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土地利用条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28&rec=6&run=13

一、自然条件
(一)地质
地质环境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起基础性作用。
地层。山东省的大地构造为华北断块的一部分,分为鲁西断块、鲁东断块和鲁北断块三个一级构造单元,是山地、丘陵与平原三大地貌的构造基础,奠定了全省土地利用的大环境。鲁西断块包括鲁西隆起与鲁西南断陷。鲁西隆起又称鲁中断隆,北以聊考断裂带、西南以峄山断裂带、东以郯庐断裂带为界,构成鲁西断块的主体。鲁西南断陷区,西至聊考断裂带,东和北以峄山断裂带和汶泗断裂带为界,为鲁西断块的断陷区,但沉降幅度不大,基岩埋藏不深。郯庐断裂带是划分鲁西断块与鲁东断块的分界带,由于断裂带本身比较宽,内部由四条大断裂块构成,在地层与岩性上与鲁西断块相似,故归入鲁西断块。郯庐断裂带在地貌上表现为丘陵和谷地,沂、沭、潍各河分别纵贯两条地堑凹陷,进行南北分流。鲁东断块西至郯庐断裂带,南、北、东临黄、渤海,地理上成为山东半岛,以山地、丘陵为主,间有盆地分布,区内耕地主要分布在盆地与丘陵地带;分为胶北断隆、胶南断隆和胶莱断陷三个二级单元。胶北断隆以牙山、大泽山为代表;胶南断隆为鲁东断块南部隆起区,以崂山、昆嵛山为代表;胶莱断陷为鲁东断块的中间凹陷区,系中生代断陷盆地,以莱阳、高密为代表。鲁北断块南以聊考断裂带和广济断裂带为界,北至省界,东临渤海,主要构成鲁西北平原地区,耕地比例最大。
岩石。根据岩石特性及其影响土地利用的差异,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中的砂砾岩为砂石山区,沉积岩中的石灰岩、页岩为青石山区,新生代的松散沉积物组成平原和盆地区。砂石山如泰山、鲁山、沂山、蒙山、崂山等,岩石颗粒粗,物理风化强烈,地表多砂质土,土壤透气性强,透水性好,结构疏松,易受侵蚀,故砂石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沟谷切割浅,分割强烈;砂石山地土壤多为山地棕壤,质地粗,漏水漏肥,土地类型主要为旱地,人工植被有松、栎、刺槐等,果类有板栗、桃等。青石山地岩石组成颗粒细,为碳酸岩类岩石,易受化学风化,形成溶洞、溶沟、石芽等喀斯特地貌,岩石化学风化后,形成粘质土,土壤透水、透气性差,由于质地多偏细,降水较少,又深受母质影响,多褐土,质地粘重,人工植被多为耐旱的柏、枣、柿、核桃组成的园林。青石山地岩石透水性强烈,地表水往往下渗成为地下水,地表干旱缺水,地下水比较丰富。松散沉积物由于形成时代晚,大部分尚未胶结成坚硬的岩石,多分布在平原、谷地或低洼地区,地表比较平坦,土层较厚,土壤多潮土,质地细,地下水丰富,大部分为肥沃的土地,利于耕作。
矿产资源。山东省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至2005年,已发现和探明数十种有工业价值的矿产资源,其中石油、天然气、煤、金刚石、金、铝土、石墨等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矿产资源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镇工矿、交通用地等方面的布局上,同时也对耕地分布产生影响,如济宁煤炭资源丰富,大量开采导致地面沉降、积水,致使每年都有大面积耕地灾毁;东营石油资源丰富,开采石油导致该地区分布许多零散的工矿用地(采油井用地)等。
(二)地貌
山东省地貌由鲁中南山地、鲁东丘陵和鲁西北平原组成。山地、丘陵孤立于华北平原的东部边缘,除少数山脉海拔超过1000米外,大部分山地、丘陵海拔都在500米左右,地势起伏较小,相对高度多在200米—350米之间,坡度大都在20度以下,岩石多裸露,土层较薄,山中谷地开阔,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面积较大,一般为农业发达地区。黄泛平原为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一般在2米—3米,平原中河道高地与河间洼地纵横交错,河网密布,地表排水不畅,局部盐碱涝洼。山东半岛海岸线长达3121公里,除黄河三角洲和莱州湾沿岸为淤泥质海岸外,大部分为岩石侵蚀海岸。
全省地势以泰鲁沂山地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泰山为最高峰,与鲁山、沂山构成鲁中南山地主体,其主脊为一条东西向的分水岭。该区总面积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2.5%。区内地貌类型有中山、低山、丘陵、台地、盆地与山间盆地等。中山5处,即泰山(1545米)、蒙山(1156米)、沂山(1032米)、鲁山(1108米)、徂徕山(1028米),低山13处,中低山地总面积约13363.2平方公里;丘陵22处,面积约为13873.40平方公里;台地1处,面积1400平方公里;盆地5处,面积约为1766.40平方公里;山间与山前平原7处,面积约为34553.02平方公里。鲁中南山地切割强烈,山间平原、谷地、盆地面积较大,有利于土地的充分利用。
鲁东丘陵区南、北、东三面环海,西与鲁中南山地区相连,为东北-西南向狭长的半岛丘陵,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约115公里,面积3.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5.5%。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大部分海拔低于500米,只有中山1处,即崂山(1133米),为最高峰,低山20处,中低山面积4003.40平方公里;丘陵35处,面积为22855.99平方公里;台地4处,面积为3091.60平方公里;盆地3处,面积为969.60平方公里;滨海平原15处,面积为8247.36平方公里。该区地貌零碎,小块丘陵分散、孤立,有“破碎丘陵”之称。同时河谷切割强烈,地势起伏和缓,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
鲁西北平原区北接河北省,西临河南省,南靠鲁中南山地区,东临渤海,全区面积为4.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2%。地势为全省最低,一般地面高程20米—50米,最高部位东明县于楼海拔68米,地表起伏,西高东低,坡降在1/5000—1/10000之间。该区地貌主要是由黄河历次决口、改道、泛滥堆积而成。主要地貌类型有河滩高地、决口扇形地、缓平坡地、浅平洼地、背河槽状洼地、沙质河槽地、剥蚀丘陵、黄河三角洲8种。其中,河滩高地面积约为8557.7平方公里;浅平洼地面积约为5377平方公里;缓平坡地面积最大,分布广泛,约为22333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45.6%。全区地势平坦,土层厚,耕地多,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油产区。
(三)气候
山东省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但存在明显的东西(滨海和内陆)差异。全省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热同期。冬季一般始于11月上旬,内陆地区终于3月下旬,半岛地区终于4月中下旬,由于受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的影响,盛行气温低的偏北风,故寒冷干燥,晴朗少雨;夏季一般从5月下旬、6月上中旬开始,到9月上中旬结束,由于受大陆低气压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夏季盛行由海洋吹向陆地的东南季风,带来暖湿气流,并伴随大量降水,6-8月降水量300毫米—600毫米,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70%。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土地利用;春、秋二季时间较短,为两种气流的过渡转换期,春季地面升温快,昼夜温差大,雨量少,土壤干燥,风沙大;秋季天气晴朗少雨,冷暖适宜。
(四)水文
水浇地一般分布于水资源丰富、便于开采利用的地区。河流、湖泊、地下水、水库的分布决定全省高产耕地的布局。
河流。按流域划分,山东省河流分为黄、淮、海三大流域,省内流域分为海河流域、大汶河流域、小清河流域、南四湖流域、沂沭河流域、山东半岛水系。除黄河横穿东西、京杭运河纵贯南北外,流域面积10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徒骇河、小清河、沂河3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10000平方公里的有马颊河、德惠新河、东鱼河、洙赵新河、沭河、汶河、泗河、潍河、弥河、胶莱河、大沽河等45条;流域面积300平方公里—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07条;流域面积小于300平方公里的小河沟1000余条。河网密度达每平方公里0.24公里。交错的河流促进了全省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湖泊。山东省湖泊分布于鲁中南山地丘陵区的西侧及北侧山前倾斜平原与黄泛平原相接的低洼地带,在鲁西有东平湖-南四湖带,在小清河沿岸有白云湖-马踏湖带。南四湖包括南阳、独山、昭阳、微山四个串连湖泊,湖面狭长,南北长约126公里,东西宽5公里—20公里,总面积1266平方公里,是山东省主要的淡水养殖区,湖滨地区由于潜水位高,水分充足,是山东主要的水稻产区。东平湖位于东平、平阴、梁山三县交界处,湖区面积632平方公里,中间由二级湖坝将东平湖分为新老湖区,北部老湖区面积约为209平方公里,常年蓄水;南部新湖区面积423平方公里,为备泄黄河特大洪水的分洪区,一般枯水年和平水年为农田。东平湖为山东第二大淡水湖,水质好,鱼类繁多,是山东省较有潜力的淡水养殖基地。小清河南岸湖带主要有马踏、锦秋、青沙、芽庄及白云湖等。马踏湖位于桓台县东北部、博兴县西南部,锦秋湖在桓台县境内。马踏湖东西长12.5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湖区面积约40平方公里;锦秋湖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3.5公里—4公里,湖区面积约30平方公里。马踏、锦秋两湖处于鲁中南山地山前倾斜平原和黄河决口冲积扇的接合地带,湖盆平浅,汛期湖水上涨,水深达1米左右。
地下水。山东省地下水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其次是河流补给与灌溉回水补给。全省多年地下淡水补给总量为168.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开采量为134.6亿立方米。按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分为鲁东、鲁中南、鲁西北三个水文地质区。鲁东水文地质区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水质好,矿化度低,但水量较少,少数含大理岩脉的地区水量较丰。孔隙水主要分布于胶莱平原及沿海小型冲积平原,这些地区机井出水量大,水质较好。鲁中南水文地质区以基岩裂隙水和岩溶地下水为主,山前冲、洪积平原及山间谷地平原为潜水主要分布区。鲁西北水文地质区地下水丰富,埋藏较浅,埋深1米—4米,流向及坡降大体与地形一致。水质变化较复杂,西部、南部水质较好,水量较丰富,东部、北部水质较差,水量较小。
水库。1985年,全省有32座大型水库,其中淮河流域有岸堤、跋山、许家崖、唐村、会宝岭、田庄、沙沟、青峰岭、小仕阳、陡山、日照、尼山、西苇、岩马、马河15座,黄河流域有卧虎山、雪野、光明3座,小清河、潍河、弥河、白浪河流域有太河、墙夼、峡山、高崖、牟山、冶源、白浪河7座,胶东半岛有产芝、尹府、沐浴、王屋、门楼、龙角山、米山7座。中型水库135座,小型水库5374座。2005年,全省大型水库32座,中型水库136座,小型水库5351座,总库容150亿立方米,兴利库容82亿立方米。
(五)土壤
山东省土壤的分布,既受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又受地形及与之相应的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此外,人类活动也影响土壤的分布。山东省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开发历史悠久,形成的土壤种类很多,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各具特点。
1.土壤水平分布
山东省土壤水平分布总的规律是自东向西依次分布棕壤、棕壤与褐土、潮土与盐碱土。大体而言,胶莱河、沂沭河以东的湿润地区,土壤类型较单一,以棕壤为主;半湿润的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棕壤与褐土呈复区分布;半干旱的鲁西北平原地区,广泛分布石灰性潮土及盐碱土;山丘之间的平原洼地或交接洼地,还分布相当数量的砂姜黑土。
鲁东丘陵区的低山丘陵中上部坡地,广泛分布酸性粗骨土和酸性石质土,酸性棕壤仅分布于低山的茂密林下,在低山丘陵坡麓以上多分布棕壤性土;坡麓以下,除半岛北部山前有一定面积的洪积棕壤外,绝大多数低山丘陵未形成广阔的洪积扇;坡麓地带棕壤面积较小,向下延伸很短距离即与丘陵间平缓处的潮棕壤连接。本区潮棕壤与无石灰性河潮土毗连,多呈树枝状分布,在北部山前平原中下部有较大面积的潮棕壤分布,由于河流切割和水土流失,多出现酸性粗骨土或棕壤性土与潮棕壤或河潮土毗连。
鲁东丘陵区南部的临沭、莒南、日照等地的低丘和剥蚀平原上,集中分布白浆化棕壤,在低丘坡麓之上与酸性粗骨土、棕壤相连或成复区分布,在较平缓的地方,白浆化棕壤则与潮棕壤或河潮土相接。在本区北部蓬莱、龙口、莱州一带,从丘陵坡麓到山前平原,呈现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非石灰性滨海潮土的土壤组合,局部零星分布褐土或石灰性褐土。在靠近莱州湾一带,从石灰岩低丘到平原,有钙质粗骨土-石灰性褐土-褐土-潮褐土的土壤组合,间有淋溶褐土分布。莱阳盆地土壤分布比较复杂,在盆地的丘陵坡麓主要分布粗骨土、棕壤、褐土,在盆地中部低洼处或河谷,分布潮褐土、潮棕壤、河潮土,盆地西北洼地分布砂姜黑土,南部五龙河滩地有草甸风沙土分布。在胶莱平原,主要分布非石灰性砂姜黑土,间有河潮土分布,从河谷平原腹地向两侧,砂姜黑土与潮棕壤、棕壤相接,河谷平原的中南部低缓丘陵,分布有小面积的棕壤性土和棕壤。鲁东丘陵区的沿海地带分布有滨海盐土,以莱州湾和胶州湾沿海面积较大。
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土壤分布,除盐土和滨海盐土外,省内的各主要土壤类型均有分布,且北部、中部、南部各有特点。泰山、鲁山、沂山一线以北,泰、鲁、沂山中上部分布有酸骨土、酸性棕壤和山地草甸土;泰、鲁、沂山北部丘陵坡地分布钙质石质土、褐土性土,局部较高处林下有小面积淋溶褐土;自丘陵坡麓向下即为山前倾斜平原,向北延伸到小清河附近,土壤分布呈现出石灰性褐土-褐土和淋溶褐土复区-潮褐土-石灰性砂姜黑土-潮土的土壤组合。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中部,地带性土壤褐土与棕壤复区分布的特点十分明显。泰山南麓有全省最大的山前洪积扇平原,自山麓至大汶河平原,形成棕壤-潮棕壤-砂姜黑土-潮褐土-河潮土的土链分布。汶、泗河平原主要分布有潮褐土和河潮土,平原低洼处分布有砂姜黑土。由于母质和复钙作用的影响,石灰性褐土和非石灰性褐土、石灰性河潮土和非石灰性河潮土呈无规律的组合分布。
在莲花山-孟良崮、蒙山等几条西北东南走向的片麻岩为主构成的中低山坡地,酸性粗骨土分布面积较大,在林木生长良好的地方则零星分布酸性棕壤,山体向下依次分布酸性粗骨土、棕壤性土及棕壤;与酸性岩山体相间排列的石灰岩丘陵上部,分布钙质粗骨土和褐土性土,下部厚层堆积物上分布褐土和石灰性褐土。相邻山系之间的谷地或盆地出现棕壤、潮棕壤复区及非石灰性潮褐土或潮褐土、淋溶褐土复区。
鲁中南山地丘陵区的南部,即泗河、祊河以南,在低山丘陵上酸性粗骨土与棕壤性土、棕壤性土与棕壤呈复区分布,山谷、山间盆地有潮棕壤分布;在酸性岩低山丘陵区周围镶边分布的石灰岩丘陵上,则分布钙质粗骨土与褐土性土,并间有小面积褐土出现;在高阶地的厚层堆积物上分布淋溶褐土,平(邑)费(县)谷地和枣庄南部的山前平原则大面积分布淋溶褐土、非石灰性潮褐土以及红粘土。
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南部的沂河、沭河中下游平原,主要土壤类型为非石灰性河潮土,平原中的临、郯、苍洼地分布大面积的砂姜黑土,而在平原四周的高阶地北部分布棕壤、潮棕壤和白浆化棕壤,在南部则分布非石灰性潮褐土和淋溶褐土。
鲁西北平原区土壤主要为黄河冲积母质发育的潮土和盐渍土。本区自西南至东北海拔高度由68米逐渐降至海平面,坡降在1/5000—1/10000之间,自西南至东北土壤质地由粗变细,即由砂土、砂壤土所占比例较大逐渐过渡到重壤、粘土所占比例较大,盐化潮土由以硫酸盐盐化为主过渡到氯化物盐化为主,盐化土和盐土面积逐渐增大,碱化土和碱土面积逐渐缩小。
鲁西北平原土壤分布与微地貌规律性明显。在河滩高地和决口扇形地上,大面积分布潮土、脱潮土和风沙土,质地较轻,多为砂土类和壤土类,风沙土多见半固定和固定草甸风沙土;洼地则分布湿潮土和潜育水稻土等;高地和洼地之间的坡地大面积分布潮土和盐化潮土,在一个小的地貌组合单元中,潮土分布在坡地的上部,而坡地的下部与洼地的交接地带则分布盐化潮土;在黄河现代河漫滩和现代三角洲,分布黄河冲积母质形成的冲积土。
2.土壤垂直分布
省内山地丘陵区地势的绝对高程不高,最高的泰山海拔只有1545米,其他几座中山海拔在1000米左右,其岩体是花岗岩或酸性岩,因此土壤类型以棕壤和酸性粗骨土为主。以泰山为例,泰山的土壤垂直分布是: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坡麓为厚层堆积物或坡洪积物发育的棕壤,其下与潮棕壤相连;海拔200米—800米,分布白浆化棕壤、棕壤性土、酸性粗骨土;800米—1000米,分布酸性棕壤和酸性粗骨土;1000米—1400米,分布山地暗棕壤和酸性粗骨土;1400米以上,为山地灌丛草甸土。其余中山海拔较低,相对高差较小,土壤的垂直分布带谱不明显,但因山体所处地理位置不同,生物气候有所差异,致使纬度相同而经度不同的中山坡地与泰山的土壤垂直分布相比,同一类型土壤分布的高度范围有所差别。一般自鲁中向鲁东,山地同一类型土壤分布的高度逐渐降低。如位于东部的崂山,海拔1133米,山顶部有小面积的山地草甸土,800米以下酸性棕壤分布面积较大。与泰山相比,山地草甸土、酸性棕壤的分布下限都较低,基带土壤类型在鲁东地区为棕壤,在鲁中地区,除棕壤外还有褐土。省内山地丘陵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在任何一个中低山土壤垂直分布带谱上,粗骨土、石质土都分布广泛。
(六)植被
山东省植被组成种类比较丰富,区系植物中维管束植物约有3400种,分属196科,其中裸子植物10科90余种,被子植物164科3100余种,全国10科裸子植物在山东均有分布,被子植物科数占全国同类总科数的68.5%。被子植物以菊科、禾本科、豆科、蔷薇科、百合科、伞形科、十字花科、毛茛科为多,以前4科为主。
山东省的原始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但久经垦殖,几乎全为次生植被。山地丘陵区分布不少温性针叶林,而作为地带性植被的落叶阔叶林已无大面积分布,个别山丘谷地尚有分布;小片的次生落叶杂木林,种类多为中生与旱生的栎类,其他大都是人工林和萌芽林。2005年,全省林地面积为2027.43万亩。除林地外,全省还有大面积的草地、灌丛与灌草丛,中低山顶还有小面积的山地草甸植被,草原草甸、沼泽草甸、沙生植被、盐生植被和滨海滩涂草甸植被广泛分布在平原、滨湖、河滩、滨海等适生环境中。除自然植被外,山东省分布大面积的农田植被。
全省水、热条件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导致植被规律分布:东部和东南沿海山地丘陵森林植被茂密,组成种类复杂,还掺有不少热带、亚热带成分;鲁西北平原森林少,种类贫乏,多为人工植被的次生林。
山东省植被的特点是农田植被覆盖面广,复种指数高,农作物品种多,普遍实行一年两作或两年三作。2005年,全省耕地面积11278.3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占近58.59%,经济作物棉花、花生播种面积分别占9.83%和8.59%,蔬菜作物面积占18.28%。小麦、玉米在全省各地绝大多数耕地中均有种植,在灌溉条件较好的地区实行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棉花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平原和鲁中南山地丘陵区的低洼地区;花生、甘薯主要种植在鲁东丘陵和鲁中南山地丘陵的旱地上;水稻主要种植在南四湖滨湖洼地和河谷平原、交接洼地等水源充足的地方;在鲁西北平原,粮林间作面积有较大扩展,鲁西多桐、粮间作,鲁北多枣、粮间作。

二、土地经济条件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土地利用有重要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率、土地垦殖率不断提高,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土地利用方式逐渐改变。
(一)人口与城镇化
人口是影响土地利用的主要因素,人类生产与生活需求决定了土地开发、利用的类型与程度。2005年,山东省人口总量约924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07%,仅次于河南省,居全国第二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89人。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和中心城市人口数量相对较多,密度较大;北部沿海、黄河三角洲地区人口数量少,密度较小;交通干线两侧地区人口多而密;山区人口密度小;各行政区之间人口数量和密度差异较大。这使各地区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产生差异和特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山东省城镇化率6.6%;1953年7月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城镇人口为357.92万人,城镇化率7.3%;1964年7月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城镇人口为717.57万人,城镇化率12.9%;1982年7月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城镇人口为1419.05万人,城镇化率19.1%;1990年7月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城镇人口为2307.37万人,城镇化率27.3%;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城镇人口为3432.59万人,城镇化率38.2%。2001年城镇化率39.2%,2002年城镇化率40.3%,2003年城镇化率41.8%,2004年城镇化率43.5%,2005年城镇化率45.0%。2005年,全省共有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5个,50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8个,20万—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11个,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84个,形成较为合理的金字塔式的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全省逐步形成“两大中心、四个层次、五条轴线”的城镇体系网络,即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四个层次,济青聊、日菏、京沪、京九、沿海五条城镇发展轴线。城镇用地快速增加。
(二)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省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至2005年,山东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516.8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2%。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也随之发展变化。
1949年前,山东农业在产业结构中占绝对优势,工业比较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一产业比重逐渐减小,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逐年增大,至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1963.5亿元、10628.6亿元、5924.7亿元,分别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0.6%、57.4%、32.0%。
各市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部地区。青岛、烟台、潍坊、威海市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共计7349.22亿元,而德州、聊城、滨州、菏泽市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共计2643.08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方面,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小,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较大,而西部经济较落后地区正好相反。
农业。1949年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东省农村经济取得快速发展。2005年,山东省农作物播种总面积16104.0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067.60万亩,粮食总产量3917.38万吨;棉花播种面积1269.39万亩,总产量84.63万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349.72万亩,总产量363.86万吨。同时,林、牧、副、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全面发展,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10.3%增至2005年的45.6%。200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741.81亿元,是1949年20.07亿元的186.4倍。2005年,山东省果园面积1391.98万亩,水果总产量1201.48万吨;茶园8.54万亩,产茶6645吨。猪年底存栏3070.33万头,出栏4546.88万头,出栏率148.09%;大牲畜年底存栏1046.46万头,其中牛970.52万头,占92.74%。另外,年底存栏羊3260.21万头,家禽66953.11万只。水产品产量7361381吨,其中海水产品6261128吨,占85.05%;淡水产品1100253吨,占14.95%。农用地面积随农业发展不断增加,各类型农用地面积也随农业结构调整不断变化。
工业。194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仅为9.15亿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东省工业快速发展。200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5387.43亿元;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1.4%上升到90.4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山东省工业门类单一,结构不合理,以轻工业中纺织、食品占绝对多数。2005年,轻工业企业产值13124.13亿元,占37.09%,重工业企业产值22263.30亿元,占62.91%。制造行业逐步优化,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新材料三大高新技术领域和纺织、机械、食品、化工、冶金、建材六大行业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957.0亿元和5693.3亿元;各种工业产品产量大幅提高,工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山东省仅有的现代工业集中分布在胶济铁路沿线的青岛、济南、淄博,三地工业产值之和占全省工业产值的2/3以上,其中青岛一地即占全省一半。1949年后,各市(地)均建立相当规模的轻、重工业。至2005年,济南、青岛、淄博的工业产值占全省的比重降至30.65%左右,其他工业落后地区的工业产值比重有很大提高,基本形成济南、青岛、淄博、枣庄、烟台、潍坊、济宁、泰安、东营、威海等各具特色的工业基地。工业用地不断增加,类型日益丰富。
交通运输业。1949年,山东省交通运输业极其落后,铁路仅有胶济、津浦两条干线和张(店)八(陡)、薛(城)枣(庄)两条支线,全长887公里,且设备陈旧,运输能力低;公路全长3152公里,路基狭窄、路面质量差,晴雨通车里程约65公里;沿海港口除烟台、青岛外,只有6个小港口;内河运输更加落后,航空运输几为空白。同年,全省仅完成货运量547万吨,货物周转量12亿吨公里,运输旅客928万人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省交通运输业有很大发展,取得显著成绩。2005年,全省铁路通车里程3402公里;公路通车里程80131.6公里,其中晴雨通车里程79853.6公里,占99.65%,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29968.3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162.5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全省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全省主要港口23处,货物吞吐量38401万吨,其中青岛港是中国北方主要港口,2005年货物吞吐量为18678.5万吨,石臼港是中国第一大煤炭专用码头。1998年,内河通航里程1414公里,机动船通航里程1302公里,至2005年,内河通航里程萎缩至1012公里。航空运输业发展突飞猛进,至2005年,全省拥有通往50多个城市的经营航线,航线220多条,完成运输总周转量43934万吨公里,客运量401.2万人次。2005年,全省客运量98485万人次,货运量82778万吨。交通设施用地面积随交通运输业发展不断增加,在各类土地利用类型中占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