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盐法律令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35&rec=87&run=13

春秋时期,山东盐政即有专法。西汉元封年间,为强化官府垄断,法定私自铸器煮盐者,除没收其器具外,还要在左脚钳上6斤重铁链,以代刖刑(断脚)。尽管如此,盐的私煮私贩仍难禁绝,由此而有官盐、私盐之分。此后历代统治者在盐务管理方面,不论执行哪种税制,私盐都在严禁之列。
各代为查缉私盐所立法规,一再从严从繁。唐代贞元年间,法定盗卖盐1石者死,元和年间减死罪为流放。五代后唐同光年间,行蚕盐税后,法定民间剩余之盐,不得出售,违者一经查获,数量在1两至1斤的,买卖双方各杖60,1斤~3斤的各杖80,10斤以上的,杖20后处死,没收其随带财物,全家逃亡的,典卖其家产;知情不报的,与私犯同罪,缉私不力的严惩。为鼓励缉私,法定捉获私盐数在1斤~10斤的,赏钱20千;50斤~100斤的,赏30千;300斤以上的,赏50千。对于偷盗官盐贩卖,买者、窝主或知情不报的,5斤以上的处死。后汉天福年间,法定凡贩运私盐的,不计斤两,均处极刑。后周广顺年间,改为犯私盐五斤以上者处死,煎制土盐犯1斤以上者处死。为鼓励查缉土盐,法定获偷刮盐土1人,赏绢10匹;获2人者,赏绢20匹;获3人者,赏绢50匹。北宋建隆年间,法定犯私盐30斤,售土盐10斤者坐死。元代法定凡伪造盐引者,处斩,没收其财产;犯私盐罪者杖70、徒2年,没收其财产之半;越界侵销者,以私盐减罪一等论处。其查获之盐,以一半赏告发者。明洪武初年法定伪造盐引为首者斩;买卖私盐再犯者处绞;为防止官商勾结,法定,公、侯、伯及文武四品以上官员,其家人奴仆不得参与运销食盐。
据《山东省盐业志》记载,清乾嘉年间,山东盐区“凡犯私盐罪者,杖一百、徒三年,带有军器者,加一等,诬指平民者,加二等。拒捕者斩,盐财车船一律入官。掌秤人、经纪人和窝藏者杖八十、徒二年。告发者,将所获私盐充赏,自首者免罪”“盐场灶丁人等,除正额外,夹带余盐外出销售者,以私盐罪论处”。缉私人员与盐贩勾结作弊或知情故纵者,与私犯同罪,凡查获私盐为己有者,杖一百、徒三年;“起运官盐,又夹带余盐,或起运官盐不用官船起运者,按私盐论处”。为使税额及时交入国库,法定对兼管盐务的知县、知州、知府和省布政使等官员,必须按期缴齐应交税款,否则,按拖欠多寡,分别处以停止升职或罚俸、降级、降职,并令其戴罪督催,待税额交齐,始得开复。为防止官商勾结舞弊,法定各县、州、府衙门差弁人等,有与盐贩作弊谋利,按情节轻重,分别处以罚俸、降级、革职,待拿获私贩,始准开复。各专管盐务的运司、运判及盐场大使所辖盐区,有灶丁贩卖私盐,大使失察者,革职。知情不报者,革职、交部治罪。运司、运判失察一次者降职三级,并按失察次数,分别处以罚俸、降职并戴罪缉拿。对小伙私盐犯或邻邑私盐进入本县贩卖不能擒获者,州县吏目、典史等官失察一次者,降两级,二次者,降四级,俱留任戴罪,限期查获。为防官商勾结营私,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山东盐区根据清政府关于“户部总管盐法不准盐商任户部司员”的法规,确定“凡现充盐商人员,不准任职户部司员,即祖孙父子及嫡亲伯叔兄弟,有现充盐商者,亦令其回避。如堂兄弟以下远近宗族,虽无运盐股份,但系同族亦应引嫌,不准选补山东盐司之缺”。
1914年,北洋政府规定,凡未经盐务署特许,制造、贩运、售卖或意图贩运而收藏的,均为私盐。“犯私盐罪不及300斤者,处五等有期徒刑;300斤以上者,处三等或四等有期徒刑;3000斤以上者,处二等有期徒刑;携有枪械意图拒捕者,加本刑一等。结伙10人以上,贩运私盐,拒捕杀人或伤人致死及病笃废疾者处死刑。”为使上述法令具体实施,1915年,北洋政府指令各县知事兼管盐法,对审理盐犯不得稍有宽纵。并命令各地巡按使,“遇有协理盐务不力之县知事、县佐,查明事实,立予参劾”。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在其占领区到处设置关卡,对私盐一经查获,轻则没收重罚,重则处死。在解放区,法定查获的私盐除责令补缴应纳税款外,按情节轻重,处以应补税款1倍以上10倍以下罚金,但罚款最多不得超过其所罚款物价值的60%。凡匿报与加载的盐货非全部偷税的,依其未完税的盐货按上项规定惩处。凡偷税走私的,如有拒检、抗税或武装走私情节,按情节轻重,除没收货物一部分或全部外,送当地政府依法惩处。凡私刻“验讫戳记”及伪造“验讫证”或改填税票、仓单的,一经查获,除处以补税、罚款外,送当地政府依法惩处。为搞好护税,对缉私有功人员,分别给以奖励。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占领区的盐务机关规定,“在私盐查缉中,有持枪拒捕者,格杀勿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