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体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5&A=3&rec=43&run=13

文化事业 全市大力加强文化建设, 文化事业协调发展。至2008年末,全市
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5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1个,
电影放映单位32个。文化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有46个
文化产业项目参展山东省文博会,推动了全市文化产业事业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初步形成了以群艺馆、文化馆为指导,以文化站为枢纽,以文
化大院为基础的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广饶县、河口区被命名表彰为全省文化信息资
源共享工程示范县。
文艺事业日趋繁荣。东营市在文艺创作上更注重发挥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深入
挖掘具有深厚底蕴的民间艺术,创作出一大批具有独特地方艺术特色和风格的优秀
艺术作品。1988年,小吕剧“考丈人”获全国第三届电视剧大奖赛三等奖;1998年,
在山东艺术节中,演唱和剧目表演分别获一等奖,现代吕剧《三春柳》获省“五个
一”精品奖;2002年,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职工艺术节曲艺、小品类比赛展演,长
篇小说《蟋蟀》 获台湾九歌现代儿童文艺奖,《大豆的归途》等6部作品分别在省
级以上刊物上发表;2003年,创作排演了大型现代吕剧《潮涌黄河口》,剧本《大
海潮》、《老憨上任记》获第三届全国戏剧文艺铜奖;2004年戏剧文学剧本《青天
恨海》入选全国戏剧精品集,歌曲《永远跟随你》获得由国家广电总局主办、山东
电视台承办的中国原创歌曲奖十大金曲奖。近几年,东营市强化艺术精品生产,打
造黄河口文化品牌,着力抓好戏剧、电视剧、文学作品、歌曲的创作生产,文化事
业实现新发展。现代吕剧《马书记上任》在第二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大
赛中,获得“中国戏剧奖”、“群众最喜欢的节目”两个大奖;歌曲《口碑》荣获
全国“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创作的《欲望城》获得全国20届
田汉戏剧奖二等奖;小品《随礼》获中央电视台第六届CCTV全国电视小品大赛优秀
表演奖;小品《第十六个春天》获山东省小品曲艺大赛一等奖;大型历史剧《孙武》、
长篇儿童小说《小蟀神》入围山东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评选。2008年,
创作了大型吕剧《乡人俚曲》,举办了第四届吕剧演唱大赛,形成了《走笔黄河口》
《黄河之水天上来》舞台精品方案。
城乡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配合重大节庆活动,2008年全市举办了创建中国优秀
旅游城市专场晚会、2009新年音乐会、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廉政京剧晚会,第四届
吕剧演唱大赛;开展了孙子文化节、吕剧文化节、利津发展论坛等大型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群众性文化活动逐步普及。为庆祝奥运会举办,
全民健身项目展示、迎奥运万人签名和国民体质监测三大活动同时展开;举办全市
庄户剧团调演等各类大型文化活动50余场,参与群众累计60万人次。启动“文化下
乡进万家”活动,组织全市各类文艺团体下乡演出80多场,全面完成农村电影放映
工程, 为农民放映电影17100场。鼓励和扶持业余艺术团体、庄户剧团发展壮大。
大力支持常乐、青松、黄河颂等业余艺术团体,常乐艺术团被评为全国群众业余文
体活动先进集体,牛庄镇吕剧团被评为全省十佳庄户剧团,花官梨园剧团被中宣部、
文化部等部门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群众文化机构发展较快。全市建市初期没有一
家群众文化机构,到2008年,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5个,
图书馆从建市初期的1个增加到6个。特别是90年代以来,相继建成了东营市妇女儿
童活动中心、东营市少年科技馆、东营市博物馆、东营市图书馆等一批多功能、现
代化大型文化娱乐设施,为市民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提供了场所。结合小康文明村
创建,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文化大院,并达到了有图书阅览室、综合活动室、
农民夜校、文体活动场所和宣传栏的要求。2008年,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建成高标准农家书屋215个。 巩固提高有线电视“村村通”成果,加快“户户通”
步伐,全市有线电视通村率和入户率分别达到99.6%和79%。近两年,全市强化重大
基础文化设施建设。黄河国际论坛、文化艺术中心、“水城雪莲”剧院等文化设施
建设稳步推进。各县区文化设施建设有序展开,新建或改建了一批大型文化体育场
馆,广饶县投资7000万元、面积达1.26万平方米的文体中心、河口区9000平方米的
广电大厦顺利开工,垦利县文体中心、利津县博物馆进展顺利,东营区文体中心规
划设计方案正式批复。
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2006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东营市文化发展规划纲
要(2006-2010年) 》,这是建市以来的第一个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全市文化产
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8年7月,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的若干政策》,为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积极抓好文化产业
项目招商。征集49个文化产业项目录入《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数据库》,面向
全国进行重点宣传推介。 组织15家文化企业参加了2008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有8
个文化产业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协议金额达到1.1亿元;签订项目合作合同5个,金
额达6889.2万元;现场销售额达16.5万元,签订产品购销合同8项,金额达89万元,
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新成果。东营市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手工
艺技能等表现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异彩纷呈。2006年,全市正式开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下发了《关于做好东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
知》,建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市文物普查领导机
构,对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普查。2007年,市政府公布了
6个类别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吕剧》《短穗花鼓舞》两个项目入选首批省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1月24日,《吕剧》《短穗花鼓舞》两个项目入选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名单。
新闻出版 建市后, 东营市的新闻事业刚刚起步,1987年创办的《东营报》
开始试刊,1988年7月1日正式创刊,成为全市新闻报纸的开端。到2000年,东营市
的新闻出版事业出现重大转机,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 东营市的报刊杂志出
版事业快速发展,各种报刊杂志内容丰富,门类繁多,富有特色。截止2008年末,
东营市拥有综合报纸1种,大学学报1种,电视报1种,期刊2种。《东营日报》在市
内外有较大影响。在期刊中涌现出《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版)》、《石油大学学报
(社科版)》等在全省颇有影响的优秀杂志。全市出版印刷技术突飞猛进。建市初
还基本处于铅排、铅印、手工装订的水平,现在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出版业的各个
环节, 出版的效率和质量显著提高。至2008年底,全市有出版社1家,即石油大学
出版社;有各类印刷企业110多家。
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积极有力。新闻宣传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2008年,围绕“实践科学发展观,争
当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排头兵”活动主题,精心策划集中宣传活动,大力宣传中央
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宣传全市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新举措新进展,
宣传各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典型经验,
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强化对外
新闻宣传。立足上大报、上大台、发重稿,在省以上主要新闻媒体刊播稿件4100多
篇, 在主要涉外和海外媒体刊稿600多篇,在重点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刊稿5700余
篇,东营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继续组织好在中央电视台的城市形象宣传,配合中央
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推出了五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黄河入海流》,对提高东
营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产生了较大作用。
全面加强出版物市场监管。通过大力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始终保持对出版
物市场的高压态势。强化各种措施加大防范和查堵力度,突出重点刊物、重点时期、
重点区段,确保各种非法出版物不在东营印刷、发行、传播。2008年检查各类经营
业户1400多家次, 收缴盗版图书光盘7万多册张,取缔游商地摊52家,捣毁地下报
刊分发窝点1个, 注销印刷企业2家,取缔非法记者站1家。坚决打击侵权盗版,保
护知识产权。开展了“反盗版天天行动”、打击计算机预装软件、企业计算机软件
正版化、打击网络侵权盗版等专项行动,保证了正版图书和软件的市场占有率。
《东营日报》 中共东营市委机关报。1987年10月22日创刊,名《东营报》,
不定期出版。1988年7月正式出刊,国内统一刊号CN37—0054,四开四版,周二刊。
1992年10月1日, 改为周三刊。1994年1月1日,改对开大报,更名《东营日报》。
1997年1月1日,改为周五刊。1999年12月19日,彩印《东营日报·黄河口导刊》出
版。 2007年7月,报社进行了第三轮综合改革,8月8日,在原《黄河口晚刊》基础
上改版创办了都市生活类《黄河口》子报,形成了集日报、《黄河口》子报、内参、
网站、手机报、数字报于一体的媒体格局。2008年,《东营日报》努力提高新闻宣
传质量, 全年出版报纸255期,《东营日报内参》出版11期。市外宣传和对外宣传
实现新突破, 2008年共在《人民日报》 、《大众日报》等重要报刊发表外宣稿件
100多篇,在省以上网站转发新闻稿件350 余条。
广播电视 建市后全市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协调发展。 1986年10月15日,东营
人民广播电台建成试播, 1987年10月1日正式播出;1989年1月1日东营电视台正式
开播。 1983年,全市仅有有线广播站3处,广播电台、电视台尚未建立。到2008年
底,全市有广播电台5个,广播发射台6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电视台
6个, 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用户(不含油田)达到27.2万户。
目前,广播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全市已形成以中央、省和市级广播电视台为主体,
无线与有线相补充,光缆、微波和调频相结合的广播电视立体传输网络,广播电视
走进了千家万户。
实施“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协调发展。实施广播“村村响”和中波转播台
改造工程,调频与中波同步发展;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广播电视基
础设施条件、综合传输和覆盖能力显著提高,大大改善了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
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问题。市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建于1993年,截止2008年底,
全市共建设有线电视光缆干线4000多公里,电缆3000多公里,全市已建成省、市、
县、乡镇、村五级贯通的有线电视光缆传输网络,全市乡镇和行政村有线电视通达
率分别达到100 %和99.6 %。全市有线电视网用户约26万户,入户率达到79%。全市
广播电视有线无线混合覆盖率为100%。
有线数字电视进一步发展。2002年建设了全市统一的高标准的有线电视前端,
2004年建设了有线数字电视平台,有线数字电视信号开始在网内传输,截止2008年
底, 全市所有县区已开通数字电视,播出159套广电节目和部分政务、生活、商务
信息类节目。还开通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服务项目,通过CMMB手机等多种终端扩
大广播电视覆盖。
广播电视创作得到较快发展。建市以来,市电台、电视台按照频道专业化、栏
目品牌化、节目精品化的要求,加大栏目节目创新力度,节目制作日益活跃。涌现
出了一大批精品作品和栏目,广播电视节目内容丰富,宣传效果显著。1988年,小
吕剧“考丈人”获全国第三届电视剧大奖赛三等奖;1997年创作的公益广告《关心
残疾人》获国家级评选一等奖,《天地之光》栏目获国家级评选一等奖;1999年制
作的广播剧《黄河口拓荒人》入选省第五届精品工程,并荣获全国广播剧三等奖;
2001年创作的广播电视剧《魂牵梦绕黄河口》、录音通讯《血脉相连大河情》、纪
录片《再安新家》和《火种》等四部作品入选省第六届精品工程,电视散文《琴音》
和音乐电视《苦菜花、荠菜花》分别荣获全国城市电视台文艺评选银奖;2004年创
作的广播新闻《好书记王友成》、电视理论片《走向文明》、歌曲《口碑》、电视
剧《黄河入海的地方》等五部作品入选省第七届精品工程,广播剧《连心锁》获全
国广播剧二等奖;2005年新开办了《民生在线》、《财经视点》和《零五四六》等
栏目,电视专题片《真情》和公益广告《诚信明礼源远流长》获全省广播电视新闻
一等奖;2006年推出了《天南地北中国行》、《经济信息联播》、《交警直播室》
等栏目;2007年创作的电视剧《黄河口之恋》等五部作品入选省第八届精品工程;
2008年广播剧《新书记上任》荣获中国广播剧研究会银奖。
体育 全市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8年,竞技体育工作实现新发展,参加全省
青少年锦标赛获得22金、14银、15铜的好成绩;积极推进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东营
赛区筹备工作,按计划改造石油大学体育馆;成功举办东营市第八届运动会及第一
届黄河口马拉松全国邀请赛,其中,第一届黄河口马拉松全国邀请赛有全国18个省
的325名选手和东营市3200余名选手参加了比赛。 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工程,体育设
施建设逐步推进,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为2 00个行政村建设了标准篮球场地和
乒乓球场地,投资50万元购置了30套体育健身器材,帮助县区完成了部分乡镇文体
活动中心建设任务。组织各类文化体育社团在不同范围开展了不同门类的群众性文
化体育活动,有东营市足球联赛、职工乒乓球比赛、钓鱼比赛、山东省武术比赛等
等。由群众自发组织的晨晚练点如雨后春笋,遍及城乡社区、农村,仅中心城区就
达到了40余个。2008年体育彩票销售额达7000万元,其中即开型彩票销量1450万元,
创历年体育彩票销售最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