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集装箱运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34&rec=45&run=13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全省道路运输部门承担的集装箱运输主要是铁路车站和用户仓库之间的集装箱衔接运输业务,以“门到门”运输为主。1985年,全省有9个集装箱运输企业,全年承运集装箱20.5万箱。其中完成国内集装箱的取送任务20万箱,占铁路车站到发集装箱总数的57.8%,实现“门到门”运输的比例为99.7%,运输国际标准集装箱4629箱。
1986-1990年,全省对外贸易逐步扩大,青岛、烟台2个开放港口的进出口物资大幅度增加,货物集散地由中国香港、澳门和日本、东南亚国家,发展到欧洲、美洲、大洋洲国家和地区,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随之逐步上升。1988年,年设计生产能力为20000箱的青岛国际集装箱中转站开始运行,提高了青岛港国际集装箱的接运、堆存、中转能力,也使国际集装箱道路运输进入专业化阶段。1996年7月,济南国际集装箱分流中心建成运营,这是全省第一个内陆口岸,也是青岛至郑州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中的重点场站,主要从事国际集装箱运输、中转、仓储和报关、报检、报验等业务。20世纪90年代后期,山东批准对外开放口岸增加到19个,全省各地纷纷建设国际集装箱中转货运站,对加强路、海联合运输,满足全省内、外贸对集装箱运输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道路集装箱运输的重点从主要承担铁路集装箱“门到门”运输业务开始,逐步转移到以加强路、海联合运输为主的国际标准集装箱运输业务。但是,由于受管理体制等因素影响,加之国际集装箱中转货运站的特殊性,初期运行效率不高。
2000年,交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海关总署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对海运国际集装箱中转货运站管理的通知》,山东省按照要求成立整顿领导小组,明确办事机构。当年,全省共有国际集装箱中转货运站48家,其中,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18家,中资企业(单位)30家,分布于11个城市:青岛27家,烟台5家,威海4家,日照2家,其他7个内陆城市共10家。在开展整顿清理工作中,青岛市交通、工商、海关3部门召开专题会议,互通情况,密切配合,对辖区内国际集装箱中转货运站进行全面调查,区别不同情况登记造册,保证调查清理工作进度和质量。烟台、威海、日照等城市进行现场核查,实地验证。经核查,全省国际集装箱中转货运站手续齐全或符合条件但需补办有关手续的有34家,需重新核实经营资质条件的有14家。通过整顿,全省国际集装箱中转货运站管理逐步规范。同年,全省道路运输业共完成集装箱运输182.12万箱,运量2146.9万吨。其中,国际标准集装箱178.68万箱,运量2062.3万吨。
2001年,山东道路国际集装箱运输开辟通往上海、天津、广东等省、市国际标准集装箱运输线路,集装箱年运输量大幅度增长。2003年,全省共运输国际标准集装箱250.9万箱,运量2627.3万吨。2005年,共运输国际标准集装箱307.85万箱,运量3312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