开采三层煤时曾发火13次,煤尘爆炸指数为30%~40%,
有爆炸危险。沼气相对涌出量为每吨3.14m3,经年度鉴定,定为低沼气矿井,
随着开采的延深,瓦斯相对涌出量将相应增加。
矿井始建于1960年, 1968年建成投产。设计能力为年产60万吨,建井总投资293
4.12万元。1972年中高余煤矿(1960年投产) 并入查庄煤矿。至1985年末矿井(不包括
原中高余煤矿)已具18年生产历史。
矿井系山东省省属煤矿,由肥城矿务局代管,是肥城矿区8对生产矿井之一。
矿井自1968年投产以后,生产发展较快。1971年原煤产量达设计能力。通过对生
产环节的挖潜改造和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1977年产量突破百万吨,达翻番水平,
并连续四年保持在翻番水平以上,最高年产量132.75万吨,1978年煤炭工业部、山东
省煤炭工业管理局授予查庄煤矿“大庆式企业”光荣称号。
随着生产的发展,矿井建设规模相应扩大。至1985年末总占地面积 (包括住宅区
和铁路、公路)为513822m2,其中建筑面积136962m2,共有职工5516人,
其中大中专毕业生161人。全矿设有7个掘进区,7个采煤区,9个生产辅助区,拥有主
要生产设备2180台,其中包括高档普采设备10台,全矿固定资产原值为4849.2万元。
矿井设计对一对竖井,阶段石门,上下山开拓方式,现为集中下山开采方式,生
产布局为东、西(南)两翼。以-150和-350两个水平生产,井下运输以皮带为主,矿车
为辅,大巷用7吨架线电机车牵引,主井提升为双勾单绳3.5吨箕斗,副井提升为双勾
1吨双层单车罐笼, 矿井原有南风井,后于中高余井增设西井,通风方式由原边界式
改为混合式。
矿井从投产起即用机械采煤。1976年10月以前,正规采煤面使用MTQ-80型机组,
1976年11月, 煤炭工业部确定在采煤二区进行100型机组工业试验,并将我国自制配
套的第一台DYA-100型机组安装于该区工作面, 经过年余精心实践,实验获得园满成
功。 1979年又成功地试用了DYA-150型采煤机组与SGW-150型运输机。DZ-22型单体液
压支柱配套生产,形成了高档普采,此实验成果肯定后,相继在全国煤炭系统普遍推
广。
新设备新技术的采用为矿井生产开辟了新路子,原煤产量迅猛提高。1979年采煤
二区曾分别创出日产原煤2882吨, 月产原煤60705吨,年产原煤500183吨最高纪录,
较旧套设备的年产量提高了128%, 创全国一般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单机单面年产最高
水平,先后荣获煤炭工业部授予的“高档普采甲级队”和山东省煤炭工业管理局授于
的“特别能战斗的区队”光荣称号。至1985年末矿井五个正规操作采面均装备为高档
普采工作面,实现了高档普采化,采煤机械化程度实际达到百分之八十七,被山东省
煤炭工业管理局命名为“机械化甲级矿井”。
矿井对安全生产历来十分重视。1981年4月至1983年3月曾创安全生产694天记录。
随着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日趋完善, 安全状况又跃上新的台阶。
1984年以来,全矿职工在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方针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安全为
天”的口号,大力开展安全全优竞赛活动和自主保安活动。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大搞
质量标准化会战, 使安全生产形势出现了建矿以来的最佳时期。至1986年6月,已安
全生产两周年。1985年被评为山东省煤炭系统“三甲” (甲级通风、甲级防尘、甲级
机电) 矿井之一,荣获煤炭工业部和全国煤矿地质工会授予的“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光荣称号。
采煤机械化的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状况的持续好转,保证了原煤产量的稳产、高
产。自投产至1985年末矿井共生产原煤1585.39万吨,为国家上缴利润和税金10397万
元。
矿井所生产煤炭质量为气煤11级。产品绝大部分供应于本省,少部分外调。本省
除枣庄、淄博、临沂三地市外,其他地区均有供应。外调单位有国家水电部、铁道部、
煤炭部等近20个驻省内单位。
在努力发展生产的同时,职工的文化教育事业和生活福利事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在文化教育方面设有教育科、职工学校,配有专职教师、先后进行了扫盲、文化补习
技术培训等。 1976年自办“工人大学”一期,培训采煤、掘进、机电等技术骨干2 5
名。历年通过培训、推荐考取中等和高等院校的职工达50名,职工队伍的文化素质逐
年提高。
1977年至1985年末用于职工生活福利的投资达550多万元。 先后建起了俱乐部、
工人文化宫(含教育科)、职工医院、职工疗养所,改建了食堂、餐厅和澡堂、更衣室,
新建了托儿所,扩建了职工子弟学校,增建了职工住宅,特别是单身职工中的采掘工
人,自1984年始陆续迁进了“旅馆化”楼。并设有文化娱乐场所,1985年在职工生活
福利方面经上级检查验收达到了“全国煤矿职工生活福利管理标准”,被山东省煤炭
工业管理局和肥城矿务局命名为“职工生活福利达标矿”,并颁发了证书。
生产的发展给职工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带来了深刻的变化。1978年全矿人均月收入
为65.4元,1985年人均月收入达124.2元,仅7年的时间,人均收入增长近一倍。大部
分职工家庭都置有电视机、电风扇、沙发、成套橱柜等高档家具,有的职工家庭人均
年收入千元以上,已初具“小康”水平。
矿井的发展不仅为国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而且锻炼了职工队伍,造就了一大批
具有时代风貌的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 其中佼佼者有被煤炭工业部命名的全国百面
“红旗区队”之一的采煤二区;有创造半煤岩月进1127米,被评为“全国煤炭战线先
进集体”的掘进三区;有连续安全生产22年,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安全生产先进集
体”的掘进四区(原中高余煤矿掘进区)。模范人物中有在矿井产量创翻番年代做出一
定贡献,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全国煤炭战线劳动模范的张延成,有连续27年安全操作
无事故,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全国煤炭战线劳动模范”的绞车司机丁林法;有尊老
爱幼,创建文明家庭,被山东省和泰安市妇联表彰的女医生张淑华;有支持丈夫搞好
井下安全生产,受到煤炭工业部表彰的职工家属李天翘。
近十年来,煤炭工业部、山东省委、省政府和山东省煤炭工业管理局的有关领导
曾先后多次来矿进行视察。 自1977年始矿井对外开放,是年7月至10月为阿尔巴尼亚
阿列斯煤矿培训实习生20名。至1988年末,先后有朝鲜、比利时、美国、日本等国际
友人和组织来矿进行参观访问并对矿井建设表示赞赏。
根据煤炭工业部和山东省煤炭工业管理局部署,自1987年始对矿井投资8400万元
进行改造扩建, 扩建后的矿井将新增生产能力90万吨,设计能力将达年产150万吨。
初步设计已由山东煤炭设计院提出。
1987年, 全矿设33个科室和单位,14个采掘区队,7个生产辅助区队,干部职工
5847人, 投产以来累计生产原煤1807.89万吨。同年被煤炭部命名为“特级矿井”、
“质量标准化矿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