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统计监测报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33&rec=118&run=13

一、各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涉及领域广泛,反映一个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模与水平。2000年上半年,省统计局多次召开会议,讨论修订各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方案和评价指标,并多次在全省市、县统计局长会上征求意见。下半年,通过对1999年数据的试测算,对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均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正。经过大量的调研工作,在充分咨询有关专家的基础上,按照科学性、代表性、可行性原则,运用鉴别力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16类、180个预选指标进行量化判断,剔除鉴别力不强、指标间高度相关以及一些从属性的指标,最后确定各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两大领域、6个大类、50个指标构成。
在经济领域中,分为总量(由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海关出口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固定资产投资额、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个指标组成),结构及效益(由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城镇化程度、外贸依存度、公路密度、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税收收入占GDP比重、规模以上工业资产负债率、规模以上工业资金利税率9个指标组成),人均及居民生活(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消费品零售额、人均储蓄存款余额、农民人均纯收入、职工平均工资、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度、城乡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农村居民人均砖木和钢混结构住房面积、电话普及率11个指标组成)3类。
在社会领域中,分为人口就业与环境(由环境质量指数、污染控制指数、环境建设指数、环境管理指数、出生率、平均预期寿命、城镇失业率、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女职工占全部职工的比重、每万人口各种社会福利院床位数10个指标组成),教育科技(由人均教育经费、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专业技术人员占人口的比重、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万人专利申请数7个指标组成),文化卫生体育及社会治安(由每千人口医生数、每万人口体育场地数、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每万人口律师数、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6个指标组成)3类。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后,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解决了权重的确定和量纲的消除两个技术性问题。
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专家咨询法、指标比较法和比率标度法,此次评价综合运用了3种方法。权重确定为:总和为100;经济领域为60,其中,总量为24,结构及效益为18,人均及居民生活为18;社会领域为40,其中,人口就业与环境为15,教育科技为15,文化卫生体育及社会治安为10。
量纲的消除,一般有相对化处理、函数化处理、标准化处理3种方法。此次评价采用了相对化处理方法,克服了函数化和标准化处理方法的不足,既不会出现负数,也不需要确定指标的上下限,易于理解,计算简便。进行相对化处理时,该评价把每个评价指标的17市的最好水平作为该指标的标准值,正指标以17市的指标值除以标准值,逆指标以标准值除以17市的指标值,然后乘以各自权重得到各市各指标分数,根据分组将各市的有关指标分数相加得到各分组分数。

二、农村小康进程监测
1994年,为及时反映全省农村小康的实现程度,参照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小康标准,省统计局提出符合山东实际的农村小康进程监测方案,并报省政府批准,正式运转实施,小康监测办公室设在省统计局,具体负责各项监测工作。为防止弄虚作假、骗取荣誉,省统计局研究制定小康县(市、区)检查验收实施细则,并会同省委研究室、省计委、省农业厅等部门联合组成5个调查组,对申报达到小康标准的25个县(市、区)采取“听、问、看、查、议”办法,进行实地检查验收。对未达到小康标准的县(市、区),也进行监测,指出存在的薄弱环节,为各级党政领导随时了解小康进程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和制定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1998年后,为完成好省委、省政府赋予统计部门的小康监测验收工作任务,省统计局按照《山东省农村小康监测实施办法》要求,对全省17市(地)的小康监测报表进行认真审核,会同有关部门组成3个检查验收小组,对提出验收申请的10个县(区)进行全面、严格的验收,并及时将验收报告报送省委、省政府。
2005年5月,经省政府同意,省统计局决定在全省建立农村全面小康监测系统,开展农村全面小康进程监测工作。7月18日,省统计局印发《山东省农村全面小康监测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