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劳动工资和就业统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33&rec=53&run=13

一、劳动工资统计
劳动工资统计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地搜集、整理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人数及工资总额等方面的资料,为政府监测、调控工资分配格局、进行宏观决策提供数据,为国民经济核算和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可靠依据。调查范围为中央和地方各类法人单位(不包括乡镇企业、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报表主要有综合年报和定期报表。
(一)劳动工资综合统计年报
1993年,劳动工资综合统计年报有7种。1.《全部职工人数和工资》:单位个数、职工年末人数、职工年平均人数、职工工资总额;2.《工业、建筑业企业职工人数和工资》:单位个数、年末人数、平均人数、工资总额;3.《职工人数变动情况》:本年增加人数、本年减少人数;4.《其他从业人员人数和劳动报酬》:年末人数、平均人数、劳动报酬;5.《附营活动从业人员及报酬》:单位数、年末从业人员、从业人员报酬、收入;6.《城乡劳动力资源与分配平衡表》:年末劳动力资源总数、年末劳动力分配总数、待业人员、其他人员;7.《职工个人收入情况》:平均人数、职工个人收入总计、工资总额、工资外收入。
1995-1996年,劳动工资综合统计年报进行适当修订,报表调整为5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情况》《城乡劳动力资源与分配平衡表》《工业、建筑业企业职工人数和工资》《职工人数变动情况》和《职工个人收入情况》。
1997年,取消《城乡劳动力资源与分配平衡表》《职工个人收入情况》报表,只保留《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情况》《工业、建筑业企业职工人数和工资》《职工人数变动情况》3种表。后经调整,至2004年,只保留《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情况》《单位从业人员变动情况》2种表。
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山东省的劳动统计报表制度,自2005年年报起,将劳动统计范围扩大到全社会法人单位。年报表增加为3种:1.《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情况》。统计范围为辖区内各类法人单位和视同法人单位,包括:登记注册类型为国有、联营、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所有单位;登记注册类型为集体、股份合作、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除村(居)委会之外执行会计制度类别为非企业会计制度的单位,和隶属关系分别为县及县以上、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所辖居委会以及无隶属关系但行政区域为街道办事处所辖居委会的企业。2.《单位从业人员变动情况》。统计范围同上。3.《扩大范围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情况》。统计范围为辖区内除全面调查范围以外的法人单位。具体包括:私营单位;村(居)委会;行政区域为乡、镇以及街道办事处所辖村委会,并且登记注册类型为集体、股份合作、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同时隶属关系为乡镇、村(居)委会和无隶属关系的企业。
(二)劳动工资定期统计报表
劳动工资定期报表为季报。1994年劳动工资定期统计报表有3种,报表名称、主要指标为:1.《国有经济单位全部职工人数和工资》。期末人数、平均人数、年初至本季累计工资总额。2.《职工人数变动情况》。本年增加人数、本年减少人数。3.《城镇集体经济、其他各种经济类型单位全部职工人数和工资》。期末人数总计、年初至本季累计工资总额。
1996-1998年,定期报表有2种,报表名称、主要指标为:1.《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情况》。从业人员期末数、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从业人员劳动报酬。2.《职工人数变动情况》。指标及分组同1994年。1999-2004年,定期报表缩减为《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情况》1张表。2005年,增加《单位从业人员变动情况》,指标有年初至本季增加人数、年初至本季止减少人数。

二、劳动保障部门劳动就业统计
1992-2005年,综合统计报表包括《单位兼并情况一览表》《地方属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企业工资总额弹性计划经济指标》《职工人数弹性计划经济指标增长情况》《城镇劳动力供给与安排去向情况》《全民所有制企业优化劳动组合后富余人员情况》《地方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情况》《地方属全民所有制未实行工效挂钩企业工资总额提取和使用情况》《在职职工保险福利费用构成情况》《离休、退休、退职人员人数及保险福利费用构成情况》《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情况》《地方属全民所有制企业交叉管理一览表》。内容包括兼并和被兼并单位的所有制情况、职工人数及安置情况、工资总额;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人数和总产值、净产值;企业单位工资总额、职工人数和经济效益指标;城镇劳动力当年需要安置的人数和安置去向情况;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富余人员情况;在职和非在职人员的保险福利费用情况,离休、退休、退职人员人数;各类企业的工资管理形式、工资的提取和发放情况等。所有报表均采取全面调查。
1993年,企业单位用工自主管理,取消用于检查职工人数计划的《单位兼并情况一览表》《职工人数弹性计划经济指标增长情况》《地方属全民所有制企业交叉管理一览表》等报表,将《地方属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改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时,适应工资总额弹挂一体、分级分类管理的需要,取消《企业工资总额弹性计划经济指标》,将《地方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情况》《地方属全民所有制未实行工效挂钩企业工资总额提取和使用情况》《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情况》合并为《地方属企业工资总额提取和使用情况》。根据新的经济类型的划分,将《全民所有制企业优化劳动组合后富余人员情况》改为《国有企业富余人员情况》。适应城乡劳动力统筹工作的需要,增加《使用农村劳动力情况》。
1994年,将《国有企业富余人员情况》改为《企业富余人员情况》。1995年,增加《企业人工成本情况》,用于反映企业人工成本构成和劳动力投入产出效益,采用抽样调查方式。
1997年,将《企业富余人员情况》改为《破产、停产、半停产企业职工人数和生活费情况》,主要反映困难企业的人数、破产企业职工安置情况和困难企业职工的生活费发放情况。1998年,取消《破产、停产、半停产企业职工人数和生活费情况》,为反映企业下岗职工情况和生活保障资金筹集使用情况,根据劳动保障部要求,增加《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筹集和使用情况》。《使用农村劳动力情况》交由省统计局统计。
1999-2001年,综合统计报表包括《城镇劳动力供给与配置情况》《企业人工成本情况》《离休、退休、退职人员人数及保险福利费用构成情况》《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及再就业服务中心资金筹集与使用情况》《地方属企业工资提取和发放情况》5种。
2002年起,随着下岗与失业工作管理的并轨,取消《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及再就业服务中心资金筹集与使用情况》,同时《地方属企业工资提取和发放情况》改为《企业工资情况调查表》,统计范围为生产经营正常的企业的10%的人员,调查目的是为了发布各地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
2004年起,由于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全部实行社会化管理,取消《离休、退休、退职人员人数及保险福利费用构成情况》中的“离休、退休、退职人员人数”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