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德合作青州市南张楼村项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28&rec=100&run=13

一、基本情况
南张楼村位于青州市北部平原地区,始建于1360年,隶属何官镇。1989年,全村有人口1027户、4021人,拥有可耕地不足6000亩,是一个不靠城、不靠海、不靠大企业、不靠交通要道,无矿产资源,人多地少,生产、生活环境具有典型中国北方农村特点的平原村落。
1987年,山东省与联邦德国巴伐利亚州缔结为友好省州。1988年1月,巴伐利亚州农林粮食部土地管理司司长斯特略森纳访问山东,提出合作建立土地整理、村庄革新联合试点区计划。省土地管理局会同省测绘局与德方进行会谈,到青州市南张楼村进行考察,并签订合作意向书。11月,经省政府外事办公室、省外经委牵头,省土地管理局、省建委、省测绘局与德方共同确定在青州市南张楼村合作建设全省第一个村庄革新与土地整理示范区,合作内容主要包括土地整理、村庄革新、科研与培训。

图6-2 1988年1月,联邦德国巴伐利亚州农林粮食部土地管理司司长斯特略森纳在青州市南张楼村考察土地整理、村庄革新工作条件

1989年6月8─28日,由青州市政府组织,青州市委副书记李刚带领省土地管理局、省测绘局、青州市土地管理局、市建委和南张楼村有关负责人员参加的考察团,赴联邦德国巴伐利亚州粮食农林部、赛德尔基金会、巴州测量局等部门,参观考察村庄革新和土地整理工作,并与德方签订合作协议。1990年,德国赛德尔基金会派遣马格尔先生、阿腾贝格先生率德国有关专家对南张楼村的土地资源、种植结构、村庄规划等进行考察,并帮助制定南张楼村远景发展规划。1991年,中德合作青州市南张楼村项目正式实施。1993年,对原来的土地、种植结构进行调整,达到一户一块农田、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例3∶1。1996年,全村总收入1.862亿元,比1988年增长18.6倍。1997年,全村粮食产量达到487万公斤,比1990年增长23%。同年,在山东省与巴伐利亚州结为友好省州10周年之际,中德在青州市成功举办双边农村发展国际研讨会,并引起欧盟的高度关注。至1997年,德国赛德尔基金会累计给予项目500多万元的资金支持,派遣多批专家帮助和指导工作。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土资源部、山东省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和南张楼村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村民投入3000多万元,总投入达到8000多万元,主要用于教育设施、文化设施、医疗设施、土地整理及乡村道路的投资建设,村容村貌发生很大变化。
2000年,在德国柏林召开的农村发展国际学术会议上,青州市南张楼村土地整理与村庄革新项目得到欧盟和许多国家的重视。2002年3月14日,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山东省国土资源厅有关负责人与到访的德国赛德尔基金会官员进行会谈,双方商定继续加强和扩大双边土地整理和农村发展合作。赛德尔基金会准备再次向欧盟提交报告,将项目上升为欧盟援助项目。8─9月,中德双方对青州市南张楼村土地整理与村庄革新项目进行考察调研和评估。项目的做法、经验和实效得到双方专家的充分认可与肯定。9月,德国赛德尔基金会、中国国土资源部、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共同提议在项目基础上建立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培训中心。10月,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和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及潍坊市、青州市有关领导和专家与德国赛德尔基金会进行最后商谈并达成一致意见,选定在青州市云门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内的将军山上建设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培训中心。
2003年3月28日,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与德国赛德尔基金会就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培训中心筹建和向欧盟提交立项申请进行会谈。8月,中德双方向欧盟正式提交在华农村发展和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方案英文文本,申请项目总经费约109.6万欧元(其中德方75%,中方10%,赛德尔基金会15%),其中德方总额的7%用于赛德尔基金会项目管理,项目合作时间5年。9月,青州市政府完成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培训中心规划设计工作,供地67亩,并投入资金1490万元,用于教学楼建设。10月25日,省国土资源厅就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培训中心筹建相关问题再次与德方进行会谈。
2004年9─10月,中德建交30周年纪念和庆祝活动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其间,举办以“土地整理与农村地区的发展”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研讨会上,青州市就中德南张楼村土地整理与村庄革新项目作重点发言。项目的做法和经验在全国得到宣传和推广。11月8日,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培训中心在青州市落成,并举办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国际研讨会。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鹿心社、山东省副省长赵克志及德方代表出席。鹿心社与德国赛德尔基金会总干事长维特拉夫签署大框架合作协议。

图6-3 2004年11月,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培训中心合作签字仪式在青州市举行

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培训中心建成后,国家和省、市、县与德国赛德尔基金会多次在此举行专业会议和进行技术人员培训,取得良好效果。截至2005年底,已组织安排中心内部人员出国培训11人次,面向全国举办培训班36期,涉及科学与技术、城市与环境、农村合作社、区域发展与管理、国土资源管理、土地整理和农村发展等多个方面,累计培训学员2200人次。
二、主要内容
中德合作青州市南张楼村项目主要包括土地整理、村庄革新两项内容。
(一)编制村庄规划
项目实施初期,根据德方的要求,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按照1∶1000和1∶2000的比例绘制出村庄布局图。在此基础上,赛德尔基金会派出专家对村庄实际情况进行4个多月的考察论证,并征求全村各方面意见,本着“保持村庄基本风貌、个别调整不推倒重来”的原则,制定出《南张楼村发展规划》。《规划》将南张楼村按功能划分为四个区:村南为工业区,村东为大田区,村北为文化教育区,村中心地带为2个生活区。生活区集中,人气旺盛、生活便利;教学区安静,不受干扰;大田区便于耕作和机械化操作;工业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容易配套,有利于企业发展。
(二)土地整理
南张楼村原有可耕地不足6000亩,荒湾河道废窑场1800亩,分为267块,地块零碎,高低不平,常年处于晴旱雨涝的状态,尤其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每户分到的土地分散,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在德方专家的指导下,南张楼村进行了土地整理:
改造荒湾废坑和河道废窑场,增加可耕地至6309亩。
土地削高、填洼、整平,统一建成长350米、宽300米的大方57块,并按地力将耕地划分为5级。
调整土地分配,按“每户一块田”的原则,打破原来生产队界限,将划方后的耕地,统一埋设界桩,使每户集中耕作一块田。
去掉耕地上原来的土渠和田间小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同时硬化田间道路28公里,形成“八纵五横”路网框架,使耕翻、播种、脱粒、浇灌等农业劳动实现全过程机械化作业。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铺设地下输电线路5万米;新打机井70多眼,每个机井安装遥控装置,埋设地下节水管道5万多米,实现现代化灌溉;单井控制面积达到50亩,灌溉节水率达到90%,轮灌周期5天—7天。
改善生态环境。田间植树达到1.5万株(速生杨、银杏、国槐),开发利用废弃地450亩,进行防渗处理,建成荷花池;栽植了全长10公里的防风生态林带,还建设2公里具有德国特色的生态路。

图6-4 青州市南张楼村土地整理前(左,1990年12月)、土地整理后(右,2004年12月)土地状况对比图

项目实施后,青州市南张楼村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为山东省建设新农村提供了宝贵经验,提高了村民文化生活质量。按照巴伐利亚州“城乡生活等值化”的模式和理念,在保护优良传统的前提下,培养村民的文明生活方式和习惯。村里建起医院、网吧、超市、休闲广场、影剧院、民俗博物馆、学校、老年活动中心、乐队、舞蹈队等设施和组织。村内大街小巷按规划进行绿化、硬化,建成供排水系统。
村民逐渐形成参政议政的热情和习惯,涉及农户利益的土地调整、结构调整、住宅、街道整修等,都召开村民大会,组织村民广泛讨论,经由村民表决通过。通过村民参政议政,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的制度得到完善,村民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青州市南张楼村项目是中德双方在互信、友谊和决心变革的基础上成功合作的典范。

图6-5 青州市南张楼村土地整理与村庄革新前(左,1990年12月)、后(右,2004年12月)村落面貌对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