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5&A=3&rec=19&run=13

2008年,面对国家宏观调控、煤电油运紧张、流动资金短缺、市场物价波动、
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考验,全市积极应对,着眼于解决关键性问题,加快产业结构
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加大技改投入,推进自主创新和节
能降耗,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加强经济运行组织协调,工业流通经济保持了平稳
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现价产值4221.5亿元、增加值1676.5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8%和14.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05.9亿元、利税1239.1亿
元、利润752.7亿元,分别增长34.2%、56.1%和38.1%。地方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
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现价产值3016.3亿元、 增加值776.5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
23.6%和20.1%;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966.6亿元、利税340.4亿元、利润241亿元,分
别增长30.5%、36.8%和35.5%。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总量分别列全省第6、5、
5位,增幅分别列全省第6、2、2位,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的70.5%。
企业规模不断膨胀。 截止2008年12月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91户,
同比净增32户。 地方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工业企业达到391户,同比增加81户。其
中, 1-10亿元347户,增加72户;10-50亿元29户,增加8户;50-100亿元10户,与
上年同期持平;100亿元以上5户,增加1户。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分别为华泰集团、
方园金属、 利华益集团、万达集团、科达集团。15户企业入闱中国制造业企业500
强,12户入闱省百强企业,16户入闱省工业百强企业。入闱山东省百强的企业户数
列全省第三位,工业百强和制造业百强均列全省第一位。地方30户重点调度企业累
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572亿元、利税142.1亿元、利润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4%、
17.8%、 8.4%,分别占地方工业的49.5%、39.3%和35.7%,拉动地方工业增长8.3、
7.7和2.9个百分点。
产业集群化趋势明显。 全市纺纱生产能力200万锭,比上年增加15万锭,其中
大海、 天信、三阳均达到30万纱锭;轮胎产能3000万条,比上年增加370万条,其
中西水、 永泰、恒丰橡塑均超过500万条;离子膜烧碱产能64.5万吨,比上年增加
16万吨,其中金岭化工、华泰化工均超过20万吨。淘汰了一批落后生产能力。八大
产业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32户,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528亿元,利税284.6亿元,
利润204.3亿元,分别增长30.7%、34.7%和36.4%,分别占地方工业的85.2%、83.6%
和84.7%。
工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组织实施了3月份、6月份和9月份三个“项目开工月”
活动,活动期间新开工项目141个,总投资130.8亿元。全年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共实
施项目482个, 完成投入317.7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9个,
完成投入172.6亿元。方圆集团氧气底吹造锍捕金、盛泰400万套大型专用子午胎车
轮、华泰集团45万吨高档铜版纸、明珠石油装备公司10万吨石油装备制造等一批大
项目、好项目相继竣工投产或开工建设。东营市被省政府授予“技改工作先进市”
称号。筛选40个总投资208.6亿元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争取国家和省支持,2个项目
已被列为全省第一批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并上报国家工信部。争取省重点产品结构
调整项目8个,总投资36.6亿元。
产业结构日益优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地方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已达1640万吨、造纸生产能力180万吨、
纺纱200万锭、 轮胎3000万条(其中子午胎2640万条)、烧碱64.5万吨。全市规模
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812.3亿元,同比增长34.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率
达到19.2%,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共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
业99户,占地方工业的12.5%,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12.5亿元,利税43.7亿元,利润
33亿元,分别增长56.9%、57.8%和66.9%,分别占地方工业的11.5%、14.3%和15.1%,
所占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4.3、5.7和6.5个百分点。
县域工业经济竞相发展。从总量看,广饶县、垦利县优势明显,广饶县工业增
加值突破200亿元, 达到275亿元,同比增长20%。垦利县工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元,
达到129.1亿元,增长24.1%。利津县、东营经济开发区、东营区主营业务收入均突
破300亿元,分别达到346.6亿元、344.3亿元和327.9亿元。河口区利税突破20亿元,
达到22.9亿元。从增幅看,增加值高出地方工业平均水平的县区分别是河口区、东
营区、 垦利县、东营经济开发区,分别达到2 9.2%、26.6%、24.1%和23.1%。利税
高出地方工业平均水平的县区分别是河口区、广饶县、东营经济开发区、东营区,
分别达到45.2%、44.8%、42.6%和37%。
技术创新力度加大。万达集团、圣光化工技术中心分别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
企业技术中心, 13家企业技术中心通过市级认定。目前,国家级2家,省级14家,
市级35家。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共
引进国外先进设备50多台套,总价值3.78亿美元。知名品牌不断涌现。中国驰名商
标达到8个,2008年新增5个,分别是驰中集团的“驰中”商标、大明集团的“大明”
商标、 天信公司的“天信” 商标、天丰太阳能公司的“天丰”商标、信义集团的
“信义”商标;省级著名商标50个,比上年净增9个。中国名牌产品5个;山东名牌
产品83个,比上年净增11个。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加强节能监管。对32户省重点耗能企业进行了能源审计,
组织50户市重点耗能企业开展了能效对标活动,集中开展了节能执法监察。扎实推
进“3个节能20项”工程实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万通石化集团等5家企业通过了
清洁生产审核。积极推行资源综合利用,复审、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17家。推广
散装水泥124万吨,中心城推散率达95%以上。
石油开采业 是东营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工
作区域分布在山东省东营、 滨州等8个市的28个县(区)内,主体勘探开发区域位
于黄河下游的东营市。按地质构造区划,山东省境内可供找油找气的勘探区域属于
渤海湾盆地, 主要有济阳、昌潍、胶莱、临清、鲁西南等5个坳陷,总面积约6.53
万平方千米,油田已取得探矿权面积4.89万平方千米,其中济阳坳陷和浅海地区是
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的主战场。截至2008年底,胜利油田共取得探矿权的勘探面积达
7.06 万平方千米,油、气资源总量分别为120.6亿吨、16166.1亿立方米。
胜利油田现指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中国石化股份公司胜利油田分公
司的统称。胜利石油管理局下设36个二级单位;有3个局属经济实体,5个管理局控
股公司, 2个管理局派出机构、1个局直属处级机构、1个局全资法人单位,局机关
设25个职能处室,9个局直属单位。现有用工总量93609人,其中正式职工73257人。
所属石油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地震队15个, 测量队 4个,地质队93个,化学、放射
性勘探队1个,电测队65个,射孔队31个,钻井队171个,水井队1个,固井队10个,
综合录井队60个,管子站(队)10个,井架安装队7个,钻井搬迁队 3个,大修井
队23个,酸化压裂队2个,试井队2个,油田建筑安装队23个,汽车运输队53个。固
定资产原值273.80亿元,净值166.62亿元。
胜利油田分公司下设21个二级单位; 分公司机关设15个职能处室,6个直属单
位,3个托管单位。有员工105074人,其中正式职工72193人。所辖石油专业队伍:
采油队356个,稠油热采注汽队28个,采气队7个,输油(气)队88个, 井下作业队
226个,大修井队18个,运输队77个。固定资产和油气资产总量为1912.12亿元,其
中油气资产原值1689.27亿元; 固定资产和油气资产净值761.76亿元,其中油气资
产净值640.1亿元。
到2008年底,胜利油田共做二维地震测线5442千米、三维地震资料面积3050平
方千米,累计探井进尺439万米。已发现75个油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8.34亿
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409.1亿立方米(含八面河油田)。已投入开发70个油田,
动用石油地质储量41.5亿吨。有油井24303口,投产气井394口,累计生产原油9.36
亿吨,累计生产天然气525.87亿立方米。有注水井7999口,开井6031口,日注水平
63.2万立方米。2008年,胜利油田实现总收入1502亿元,实现企业增加值1166亿元,
实现利润482亿元,实现税费554亿元。其中,分公司实现总收入1197亿元,企业增
加值1080亿元, 利润508亿元,税费528亿元;管理局实现总收入305亿元,企业增
加值86亿元,税费26亿元。
资源接替 胜利油田按照“立足老区、 加快新区、强化深层、稳定发展”的
整体部署,注重寻找规模储量和优质储量,加快重点潜力区块勘探。东部浅海青东
凹陷在沉寂22年后获得突破,青东12井在沙三、沙四段钻遇良好油气显示,获日产
51吨高产工业油气流; 东营北带实施的丰深6、丰深10井均获成功,证实该地区盐
下扇体含油面积达200平方千米, 油气当量在6000万吨以上;东营西部地区滩坝砂
岩油藏成功钻探了利57等井,全面拓展了滩坝油藏的广度和深度,形成了亿吨级规
模储量;西部准噶尔车排子探区取得重要进展,排22井在沙湾组获工业油流,展示
了良好的勘探前景。 全年新增探明储量1.04亿吨、 控制储量1.04亿吨、预测储量
1.06亿吨,连续6年实现三级储量过亿吨。
油气开发 突出提高储量动用率和油田采收率, 以“完善水驱、强化三采、
拓展稠油、扩大低品位”为主攻方向,油气开发质量和生产效率显著提高。2008年
生产原油2774万吨,同比增加3.9万吨,完成天然气工业产量7.7亿立方米。全年新
增原油生产能力300.6万吨,产能符合率93%以上,其中滚动建产能80.9万吨,创历
史最高水平。全年新增可采储量2882万吨,储量替代率达到1.1,连续12年实现储采
平衡。持续加强老区调整优化,综合应用加密、转驱等调整手段,大幅度提高采收
率,开发状况不断改善,分公司稀油自然递减率控制在14%以内,综合递减率6.9%,
含水上升率控制在0.2以内。
油地结合 胜利油田积极参与到以东营市为主体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
中,不断完善油地共建运行机制和沟通平台,相互支持,互利双赢,共同谱写黄河
三角洲大开发、大发展的新篇章,努力实现油田各项事业与东营市经济相互借势、
融合促进、共同发展,油地共建卓有成效。2008年完成油地共建项目30多项,其中
共建水保生态林4处,共建油区道路53条217公里;东营经济开发区内胜利油田工业
园建设、广利河治理改造等项目取得新进展,既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又为油田节
省了大量征地和工程费用。为确保油田职工住宅建设用地供应,东营市协调政府储
备土地394亩, 用于锦华西区二期住宅建设(可建住宅2800余套)。油田帮扶地方
乡镇工作继续扎实推进,共有15个二级单位帮扶东营市三县两区15个欠发达乡镇,
各帮扶单位采取出工、出料、出机械等多种形式,积极支持被帮扶乡镇的经济社会
建设,实施了一批富民利民项目。同时,积极开展计算机操作、电气焊技术等技能
培训,为被帮扶乡镇培训农民工2000余人,带动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5000余人。胜
利油田筹措建设资金1000万元, 帮扶油区农村特困群众安居工程, 建设安居住房
333套,近1000名被救助群众搬入新居。
石油化工业 多年来, 全市地方石油化工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管理,坚
持科技兴企,加大环保投资,狠抓产品质量,企业规模、技术装备水平和竞争实力
不断增强,走出了一条以炼化为主,多元经营新路子,行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形
成了利华益集团、垦利石化、正和集团、华星集团、海科公司、石大科技、富海石
化、中海石化等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利华益集团增上了制药、纺织、热电等项目;
垦利石化增上了建材、纺织、热电、酿酒等项目;海科化工集团增上了碳酸二甲脂
以及生物制药等项目;正和集团相继增上了化工原料、橡胶、塑编、热电、高档密
度板等项目。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这些企业均已成为跨行业多元化经营的综合
型企业集团, 非石化产业的经济总量已占到企业总量的30%以上,成为各企业集团
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抵御行业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利华益集团、垦利石化、正
和集团、石大科技、海科化工集团已跻身全国化工行业百强企业。企业注重推行国
际通行的各类认证体系,部分企业取得ISO9000质量、 ISO14000环境、ISO18000职
业健康体系、 欧洲COS、美国FDA、伊朗GMP、 A级德国清洁文明生产、5S管理等体
系认证。利华益集团、正和集团建有省级技术开发中心,垦利石化、华星集团、海
科化工集团建有市级技术开发中心,石大科技公司所属的石大科技研究院是国家级
重点开放实验室,先后完成了60多项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多次获得中
科院科技进步奖等奖项。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已达到1640万吨,其中规模最大的利华
益集团一次原油加工能力达550万吨, 是国内最大的地方炼化企业。产业主要装置
有常减压、 催化裂化、 延迟焦化、加氢、减粘、气分、溶剂油、润滑油、甲醇、
MTBE、邻苯二甲酸、聚丙烯、丙烯酸及酯、沥青、异丙醇、环氧丙烷、碳酸二甲酯、
碳酸丙烯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碳酰肼等。各企业均采用国内先进的生产
设备和工艺技术, 以及国际上先进的DCS集散自动控制系统,技术装备处于国内同
行业领先水平。主要产品有汽油、柴油、液化气、石脑油、石油焦、MTBE、工业硫
磺、油浆、蜡油、甲醇、丙烯、聚丙烯、环氧丙烷、碳酸二甲酯、碳酸丙烯酯、碳
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碳酰肼、苯酐等,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2008年,
全市地方规模以上石油化工企业达到64户, 实现销售收入739.7亿元,利税50.2亿
元,利润2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8%、12.8%、11.6%,分别占地方工业的24.9%、
14.7%、12%。
盐化工业 以烧碱、氯气、溴、镁、钾深加工产品为核心的盐化工产业,主
要集中在广饶县、东营区和市开发区。市滨海地区浅层卤水储量达74亿立方米,位
于东营区境内的地下盐矿储量达5900亿吨。丰富的盐卤资源,为东营市的盐化工产
业提供了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全市盐化工产业发展速度不
断加快,金岭、华泰化工、海科胜利电化等盐化工企业逐步壮大。目前,全市已具
备烧碱生产能力64.5万吨/年, 此外还有溴化钾、溴化钠等无机溴化物以及盐化工
后续产品,如氯丙烯、环氧氯丙烷、双氧水等生产装置。2008年,全行业实现主营
业务收入61.9亿元,利税总额6.5亿元,利润总额4.6万元。
精细化工业 东营市精细化工行业以生产油田化学品为主, 同时具备了农药
及医药中间体、涂料、化工新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表面活性剂、饲料、食品添
加剂、 造纸化学品、橡胶塑料助剂等多种产品生产能力,涉及企业200余家。代表
性企业主要有万达集团、金岭集团、东辰集团、胜通等。石油化工、盐化工和海洋
化工的快速发展,为全市精细化工的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2008年全行业实现主营
业务收入387.8亿元, 同比增长40.3%,占地方工业比重13.1%;实现利税总额50.4
亿元,同比增长33.4%,其中利润总额38.5亿元,同比增长33.2%。
橡胶轮胎业 全市橡胶轮胎业主要以生产轮胎和生产相关配套产品为主。 到
2008年底,全市橡胶轮胎规模以上企业共有34户,代表性企业有西水橡胶集团、万
达宝通轮胎有限公司、永泰化工、金宇集团、永盛橡胶、恒丰橡塑、维得轮胎、昆
仑轮胎、亚星轮胎、万通轮胎等。生产相关配套产品的企业有金泰集团、山东天轮、
胜通钢帘线、大海集团等。全市橡胶轮胎企业均为近几年建立起来的股份制企业或
民营企业,企业经营机制灵活,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强,银行信用等级均在AA级以上。
主要产品包括:汽车载重轮胎、轻卡轮胎、农用车轮胎、摩托车轮胎、拖拉机轮胎
和钢丝帘线、帘子布、炭黑、橡胶助剂、轮胎模具、胶囊等。到2008年底,全市轮
胎总生产能力3000万条,其中子午胎2640万条;全年生产轮胎外胎3419万条,其中
子午胎1274万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4.8亿元,同比增长31.4%,占地方工业比重
的6.6%; 利税总额24.3亿元,同比增长34.4%,其中利润总额19.9亿元,同比增长
34.6%。全年橡胶轮胎出口7.7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9%。
机械电子业 全市机械电子工业近几年发展较快, 形成了以胜动集团、高原
公司、科瑞公司、孚瑞特公司、信义集团、科英激光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
机械电子产业。该行业主要由石油装备制造、汽车配件、电子三大产业组成。主要
产品有:内燃机、金属铸件、抽油杆、抽油泵、石油钻机、刹车盘、刹车片、激光
头等。2008年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41.8亿元,同比增长39.4%,占地方工业的
18.3%;利税总额69.9亿元,同比增长39.1%,其中利润总额54亿元,同比增长43.8
%。全年石油装备完成出口5.4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的27.4%。
纺织服装业 纺织工业是东营市工业发展和出口创汇的传统支柱产业, 在全
市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建市以来,在增加出口创汇,积累建设资金,增
加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市纺织业主要形成两条产业链,一是以
纱、布、印染布、床单、床罩、抽纱、工艺品等为主的产业链;二是以精梳纱、高
档面料、服装为主的产业链,以大海、天信、三阳、雅美、宏远、大唐、春蕾、阳
光丝业、福莱特服装等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链条逐步延伸。目前,全市棉纺生产能力
达到200万纱锭。 其中大海、 天信、 三阳棉纺生产能力均达到或超过30万纱锭。
2008年生产纱58万吨, 布38525万米、印染布47252万米、非制造布66422吨,全年
实现销售收入294亿元,增长58.4%,占地方工业的9.9%;利税总额42.6亿元,增长
89.4%,利润总额32.5亿元,增长94.7%。纱线、坯布、服装、桌布、床上用品、地
毯、装饰靠垫等10多类50多个品种产品出口到香港、韩国、南非、德国、巴拿马等
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年纺织服装出口10995万美元。
造纸业 造纸业是东营市的优势产业, 近几年,发展速度稳步提升,规模不
断扩大,大企业培育成果突出。到2008年底,全市已有规模以上造纸企业5家,实现
主营业务收入110.5亿元,增长1.4%;利润总额9.5亿元,增长0.6%;利税15.5亿
元,增长2.2%;纸及纸板生产能力达到180万吨。华泰集团是全市造纸行业的突出
代表,通过加大投入、创新技术,企业发展不断加快。2008年,华泰集团机制纸及
纸板产量152.9万吨, 同比增长3.6%;华泰新闻纸生产能力达120万吨,成为全球
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基地。华泰集团入闱山东造纸行业“十强企业”,并跨入中国企
业500强之列。华泰集团总投资22.8亿元的年产40万吨高档彩色胶印新闻纸生产线、
与世界500强斯道拉·恩索集团合作建设的年产20万吨SC纸项目均正式投产运营。
食品加工业 是东营市具有发展前景的主导产业。目前已形成4条产业链,即
以畜禽加工品为核心的畜禽产品加工产业链,代表企业有华誉集团、驰中集团;以
蔬菜制成品为核心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链,代表企业有凯银集团;以大豆分离蛋白
为核心的大豆产品深加工产业链,代表企业有万德福植物蛋白有限公司;以冬枣及
制成品为核心的果品深加工产业链,代表企业有冬映红枣业有限公司;以小麦粉和
食用植物油为核心产品的粮油加工产业链,代表企业有半球面粉有限公司、利津振
利油料有限公司、家佳祥食用油有限公司。2008年,全市食品加工业实现主营业务
收入197.5亿元,同比增长32.8%,占地方工业的6.7%;利税总额25.1亿元,同比增
长75%,其中利润总额16.4亿元,同比增长63.9%。全年农副产品出口3722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