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综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5&A=4&rec=15&run=13

2010年,按照市委提出的“新起点新阶段新目标新局面”的工作要求,全市
上下牢牢把握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的工作基调,全面落实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
转方式调结构、保障改善民生三项战略任务,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359.94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87.38亿元, 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712.20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
加值560.36亿元, 增长14.5%。 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3.6∶73.9∶22.5调整为
3.7∶72.6∶23.7。实现财政总收入395.55亿元,比上年增长32.1%;其中地方财
政收入104.88亿元,增长29.7%。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6235.65亿元,比上年
增长23.3%, 其中地方工业总产值5246.91亿元, 增长27.6%。 实现工业增加值
1735.37亿元,增长14.2%,其中地方工业增加值1012.18亿元,增长23.1%。完成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48.98亿元, 比上年增长22.6%。 其中地方项目完成投资
1146.12亿元, 增长29.0%。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2.36亿元,比上年增长
1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4 %。全市完成进出口总值79.60亿美元,比
上年增长101.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96元,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
入8427元,增长15.0%。全年化学需氧量减排5500吨,二氧化硫减排2万吨。全市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8%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08‰。
(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建设加速推进。一是全力推进主体产业区建设。
重点推进总投资2870亿元的124个大项目,开工建设90个,完成投资200亿元。临港
产业区加快建设中海油、海科、华泰、华懋、鲁中等产业园区, 初步形成突破崛
起之势。重点发展高端产业区, 生态工业园、软件园、“生态谷”、新能源产品
及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快速推进, 高端产业框架初步形成。生态旅游区游客服务中
心、黄河口湿地公园建成投用, 正规划建设汽车营地、湿地休闲度假区。现代生
态渔业示范区二期工程完工,研发中心、商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快速推进;
现代畜牧业基地完成十大畜牧养殖园区规划,一批企业已落户;以东营为核心区域
的国家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被列入省部合作共建。黄河水城建
设投入34亿元, 初步形成水城景观,正推进水系贯通、水源建设和污染治理,实施
深度开发。二是突出抓好生态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着力构筑“三网”绿化、湿地生态、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节能低碳
技术应用五大生态系统, 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 “三网” 绿化工程2010年投资
6.68亿元,新增绿化面积27万亩,累计投资25.6亿元,完成绿化面积74.8万亩,构筑
起“三网”绿化主体框架。启动实施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修复湿地20万亩,刁口
河流路补水3600万方。积极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风电装机容量达到45万
千瓦。实施全面治理水气污染全民开展环保行动, 整治工作全面展开,各项工程
陆续开工。推进中心城区31家工业企业“退二进三”搬迁改造进展顺利。三是加
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东营港3万吨级二号码头改造完工投入运营,实现外轮开放,
2个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开工, 10~30万吨级深水油码头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广
利港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航道整治工程经省发改委核准立项。东营机场4D级
改扩建工程基本完成, 积极增开航线航班。黄大铁路、德大铁路、环渤海高等级
公路东营段、飞机场至自然保护区一级公路、济东高速公路积极推进。东营港区
1 0公里防潮堤建设物理模型实验完成。
(二)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和
战略举措, 打好高端提升、重点带动、一体发展、绿色发展、创新驱动、增收富
民六大转型攻坚战,全市经济保持良好发展。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3.6∶73.9∶
22.5调整为3.7∶72.6∶23.7,服务业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着力调整优化经济
结构。深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着力改造
提升传统产业,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构筑高效生态产业体系。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现代金
融和现代物流业, 加快建设黄河口生态旅游、黄河水城旅游、孙子文化旅游三大
旅游区。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现代渔业、生态畜牧业两大优势产业占农业总
产值的比重49.58%,现代渔业养殖面积174万亩,建成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1300个;
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建成40个,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08家,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
提高。地方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提高到70%,资源型城市转型迈出重大步伐。
(三) 工业经济向好发展。全年实施过亿元项目198个,完成投资332亿元;主
要行业80%以上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所占比重达到25.4
%,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6235.65亿元,比上年
增长23.3%, 其中地方工业总产值5246.91亿元, 增长27.6%。 实现工业增加值
1735.37亿元,增长14.2%,其中地方工业增加值1012.18亿元,增长23.1%。在规
模以上工业企业中, 轻工业增加值238.39亿元, 增长13.4%; 重工业增加值
1496.98亿元, 增长14.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6113.86亿元,增长
39.4%;利税1160.07亿元,增长55.6%;利润722.07亿元,增长49.7%。
(四)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把投资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完成1348.98亿元, 比上年增长22.6%;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地方投资增长
29%,民间投资增长36%,农业投资和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59.7%、25.4%。投资结构
进一步优化。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5.57亿元,比上年增长59.7%;第二
产业完成投资853.92亿元, 增长20.2%;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39.49亿元, 增长
25.4%,快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的比重32.6%, 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分建设性质看, 新建投资
545.90亿元,增长38.9%;扩建投资238.23亿元,增长27.3%;改建与技术改造投
资380.87亿元,增长24.7%。民间投资完成967.65亿元,增长36.0%。
(五)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生产良好。粮食总产量79.36万吨,下降1.2%。棉花总产量11.81万吨(皮棉),
下降13.6%。蔬菜总产量175.96万吨,下降12%。水果总产量9.2万吨,下降6.9%。
瓜类总产量14.77万吨, 增长3.7%。肉蛋奶总产量53.7万吨,增长8%。水产品总
产量45.31万吨, 增长7.0%。全年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面积13.2万亩,增长
76%。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9.64亿元,比上年增长4.5%。
(六) 对外贸易实现强劲增长。全市完成进出口总值79.60亿美元,比上年增
长101.0%。其中,出口27.58亿美元,增长57.1%;进口52.02亿美元,增长135.9
%。 进出口增幅连续12个月列全省首位,总量从上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6位。首次
入闱全国外贸百强城市,排名第52位。光伏太阳能公司等10家企业进入全省外经
贸百强企业行列。 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按贸易方式划分,加工贸易出口17.76
亿美元,增长61.5%;一般贸易出口8.48亿美元,增长58.6%;其他贸易出口1.34
亿美元,增长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