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5&A=3&rec=51&run=13

千古兵圣——孙武

孙武又称孙子,春秋末期乐安(今东营市广饶县)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
军事理论家、思想家,被后世尊为“兵圣”。他是齐文化的集大成者,其所著《孙
子兵法》被誉为古代兵学圣典;全书共13篇,揭示了战争的重要规律,论述了战争
论、治军论、制胜论等多方面的法则;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强调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
活运用; 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为古今中外军事家、政治家所重视。
《孙子兵法》被译成日、法、英、德、俄、捷、朝等数十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
泛流传。

西汉经学家——欧阳生

欧阳生,字和伯,西汉千乘郡(今东营市广饶县)人,是西汉早期经学博士之一。
幼习经学,毕生致力于《尚书》章句的研究和著作,成为西汉今文《尚书》“欧阳
学”的开创者。欧阳生著名弟子是倪宽,倪宽又传授给欧阳生的儿子,此后世世相
传至欧阳歙,凡八世,多有建树,史书称“欧阳八博士”,也称“欧阳尚书学派”。
今广饶县城西南有欧阳八博士墓。

西汉大儒——倪宽

倪宽(?~前103),西汉武帝时千乘郡(今广饶县倪家村)人。幼年家境贫寒,
每下地劳动,总是把《五经》挂在锄钩上,有空即读,“带经而锄”的故事广为流
传。后因精通经学为汉武帝所赏识,擢升左内史,负责治理京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
区民政。在任期间,首倡在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六辅渠,促进了关中地区农业发展。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 ,倪宽升任御史大夫,随武帝东封泰山。汉武帝太
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倪宽奉诏与司马迁、公孙卿、壶遂等修改历法,经过精心
推算制订出新历法——《太初历》 , 比秦朝的《颛顼历》有很大进步。广饶城西
2.5公里处有倪宽墓。

元代名将——綦公直

綦公直(? ~1286),字世美,广饶县綦许村人。自幼聪明刚毅,胆识过人。十
七八岁为县吏,二十岁投身行伍。后曾任益都劝农官,沂、莒、胶、密、宁海五州
都城池所千户等职。至元十年(1273年),奉命赴高丽(今朝鲜)督造战舰,不久封荆
南招讨司事。至元十二年(1275年),率兵南征,攻克隆兴(今江西南昌),南安、吉、
赣皆望风款附, 连下堡栅600余所。诏授綦公直武毅将军、管军上千户,旋被召入
都,加封昭勇大将军、管军万户,佩金虎符,领侍卫亲军。至元十八年(1281年),
綦公直被调赴上都(今内蒙古开平),授辅国上将军、都元帅、宣慰使,镇守别十八
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綦公直回家葬父路经济南时,以朝廷所赐钱物,代纳乐安
全县军民二年酒课税、河泊课税,计元宝楮币5000余缗。葬事办毕,綦公直又散发
钱物接济贫民,为闾里鳏居不能娶者代付聘金,助其完婚。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
诸王海都叛变,进攻别十八里,公直随伯彦丞相进战于洪水山,将叛军击败。在追
击叛军时,因孤军深入,援军不至,綦公直被叛军所杀。

乐安县令——李方膺

李方膺(1679~1756),字虬仲,号晴江、抑园、借园,江苏通州(今南通)人。
雍正七年(1729年),李方膺任山东乐安县(今广饶县)令。在任三年间,他严惩“讼
棍”,革除杂税,灾年开仓放赈,兴工整治小清河水患,清理豪强霸种地亩分给无
地贫民,为官耿介清白,政声卓著,深得民心。雍正十一年(1733年)完成《乐安县
志》(亦称《李方膺志》)的编纂,为方志界所推崇的名志。此后,他宦途坎坷,曾
两次罢官,一次入狱。退出官场后,长期隐居金陵(南京),寄情书画,淡泊度日。
能诗,擅画松竹兰菊,尤长写梅。用笔倔强放纵,不拘成法,苍劲有致,为“扬州
八怪”之一。

古钱学家——李佐贤

李佐贤(1807~1876),字仲敏,号竹朋,利津县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进
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翰林院编修、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总纂、福建汀州
知府等职。咸丰二年(1852年),引退故里。喜爱金石书画,尤以古钱为专好。同治
三年(1864年)编成《古泉汇》,共64卷。《古泉汇》集钱学著作之大成,收录古钱
拓本6000余种,钱范75个,对春秋战国时繁多的刀、布币,首次加以考校分类,著
录农民军及地方割据势力的钱币,在古钱学研究中堪称创举,被中、外古钱币学家
奉为经典。他多才博学,留下许多有学术价值的著作,后世称之为钱币学家、金石
学家、收藏家、鉴赏家。

吕剧始祖——时殿元

时殿元(1863~1948),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人。自幼以唱民间小曲讨饭为生,
不识字但记忆力惊人,嗓音甜美,善于做戏。成年后以唱山东琴书闻名乡里,其演
唱风格尤为农村妇女所喜爱,当地有“听到‘鸭兰儿’ (一种善鸣的小鸟名,时殿
元的绰号) 唱,饼子贴到门框上”的说法。为与其他戏班争夺演出市场,时殿元对
传统琴书进行了改造。光绪二十六年腊月二十三(1901年2月11日) ,时殿元的“同
乐班”在家乡时家村首演化装扬琴——《王小赶脚》。时殿元化装扮王小执鞭赶驴,
崔心悦化装扮二姑娘,身缚驴形道具,做骑驴状,二人载歌载舞,表演生动活泼,
令观众耳目一新。此后,时殿元等又陆续将50多个琴书剧目改为化装演出,并在内
容、唱腔、表演、道具、伴奏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使之戏剧的特征更为明显。
其他琴书艺人争相效仿,使化装扬琴得到广泛传播和迅速发展。化装扬琴突破山东
琴书的窠臼,具备了戏曲的艺术特征,是吕剧的雏形。1952年,化装扬琴正式定名
吕剧。时殿元作为吕剧的主要创始人,被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有关条目。

抗日名将——李玉堂

李玉堂(1899~1951),字瑶阶,广饶县大王镇大王桥村人。1924年,李玉堂
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分配到国民革命军陆军一师二团任见习官,因作战
英勇,后连续升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李玉
堂被任命为国民党陆军第八军军长,驻守江西。1939年,率部在武宁附近的棺材山
阻击日军,死守阵地,全军立战功,国民党抗战总部授予李玉堂部“泰山军”称号。
不久, 该部改为第十军,李仍任军长,奉命驻守长沙。1939年10月~1942年1月,
日军集结兵力,三次进犯长沙,李玉堂率部给予沉重打击,取得抗战史上闻名中外
的三次长沙大捷。此后,李玉堂先后任第二十七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第十绥
靖区司令官、海南防卫副总司令、第一路军司令官兼三十二军军长等职。驻海南期
间,中共通过关系策反李玉堂,李接受共产党的条件举行起义。因交通中断,李玉
堂未能及时接到中共关于起义的指示,解放军已占领海南岛,李玉堂即随国民党军
队撤往台湾。后因叛徒出卖,1951年2月5日,李玉堂被国民党当局杀害于台北碧潭。
1983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李玉堂为革命烈士。

民国将军——李延年

李延年(1904~1974),字吉甫,广饶县大王镇大王桥村人。1924年春,入黄
埔军校第一期学习。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五团团长。1928年,日军
入侵山东,李延年率部扼守济南,掩护国民党大部队撤退。1931~1934年,李延年
任第九师中将师长,数次参加对江西中央苏区的“围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李延年先后任第二军军长、第十一军团长、第三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二十四集
团军总司令等职。1943年,日军集结兵力20万西进谋攻潼关。蒋介石派李延年为潼
关以东地区抗日前敌总指挥,指挥30余万人坚守潼关,击退了进犯的日军。抗战胜
利后,李延年先后任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徐州“剿总”
副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官、京沪杭卫戍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南京江防司令等职。解放
战争中,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李延年所部节节败退,最后逃往台湾。
后李延年被国民党当局以“擅自撤退罪”判刑十年。1974年11月病逝。

东营最早的中共党员——延伯真

延伯真(1897~1967),原名延寿璞,广饶县大王镇延集村人。1916年秋,考入
济南第一师范。1921年夏,毕业后在博兴师范讲习所任教。1922年冬去青岛,结识
共产党员邓恩铭。1923年春,经邓恩铭、王尽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受
组织派遣回家乡开辟党的工作。1924年,延伯真介绍发展延安吉、张玉山等入党。
随后建立寿(光)广(饶)党支部,为党在寿光、广饶早期活动撒下种子。1925年,国
共两党合作时期,被调往济南任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组织委员,同时在国民党
山东省党部负责工农部工作。1926年2月,延伯真回到家乡,在农村开展党的工作。
1927年,先后在平原县开展农运工作,在淄川煤矿做工运工作,后失掉组织关系。
次年,辗转去东北。1931年,延伯真参加苏联红军远东情报局工作,先后在东宁、
北安、 哈尔滨等地活动。1946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任东北第六纵队
后勤部厂长、东北军区军需部材料局股长、东北空军后方勤务部科长。1949年,重
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在东北人民政府机械局经理处、
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沈阳销售办事处、东北空军后方勤务部任科长。1967年病逝。

国民党总统府国策顾问——石敬亭

石敬亭(1884~1969),字筱山,利津县吉杨庄(今西冯村)人。19岁投笔从戎。
清末民初,参加了推翻清王朝的斗争。1914年始,石敬亭在冯玉祥部下长期任职,
历任军士教导团教官、学兵团团长、师参谋长、整编第四混成旅旅长、师长、陆军
第五军军长、国民党第二集团军总参谋长、第六方面军总指挥、训练总监、陕西及
山东省代理主席等职。1929年,石敬亭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是年9月,
他同宋哲元、刘郁芬等联名通电讨蒋(介石) 。1937年2月,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上,宋庆龄、何香凝、冯玉样、石敬亭等14位国民党左派领袖联合提案,主张恢复
孙中山先生的“联俄、 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行国共合作。1937年9月,
石敬亭随同冯玉样赴山东桑园抗日前线指挥作战,重创日军。此后,历任国民党军
事委员会战区军风纪第二巡视团主任委员、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西安绥靖公署副
主任、国民党总统府国策顾问、国民党第八届评议委员会委员等职。

东路琴书代表人物——商业兴

商业兴(1896~1970) ,东营区史口镇西商村人。6岁丧父母,由叔父收养。叔
父是广北一带早期琴书艺人,商业兴跟叔父流浪卖艺,十一二岁时就已学会很多唱
段,不到20岁就单独从艺。他在继承叔父技艺的基础上刻意求新,不断对琴书的唱
腔加以改造创新,逐步形成以优美动听、富于变化的腔调来表现人物的特色,在广
饶、博兴及胶东一带琴书艺人中产生广泛的影响,成为与茹兴礼为代表的“南路琴
书”、邓九如为代表的“北路琴书”风格迥异的琴书新流派,人称“东路琴书”,
亦称“商派琴书”。1922年,商业兴到济南卖艺,结识了热爱琴书艺术、善打扬琴
的姑娘关云霞,不久结为伴侣。婚后,关云霞成为商业兴说书的琴师和伴唱。商业
兴有铁嗓子之称,高音可和女腔唱同度,夫妻对唱,高亢悦耳,珠联璧合,天然成
趣,在东路琴书男女对唱中最具特色。商业兴经常上演的书目有《包公案》《呼家
将》《杨家将》《王定保借当》《王天宝下苏州》《梁祝姻缘记》等。其中一些优
秀节目曾被北京胜利唱片公司和朝鲜汉城唱片公司灌成片子,发行海内外。商业兴
为山东第一届曲艺协会理事,曾任青岛市曲艺团副团长。1970年病逝。

治黄特等功臣——于祚棠

于祚棠(1899~1980),利津县于家村人。1921年投身河工,充当汛兵、工班组
长、汛目,后任北六分段第三防守汛汛长。1947年春,黄河复归故道,河工百废待
兴,于祚棠加入人民治黄队伍。在利津修防段(初称治河办事处)先后任工程股股员、
副股长、工程队队长等职。1949年秋汛中,王庄堤段抢险关键时刻,于祚棠果断决
策将万余条麻袋装入红泥3400余立方米抛至河中,代替石料护堤,确保堤坝的安全。
渤海行署、山东省河务局为此授予他“特等治黄功臣”称号。1950年,苏北潮河决
口屡塞不成,应华东水利部的邀请,于祚棠率领工程队赴苏北迅速堵口合龙成功。
1951年3月, 堵复王庄凌汛决口,年逾半百的于祚棠,不顾寒水刺骨,带领工人下
水打桩编柳。于祚棠在治黄战线上享有盛名,先后被选为全国第一届工农兵劳模代
表大会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
立特等功1次、一等功3次。

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丁莱夫

丁莱夫(1912~1983),原名丁之夏,广饶县高卜纸村人。1933年起,在山东省
立第一乡村师范读书期间,他组织创办进步刊物,任学校的抗日救国会主席。1937
年4月,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正式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8月,被分配到八
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 9月随军挺进晋察冀,开辟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和解放
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边区阜平县政府秘书长,唐县动委会主任、县委书记,晋察
冀二分区地委民运部长、地委书记,晋察冀军区独立第一旅政委等职。1951年7月,
任志愿军第二十兵团组织部部长,后任政治部副主任兼兵团党委副书记、代理书记。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一等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l1月,
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副主任。195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六军政委,后
任六十三军政委。1962年11月,丁莱夫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党委第一书记,为发展国
家的广播事业做出重要贡献。1975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
1980年转任通讯部顾问,正兵团级。

国家劳动部副部长——刘子久

刘子久(1901~1988),原名刘俊才,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人。1920年,考入山
东省立青州第十中学。1924年秋,由王尽美、王翔千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
春节,刘子久在回家探亲之际,介绍堂叔兄刘良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东营地区农
村播下革命火种。1927~1928年,他在诸城、安丘一带组织贫民会,领导以抗租、
抢坡为内容的潍河暴动。1929年后,被派往豫北、冀南、张家口、大同、绥化及北
平等地,任中央巡视员、特派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中共河南省工委书记、
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共豫西省委书记、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八路军洛阳办事处主任
等职, 为恢复和重建中共河南党组织做出贡献。1941年5月起,先后任中共豫皖苏
边区党委书记、淮北苏皖边区党委书记、桐柏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豫鄂边区党
委书记兼军区政委、中原局宣传部部长、民运部部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任全
国总工会文教部长、政策研究室主任、书记处书记、教育工会代主席、劳动部副部
长、党组成员等职。刘子久长期在国家机关重要领导岗位上工作,以坚持原则、严
以律己和不谋私利为人们所称道。

苎麻纤维专家——酆云鹤

酆云鹤(1900~1988),女,利津县利津镇庄科村人。幼年家贫。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因家乡洪水灾害,随父母漂泊到泰安,后又流浪到济南当佣人。16岁考
取免费学堂,先后在济南小学、济南女子师范和北京女子高级师范学校读书。学习
刻苦,加之天资聪颖,因而取得优异成绩并连续跳级升学。1928年留学美国,毕业
后获俄亥俄州大学化工博士学位。1933年,她带着祖国的竹子、稻草、苎麻去德国,
以此为原料制造人造丝,终获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草纤维制造人造丝的发明
人。1935年起,酆云鹤开始进行苎麻纤维脱胶的研究。经过近10年的苦心钻研和反
复试验,取得成功,在世界麻纺工业上有所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酆云
鹤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从香港到达北平,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会间,她将赶写的《发展我国麻类生产的建议》,连同各色麻类纤维样品献给毛泽
东主席。建国后,酆云鹤先后任纺织工业部顾问、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名誉
所长、 上海纺织工业局顾问等职。197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当选一至三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50年代起,酆
云鹤为进一步完善苎麻纤维化学变性的生产和开发中国苎麻资源,一直奔波于全国
各地。1979年,酆云鹤终于研究解决了中国草席黄麻经线的制造技术和苎麻磺化变
性工艺,1981年获国家科委发明奖。1988年病逝于广州。

山东快书“杨派”代表——杨立德

杨立德(1923~1994),利津县利津镇人。杨立德父、叔皆为山东快书艺人,
但其出生前后父母相继去世,由叔婶抚养。4岁,叔教其学唱快书;5岁,叔去世;
6岁, 婶带其撂地摊说书挣钱糊口。12岁,随其他快书艺人流浪说书。1939年底,
到济南说书,渐有名气,人称“杨小麻子”(杨立德为麻脸)。1941年,为提高技
艺、 争取女观众、 适应新环境,杨立德与高元钧研究,改快书表演中的“脏口”
(语言粗俗)为“清口”(语言文雅),使快书格调更为高雅。1943~1944年,他
先后到江苏、 河南及山东省内一些城市演出。1945年,他在青岛2个电台定时演播
快书, 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知名艺人。1948年6月青岛解放后,他先后加入胶东文
协所属的“友谊社”,任山东歌舞团曲艺队队长,济南曲艺队队长、济南曲艺团副
团长,曾到北京、天津、上海、南京、青海等地演出。先后为部队及地方培训一大
批快书演员,高足有赵连甲、金双城、侯金杰等。曾任山东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顾问。杨立德的山东快书艺术在全国曲艺界有很高声誉,与高元钧并称为“高派”
“杨派”。擅说《武松传》。曾创作山东快书新段子《郝怀友》《取枪记》等。与
张军合著《怎样表演山东快书》。

人民的好警察——聂士兴

聂士兴(1954~1993),广饶县丁庄镇聂寨村人。1978年,聂士兴从北镇农业学
校毕业后,分配到广饶县陈官乡兽医站工作7年,多次受到上级表彰。1984年10月,
聂士兴被选调到广饶县公安局陈官乡派出所;1990年,任副所长,主持工作。1992
年11月, 调任李鹊乡派出所所长。9年间,聂士兴全心全意为乡亲服务,曾冒着生
命危险扑救油井大火;曾自己掏钱为失窃旅客买车票;曾经为从人贩子手里解救出
来的婴儿当“妈妈” ;曾历尽艰辛,解救出3名被拐卖妇女。他家境贫寒,却两袖
清风, 拒收现金4000多元,拒礼160多次。他主持陈官派出所工作期间,该所成为
全市第一个规范化建设的先进派出所,其经验在全市推广。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
话是:“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这些吃‘皇粮’的人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
1993年2月27日傍晚, 聂士兴和战友驱车巡逻,发现一辆有盗窃油田物资嫌疑的改
装吉普车,在拦截贼车中被疯狂的歹徒驾车撞伤致死。聂士兴牺牲后,中共广饶县
委、东营市委相继命名他为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公安厅为其追记一等功,山东省
人民政府批准其为革命烈士。

济南军区司令员——张太恒

张太恒(1931~2004),广饶县大王镇东张庄村人。张太恒小时候家境贫寒,
11岁就给地主作了小工。 贫苦的孩子早成人,1944年8月,年仅13岁的张太恒经地
下工作者介绍,参加了八路军。
抗日战争后期, 张太恒在今垦利、 利津县一带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他参加了
1944年冬的反“扫荡”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他又先后参加了汶上、王浩屯、鱼台、
马留营、确山、睢杞以及破袭陇海路、上蔡阻击战和东渡黄河等战役。
张太恒是解放军的一员名副其实的虎将,他参加的战事难以计数。比如,1947
年2月, 他参加了莱芜战役;1947年4月他参加了泰蒙战役;1947年5月他参加了孟
良崮战役;1948年9月他参加了济南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他参加了淮海
战役;1949年4月他参加了渡江战役,5月份他又参加了淞沪战役。上海解放后,张
太恒还参加了解放福州、解放平潭岛、大嶝岛、小嶝岛及漳厦战役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 张太恒所在部队常年驻守东南沿海岛屿,并于1953年6月参
加了东山岛保卫战。 1969年,张太恒任解放军某部团长。1985年6月,张太恒被任
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担任老山前线指挥员。对越自卫反击战期
间,张太恒曾先后指挥陆军第六十七军、四十七军、二十七军和十三军的部队进行
对越防御作战,为期一年半。战争期间,他还先后总结和发表了《山地丛林战斗中
怎样打歼灭战》等有影响的文章。
1992年10月,张太恒调任济南军区司令员。1994年6月8日,张太恒被授予上将
军衔。

中国乡土电影掌门人—赵焕章

在当代中国,有个把电影镜头专门对准中国农村题材的著名电影人,他的名字
叫赵焕章,业界人士亲切地称他为中国乡土电影的“掌门人”。
赵焕章1930年10月生于利津县城,后到济南读书,1948年济南解放时,赵焕章
参加了山东省人民文工团,后文工团并入山东大学,赵焕章进入山东大学戏剧科学
习。1952年,赵焕章从山东调到了上影厂,做过演员、场记、导演助理、副导演,
1980年升为导演。
20世纪80年代初,赵焕章拍了一部反映农村题材的影片《喜盈门》。这部影片
说的是北方农村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婆媳之间的故事,充满了喜剧色彩,并获得了
第2届金鸡奖荣誉奖和第5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影片在当时很快红遍全国,据说,
观众达到了5亿多人次。 之后又拍了《咱们的牛百岁》和《咱们的退伍兵》。这三
部影片是赵焕章的农村三部曲。从黄河口大地走出的电影导演赵焕章,身怀对亿万
农民的赤诚之心,他的影片呈现的是中国农村在变革过程中,现实与传统、生活与
理想的矛盾冲突,人物群像的形象鲜明、风格诙谐, 结局是一直为农民所偏爱的大
团圆。赵焕章的农村生活题材影片在中国影坛,尤其是在乡村观众中有着真切而感
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