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执法措施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35&rec=93&run=13

古代地广人稀,制盐地方偏僻,历代主要是通过控制盐源,尽力堵住私盐源头,在制盐的地方派专人管理。为防止擅自制盐,通常利用民间举报、鼓励协助稽查。唐宋时期,所有盐民都登记造册,编入亭户户籍,专门煮盐,在产盐的地方设置场、监等盐政机构,从事督产收盐。金代私盐查缉统由盐司官出巡,非与盐司相约,他人不得擅入人家。
元代在主要产盐大区设置都转运盐使司,专门办理卖盐引和盐税;在运盐途中的重要关卡设批验所,掌批验盐引;于产盐地设置盐场,在灶户聚合煮盐之处,则场下设团。灶户产盐立有定额,所煮之盐,由场官收纳。《元史·食货志》记载,行盐各有郡邑,犯界者减私盐罪一等,其盐一半没收入官,一半赏给举报者。
明代由布政使、知府、知县兼管盐务。其煮海之民,仍编灶籍,官发盘铁,实行团煎;所煮之盐,交场官收纳入仓。运盐经过批验所如有夹带余盐的视为私盐。如果越过批验所不经检验过秤的押回重验。平时私盐由巡查捕官、捕从、捕快巡查。因举报所获私盐给付举报人充赏。
清代灶户仍编盐籍,产盐之地专人把守,严防私销。乾隆年间,设立销区,实行10家保甲互相稽查制度,大伙窝囤、聚众拒捕者,同甲地邻人等一并连坐。如有1家举报或自首,其余各家则免于处罚。产区灶户实行5家互具连环保结制度,1家卖私盐将互结4家照例分别连坐。如有1家举报或自首,其余各家均免于处罚。
顺治元年(1644年),山东都转运司在泺口设置批验所,设批验大使1人,攒典1人,书役数名,负责盐的验放和缉私。凡经泺口转运的引盐,盐商须主动报批受验。批验所将盐包一一过秤,视其斤数等是否与引票相符,若符合则裁去引单的第三角(去字角)放行过关,并登记船装盐包斤数,造册报告运司。
雍正七年(1729年),法定,凡灶户产盐,除计口留食外,都要集运坨中,进行注册,编设保甲,互相稽查。为强化缉私,先后对盐场派驻马步军警,进行查缉。雍正八年(1730年),滩场由专门兵役防守,马步兵协同商人雇用巡役缉查。乾隆十七年(1752年),户部议复盐商查缉私盐应自设立巡役,以杜私贩。至乾隆五十三年(1787年),山东引票各州县卫均设有巡役数名至百余名不等。巡役由地方官督饬稽查并连环互结按名发给腰牌,私盐由巡役巡查。
中华民国初期,产盐季节盐警轮流值班缉私,滩户按日报产,场务员复查加盖印记。东岸18县民销区域境内任其运销。宁海分场盐斤经验放员验放出场,盐警随时查验。涛雒盐斤销往日照、莒县民岸区域时,由该场盐警组织查验;商岸之费、沂两县,由盐商募组盐务巡役查验。同期,另有盐务缉私水陆舰队及场警等巡查。
1928年,青岛、永利、王官、莱州、石岛、金口、涛雒等场,设缉私盐警,分布于各存盐坨基和盐滩,专管缉私。山东各盐场出场盐斤途经查验关卡情况:王官场船运黄台桥盐斤,由羊角沟运至70里之尚关时,须经常家寨验放处及掣验局查验1次,然后上驶至黄台桥,距离羊角沟480里,由该稽核委员办公处及批验局复验1次。永利、石岛、宁海、金口、涛雒等盐场盐斤,经验放员验放出场以后,沿途均无查验关卡。莱州场属东岸民销区域,商贩购运盐斤,完税之后,凡在东岸18县境内任其运销,无固定查验关卡。青岛场盐斤限销胶澳区域,除女姑陆运行销李村等处盐斤在沧口四方查验外,其他各处均无查验关卡。
解放战争时期,中华民国政府主要控制济南、青岛,济南盐警主要在城里及铁路沿线巡查,青岛盐警主要在胶澳盐区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