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5&rec=1&run=13

1990-2005年,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事业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管理体制逐步完
善,工作思路不断创新,标准化、计量、质量监督管理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等工
作全面发展,成效显著,为山东省经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1978年以后,标准计量事业在改革中迅速发展。山东省标准计量局作为省政府主
管全省标准化和计量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全省的标准化、计量、产品质量监督
检验和优质产品评选等工作的管理、组织协调、检查监督和有关行政执法工作。1985
年到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产品质量监
督试行办法》和《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等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计量、标准化
和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开始走上法制管理轨道。全省标准计量部门贯彻“以质量为中心,
以标准化、计量为基础”的技术监督工作方针,履行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配合
经济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进一步加强质量、标准化、计量工作的监督管
理,并逐步开展市场商品质量监督工作。
进入20世纪90年代,“质量第一”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长期战略方针得到各级党
政领导的重视,全省质量工作不断加强。
1990年,根据《山东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八五计划》的要求,省标准计量局制
定《山东省技术监督(标准计量)事业发展十年规划及“八五”计划》,强调标准计量
工作要努力推动技术进步,为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服务。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提
出的“两个领域都要抓”的要求,全省各级标准计量部门在抓好生产领域产品质量的
同时,重点抓好流通领域市场商品质量监督,开展打击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
为的活动。
1991年,省政府作出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的部署,召开全省第一次质量
工作专题会议--全省企业质量工作会议,推动企业走质量效益型道路。按照省政府的
要求,省标准计量部门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以重要原材料、关键设备及其配套件
元器件、耐用消费品、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的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等五大类产品为重点,
加大工业产品质量监督力度;结合《标准化法》《计量法》的贯彻实施,开展行政执
法工作;质量认证工作开始起步,计量、标准化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
1992年,省政府召开全省第一次质量工作会议,提出质量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
质量第一的方针,增强全民质量意识,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综合运用技术、管理、
政策、法规和思想政治工作等各种手段,推动质量工作尽快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逐步
把提高效益转到主要靠提高质量上来。同年,全省各级标准计量部门改称技术监督局,
加强了质量监督管理职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推动提高质量水平、促进经济结构调
整、加速实现两个转变成为技术监督部门质量、计量、标准化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工
作的战略要求。1996年12月,国务院印发《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 》,提出
质量振兴总体目标、 要求和措施。1998年1月,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国务院〈质量
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 〉的实施意见》。省技术监督局积极组织开展《质量振兴
纲要》宣传贯彻工作,建立省直部门质量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开展“质量月”、“质
量兴市”活动。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山东省宣传贯彻《质量振兴纲要》的工作特
别是质量兴市活动走在全国前列。
“九五”期间,全社会质量意识进一步提高。全省技术监督系统以应对加入世贸
组织后的国际贸易技术壁垒为主要目的,加强对企业的信息和技术服务;进一步推动
农业标准化工作,提高标准化、计量工作水平;加强质量认证队伍建设和管理,深入
开展质量认证工作。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强质量工作,取得明显的质量效益,并在品牌
建设方面取得进展。1996年,山东省党政机关机构改革,明确要求省技术监督局“强
化对全省标准化、计量和质量工作综合管理职能”,“加强对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和全
省质量管理的宏观指导”。1997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开展“管理效益年”活动,强
调把经济建立在高质量、高技术、高效益的基础上。针对工业产品总体质量水平不高,
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问题仍然存在等问题,全省技术监督部门努力增强质量工作
的实效性,积极为经济结构调整服务。推动企业加大技术进步,提高管理素质,实施
名牌战略;配合产业结构调整,开展整顿“五小” (小炼油、小轧钢、小水泥、小玻
璃、小煤炭)、整顿棉花市场、整顿石油产品市场等质量整顿活动。
1998年12月26日,省政府召开第二次全省质量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关
于“加大执法力度,用铁腕抓质量”的指示精神和“从源头抓质量”的工作要求,深
入贯彻《质量振兴纲要》,推动全省质量工作再上新台阶。质量监督工作从着眼于揭
示产品质量问题、督促企业提高质量意识,发展到强调质量把关,保护公众利益和质
量安全。全省技术监督部门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市场准入的管理,加大产品质量监督
和“打假”工作力度。
2000年,全省质监系统实行垂直管理。省技术监督局更名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负责统一管理全省标准、计量、质量工作。原由省经委承担的宏观质量管理职能划归
省质监局;原由劳动部门负责管理的锅炉压力容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职能划转质监部
门。质监部门的业务工作范围扩大为标准化、计量、质量管理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省质监局组织全省质监部门继续贯彻监督与服务相结合方针,加强自身建设,努力为
经济结构调整服务。 同年1月,省政府召开第三次全省质量工作会议,对“十五”期
间质量工作提出全面要求。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的通知》和《关于
实行质量和打假工作行政领导责任制的通知》。该责任制为全国第一个省级政府设立
的质量责任制度。两个通知对深入贯彻《质量振兴纲要》,实现质量兴省宏伟目标发
挥了重要作用。
省政府高度重视实施名牌战略工作。根据《质量振兴纲要》精神,1997年,山东
省设立了全国第一个省政府质量奖,2000年公布了第一批产品质量奖名单。200 2年,
省政府召开第四次全省质量工作会议,进一步落实实施名牌战略的各项措施。成立山
东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省质监局作为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组
织评定山东名牌产品和推荐中国名牌产品,制定名牌产品培育计划。2002年,省质监
局提出在“十五”期间配合经济结构调整,抓好“七个一批”的工作要求,即:推动
一批企业和产品形成名牌企业、名牌产品;扶持一批民营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和技术基
础工作,进入先进企业行列;指导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园区抓企业管理,上质量水平;
整治一批专业性经济区域,实现质量和档次的提高;抓好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在
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出口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支持一批市(区、县)开展“质
量兴市”活动,并取得明显效益;帮助一批现代物流配送企业建立商品质量保证体系,
为消费者创造更好的购物环境。全省进一步落实促进企业走质量效益型道路的措施,
实施名牌战略取得重大成果。2004年11月, 省政府召开全省名牌工作会议。至2005年
底, 山东省获中国名牌产品119个,居全国第三位。全省涌现出一批质量兴市先进典
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法制管理不断完善,
监督管理的实效性不断提高。1990至2005年,质量监督工作体制和方法发生很大变化。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通过行政监督检查实施产品质量监督。山东省技术监督
局认真组织开展质量监督检查及其后处理工作,创造性地提出“驻厂监督员”、“黄
皮通知书”等监管方法和措施。随着市场商品质量监督的开展和标准化、计量、质量
监督行政执法工作的发展,各级技术监督部门陆续成立专职行政执法队伍,开始初步
的行政执法工作。行政执法范围由流通领域逐步扩展到生产经营各领域及质量、标准
和计量各专业范围。省标准计量局把行政执法规范化管理作为加强行政执法工作的重
要任务来抓,制定了全国最早的有关行政执法程序的规范性文件《关于计量质量违法
案件审理程序的暂行规定》,创建了全国第一套统一的技术监督行政执法文书;坚持
实行对行政执法工作的监督制度。1992年,根据国务院生产办公室的要求停止对企业
的评优和企业计量定升级等活动后,进一步加强了标准、计量、质量工作的法制管理。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实施后,标准、计量、产品质量监督管
理工作全面进入法制轨道,“三位一体”执法体制进一步完善。全省技术监督部门在
对企业实行“管、帮、促”的基础上,进一步贯彻“监督与服务相结合”的方针,各
行业主管部门认真组织企业落实标准化、计量等技术基础工作, 组织企业质量改进活
动,提高了全社会的质量意识,推动了产品质量的提升。山东省产品质量监督工作走
在全国前列,受到国家技术监督局的多次表扬。
为提高质量监督的有效性,全省技术监督系统积极探索新的质量监督思路。1994
年,省技术监督局会同省供销社在全省推广高密市技术监督局创建的农药化肥保质监
销制度,提高了农用生产资料质量监督管理效果。国家技术监督局将这一做法向全国
推广。省技术监督局提出“检查一类产品,治理一个行业,建立一项制度”的工作思
路,把产品质量监督的着眼点放到检查后的质量整顿和建章立制上来,得到国家技术
监督局的肯定和好评。
“九五”期间,以行政执法带动标准计量质量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成为技术监督
工作的主要格局。“打假”列为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1989年12月,省
政府成立“打假治劣”领导小组,领导和协调全省“打假”工作。1992年,省标准计
量局成立技术监督系统“打假”办公室,加强标准计量部门“打假”工作的组织领导。
随着形势的发展,“打假”工作越来越注重提高实效性。1995年,省技术监督局提出
“打假”工作抓好重点市场、重点区域、重点产品的思路。全省认真贯彻国家技术监
督局“三重一大”方针,整治了一批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地和集散地,查处了一批制
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大案要案。全省技术监督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质量、计量信得
过”活动,组织建立“打假保优”协作网;开展“齐鲁质量行”宣传活动,以舆论监
督推动行政监督,增强打击假冒伪劣违法行为的效果;结合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加大
对流通领域棉花质量执法监督检查力度,从办理全国第一例棉花质量行政处罚案件开
始,棉花“打假”成为“打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击“黑心棉”成为纤维质量
行政执法的重头戏。由于在质量监督和“打假”工作中的突出成绩,1995年,国家经
贸委、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工商局联合授予山东省技术监督局“全国打击生产和经
销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先进单位”称号。1996年、1999年,省政府授予省技术监督
局“一五”普法、“二五”普法“依法行政先进单位”称号。
2000年,省政府成立山东省“打假”领导小组。200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整顿
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 , “打假”工作成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点。针对
“打假” 工作中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3月,省政府下发《关于在整顿市场经济秩序
中坚决支持行政执法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的紧急通知》,强调:“任何地方和部门都不
得对行政执法设置障碍”,“禁止以保护经济环境为借口阻碍执法部门正常执法”,
给行政执法工作以极大支持。各级质监部门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发挥了“打假”主力军
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质量监督范围从单纯产品质量逐步扩展到工程质量和服务
质量。质量监督工作从事后监督为主发展到事前把关预防和事后监督并重,特别是质
量市场准入制度在质量监督管理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1983年,国务院颁布《工
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试行条例》。山东省生产许可证管理办公室设在省标准局,省有关
行业主管部门配合国家主管部门审查发证,并参与省许可证管理办公室有关管理工作。
1998年,生产许可证工作由部门归口管理调整为由国家技术监督局统一管理。省技术
监督局在全国率先实现生产许可证统一管理,开展山东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申请
受理和企业审核工作。“九五”时期以后,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对加强质量监督
管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重视,
全省质监部门在各级政府领导下,深入开展食品等涉及人民群众安全健康的产品质量
监督管理和“打假” 工作。2002年,国家质检总局在对大米、小麦粉等5类食品质量
监督抽查基础上组织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省质监局积极组织落实。2003
年,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作为质量市场准入的新形式开始实施。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
作进入由市场准入制度发挥重要作用的新阶段。省质监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
许可法》的精神,对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等各项质量技术监督行政许可制度的有关
工作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生产许可证受理、审查和管理机构,实现生产许可证管理、
审查和监督工作的分离,建立规范制约机制;认真贯彻国务院颁布的《工业产品生产
许可证管理条例》,加强行政许可的监督管理。
省质监局着手研究建立区域监管体制,2003年,提出推行区域监管责任制的指导
意见,建立巡查制度,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区域监管的有效性。山东省区域
监管制度受到国家质检总局的重视和肯定。
2004年,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开始承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食品卫生监督职能。

标准化管理、计量管理、质量认证等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快
速发展,充分发挥了基础和保障作用。
20世纪90年代,全省标准化工作的重点,一是加强企业标准化管理,消灭无标准
生产;二是继续做好标准信息服务;三是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四是推动农业标准
化工作的开展;五是为社会公共行政管理提供标准化服务。省技术监督局建立企业生
产执行标准登记制度,组织全省开展限期纠正无标准生产和“消灭无标生产试点县”
等活动,推动企业依法开展标准化工作;组织制定“采标”规划,开展采用国际标准
验收,并实行采用国际标准成果奖励制度,推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工作取
得明显成效;组织制定农业标准,建立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监测体系,建设农业标
准化示范区,农业标准的实施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农业标准化已成为促进传统农业
向优质高效农业转变的重要措施;推动组织机构代码和物品编码制度的建立和应用,
全省税务、工商等20多个部门在管理工作中逐步使用了组织机构代码。从出口商品管
理应用开始,条形码制度越来越多地在各类经济技术管理活动中发挥作用。
“十五”期间,全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积极开展食品生产企业标准化示范、试点
工作,强化食品生产企业产品标准的备案和清理工作;按照全国标准化委员会部署,
推动开展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活动,提高企业标准化工作水平;省标准化研究院承担
WTO/TBT工作站的任务, 建立了技术贸易壁垒预警通报,并以日本、韩国等为主,建
立东北亚标准信息平台,开展WTO/TBT和WTO/SPS预警和咨询工作;围绕山东省优势农
产品和出口农产品,建立完善山东省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
出口农产品基地标准化示范项目、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服
务业标准化工作。
计量管理工作得到新的发展。工业企业计量管理在改革中逐步完善。至199 1年,
全省117个企业达到国家一级计量水平,1600个企业达到国家二级计量水平,3 400个
企业达到国家三级计量水平,6400多个中小企业达到计量合格水平。青岛四方机车车
辆厂等49个企业获“国家计量先进单位” 称号。1992年3月,企业计量定级考核工作
停止后,企业计量管理工作进入新的探索阶段。各级标准计量部门根据市场经济发展
的需要,本着分类指导的原则,以计量工作较薄弱的中、小型企业及乡镇企业为重点,
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加强对企业的指导与服务。省标准计量局与省乡镇企业局联合印发
《山东省乡镇企业计量工作管理规范》等文件,指导乡镇企业加强和完善计量保证系
统,满足转换机制、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需要。对基础较好的大中
型企业,大力推动计量管理与国际惯例接轨。通过贯彻《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体系》
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推进计量器具管理向检测数据管理发展,使企业计量检测工作
成为质量管理的基础。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的部署,从1997年开始,省技术监督局组
织贯彻《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标准,开展企业完善计量检测体
系确认工作,引导企业按国家标准建立计量检测体系。“十五”期间,全省继续加强
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建设,围绕制造业强省建设,针对七大产业链发展,对企业计量
工作进一步加强指导。省质监局组织对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开展计量保证能力的评
价工作。
商品量计量监督力度加大。 从1995年开始, 依法开展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
1997年底,在全省商店、集贸市场固定摊位淘汰了杆秤。对“民用三表”、医用计量
器具等加强计量监督,民生计量监督管理取得明显效果。2004年,山东省人大常委会
颁布《山东省计量条例》,计量法制管理和市场商品量计量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
质量认证工作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省标准计量局开始有关标准和知识
的宣传。 90年代,ISO9000质量体系标准贯彻实施和质量认证工作受到广泛重视。省
技术监督局建立了专职从事质量认证咨询的事业单位。1993年,成立推行GB/T1 9000
-ISO9000系列标准协调小组, 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推行GB/T19000-ISO9000系列标准
的工作。90年代中期,山东省建立质量认证审核工作机构。认证咨询、审核、培训工
作队伍均有较快发展。90年代后期,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为推动企业贯彻标准
和开展质量认证采取很多措施,企业对质量认证日益重视。2000年后,环境管理体系
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工作逐步开展,并受到广
泛重视。2003年9月3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认证工作纳
入法制管理轨道,认证监督管理工作逐步加强。
2000年,锅炉压力容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职能划转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省质监局
组织开展全省特种设备普查登记;结合“金质工程”建设,建立特种设备动态管理系
统;制定《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责任制度》;开展全国质检系统第一次特种设备生
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习;结合区域监管体制建立特种设备监管工作制度。

产品质量监督检验、计量检测、专业纤维检验、特种设备安全检验、标准信息服
务等技术机构对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作用。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十分重视技术机构的建设。20世纪80年代,省标准计量局要求
各市、县加快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建设,建立和完善必要的计量强制检定手段,并组织
制定了全省计量器具强制检定规划。很多县级局在部分食品、农药、化肥等产品方面
形成初步质量检测能力,全省形成省、市、县计量强制检定工作网络。利用社会技术
资源,依法授权建立了一批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和专业性计量站,在规定的专业
范围内开展产品监督检验和计量检定工作。1990年,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计量检
定、纤维检验和标准信息技术机构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和较强技术能力;各市级局也设
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计量检定机构;部分市设立了标准信息机构、纤维检验机
构;多数县级局建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和计量检定机构。在劳动行政部门管理下,
省和各市锅炉压力容器特种设备检验机构也获得较快发展。
全省产品质量检验网络建设不断加强,技术能力不断提高。全省量值传递系统进
一步完善。1990年,全省可开展计量检定工作范围涉及计量工作10项专业技术领域中
的7项; 到2000年,10项计量专业领域均已开展工作,部分项目在全国居领先地位。
各级专业纤维检验机构承担棉、毛、麻、丝、化纤质量检验任务,加强了纤维质量监
督行政执法职能。标准信息服务机构得到全面发展。省标准化研究院在标准信息资料
管理基础上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标准信息研究、物流识别技术研究等工作走在全国前
列。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十分重视技术机构的发展和管理,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开展计
量认证,加强经常性监督检查和比对考核。协调开展计量认证、检验机构审查与实验
室认可相关工作。1998年,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的要求,组织进行了市地和县级产品
质量监督检验站的清理整顿工作。
为促进各类技术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增强技术机构的发展活力,省技术监督局先
后编制《山东省技术监督局重点实验室建设“九五”规划大纲》《山东省质量监督检
验机构发展规划》《山东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检验能力发展规划(1997-200 0)》
等,指导技术机构建设。协调开展计量认证、检验机构审查认可与实验室认可相关工
作。全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实行垂直管理后,全省质量技术监督技术机构整体水平进
一步提高。“十五”期间,全省共建成2个国家质检中心,筹建5个国家质检中心,国
家级检测中心总数达到12个;在质监系统建设省级质检中心28个。
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从2003年开始,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着力建设信息网络工程
-金质工程,相继建成“12365”质量技术监督热线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特种设备
信息化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应用网络。
全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大力加强内部建设和管理,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建
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体制。质量技术监督事业的快速发
展,为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