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食用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27&rec=61&run=13


20世纪90年代,山东省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调整种植结构
,加大对食用菌生产的发动、引导和扶持,制定优惠政策,推动食用菌栽培业的发展
。省内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在食用菌品种选育、高产栽培等领域进行系统研究,各食
用菌主产区域积极探索食用菌种植模式,推广先进典型,山东省食用菌栽培种类日渐
增多,栽培模式日渐多样,栽培设施日渐完善,为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
业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0世纪90年代后期,山东省抓住“南菇北移”契机,在稳定发展平菇等品种基础
上,大规模发展双孢菇、香菇、鸡腿菇等创汇菇类,对杏鲍菇、阿魏菇、白灵菇等珍
稀菇类也开始引种示范推广,全省出现许多食用菌专业县和专业乡镇、专业村,如莘
县、惠民、武城、齐河、栖霞、定陶县等,催生出以山东九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为
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
2000年12月,省农业厅设立山东省食用菌工作站,为省级食用菌行业专职管理部
门,各地设置专门机构,加强对食用菌的规范化管理。省里相继成立山东省农业专家
顾问团食用菌分团、山东省食用菌协会。2000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72.74万吨,总
产值26.19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4863万美元,产业规模居全国第六位。
2001年10月,山东省食用菌菌种保藏供应中心建成。2003年,省科技厅、省财政
厅、省农业厅联合实施“全省14个食用菌科技强县”和“万棚亿元”工程建设项目,
省、市、县三级政府联合投入近3亿元,加大扶持力度,建立了一批食用菌标准化生
产示范基地,发挥了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栽培模式迅速升级,栽培技术不断提高,
有效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产品合格率高达77.8%。省内科研单位研究利用木
屑、棉籽壳、玉米芯、秸秆及加工业下脚料等进行代料栽培技术;建立室内、大棚、
窖洞、地栽、林菌间作、菜菌间作等多种生产模式,实现周年产菇,并在主产区逐渐
普及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工厂化生产模式;病虫害安全有效防治研究取得初步成果
;产品的保鲜、贮藏、加工、包装技术有较大改进,食用菌提取多糖、加工破壁灵芝
孢子粉及胶囊等精深加工技术得到发展;食用菌专用药、肥、机械等研制和菌糠综合
利用取得成效,无公害、机械化生产程度有所提高。2001-2005年,共组织实施国家
、省级食用菌科技项目近60项,获国家、省级科技成果奖8项,其中全国农牧渔业丰
收奖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各级食用菌主管部门开展实用
技术培训1000多期,共培训学员约6万人次。2003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突破100万吨
,整体规模和综合实力升至全国第三位。
至2005年底,全省有6个市和40多个县(市、区)成立专职管理机构,其他市、县
也都在当地农业局、蔬菜办等相关部门设有管理机构。同时,市场监管工作得到加强
。各级食用菌主管部门积极配合相关单位,加强市场的监督与管理,保护菇农的合法
权益。2001-2005年,全省调解、查处涉及菇农利益的纠纷、案件168宗,挽回菇农经
济损失5700万元;山东省制定地方标准12个,15个县(市、区)标准化生产比率达80%
,20余个县(市、区)标准化生产比率达60%,40余个县(市、区)标准化生产比率达30
%;全省培养技术骨干2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700余人,中级职称的3000余人
,80%的菇农生产技术成熟。
山东省食用菌品种由2000年前的以平菇为主向以平菇、双孢菇、香菇、金针菇、
草菇、木耳六大种类为主的多样化转变,更接近人类营养、健康需求和生活习惯的种
类不断得以选育推广。2005年,全省平菇产量53.10万吨,占全省食用菌总产量的40
.0%,较2000年增长26.4%;双孢菇产量26.25万吨,较2000年增长104.4%;优质花菇
、鸡腿菇、杏鲍菇、白灵菇、猴头菇、滑子菇、姬松茸等珍稀菇类迅速发展,形成一
定规模,并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如惠民县的白灵菇、莘县的杏鲍菇、夏津县的鸡腿
菇等,综合效益都比普通品种高出一倍以上。以鸡腿菇为例,2005年全省达到8.66万
吨,是2000年总产量的4倍多;选育了如莒县“莒州5号”黑木耳,文登“昆香1号、
昆香2号、昆香3号”香菇,台儿庄“仙芝”牌平菇、鸡腿菇等适合本地栽培的种类,
其抗病性、适应性不断提高。
至2005年底,全省形成鲁北香菇主产区,鲁西双孢菇主产区,鲁中金针菇、珍稀
菇类主产区,鲁东南黑木耳、香菇主产区,鲁南平菇主产区等独具特色品种主要产业
带,并逐步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其中,烟台市牟平区、武
城县、定陶县的双孢菇标准化生产出口基地,惠民县、栖霞市的优质香菇生产基地,
青州市的金针菇生产基地,莒县的黑木耳生产基地,聊城市东昌府区的优质平菇生产
基地,济南市历城区的鸡腿菇生产基地,莘县的双孢菇、杏鲍菇、草菇生产基地在国
内外享有盛名。全省拥有食用菌加工企业近百家,其中市级以上生产加工型龙头企业
33家,这些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均在万吨以上,吸收劳动力15万余人,创出“九发”
“华祥”“嘉元”“中信”“喜盈门”“双赢”等菌品知名品牌,直销中国港澳台、
东亚及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收入27.71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5875万美元。
公司普遍运用“公司+基地联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产业链进一步延长和完善。各地
还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原则,大力巩固、发展食用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
充分发挥行业服务与协调作用。全省有30%—40%菇农加入中介组织,提高了
食用菌产业化水平。
据省食用菌协会不完全统计,2000-2005年,山东省食用菌产品的市场份额平均
年增幅10%以上,成交量连年上升。2005年,全省有70%的县(市、区)重点发展食用菌
生产,其中30%的县(市、区)的食用菌产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全省食用菌产
值超亿元的县(市、区)20个,其中莘县、定陶县、惠民县、新泰市、邹城市、栖霞市
、烟台市牟平区、齐河县、费县、武城县等食用菌生产大县(市、区)年产值超过2亿
元。2005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132万吨,总产值54.48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1.22亿
美元,消耗农作物秸秆、农产品下脚料、废弃枝条和木屑等废料221.3万吨,分别比
2000年提高83.3%、108%、151%、102.8%,菇农户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各项经济指标
均列全国第三位,在全省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菜、果,居第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