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5&A=4&rec=39&run=13

科技 2010年, 全市建成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个国家级大
学科技园、 1个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200
多个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成为全国唯一同时建有4个国家级创业中心的地级市。
全市新上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21项, 争取项目经费4451万元;全市认定登
记各类技术合同2970份, 技术交易额14.1亿元;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43项,获省
级以上科技奖励23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8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70亿元,占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25.19%。继续推进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及其生态
谷、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建设。东营市牵头申报的“黄河三角洲可持续
发展实验区” 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第一个跨行政区域的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
区。
年内,全市共获省级以上立项科技计划项目144项,其中,国家级的5类33项,
省级的7类111项。东营市共取得科技成果143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
科学技术奖18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华泰纸业副
总工程师张凤山、市海洋与水产研究所所长张士华获2010年度东营市科学技术最
高奖。山东国瓷功能材料有限公司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东营方圆有色金属有
限公司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东营市企业首次独立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
一等奖,高层次奖励位居全省各市第2位。
【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建设】2010年,该建设方案获山东省黄
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批复。 加快研究院基础设施建设,3.2
万平方米的研发大楼一期工程完成,二期工程完成规划设计。与中国科学院海岸
带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共建的2座野外科学试
验站投入使用,与中国林业科学院共建的黄河三角洲林业生态科研基地、与北京
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建的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达成意向协议。顾心怿院士
在研究院建立工作站。 来自中科院、北京大学等高校院所的6名专家教授成为研
究院首批特聘专家。研究院牵头申报的“典型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关键技术
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评审。
【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2010年,东营市牵头申报的“黄
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第一个跨行政区域的国家级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山东省政府成立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副省长李兆前任组长,
东营市副市长李金昆任副组长,是黄河三角洲六市中唯一的副组长单位。科技部
“十二五”支持实验区建设的首个支撑计划项目——“典型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
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确定由东营市牵头实施,可获1500万元经费支持。
科技部将在可持续发展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给予支持,东营市的科技工作迎来跨越
发展的新机遇。
【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生态谷” 】是东营市政府与中国石油
大学合作打造的生态产业技术支撑平台。2007年12月27日,市委、市政府决定调
整大学科技园管理体制,在高端产业区内规划建设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园区。在
高端产业区集约建设集创新、创业、研发、孵化、休闲、社区等功能于一体的生
态产业技术研发社区, 并命名为“生态谷”。该项目2008年9月动工建设,占地
面积312.9亩, 规划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投资5.4亿元。20 10年,中国石油大
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通过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大学科技园税收减免资格审核,被人
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复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被中国产
学研合作促进会命名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入园企业引进的许键、杨
道永2位博士, 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并被推荐列入
国家“千人计划”。“生态谷”建设项目被列为山东省生态节能建筑技术集成示
范重大科技专项, 集成运用8项建筑节能技术,通过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估,并申
报国家绿色建筑。 年内,“生态谷”开工面积1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2万平方
米,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2亿元,西门子、北京交通大学等累计32家研发机构、4
个创新团队入驻。
知识产权 2010年, 牵头黄河三角洲六个地市构筑知识产权执法合作新机
制,成立山东省首个知识产权区域协作组织——黄河三角洲知识产权保护协作联
盟。在全省首家成立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大队,形成市直部门横向联合、市县联动
的执法体制。受理专利侵权案件26起,涉外省市案件4起,结案率100%。成立162
名专家、 99名会员组成的知识产权专家库。在开发区软件园建成500平方米的综
合服务平台。全市共申请专利205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0 8件;职务发明1005
件,占申请量总数的49.02%,居全省第二位。全市获专利授权2017件,发明授权
167件, 比上年增加50件。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申请专利20167件,授权12513
件,全市人均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居全省第一位。扶持25个知识产权专项补助
项目,资金380万元,新增产值6亿元,利税7000万元。广饶县成为首批全国知识
产权强县,东营区成为全省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胜动集团的“煤矿低浓度瓦斯发
电机组”项目获全国专利优秀奖,重点培育胜利高原、新大集团、国瓷等20家拥
有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技术的企业。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入省知识产权园区
行列。大王镇和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集聚区进入国家中小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行列。
科普 2010年, 全市各级科协共建科普教育基地56个,有农村科普示范基
地44个;有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65个,会员34750人。组织编写《黄河三角洲
生态文化旅游》、《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知识》等科普读本。成立“市科普
场馆协会”。山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博物馆被命名为“山东省三星级科
普教育基地”。东营科技馆建设被列入2010年全市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集成涉农部门项目资金411万元,带动企业、协会科技投入300余万元,建起标准
化生产基地30余万亩。 开展科技下乡20多次,举办各类培训班100多期,培训农
民6.5万人次,编发科技资料10万余份,受益群众近30万人。有7个科普惠农项目
获中国科协、财政部表彰奖励;东营市现代渔业示范基地被评为“全省十大高效
生态科普示范基地”。联合举办“一邦·禾丰杯”水稻棉花高产优质擂台赛,参
赛棉田比全市棉花平均产量提高28.2%;参赛稻田比全市水稻平均产量提高21.7%。
联合举办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暨第3届教师创新大赛, 获省级奖61项。联合
举办全市青少年信息学奥赛,评出一、二、三等奖97个。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
园”活动,为30多所中小学送去科普知识。
社会科学 2010年, 围绕市委的中心工作,论证立项18个研究课题,其中
重点课题14项, 年度课题4项。聘请省社科联、山东社科院等专家对19项研究课
题进行结项鉴定。重点研究课题《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科学方法研究》被专家鉴定
为国内领先。上报《成果要报》11期,市委、市政府领导责成相关部门落实,促
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形成《东营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转化应用情况的调查报
告》,为市级课题的立项、鉴定和转化提供现实依据。承办“山东省社科学术年
会专题论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研讨会”,形成《学术年会入选
论文集》,推出一批年轻社科新秀。发挥“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
科研基地作用, 年内委托研究课题4项。组织举办2010年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
以“深化学习型组织创建,科学规划职业人生”为主题,组织各类报告会、专题
辅导20多场次,听众1万多人次。完成东营市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
有74项成果获奖, 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40项。推荐3项成果参加
全省第二十四次社科优秀成果评奖,其中东营职业学院张洪生的著作《教育选择
论》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司江伟等人的论文《论人才才能三态
的关系特征及现实意义》获三等奖。市社科专家杨玉珍获山东省第四次社会科学
突出贡献奖。
地震 投资13万元完善市地震监测台网中心, 将全市5个测震台及周边海
化、 大山等6个测震台信号连接组成东营市地震监测台网中心,与省台网中心实
现数据共享、 实时传输。 市地震监测台网中心实时监测东营市区范围内发生的
1.5级以上、东营行政区域内2.0级以上及邻近区域(包括海域)2.5级以上地震,
10分钟左右准确确定地震参数, 定位精度小于5公里。加强对邻近渤海老震区和
垦利县永安镇小震活动密集区的震情跟踪。2010年垦利县发生2.0级以上地震7次,
渤海海域发生2.0级以上地震11次,最大震级为5月18日4.0级。推进“三网一员”
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提高队伍业务技能。东营市中心城、县区城区、东营
经济开发区、东营港开发区小区划工作全面完成,为全市城市发展规划和建筑物
抗震设防提供依据。 规划200平方米的集地震监测、 震情会商、 应急值守、
“12322” 公益热线和应急快速响应、现场指挥为一体的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
立市级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和地震应急灾害损失预测数据库。
气象 2010年, 建成山东首个风暴潮观测站与石油平台声波雷达自动气象
站;6月8日建立黄河三角洲人工增雨防雹示范基地;完成全市地面气象观测场与
值班室规范化建设;实现市县10M+2M宽带网络系统和市县两级3G备份系统;建立
完善海洋气象预报系统和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开展海洋气象预报服务和预报检验
工作。全市地面测报三项错情率0.06‰,通信系统故障率0.0%,气象信息传输及
时率100%,晴雨、空气质量、紫外线预报准确率分别为92.5‰、92‰、94‰,全
年旱涝趋势预测基本准确,年内冰雹、大风、高低温和大到暴雨等重大天气过程
无一漏报。推广可视化人影指挥、管理平台建设项目的应用,年内组织实施人工
防雹增雨作业11次, 雷达开机监测456次,发射炮弹3794发,累计防护农田4370
平方公里,直接经济效益857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