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34&rec=2&run=13

1986-2005年,山东省各级交通部门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快速、科学、全面协调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抢抓机遇,奋发进取,顽强拼搏,基础设施建设连续取得突破,运输生产连年创历史最佳,管理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民心工程得到社会热烈反响,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科教振兴交通战略深入实施,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交通生产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山东交通成为展示山东形象的重要品牌之一。

一、公路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
公路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20世纪80年代,省委、省政府提出“交通必须先行,交通必须打通,交通必须适应”的指导思想,把公路建设摆上全省交通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全省公路建设不断跃上新台阶,整体水平显著提高,步入普及与提高并存、以提高为主的发展阶段。至20世纪80年代末,山东公路建设规模和等级均处于全国前列。20世纪90年代,全省公路通车里程更以每年3000千米的速度增加。1998年,山东省抓住中央加快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机遇,连续三年实施“150战役”(每年投入150亿元用于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建设、普通干线公路修建改造、县乡公路建设全面推进。2003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山东视察时对山东公路建设给予高度评价,指出:“山东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一批交通、通信、能源项目相继建成,特别是公路建设突飞猛进,成为全国公路最发达的省份之一。”至2005年,全省17市政府驻地到各县(市、区)实现二级以上公路相连,100%的乡镇和99.8%的行政村通达公路,基本形成高速公路、国省道、农村公路干支相连、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畅安舒美的公路交通网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力支撑。同时,大力倡导预防性公路养护,不断丰富养护手段,提升公路管养水平,始终保持了公路良好的养护和服务状态。
高等级公路网逐步形成。1993年12月18日,全长318.6千米的济青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山东迎来“高速路时代”的新纪元。1994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山东公路建设向以高速公路为主的高等级公路建设的战略转移”。随后,烟威、东港、济聊等一批高速公路项目相继建成通车。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山东高速公路以每年新增300千米的速度延伸,在全国率先实现1000千米、2000千米、3000千米三次历史性突破,2002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市市通高速。2005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162.5千米,连续八年居全国第一位,一个以省会济南为枢纽、贯通各市、连接周边省份的“五纵四横一环”高速公路网主骨架初步形成。在加快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公路网建设稳步推进,尤其加快了大城市出入口、港站交通枢纽的公路改造和建设,对发挥公路网的整体效益起了重要作用。
农村公路实现村村通。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加快贫困地区公路建设方针的指导下,省政府拟定《帮助沂蒙山区尽快改变面貌的意见》,交通部门迅速行动,实施交通扶贫战役。1992年11月,沂蒙山区第一条大通道--全长163千米的沂蒙公路全线通车。1994年,革命老区临沂市实现乡乡通公路(其中92.8%为通油路)。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2003年起,全面实施村村通油(水泥)路工程,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大幅度增加,农村出行条件全面改善。

二、运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运输生产力迅猛增长。20世纪80年代起,全省道路运输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道路运输生产力在市场机制培育下显示出勃勃生机,道路客运快速、灵活、方便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形成以交通专业运输企业为主、社会单位为辅的客运格局。非公有制运输企业的发展为全省道路运输注入新的活力,人民群众“乘车难、运货难”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1995年起,道路旅客周转量占全省总旅客周转量的比重超过50%。进入21世纪,道路客货运量迅猛增加,2004年、2005年,道路客、货运量均突破“双十亿”(年道路运输客运量超过10亿人次,年道路货物运输量超过10亿吨)。
运力结构不断优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道路运输业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各级道路运输管理部门抓住公路建设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调整发展战略,道路运输的运力结构、站场设施、服务水平和文明行业建设全面提升。1996年11月,全省第一家高速豪华客运公司--中韩合资山东交通济宇高速运业有限公司成立,开创高速客运先河。1997年6月,济南锦湖高速运输有限公司成立。此后,运输企业加快购置高档客车,全省客运运力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善。1998年,省委、省政府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眼,提出加快高速客运、快速货运系统建设,全省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迅速实施加快车辆更新、改善运力结构的调整战略,一系列限制普通客车和中型货车增长,引导发展中高级车辆的行业政策随即出台,成为实现道路运输现代化的前奏。
实现村村通客车。1995年11月,桓台县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客车。2003年,全省启动村村通客车工程。同年,青岛、烟台、东营、威海、日照等市基本实现村村通客车,全省85%的行政村通客车。2005年,全省通客车行政村比例达到98.2%,农村交通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综合客货站场网络体系基本完善。20世纪90年代起,客货站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按照设施现代化、管理智能化、服务人性化、功能综合化的目标,启动和完善济南、青岛、烟台、淄博等12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的规划及建设,统筹安排区域中心城市和县级客货站场及农村客运站项目建设。2004年起,大力推广乡镇客运站“站所合一”“四位一体”等建设模式,为农民群众创造了良好的交通环境。2005年,基本形成以济南、青岛、烟台三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为核心,以省级集疏运中心为枢纽,以区域重点城市为中心,以乡镇客运站为节点,以农村停车点为末梢,集疏便捷、辐射城乡的综合客货站场网络体系。

三、港航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山东海岸线全长3100多千米,大陆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其中2/3岸线属基岩湾海岸,岬湾相间,具有优越的建港条件,深水岸线多达228千米。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省有沿海港口15个、生产性泊位88个,万吨级以上泊位12个,吞吐能力3000余万吨,设施设备简陋、靠泊能力差、货物过驳倒载、装卸肩挑人抬。2005年,全省有沿海港口24个,其中二类以上开放港口17个;生产性泊位29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14个;港口吞吐能力近2.5亿吨,形成以青岛港、日照港和烟台港为主枢纽港,龙口港、威海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潍坊港、蓬莱港、莱州港等中小港口为补充的现代化港口群格局。
港航生产能力大幅度跃升。1995年,全省沿海港口吞吐量突破亿吨大关。2000年起,吞吐量以平均每年超过5000万吨的速度增长,先后突破2亿吨、3亿吨,2005年,全省沿海港口吞吐量达到3.84亿吨。
运输船舶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山东运输船队经历从大量租船到拥有大型船队,从小型、机帆船到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船舶的发展历程。经过多年发展,一大批专业化的集装箱、原油、铁矿石船舶成为水上运输的主力。2005年,山东海上航线遍布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基本实现“全球通”。内河运输方面,先进、环保、节能的一列式拖队和1000吨级机动船代替了木帆船、水泥船、挂机船,船舶档次明显提高,运力结构更加合理。
京杭运河山东段成为黄金水道。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省仅有793千米的内河通航里程,京杭运河山东段只能通航50吨以下的驳船、木帆船。2005年,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012千米,三级航道253.2千米,建成了一批中心港口,疏浚了航道,吞吐能力达到1779万吨,内河港口吞吐量由2000年的938万吨增至2005年的2285万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黄金水道。
港航对外开放与合作不断拓展。港航投资体制由政府财政拨款、“拨改贷”到“以港养港”、港口企业统贷统还、实行资本金制度,逐步发展到多种投资主体并存、融资渠道多元化的投资体制。通过大力引进外资参与港航业的建设和经营,建立了一大批外资、独资、控股、合资合作港航企业,建成了一批大型、专用泊位、航道及内河港口等基础设施项目,推动了山东港航事业的发展。

四、山东民航事业全面发展
民航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进入21世纪,山东民航系统的油料、空管、机场等生产保障单位相继脱离中国民用航空山东省管理局,政府行业管理职能陆续由中国民用航空山东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民航青岛安全运行监督办公室承担。至2005年,民航体制“政企分开,转变职能;加强监督,保证安全;机场下放,属地管理”的改革目标基本实现。
机场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济南遥墙国际机场、青岛流亭机场、烟台莱山机场逐步扩建,威海大水泊机场、潍坊二十里铺机场、临沂机场、东营机场相继通航,保障能力大幅度提高。至2005年,全省共有民航机场7个,其中4E级2个、4D级3个、4C级2个,覆盖全省的机场网络基本形成。
航空公司和机队规模不断扩大。1994年11月,山东航空公司集团有限公司获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简称民航总局)颁发的经营许可证,加上原有的东航山东分公司,山东辖区内基地运输航空公司增至2家。此后,三联通用航空有限公司、青岛直升机航空有限公司、青岛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山东航空公司彩虹公务机有限公司等航空公司相继成立。至2005年,各航空公司共拥有飞机50余架,全省形成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相结合、种类齐全、机种多样的航空运输体系。
航线和航班数量不断增多。至2005年,全省开通国内外航线近200条,每周航班近1500个,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机场开通飞往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航线近20条。
旅客和货邮发运量不断增长。2005年,全省各民航机场共完成旅客发运量4982537人次、货邮发运量105727.3吨,分别比1992年增长11倍和16倍,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行业管理体系日趋完善
管理体制不断调整改革。20世纪80年代起,全省港航、运输、公路管理体制先后调整,交通行业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运输企业相互竞争,运输市场活力重现。1984年10月,航运管理体制改革,省航运管理局成立。1985年,省政府下发通知,要求各市(地)、县(市、区)交通主管部门分别设置航运管理处(所)。1987年,烟台港、青岛港、石臼港等港口下放山东省管理,实行部、省双重领导。1988年底,沿海青岛、烟台、威海、临沂、潍坊、东营、惠民7市(地)全部成立航运管理处;黄河、小清河、济宁、枣庄分别设立河系航务管理局(处)。同时,地方海上运输体制也进一步调整变革,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活力。1992年6月,全省确定“立足山东,面向国内外,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交通发展指导思想。1993年2月,成立济青高速公路管理局,实行企业化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逐步向经济实体过渡。1996年起,省交通厅对高速公路建设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1997年7月,山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成立,1999年6月更名为山东省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1月更名为山东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企业化运营为高速公路蓬勃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交通企业在改制中发展。1990年,全省有交通企业297家,其中270家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1992年9月,在交通部下放的沿海港口中,日照港率先实现全员劳动合同制。1993年,152家企业实行单车、单船承包;65家三资企业注册成立,其中22家开业。1994年,开展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31家交通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3家交通企业被列为省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122家交通企业进行单车、单船承包经营,当年7家企业实现扭亏为盈。同年10月,省交通厅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交通企业改制问题,提出“以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重点,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全面实施市场带动”,交通企业政企分开、融入市场的步伐加快。此后,青岛港、山东省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交运集团)、烟台海运总公司、山东省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交通企业先后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逐渐走上依靠市场发展的路子。1996年,按照“抓大放小”思路,集中抓好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组建了烟台交运集团、青岛交运集团、菏泽交通集团等企业集团。1997年,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先后组建了莱芜交运集团等5家企业集团。同时,国有小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进展顺利。企业投融资机制和管理水平不断完善,交通多元化开发经营成效显著,交通企业多种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超过40%。1998年,国有大中型交通企业股份制改造收效明显,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交通企业政企分开和市场化改制工作基本完成。
交通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果。1991年4月,《山东省道路交通检查行政执法程序暂行规定》施行。7月,全省首次交通法制工作会议在烟台市召开,交通法制建设工作提上日程。1995年1月,《山东省渡口管理办法》施行;1996年2月,山东省第一个交通地方法规《山东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发布,标志着山东交通法制工作迈出新步伐。1997年,全省第一支交通稽查支队在泰安市成立。同年,《山东省公路规费征收管理条例》施行;1999年12月,《山东省航道管理规定》施行;2003年,《山东省超员和超限运输车辆管理办法》施行;2005年,济南市在全国率先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立法。全省交通法制建设为依法行政提供了完备的法律依据。
深入开展安全、质量、廉政“三个责任重于泰山”活动。2000年1月,全省交通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安全、质量、廉政“三个责任重于泰山”,要求全省交通系统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完善质量监督与保障体系,落实工程质量责任;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用好手中的权力。在安全生产方面,省交通厅先后制定实施一系列加强交通安全生产工作的规定、规范、标准,完善各类应急处置预案,逐步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深入开展以海上客滚运输、内陆水域客渡、道路客运、化学危险品运输、公路安全保障等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活动。2002年,道路运输安全列入整治重点,客车危险品安全管理加强。2003年,省交通厅试行并完善《山东省交通系统行业安全操作规范和评价标准》。2004年,重点抓渤海湾客滚运输安全管理。质量安全方面,全面推行工程质量责任制,加强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完善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资质管理。党风廉政建设方面,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与省人民检察院联合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突出加强重点领域、重要环节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树立了山东交通系统清正廉洁品牌。2005年,以济青南线生态公路示范工程为试点,完善并落实廉政工作制度、廉政档案制度等。通过开展安全、质量、廉政“三个责任重于泰山”活动,整体工程质量明显提高,所建高速公路工程合格率达到100%,优良品率达到90%以上,所有重点工程均被评为优良等级。
车辆超限超载治理成效显著。2003年底,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开展集中治理车辆超员超限行动。先后多次组织开展大规模集中整治活动,不断加大治超力度,始终保持路面执法的高压态势。同时,建立完善交通、公安联合治超工作机制,各市普遍建立联合执法队伍。货物集散地派驻监管制度在全省逐步推广,道路运输源头治理得到加强。全省联网高速公路全部实行计重累进加价收费。经过集中治理,超限超载车辆所占比例从治理前的80%以上下降到10%以下,超限超载问题得到有效遏制,道路安全状况、交通秩序明显改观,通行效率有较大提高。

六、科技教育成果卓著
交通科技进步成效明显。随着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突飞猛进,交通科研发展的步伐也相应加快。1995年,省交通厅召开全省交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实施“依靠科教振兴交通”战略。全省交通系统科技工作以满足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扩充能力、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改善服务、保障安全、缓解制约的需要为出发点,改善科研条件,壮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深化技术交流与合作,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公路沥青路面技术、黄泛区基层处置技术、公路工程灾害预防与治理综合技术、公路养护关键技术、港口航道工程设计及建设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加快先进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科技对交通发展的引领与促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交通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1999年11月,山东高速公路信息管理系统一期工程启动,实现全省高速公路网的统一管理、统一收费,并具备监控、查询和统计分析功能。2001年12月,山东高速公路信息管理中心成立,履行信息管理职能。2002年,全省交通工作会议首次把路网信息化建设提上议程。同年3月,山东高速公路网络信息有限公司成立。2003年7月,省交通厅提出加快建设以“三网一库”(机关内部办公网、办公业务资源网、公共管理与服务网,电子信息资源库)为基本框架的交通政务信息网络,确定2004年在全省实现交通政务信息联网运行。2005年,高速公路通过网络互联实现全部通车路段计重收费。全国首套高速公路图文告知系统--济青高速公路道路运营信息图文告知系统投入试运行,交通信息化应用普及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同年,山东港航系统提出打造数字化港航的目标;全省道路货运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大部分货运企业建立内部局域网;省交通厅机关、直属专业局和各市交通局(委)均开发应用OA系统,有效提高了办公效率。基于全省交通专网平台,开发了来访管理、交通行政执法综合管理、农村公路改造工程信息管理、审计工作管理、交通行业人才管理、交通行业教育综合管理、生产事故管理、治理公路三乱等20多项业务系统,应用效果良好。
交通教育工作成绩显著。全省交通系统结合实际,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全面加强人才引进和交通职工培训,大力发展交通职业教育,取得显著成绩。“十五”时期,全省交通系统累计培养各类专门人才2.4万人次,培训各类干部职工30.9万人次。加强各类交通院校建设,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调整办学方向,形成了专业学科齐全、层次结构较为合理、基本适应交通发展需要的交通教育体系。

七、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
行业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1986年起,全省交通系统广泛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不断细化深化创建内容,努力增强创建文明活动的广泛性和实效性。工会、共青团、妇女等群团组织,围绕创建文明行业的总体目标,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文明创建格局。1997年,制定并实施创建文明行业目标、规划和考核标准体系,树立了青岛汽车站、204国道日照收费站以及朱甲增、杜希乐等全国典型,全年创建文明样板路662千米,总里程达到1600千米。2003年,全省公路系统、交通稽查系统被交通部授予全国交通文明行业,省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全国交通系统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京杭运河山东段创建为全国文明样板航道。2005年,全省交通行业、道路运输系统、港航系统被交通部授予全国交通文明行业,成为全国第一个整体创建为文明行业的省级交通行业。青岛港被交通部树为“三学四建一创”(即学包起帆、学华铜海轮、学青岛港,建设交通基础设施优质廉政工程、交通执法素质形象工程、交通运输通道文明畅通工程、交通运输企业安全效益工程,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典型;日照港被评为全国AAA级信用企业、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青岛港员工许振超被誉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代表”。
行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1986年起,全省交通系统大力加强机关思想作风建设,全面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社会对交通服务的满意度逐年提高。依法加强路政管理,开展路域环境治理,在全国率先开通96660路政服务电话,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路产路权得到有效保护。加大运输和建设市场管理力度,严把市场准入关,严厉打击倒客、宰客和工程转包、非法分包等行为,促进了交通市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格局的形成。普遍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服务承诺制,开展“温馨服务”“微笑服务”和“一站式服务”。积极创新交通服务手段,逐步树立起“责任为民、管理亲民、服务便民、执法爱民”的良好社会形象。围绕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抓党风、带政风、促行风,切实转变职能。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压缩会议和文件,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执法公示,优化服务环境。畅通服务渠道,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有力推进了行风建设。2002年,省交通厅受到省委、省政府通令嘉奖。青岛交运集团推出的“情满旅途”“日新巴士”,济南长途汽车总站打造的“中华第一站”,济南大型汽车运输总公司树立的“中国第一运”,以及方便农村群众出行的“村村通客车”,成为山东交通行业的良好服务品牌。

1986-2005年,全省交通系统怀着创新求变的历史使命感,艰苦奋斗,创造催生了许多宝贵经验:一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不动摇,用创新和发展的理念统领交通工作全局;二是始终坚持抢抓机遇不动摇,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增强山东交通的“硬实力”;三是始终坚持体制机制改革不动摇,优化与提升交通发展内在环境;四是始终坚持“管理也是生产力”不动摇,强化交通行业管理的最佳效能;五是始终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不动摇,通过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交通发展的“软实力”。山东交通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交通建设与交通服务协调发展不够,服务领域还没有得到有效拓展;城乡交通尚不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交通发展带来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未能采取有效保护或恢复措施;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衔接不畅,未能形成高效便捷的综合运输体系;运输装备结构、运输组织结构不尽合理,行业技术升级较为缓慢;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尚不能很好满足形势需求,交通发展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
社会对交通的需求没有止境,交通的发展就没有止境。展望未来,大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是交通发展的主要趋势,还需要坚持科技创新,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改造、提升,提高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和运营效能;坚持服务至上,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不断拓展交通服务领域;坚持可持续发展,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之路;坚持协调发展,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实现货运“无缝衔接”和客运“零换乘”。发展山东交通事业,任重道远,使命光荣,全省交通系统将继续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全面推进全省交通各项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