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技管理与推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35&rec=124&run=13

新中国成立前,山东盐业品种单一,生产设备陈旧,工艺技术落后,提水制卤、修滩、收盐、堆坨、运盐等,全靠笨重的手工操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盐业科技工作以学习推广先进经验、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20世纪50年代起,全省推广使用波美卤度表代替原始莲子测试卤水比重办法等。1953年,省盐务局制订《海、井滩制盐技术操作规程(草案)》,吸取推广群众在纳潮、制卤、修滩、制盐、雨前雨后处理等方面的实践经验。1954年,全省各盐场改变过去冬闲的习惯,在一个冬季增加储卤设备容量13万多立方米,完成修滩土方工程110余万立方米,制出成卤30余万立方米,提前开晒20天到一个月。之后,全省总结推广青岛赵学基“腊月挺池子”提前开晒的先进经验,推广提水风车化、运盐胶轮小车化,并学习推广“新卤、深卤、长期结晶”等经验。
20世纪60年代,山东盐业科研工作全面起步。1961年,省轻工业厅制盐工业科学研究所提出“黄蓿菜及盐藻的食用方法的研究”,为当地人民度过自然灾害作出重要贡献。1966年,青岛市盐务局和中国盐业公司科学研究所在青岛东风盐场和盐业机械厂,将研制样机结合海盐生产的“新、深、长”新工艺,进行工艺、机械试验研究,均取得成功。该研究项目与塑料薄膜苫盖技术进行配套完善,不但在全省各地推广应用,而且被全国各中型盐场采纳,青岛东风盐场成为全国盐业机械化中型样板盐场,作为全国海盐第一个生产机械化项目,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研成果奖。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山东埕口盐场对越冬结晶池进行反复试验研究并取得成功,延长了海盐生产的灌池结晶时间,全省推广后,效益显著。
20世纪70年代,全省盐业围绕盐业生产加强科技管理,以增产提质为主要内容,加快科技进步。推广“卤水快速分析”技术,在生产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开展“砖管井水质的调研”,摸清地下井水水源质量、成分及变化规律;进行“长期结晶”“大面积分段结晶”“不同浓度井水析盐”“晴雨保丰收”“滩地测渗”“消耗定额”“滩场蒸发量的测定”等实验,对生产起到了指导作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省盐业科技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科研工作得到全面加强。盐业主管机构设立科技部门(科技科、技术科、技改科),负责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技术引进与推广等相关工作。盐业企业成立科研机构,各国营盐场和部分县营盐场设有2~3人的科研室,有的还成立了专门科研机构。各盐场较普遍的建有多种形式的试验组、试验滩等组织和设施,在相关部门指导下,组织技术革新、推广先进经验以及技术试验等工作。行业内先后建立省、青岛、羊口三个科研所。全省盐业工程技术人员不断增加,据统计,1982年全省有盐业工程技术人员351名,占职工总数的1.3%,1988年有工程技术人员669名,占职工总数的1.9%。
1984年,省盐业公司设立盐业科技开发基金50万元,凡用于科研、技改、革新、节能、新产品开发以及新技术推广项目且资金困难者,均可申请利用。
1988年6月,省盐业公司增设科技开发处,加强科技工作管理与领导。
1990年4月,省盐务局研究制定《山东省盐业系统科技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及优秀科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同年决定,此后每年拿出200万元专款用于科技开发。7月,山东盐业首次科技工作会议在烟台市召开。会议表彰了科技进步先进单位、集体、个人和优秀科技成果;讨论修改《山东盐业“八五”及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山东省盐务局科技管理办法》等文件;提出开辟科技进步新路子,促进盐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工作构想,号召全系统干部职工增强科技进步首位意识,把盐业经济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上来,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路子。
1991年,全省盐业全面推行原盐生产塑苫工艺。
1993年,山东羊口盐场被批准为山东省第一批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造50家样板企业之一,对采用高新技术发展盐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996年10月,全省盐业科技工作会议在潍坊市召开,总结“八五”时期盐业科技工作,研究“九五”时期盐业科技发展规划,表彰15个先进集体、62名先进科技工作者、96名“从事盐业科技工作三十年”个人,评出5个科研项目、2篇优秀论文。
2002年12月,山东省盐业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由教育、科研、设计、生产及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为科技发展、管理提供咨询,对科技进步起到积极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