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蓝两区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5&A=5&rec=10&run=13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函〔2011〕
1号),东营市成为山东省唯一在“黄”“蓝”两大国家战略中完全重合的城市。
4月19日, 东营市印发 《东营市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 (东政发
〔2011〕7号)。4月25日,东营市出台《关于全力实施国家战略推进黄蓝经济区
域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东发〔2011〕13号),全力推进黄蓝经济区融合发展,
全力推动东营跨越发展率先崛起。
2011年,按照“黄蓝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的工作思路,抢抓历史机
遇,乘势开拓奋进,迅速开展工作,推动黄蓝经济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一是主
体产业区建设成效显著,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2亿元,实现产值1067亿元,实现
财政收入12亿元,临港产业区五大生态工业园和三大物流园建设进展顺利;高端
产业区产值突破千亿元;生态旅游区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现代生态渔业示
范区二期工程竣工投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创建为省级示
范园区。 十个特色产业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3亿元,实现产值3114亿元,实现
财政收入20亿元。二是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城市绿化、生态林场建设、湿地
修复、水气污染治理等工作取得新的成效,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节能减排
实现控制目标。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东营港八大业主码头全面展开,胜
利机场4D级改造全面完成,德大铁路、新博公路、东营港防潮堤开工建设。四是
“项目攻坚年”活动取得重大成果,共开工过亿元项目296个,总投资1601亿元,
重点调度的117个重点项目全年累计完成投资433亿元。
【规划编制】 研究制定落实规划的实施意见。2011年初,市黄蓝两区建设
办公室起草《关于全力实施国家战略推进黄蓝经济区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 ,4
月25日,市委、市政府以东发〔2011〕13号文件印发,明确了东营市两区建设的
思路举措。起草《关于印发东营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
济区建设2011年重点工作的通知》 ,提出在主体产业区、基础设施建设等8个方
面实施重点突破。指导协调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配套政
策。
推动海洋经济科学发展。 历时9个多月编制完成《东营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
划》 。10月11日,省政府以鲁政办字〔2011〕142号批复实施。起草《东营市蓝
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 , 4月19日,市政府以东政发〔2011〕7号文
件印发,明确东营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和改革发展试点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重
点内容等,重点在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等领域先行先试,为发展海
洋经济积累经验。
调整和完善专项规划。组织县区、市直有关部门单位,对牵头编制的59个高
效生态经济区专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充实蓝色经济区内容,体现市委、市政府
“黄蓝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的工作思路和“一带一轴两极三城六区十园”
的战略布局。市政府先后于6月30日和8月24日,以东政字〔2011〕64号、99号文
件批复实施。 整理编印《东营市黄蓝经济区专项规划汇编》(5卷)和《东营市
黄蓝经济区规划图册》。年内,完成专项规划的调整完善工作,东营市的黄蓝经
济区规划体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对省里22个蓝色经济区专项规划和18个高效生
态经济区专项规划提出修改意见,并争取省里采纳,为东营市两区建设有机融合、
同步实施提供保障。
【政策研究】 建立健全政策库。梳理涉及东营市的145项重大政策和事项,
市黄蓝两区建设委员会7月19日印发 《关于黄蓝经济区发展规划重大政策事项责
任分工的通知》。其中,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重大政策和事项要实现重大突破48
项、 启动开展50项、探索研究8项;蓝色经济区建设重大政策和事项要力争完成
11项、 启动开展21项、探索研究7项。确定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生态补
偿机制试点等10项重点工作,起草《关于着力推进黄蓝经济区10项重点工作的通
知》 ,7月18日,市政府以东政字〔2011〕79号文件印发。年内,未利用地开发
管理改革试点、生态市建设、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等工作进展较快。制定《东营
市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探索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
内容和保障措施。10月12日,举办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启动仪式暨河口区新
户土地开发项目开工典礼,在全省率先启动未利用地项目建设。争取省财政未利
用地开发专项资金3亿元。2011年推动3个未利用开发项目开工建设,总规模1950
公顷, 将新增耕地853公顷。起草《关于加快推进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的意见》和
《东营市黄蓝经济区未利用地开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完善投融资机制】 一是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2011年,组织省
“两区”建设两批专项资金申报,东营市38个项目获得扶持,争取财政性专项资
金4.287亿元, 合作贷款2.3亿元。二是做好产业投资基金的申报。6月19日,筛
选上报235个省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扶持项目。7月28日,在黄河三角洲
产业投资基金揭牌暨首批投资项目签约仪式上,基金公司与市胜利油田胜利动力
机械集团、 山东万德福实业集团等7家企业签约,富海集团、科达集团、万达控
股集团等12家企业被列为基金投资备选单位。三是推动设立市级财政专项资金。
推动市级财政安排1亿元和5000万元专项资金, 通过贷款贴息、奖励等方式,吸
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黄蓝两区建设。起草《东营市黄蓝经济区建设专项资金管理
暂行办法》 ,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四是争取金融机构信贷支持。2月18日,省政
府与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18家金融机构签署
《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东营市逐一细化协议事项,推
动有关事项尽快落到实处,为全市企业发展创造良好金融环境。
【重点项目建设】 一是建设完善项目库。重点入库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
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项目。年内入
库项目539个, 总投资4035.6亿元。根据产业承接能力和项目成熟度,对入库项
目分类管理做好招商推介。二是加强项目建设管理。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
合同管理制、招投标制、建设管理制,严格工程管理,注重细节控制,努力打造
精品工程。研究制度年度优先扶持项目办法,提出扶持计划并督促落实。三是全
力推进项目攻坚。调度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对“项目攻坚年”春季集中开工活动
情况进行分析, 173次市委常委会听取《关于“项目攻坚年”春季行动开展情况
的汇报》。筹备“项目攻坚年”现场观摩,调度汇总各县区、市属开发区、市直
部门共上报观摩项目78个,涉及海洋第一、二、三产业,高效生态农业、环境友
好型工业、 现代服务业及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总投资1004.97亿元。2011年,全
市开工项目537个, 总投资2606亿元。 四是完善项目调度推进机制。 严格执行
“周调度、月通报、季分析”的项目调度制度,对年度重点项目每月投资完成情
况、形象进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汇总,发布督查通报,供市领导决策参考,
每季度制作重点项目进展柱状图在市委市政府大楼展示,掌握各责任单位进度。
年内做好市黄蓝两区建设117个重点项目推进落实。
【“三争” 工作】 4月,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做
好“三争”活动的通知》(东办字〔2011〕10号),筛选14项重大政策、16个重
大项目、 21项重要资金进行集中争取。年内累计争取退税指标89870万元。东营
市商业银行更名“东营银行”的申请获银监会通过;山东黄河三角洲产权交易中
心确定经营场所并签订租赁协议;华能东营河口风电场二期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
告书获批;胜利经济开发区被省经信委、省节能办认定为省级节能环保示范基地。
德大铁路征地拆迁进入房屋拆迁阶段; 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已签订BOT协
议。大唐集团公司将大唐东营电厂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发电机组项目报国家能
源局待批。市直各部门、单位共争取上级资金24.8亿元,同比增长21%。
【宣传推介】 一是开展区域交流与合作。2011年2月,组织赴日照、青岛、
威海、 烟台4市,深入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现代威亚汽车发动公司、国家海洋
科学研究中心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等项目建设现场,学习借鉴兄弟城市经验做法,
形成《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四市考察报告》 。8月赴山东大学就海水资源综合
利用及其产业化项目、黄蓝经济区建设培训合作等事项进行对接,签订合作子协
议。10月组织参加青岛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围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产
业发展、海洋环境保护及区域经济合作等方面进行专题演讲和深入研讨。二是开
展招商推介活动。牵头组织和参与黄蓝两大经济区国内外重大招商活动,着力引
进一批规模大、 产业带动力强的龙头项目。1月组织参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
设恳谈暨项目推介签约仪式,筛选推介项目164个,总投资1865亿元。9月组织参
加第二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经贸洽谈会, 推介项目140个,总投资2025
亿元。组织参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食品博览会,推介项目43个,签约项目
7个, 总投资14.3亿元。11月组织参加浙江(宁波)海洽会,重点展示发展成就
和投资环境。三是建立黄蓝两区宣传长效机制。对市委办等10余个单位进行专题
培训,解读和宣讲国家规划,培训人员2000人次。编辑出版《黄蓝两大经济区建
设—走进东营》 宣传手册,拍摄黄蓝经济区建设专题宣传片。9月开通市黄蓝两
区网,打造黄蓝两区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11月联合新华社、山东电视台、《大
众日报》、《东营日报》等媒体,组织“黄蓝媒体行”等主题采访活动,进一步
提升了东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