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5&A=1&rec=31&run=13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

一、规划的提出1999年5月,中国工程院、中国农学会、中国林学会等7个单位联
合在东营市举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研讨会”。会后,40多位与会专家联
名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建立黄河三角洲国家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议》。同年6月24日,
江泽民总书记亲临黄河三角洲视察,为东营市题词并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其精神与
前期专家们提交国务院的《建议》的内容非常吻合。总书记在东营市视察期间,随同
视察的温家宝副总理谈到,他已看到专家们提交国务院的建议书,并认为这个建议提
得好,可以考虑将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列入国家“十五”计划。为此,市委,
市政府确定把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作为落实江总书记题词和指示精神的重要
载体,积极开展汇报、争取工作。温家宝副总理曾两次批示,要求国家计委、农业部、
科技部、水利部、林业总局、环保总局、农业综合开发办等有关部委研究这一建议。
同年8月, 山东省政府以[1999]83号文上报国务院,要求批准建立黄河三角洲国家
高效生态经济区, 并列入国家“十五”计划。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把
“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正式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纲要。
二、规划的主要内容在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的同时,东营市与中国综合开发研
究院组成课题组,共同研究编制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规划》,该规划包
括1个总体规划和高效生态农业、 绿色工业、现代服务业、生态环境4个分规划。200
1年5月27~28日,在东营市与中国农学会、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部联合举办的“黄河
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规划论证会”上,该规划通过了专家的评审论证。《黄河三
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确定的战略定位是: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黄河三角洲时
所作的指示为指导,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的发展比较优势,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
高效能管理,在巩固现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加强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
迅速培育以绿色工业、高效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兴外向型产业体系;加
快石油替代产业的发展,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促进黄河三角洲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经
济一体化转变,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努力把黄河三角
洲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生态协调、社会进步的高效生态经
济发展区。
三、规划确定的三大任务一是改善生态环境。①进行国土整治。实施黄河口海岸
带治理和防洪减灾工程,消除影响区域发展的灾害隐患;加快小流域治理,防止水土
流失和土地沙化的加剧;开发保护水资源,优化、完善区域水系;开展大规模荒碱地
改造改良,根治影响自然生态和生产条件改善的根本因素。②进行污染治理和控制。
加快治理现有污染源,在产业调整、项目选择和企业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和杜绝新
的污染源。③加快生态改善的步伐。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生态防护林、农田林
网、城市绿化等工程,大幅度提高林木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居
民生活创造最佳的生态环境。
二是重构经济体系。加快发展石油延续和替代产业,培育起资源节约型、科技先
导型、环境保护型的生态经济体系,努力实现由石油经济为主向非石油经济为主的改
变,由低度产业为主向高科技、高效益产业为主的转变,由传统产业为主向生态产业
为主的转变。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绿色工业和旅
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减少每个产业链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做到经济活动的无害化、
生态化,保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三是体制和制度创新。①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完善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
范的政府运作机制,转换政府角色,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使政府的行政水
平提升到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标准。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创新。率先将社会发展特别是
生态建设纳入国民经济核算指标,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适合中国生态经济区考核的指标
体系,涵盖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社会发展、生态安全等内容。
③经济制度创新。在所有制结构、产业组织形式、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要素市场体系
培育等方面有所突破,力争在构建规范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④
对外开放领域创新。建立投资环境评估监测指标体系,优化投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
加大高科技产业利用外资的力度,在生态保护、绿色产业、高技术合作、环保产业、
国土整治、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双边及多边合作,使黄河三角洲成为全国引进、试验、
推广可持续发展技术与经验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