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海关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9&rec=4&run=13

1861年、1899年,清政府先后在烟台、青岛设立东海关和胶海关,并在沿海各海
口设置关卡。自此,山东境内出现两个各自独立的海关,即东海关和胶海关,山东境
内也分为东海关关区和胶海关关区。东海关关区西起直(今河北省)鲁交界的埕子口,
东至威海卫东侧。胶海关关区北起威海卫东侧,南至苏鲁交界处。抗日战争胜利后,
胶东、滨海、渤海、滨北等解放区均设立解放区海关。东海关、胶海关、解放区海关
自建关始,除办理海关业务外,还兼办大量海务(包括港务、灯务)、邮政、船检、引
水、口岸检疫、修筑码头海堤、测绘疏浚内港航道、气象、商品检疫、进出口贸易等
业务,其中海务和邮政业务规模最大,尤以海务历史最长,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初
期。

一、东海关
清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 ,烟台正式开埠,同日宣布筹建东海
关。同治元年(1862年),清政府东海关监督衙门(俗称常关)建成开关,主管帆船贸易,
1912年改为东海关监督公署,1938年2月废除。同治二年(1863年) ,设立东海关税务
司署,除民船外,港口、引水、检疫、往来各通商口岸间的商船、各种码头收费等均
由其掌管。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起,民船业务也归税务司署管理,山东辖区的港口
管理权全部归属东海关。同治七年(1868年) ,东海关将中国沿海划为南、中、北3个
区段,均称巡工司,北方区段巡工司总部设在东海关税务司署。东海关设立海务部,
负责管理船舶进出口及港内外的灯塔、浮标等助航设施,后增加监管气象、水文、港
口仓库、检疫等事项。之后,烟台港的港口管理、航政管理职能均属东海关。
东海关兼管海务期间,龙口、威海等港口设海关分关,由东海关直属管理。青岛
胶海关成立前,青岛地区的青岛口、金家口、塔埠头口、灵山卫、女姑口、沧口、沙
子口、登窖、薛家岛等港口和日照地区的石臼所、涛雒等港口,由东海关设分关、分
卡或代办处,监管进出各港口的船舶和贸易税收等事务。

二、胶海关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清政府在青岛设置胶海关,德国人阿里文为首任税务
司。原属东海关管理的青岛地区和日照地区诸海口均归胶海关管理。
胶海关兼管的海事业务主要是船舶监管、灯务和港务。其中,船舶监管主要是负
责民船、轮船进出口相关业务,灯务主要是负责灯塔、航标设置与管理,港务主要包
括引水、内港浮标设置与管理、疏浚航道及港口建设等事务。
1897年,德国强占胶澳,设胶督府。1900年6月1日,设青岛港务局,直属胶督府
总督,负责港务行政和业务管理。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11月16日,胶海
关被日军占领,11月底,设海军要港部、海军港务部、埠头局,控制青岛港口码头行
政和管理事务。1915年9月1日,胶海关重新开关,日本人立农正树任税务司。此后,
由于外敌入侵,国内战争不断,政权数次更迭,管理海事业务的机构经历多次变化。
其间,海事业务处于殖民当局港务部门管理和海关兼管的多头、分散管理状态。至解
放初期,胶海关仍保留海务课(后改海港科)机构。1950年2月,胶海关改为青岛海关,
10月,将海务业务移交青岛港务局。

三、解放区海关
1945年8月16-25日,威海、龙口、石岛、烟台相继解放。胶东解放区接收烟台、
威海、龙口、石岛海关和所属海务设施及解放区沿海部分岛屿灯塔,建立新的海关机
构。其中,烟台东海关仍沿用东海关之名,组织机构沿用旧制,设总务、秘书、会计、
监查及港务科, 港务科下设运输处。后又将科改为课,港务课辖海港工程所。194 7
年9月, 国民党军队大规模进攻胶东解放区,烟台、威海、龙口相继为国民党军队控
制,各海关少数人留守,多数人转移至沿海村庄开展对国民党的经济斗争。1948年2-
8月,威海、龙口、烟台相继重获解放,各海关恢复,内设机构相应作出调整。其中,
东海关内设会计股、估验股、监查股、总务股、港务股。除胶东解放区海关外,滨海
解放区设涛雒、安东卫(均属日照县) 海关,渤海解放区设埕口(属无棣县)、下洼(属
沾化县)、羊角沟(属寿光县)海关,滨北解放区设红石崖(属诸城县)海关。
各解放区海关除办理海关业务外,均兼办船舶进出口管理、航标设施修理、船舶
港务费征收等海事业务。1946年初,胶东解放区海关以东海关港务科等单位为主,负
责修复了所属沿海岛屿的灯塔、灯桩和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