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类 村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xzcz&A=1&rec=10&run=13

石横原名“石沟” 。位于县城偏西北25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2′,东经116
°30′。石庙山脚下,北靠泰临公路。是石横镇政府和一、二、三、四、五、六村委
会驻地。1986年全村1802户,8066人,均系汉族。耕地12115亩。农历四、九为集日。
清道光三十年(1850),《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二之卷二十七)载:“宋石沟镇,
西南五十里,金史作石横”。
另据民间传说有三,一说该村建于东周(公元前770-314) ,因近邻一条石头山沟
因而得名“石沟”。金代后期(1230)改称石横。二说曾有一陨石降落村北,横置于山
坡上而得名“石横”。三说“沟”和“横”当地方言读音相近故将石沟演变为“石横”。
石横的民间体育“武术”,源远流长,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素有“夏秋忙田,
春冬练拳”的传统。今尚有“徐家的枪,梅家的棍、邹家的皮捶不用问”的歌谚。建
国后,该项活动得到了新的发展,许多武坛英杰曾不断参加国家和省、地、县举办的
武术比赛。并数次获奖。
该村有“泰山显灵宫”、“四眼子井”、“古藤”、“福山寺”等名胜古迹。
八道岭位于镇驻地--石横北5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4′,东经116°30′。西
和北分别与平阴县西蛮子、 段天井接壤。是八道岭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111户,
493人,均系汉族。地处丘陵,耕地845亩。
据传:该村建于清顺治年间(约1645年)。因当时村址前、后各有四道石岭,故此
取村名“八道岭”。
八道岭的“玫瑰”,供观赏亦可入药,附近比较有名气。
圣佛寺曾用名“胜利” 。位于镇驻地--石横北4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4′,
东经116°30′。 是圣佛寺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139户,609人,均系汉族。地处
丘陵,耕地866亩。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肥城县志·方域》载:“圣佛寺院在城西五十五里高余
社,石横东北十里万垄山下。”
据传:该村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因村临近圣佛寺禅院而得名“圣佛寺”。
1966年“文革”期间曾改名为“胜利”,1981年地名普查后,经县政府批准,又恢复
原名为“圣佛寺”。
双泉峪位于镇驻地--石横东北4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4′,东经116°31′。
北与平阴县铁山、段天井为邻。是双泉峪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103户,466人,均
系汉族。地处丘陵,耕地642亩。
据传:该村建于元朝末年(约1360年)。因当时村址位于山峪中,且村北又有两股
清泉,故此命名“双泉峪”至今。
双泉峪的“金银花”,色泽纯正,味道浓郁,远近闻名。
北高余曾用名高余、 孟家高余。位于镇驻地--石横东北6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
°14′, 东经116°32′。北距平阴县1公里。是北高余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641
户,2978人,均系汉族。村西北少部分为丘陵,其余为平原,耕地3396亩。
清光绪十七年(1891),《肥城县志·方域》载:“安乐乡栾湾社,北高余”。
据传:该村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由于村址建在河道淤积的较高地势处,
故此取名“高余”。又因孟氏迁来后,曾以姓氏改称孟家高余。后因村南相继建有南、
中两高余村,附近村民便以方位称该村为“北高余”至今。
西铺原名杨家铺, 位于镇驻地--石横东北7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4′,东经
116°33′。北与平阴县安城乡接壤,是西铺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322户,1525人,
均系汉族。地处丘陵。耕地2874亩。
据传:该村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因当时此地是通往济南的交通要道,
杨氏迁此后曾经营饭铺而取名“杨家铺”。后因该村地处大留村西,故此附近村民便
以方位称其为“西铺”至今。
北大留位于镇驻地--石横东北7.5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4′,东经116°34′。
北与平阴县安城乡接壤,东与湖屯镇李家寨相连。是北大留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
445户,2066人,均系汉族。地处平原,耕地3442亩。
清光绪十七年(1891)《肥城县志·方域》载:“安乐乡·衡鱼社·大留”。
据本村《张氏族谱》载:“吾宗系出西鲁之洪洞,其来旧矣,自明洪武定天下…
…,吾始祖奉令甲迁至平阴县东乡,缘祖封留侯……因名大留庄”。据此推算:该村
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后因人口繁衍,村庄增大,分为南、北两村。该村居
北,故定名为“北大留”至今。
县级文物“大留汉代遗址” 于该村北1公里处,出土灰陶盆、罐、筒、板瓦等有
存。
南大留位于驻地--石横东北7.5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4′,东经116°34′。
北靠北大留。 是南大留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700户,3068人,均系汉族。地处平
原,耕地5536亩。
该村的历史沿革和北大留同(详见北大留条)。因该村方位居南,故定名为“南大
留”。
该村原有古松1株,“文革”时湮没。
正明山曾用名王家村、 张家山头,位于镇驻地--石横北3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
°13′,东经116°30′。是正明山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55户,238人,均系汉族。
地处丘陵,耕地310亩。
本村《张氏谱碑》载:“吾张氏一族,原籍青州益都县,迁居东阿县陈家村,厥
后又迁居石横,复自石横分支迁居正明山前,迄今数十传。”据此推算,该村建于明
末清初年间(1644)。
另据传:原村名王家村,张氏迁此后,因村址座落在正明山之阳,便以姓氏更名
为张家山头,民国二十四年(1935)前后,又以地理实体取名为正明山。建国后,正式
改村名为“正明山”(取正大光明之含意)。
范家庄位于镇驻地--石横北2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3′,东经116°30′。北
靠正明山, 属正明山村委会。1986年全村27户,125人,均系汉族。地处丘陵,耕地
191亩。
民国廿四年(1935)《肥城县学区图》标注:第七区,范家庄。
据传:范氏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迁此定居后,以姓氏命名为“范家庄”。
中高余曾用名杨家高余, 位于镇驻地--石横东北2.5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3
′, 东经116°32′,西邻石横发电厂。是中高余东、中高余西村委会驻地。1986年
全村695户,3100人,除1名华籍日本人外,均系汉族。地处平原,耕地1649亩。
清光绪十七年(1891)《肥城县志·方域》载:“安乐乡·栾湾社·中高余”。
据传:杨氏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迁来定居后,因地处河道淤积的较高处,
故以姓氏取名杨家高余。后因南北高余相继出现,且该村居中,故此附近村民称该村
为“中高余”至今。
南高余原名小高余, 位于镇驻地--石横东北2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2′,东
经116°31′。 北隔泰临公路与中高余村相望,是南高余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49
8户,2169人,均系汉族。地处平原,耕地1943亩。
民国廿四年(1935)《肥城县学区图》标注:第七区,小高余。
据传:此村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当时此处因河道年久淤积而成,
地势较高,因名高余。后因此村处于北高余、中高余之南,故又名南高余。
马坊原名马房。 位于镇驻地--石横东2.5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2′,东经11
6°32′。东与湖屯镇国家庄为邻。是马坊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313户,1283人,
均系汉族。地处平原,耕地1370亩。
清光绪十七年(1891)《肥城县志·方域》载:“安乐乡·原下社·马坊”。
据传:该村建于明初(约1370)。因该村位于皇戚李武忱的马厩附近,故藉此取村
名为马房。后以谐音演变为现村名“马坊”。
查庄位于镇驻地--石横东6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2′,东经116°33′。东与
湖屯镇西湖屯接壤,西靠查庄煤矿。是查庄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248户,1068人,
均系汉族。地处平原,耕地1336亩。
据传:查氏于元朝初年(约1280年),迁此定居后,以姓氏命名为“查庄”至今。
隆庄位于镇驻地--石横东南4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1′,东经116°33′。东
与湖屯镇大中泉接壤。是新华、汇北、新胜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816户,3708人,
均系汉族。地处平原,耕地4800亩。
清光绪十七年(1891)《肥城县志·方域》载:“安乐乡·原下社·龙庄”。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肥城县乡土志·卷七》载:“冉子父母墓在陶山阳,杨
野村,即今之龙庄。”
据传:“该村建于春秋前(约公元前530年) 。因当时附近有棵大杨树,故取名杨
野村。又传:宋高宗 (赵构) 曾在此烘烤过盔甲,故宋以后改称燎甲庄。清顺治年间
(1644--1662年),风水先生妄称此处为青龙之地,随又更名为龙庄。民国元年(1911)
以后,又由谐音演变为“隆庄”至今。
县级文物有明知县王维精书“隆庄石刻”位于该村关帝庙院内。石刻有“超群绝
伦”、“风雨竹真笔迹”等字。
泉胜原名拖车泉。 位于镇驻地--石横东南6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0′,东经
116°34′。北与湖屯镇西辛庄为邻,是泉胜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167户,771人,
均系汉族。地处涝洼地带,耕地1970亩。
清光绪十四年(1891年)《肥城县志·方域》载:“安乐乡·原下社·拖车泉”。
据传:该村建于明朝初年(约1370),因附近地势低洼,地下水丰富,牛拉拖车走
过,车辙即开泉出水而得名“拖车泉”。1956年合作化时(初级社)因“拖车”速度慢
含拖拉的贬义,故改称“泉胜”至今。
仁里位于镇驻地--石横西北4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3′,东经116°29′。西
与平阴县洪口村接壤, 是仁里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85户,398人,均系汉族。地
处丘陵,耕地703亩。
民国廿四年(1935)《肥城县学区图》标注:“第七区,尹家林”。
据传:该村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因此处原系石横村尹氏林地,建村后
仍称尹家林。因名称不雅,于1955年更村名为“仁里”(取仁义之含意)。
对福山位于镇驻地--石横西北3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3′,东经116°29′。
北距仁里村1公里, 是对福山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173户,797人,均系汉族。地
处丘陵,耕地1076亩。
民国廿四年(1935)《肥城县学区图》标注:“第七区·对福山”。
据传:该村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建村后,由于和村前的福山遥遥相对,
故取村名为“对福山”。
柳行位于镇驻地--石横西3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2′,东经116°29′。西南
与平阴县马山口村相连;北邻泰平公路,属对福山村委会。1986年全村18户,85人,
均系汉族。地处丘陵。
据传:郭氏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迁此周围绿柳成行处建村,故此命村名为
“柳桁”,后简化为现村名“柳行”。
赵庄位于镇驻地--石横北4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3′,东经116°29′。北于
平阴县西蛮子村接壤, 是赵庄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306户,1346人,均系汉族。
地处丘陵,耕地2075亩。
清光绪十七年(1891)《肥城县志·方域》载:“安乐乡·高余社·赵庄”。
据传:赵氏于明初(约1370),迁此建村后,以姓氏命名为“赵庄”至今。
保安位于镇驻地--石横西北3公里, 寨山之西麓,泰平公路北侧。地理座标北纬
36°12′,东经116°28′。是保安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222户,1065人,均系汉
族。地处丘陵,耕地1500亩。
民国廿四年(1935)《肥城县学区图》标注:“第七区·寨山头”。
据传:该村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因村址座落在寨山以西的突出部位处
而得名寨山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后,军阀混乱期间,因此处地势好,比较安全,
故此更村名为“保安”至今。
杨家山位于镇驻地--石横西4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2′,东经116°28′,三
面与平阴县境接壤,东距保安0.5公里,属保安村委会。1986年全村9户,50人,汉族。
地处丘陵,耕地75亩。
据传:杨氏于清咸丰年间(1851),迁来立村,因该村建于山坡上,故以姓氏命名
“杨家山”至今。
老保山位于镇驻地--石横西4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12′,东经116°28′。西
与平阴县孔村镇接壤, 北邻泰临公路,属保安村委会。1986年全村35户,165人,汉
族。地处丘陵,耕地235亩。
据传:该村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因村址背靠山坡下的涝洼地带而得名
涝保山,后由“涝”、“老”音谐演变为现村名“老保山”至今。
小楼位于镇驻地--石横东南6公里,地理座标36°09′,东经116°32′。康王河
南岸, 属前衡鱼一村委会。1986年全村39户,140人,均系汉族。地处涝洼地,耕地
225亩。
据传:王氏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迁来立村,并建起一座小楼房,随取名
王家小楼,后简称“小楼”。
赵家行子位于镇驻地--石横东南7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08′,东经116°32′。
东与桃园镇大业长相连,属前衡鱼二村委会,1986年全村12户,45人,汉族。地处涝
洼地,耕地85亩。
据查:民国元年(1912),赵氏迁此定居,因附近有一片小树林(当地俗称树行子)
故取名“赵家行子”至今。
前衡鱼曾用名西衡鱼, 西南衡鱼。位于镇驻地--石横东南6公里。地理座标北纬
36°09′, 东经116°31′。康王河南岸,西与平阴县接壤,是前衡鱼一、二、三、
四, 四个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981户,4317人,均系汉族。地处平原,耕地81
53亩。
清光绪十七年(1891)《肥城县志·方域》载:“安乐乡·原下社·西衡鱼”。
民国廿四年(1935)《肥城县学区图》标注:“第七区·西南衡鱼”。
据传:该村建于周朝(约公元前700年,名称来历见“东衡鱼条”) ,因地处后衡
村的西南侧,故取名为西衡鱼,西南衡鱼。后于民国廿五年(1936)称“前衡鱼”至今。
后衡鱼位于镇驻地--石横东南6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09′,东经116°32′,
北邻汇河, 南傍康王河,是后衡鱼一、二、三,三个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528户
2503人,均系汉族。地处涝洼,耕地3971亩。
清光绪十七年(1891)《肥城县志·方域》载:“中衡鱼”。
据传:该村建于周朝(约公元前700年,名称来历见“东衡鱼”条) 。因位于东衡
鱼和前衡鱼之间偏北方向,曾取名中衡鱼。民国廿四年(1935)以后,改称“后衡鱼”
至今。
该村有唐代古槐一株,有秦汉古墓群,出土大量珍贵文物。
东衡鱼原名都君庄都君里、 衡鱼,为舜帝成都之处。位于镇驻地--石横东南6公
里。 地理座标北纬36°09′,东经116°33′。南邻康王河,北靠汇河,是东衡鱼国
华、 幸福、中心三个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895户,4065人,均系汉族。地处涝
洼,耕地6254亩,农历三、八为集日。
清康熙十一年(1672)《肥城县志·古迹》载:“都君庄在城西四十里衡鱼,即帝
舜成都处”。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肥城县志·市镇》载:“衡鱼集在城西南五十里,商贾
云集,亦大市场也。”
该地五帝时(约公元前21世纪),曾是帝舜的城都,后为村庄曰:“都君庄”。又
传:该村周围原是一片湖水,鱼市兴盛,遂于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00年) 更名为“衡
鱼”,(含衡量交易鱼货之意)。后因相继建有前、后衡鱼村,并地处后衡鱼村的东侧,
于民国元年(1911)按方位改名为“东衡鱼”至今。
大寺原名正觉寺、 寺上、向阳。位于镇驻地--石横东南6.5公里,地理座标北纬
36°09′,东经116°33′。西距东衡鱼村0.5公里,是大寺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
126户,570人,均系汉族。地处涝洼,耕地1188亩。
相传:该村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因村址附近有一寺院曰“正觉寺”而得名。
因人口繁衍日盛,村落扩大,遂于民国元年(1911)改称大寺。“文革”期间为“破旧
立新” 曾一度取名为“向阳” 。1981年地名普查后,经县政府批准,仍恢复原村名
“大寺”。
村西头有数千年银杏树一株。
唐庄位于镇驻地--石横东南7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09′,东经116°34′。西
邻大寺,东距红庙村1公里,是唐庄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67户,298人,均系汉族。
地处涝洼,耕地670亩。
民国廿四年(1935)《肥城县学区图》标注:“第七区·唐庄”。
据传:唐氏于明洪武年间(约1368--1398)迁来定居后,以姓氏命名为“唐庄”至
今。
红庙曾用名红旗。位于镇驻地--石横村东南8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9′,东经
116°34′。 西距唐庄1公里,是红庙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387户,1711人,均系
汉族。地处涝洼,耕地3303亩,中壤土(俗称黑粘土)质。
清光绪十七年(1891)《肥城县志·方域》载:“红庙”。
据传:“该村建于元至元年间(1271--1294)。早年曾系两个自然村,前村位于大
道旁,因设有店铺,取名前店子村;后村有座牛马王庙,墙壁为红色,取名后红庙。
后来前店子村修关帝庙1座, 墙壁也为红色,遂改称前红庙。建国后,前后红庙联成
一片,故统称红庙。“文革”期间(1966) ,为“破旧立新”曾更名为“红旗”。198
1年地名普查后,经县政府批准,仍恢复原村名“红庙”。
旅店位于镇驻地--石横村东南9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09′,东经116°35′。
南隔康王河与桃园镇后里留村相望, 是旅店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372户,1736
人,均系汉族。地处平原,耕地3621亩。
民国廿四年(1935)《肥城县学区图》标注:“第四区·旅店”。
据传:该村建于宋开庆元年(1259)、因村址地处交通要道,以旅店为业者颇多。
据本村《古庙碑文》记载:清咸丰年间(1851--1862) ,称村名为朝长旅店(朝长来历
无据可考),民国元年(1911年)前后,简称现名“旅店”至今。
道口曾用名关阳道口,后讹作官家道口,后又讹作郭尔道口。位于镇驻地--石横
村东南9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09′,东经116°36′。东隔康王河与桃园镇白家楼
相望, 是道口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239户,1042人,均系汉族。地处平原,耕
地1772亩。
民国廿四年(1936)《肥城县学区图》标注:“第四区·官阳道口”。
据传:该村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因村址位于康王河西侧东西交通要道
的路口旁,又因村旁有座关阳庙,故取村名关阳道口,后演变为官家道口、郭尔道口。
建国前后简称为“道口”。
四合原名龙王庙。 位于镇驻地--石横村东南8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08′,东
经116°34′。 西与桃园镇大业长村隔康王河相望,是四合村委会驻地。1986年全村
84户,401人,均系汉族。地处平原,耕地789亩。
据传:该村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因建村初期修有一座龙王庙,因而得
村名“龙王庙”,解放后,土地改革时(1947年),因与紧邻的北业长、谷家行子、荆
家行子四个小自然村组成一个行政村(村机构设在龙王庙),遂命村名为“四合”。
北业长原名小野场、 北野场。位于镇驻地--石横村东南8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
°08′, 东经116°33′,南隔康王河与桃园镇大业长村相望,属四合村委会。1986
年全村51户,240人,均系汉族。地处平原,耕地365亩。
据传:该村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3年),因村址是大业长村的一个野外场院,
因而取名小野场。又因地处大业长村北,附近村民亦称其为北野场,建国后称为“北
业长”至今。
谷家行子位于镇驻地--石横村东南8.5公里,地理座标北纬36°08′,东经116°
34′。属四合村委会。1986年,全村19户,80人,汉族。地处平原,耕地130亩。
据传:谷氏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9)迁来定居后,以姓氏命名为“谷家行子”
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