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官督商收、商运、商销与民运民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35&rec=69&run=13

一、官督商收、商运、商销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山东盐的运销改行纲法,即按商人所领盐引,编成纲册,每年发一新纲,凭所存旧引由商人赴盐场直接向盐民收购食盐坐销或运销。为缓和官商矛盾,允许商人把纲册永远据为窝本(专利凭证),每年照册分派新引,商人据以垄断运销,并成为世袭专商,开商收、商运、商销之例。此后在例行纲法的同时,又在部分地区实行票法。无论何人,只要照章纳税即可领票支盐运销,但不得世袭。清沿明制,山东都转盐运使管理山东盐产及山东全省、河南九属、安徽二属、江苏五属运销征税事宜。按票法运销的盐为票盐,依纲法运销的盐为纲盐;按纲法运销盐斤的商人为纲商,凭票本运销或租借票本坐收盐利的商人为票商;经过特许,可在指定盐场收购全部食盐转卖给运商的为场商,以购盐凭证在指定盐场购盐,到指定引岸销售的为运商、岸商或埠商。清乾隆年间,法定以225市斤为一引;纲商需拥有800引的资本,票商亦需有10引盐的购运能力,始得立名充商。当时山东有引商100多家,多来自外省;票商40多家,多出自省内。为加强盐商管理,分别将盐商组成若干纲,每纲设纲头一人,负责办理引票及交税事宜。纲商初为12纲,每纲有资本4万多引。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经调整,纲商计101家。票商分六纲,计43家。至清道光中叶,盐税频增,加之规费及附加奇重,导致十商九累,亏课误运甚多,进而发展到商逃岸荒,引岸多废,各岸收归官办。由此山东盐业运销复有官办、局办之分(官办,即以地方官任行盐之事;局办,即设官运局委员经营)。1849年,山东永阜盐场的食盐运销改为官办。同年,德州、冠县、莘县、临清、聊城、金乡、成武、滕县、寿张、朝城、德州卫及菏泽、观城、范县、日照、莒县、沂水、利津、潍县、昌乐20州县食盐运销也改由官办。清同治六年(1867年),山东设南官运局,负责办理销往河南商丘、虞城、睢城、鹿邑、夏邑、永城、考城等9县,江苏铜山及丰、沛、肖、砀5县。省内海丰(今无棣),设官运局,海丰、阳信、沾化运销归其管理。由此,山东商岸引盐制度有商办、官办、局办三种,商运商销、官运商销、商运民销、官运民销等形式同时存在。清宣统二年(1910年),山东盐区官督商办的县有55个,其中,山东51个,江苏4个;官运商销或官运民销的县有,山东39个、河南9个、江苏1个、安徽1个。其余为民运民销区。
由于官办和局办弊端较多,1913年,北洋政府将官办各岸开放招商,分别成立鼎裕、鼎新、鼎利3个商办公司承办运销。1914年,将局办南运各岸开放招商,改组为公利运盐站。接着又将临沂县、郯城县、费县、沂水县盐运组建为协和公司。至此,山东盐业运销遂无官办名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盐区封锁禁运与轻税倾销并存。抗战初期,山东较大盐场多被日寇侵占,为推行其以战养战的侵略政策,把盐作为战略物资实行封锁禁运,并大肆抢掠运往日本。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对盐业实行广泛增产和轻税倾销政策。自1943年起,对盐实施专卖制,即凡来解放区购盐者,均需用解放区发行的北海币始予放运。为广辟食盐销路,增设大批盐店,以助运销;为解决东线存盐过多,省工商总局仅1946年即收购场盐95.8万担;渤海区工商局对小清河船民每户贷给北海币1.45万元,用以利用水运提高运盐能力。1948年1月,省政府决定取消食盐专卖制。2月,颁布《山东省食盐运销及征税暂行章程》,规定盐的运销、盐税征收,由省工商总局组织盐店管理,盐价由盐店会同盐户商定。

二、民运民销
夏、商及西周,山东盐实行民运民销,官府不加管理。清雍正八年(1730年),巡盐御使郑禅宝,以山东登(州)、莱(州)、青(州)三府附近私盐充斥,无商承运,建议户部革除商名,听民领票,自由运销。经清廷批准,昌邑、掖县、招远、平度、黄县、蓬莱、福山、栖霞、牟平、荣成、文登、海阳、莱阳、即墨、胶县、高密、诸城、安丘18县成为民运民销区。从此,山东盐的运销为官督、商收、商运、商销与民运、民销两法并行。山东盐区有商岸和民岸之分,商岸中又有纲岸和票岸之别。民岸后又增日照县和莒县,但民运民销仅限于上述20个县境内。1922年青岛主权收回后,也按民运民销税额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