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27&rec=2&run=13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陆地面积15.71万平方公里,近海域面积17万
平方公里。2005年全省户籍总人口92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066万人,占总人口的6
5.8%;农用地面积11572千公顷,其中耕地面积7518.9千公顷,人均耕地1.23亩,低
于全国人均1.41亩的水平;常年人均淡水资源340.9立方米,约占全国人均占有量的
七分之一。


山东是农业大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山
东省委、省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三农”(农业、农村、
农民)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山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按照市场经济
要求,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迈
上了新台阶。199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5.75亿元,2005年达到3741.81亿元,比19
90年增长4.79倍。1990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25.3亿元,2005年达到1963.5亿元,比
1990年增长3.62倍。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供给水平显著提高
1990年,全省粮食总产量3570万吨,1993年超过4000万吨,1996年达4332.7万吨
。2005年总产量3917.4万吨,人均423.6公斤,保障了粮食有效供给。2005年全省棉
花总产量84.6万吨,比1990年减少18.2万吨;油料总产量363.9万吨,比1990年增加
151.8万吨。粮、棉、油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在此期间蔬菜和水果生产发展较快
。2005年全省蔬菜总产量8607万吨,比1990年增长5.14倍;水果总产量1201.5万吨,
比1990年增长3.88倍。蔬菜、果品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产
品大幅度增加,2005年全省肉类总产量736.93万吨,禽蛋产量441.83万吨,奶类产量
220.97万吨,比1990年分别增长2.33倍、2.56倍、22.53倍。肉、蛋、奶总产量均居
全国第一位。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
食品的产量和生产基地面积不断增加。截至2005年底,经农业部批准许可使用认证标
志的生产企业935家,认证无公害农产品840个,绿色食品526个,有机食品88个,各
类原料生产基地867千公顷,综合产量1200万吨。
(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呈现多元化格局
199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680.2元,2005年达到3930.3元,比1990年增长4.
78倍。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收入来
源从单一性走向多元性。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体,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
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也不断提高。政策补贴、税费减免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至
2005年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农民人均减负310余元,因发放政策性补贴人均增收104元

(三)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以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治理、沃土工程为主的农业基本建设取得明显成效。199
1-2005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改造中低产田1894千公顷,开垦宜农荒地224千公
顷、建设草场17千公顷,共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406千公顷,新增改善除涝面积999千
公顷,新增农田林网防护面积1578千公顷。建成各类示范基地94千公顷。全省农业机
械化水平迅速提高。至2005年,农机总动力9199.33万千瓦,农用拖拉机205.52万台
,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54.3%。在小麦生产实现全面机械化的基础上,玉米收获和
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快速发展,经济作物、林牧渔业、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全面增长。全
省设施农业发展迅速。至2005年底,设施园艺总规模225.25千公顷,年产值308.49亿
元,从业总人数350万余人;设施养殖规模6703公顷,年产值174.23亿元,从业人数
59万余人。
(四)农业增长方式实现重大转变
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探索起步、90年代的全面发展、进
入21世纪后的全面提高三个阶段,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经营方式不断向
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经营体制不断向以产权为纽带的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转化,农
业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05年底,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
11268个,年交易额过500万元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750家;在龙头企业中,规模以
上的5868家,过亿元的884家;各类产业化组织总资产3066.2亿元,其中龙头企业总
资产2896.8亿元;专业市场完成交易额960.2亿元;各类产业化组织共带动农户1375
.98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67.12%;全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1126个,总
量居全国首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专业合作组织的主体,全省发展到10078个,占
合作组织总数的47.7%;全省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民519万人,带动农户484万户,占全
省农户总数的23%。
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科教兴农”战略深入人心。据测算,山
东农业科技贡献率由1991年的40.75%,提高到2005年的53.73%。1991-2005年,全省
农业科研项目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6项;技术发
明奖11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1991-1999年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奖17项
;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834项,其中一等奖27项。获得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
155项,省农牧渔业“丰收奖”831项。农业机械化方面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项,
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8项。
1991-2005年,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各类农作物新品种624个,
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主要农作物完成1至2次新品种更新换代。由于生产条件的
改善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2005年与1990年相比,粮食单产由4379公斤/公顷增加
到5830公斤/公顷,棉花由729公斤/公顷增加到1000公斤/公顷,油料由2916公斤/公
顷增加到4044公斤/公顷,蔬菜由38759.6公斤/公顷增加到46582.5公斤/公顷。全省
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猪鸡基本实现良种化,肉牛、
肉羊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45%和35%,畜禽单产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畜产品加工转化率
达到1∶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倍。
(五)农业对外开放全面推进
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WTO)后,山东全面推进农业对外开放
,农业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1990-2005年,全省农业部门通过各
种渠道共派出考察交流团组300多个,计4000多人次,通过农业部、外国驻华使领馆、
省外事外经、农业等部门安排请进客人1000余批,计5000多人次;在法国、荷兰、日
本、韩国、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30多次博览会、展销会及招商投资活动;
累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700余项,引进动植物资源5000多份。山东农产品出口增长迅
速,特别是2000年以后,进入新的增长期。2005年农产品出口额69.1亿美元,是200
0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出口额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5.4%。同时,大量的农
产品出口企业解决了大批农民的就业问题。“十五”时期,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直接和
间接创造了1400万个农村就业岗位。
(六)农业产业功能进一步拓展和增强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业的产业功能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农业的实
物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农业的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
化传承功能日益彰显。到2005年,全省已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县41个,覆盖面积3067千
公顷。以“两湖一河”(南四湖、东平湖和小清河)流域为重点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
效显著。太阳能、风能和地热在农业上的应用取得新进展。循环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生
态的保护作用日趋显现。


全省农业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紧密联系山东实
际,解放思想,锐意改革,积极创新,注重科技和可持续发展,及时总结、推广各地
发展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发挥农民的主导作用,调动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
性,推动了全省农业的快速发展。
(一)坚持深化农村改革
1989年12月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并颁布《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承
包合同管理条例》,1991年省政府发布《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承包合同纠纷仲裁办法
》,标志着山东省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到1991年底,全省签订各
业承包合同1700多万份,合同兑现率达到90%以上。1992年后,农村改革进入一个全
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在稳定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农
村股份制等新的形式在一些地方出现。1996年开始,根据中央关于农村土地承包再延
长30年不变的政策精神和清理整顿“两田制”(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家庭承包经营
的前提下,将集体的土地划分为口粮田和责任田)要求,山东陆续开展二轮土地延包
工作。截至2002年底,全省完成土地延包的行政村78231个,占有延包任务村数的92
%。同时,对原实行“两田制”的村进行清理整顿。2004年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
会议通过《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对贯彻落实农村
土地承包政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保护作用。截至2005年底,全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
的耕地面积为5926千公顷,占集体所有耕地面积的98.8%。
1989年,山东省开始建立农村改革试验区。到1994年,全省先后在28个县建立国
家级和省级试验区,分别承担土地制度建设、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农产品流通
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贸工农外向型
经济体制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10多个方面的改革试验任务。在国家试验
区办公室的指导帮助下,各项试验取得明显成果。
2002年,山东省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省份之一。经过三
年多努力,先后取消“三提五统”(“三提”指农村的三项村提留:公积金、公益金
、管理费;“五统”指五项乡镇统筹:教育附加费、计划生育费、民兵训练费、民政
优抚费、民办交通费)、屠宰税、农业特产税(除烟叶外)和农村“两工”(农村劳动积
累工和义务工),大幅度降低农业税税率,全省66个县免征农业税,为农民减负90多
亿元。
2004年,山东省开始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标志着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有了新的发展。
(二)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
山东省把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作为重点,在全国较早地实现了粮棉油菜果、农
林牧渔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同步推进。
1992年,省委五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制定《山东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施
意见》,全省在不同类型地区建立27个省级高产高效农业示范区,各市(地)相应确立
一批示范单位。全省逐步形成由自给半自给传统农业向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社会需
求为目的的商品农业转变,由以追求数量型增长为主向增量增效并重转变,由单一封
闭型经济向综合开放型经济转变。在稳定和逐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扩大经
济作物种植比重,提高复种指数,逐步向精细立体化发展。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
8000千公顷上下,粮食总产在4000万吨左右。1992-1999年,棉花种植面积因受供求
关系和种植效益低的影响逐年减少,油料种植面积保持相对稳定。蔬菜产业进入大发
展阶段。蔬菜种植面积由1991年的393.53千公顷扩大到1999年的1477.39千公顷,蔬
菜产值首次超过粮食产值,成为种植业中的第一大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果园
面积由1991年的613.47千公顷扩大到1999年的782.56千公顷。
2000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调整的意见》,全省
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由过去适应型外延调整向主动型内涵调整转变,种植区域
化、规模化程度提高,质量优化成为调整重点。
2004年,国家开始改革粮食补贴方式,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省委、省政府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发展
粮食生产“三条底线”(确保基本农田80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1亿亩,粮食总产350
亿公斤以上)不能动摇,粮食生产出现恢复性增长。按照《山东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
局规划》,积极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优质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建设一批
高效农业产业带。经济作物中的瓜菜、果茶、花卉、食用菌、中药材、牧草等高效经
济作物进入规模、产量、质量、效益的又好又快发展时期。到2005年,粮食作物播种
面积占整个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9年的72.1%调减到62.5%,经济作物则由24.
8%增加到36.5%。花生、油料种植面积逐步恢复和扩大,优质专用品种发展迅速;优
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2000千公顷,优质专用玉米566.67千公顷,优质专用花生7
00千公顷。蔬菜面积在2003年达到2027.13千公顷,产量过亿吨。果园面积趋于稳定
,高档优质果比例不断增大,出口量激增,成为仅次于蔬菜和粮食的第三大产业。农
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农业产值大幅度增加。全省农业产值达到2033.95亿元,比
1990年增长3.85倍,占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由1990年的65%调减为54.4%。
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省委、省政府重视畜牧业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
不断加大对畜牧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通过对奶牛良种、能繁母猪、畜牧机械等
进行补贴,对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免费强制免疫,对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
等,全省畜牧业迅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按照稳定发展猪鸡、大力发展草食和
节粮型畜禽的原则,不断调整和优化生产结构,逐步做强家禽业、牛羊产业和养猪业
“三大产业”。2005年,全省畜牧业产值达到1125.04亿元,比1990年增长6.49倍,
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23.2%提高到30.1%,1991-2005年
年均增长13.7%,是农林牧渔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山东畜牧业现代生产方式有了较
大发展,初步形成沿黄肉牛肉羊产业带、胶济沿线奶牛产业带和胶东半岛畜产品出口
基地、鲁中南猪禽基地、黄河三角洲绿色畜产品基地的“两线三片”畜牧生产布局。
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全省饲料和兽药生产也大幅度增加。到2005年,饲料工业产品产
量由1990年的235万吨增加到1140万吨,增长3.85倍;兽药产值由1990年的1.2亿元增
加到28.6亿元,增长22.8倍,饲料产量和兽药产值均居全国第一位。
(三)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扶贫开发
山东省农业综合开发始于1988年。1988-1993年,农业综合开发以改造中低产田
和荒地开发为主,目标是增产粮油。项目区集中在黄淮海流域的83个粮棉主产县。其
间提出“四高”“八化”(“四高”是指开发的指导思想起点高、规划设计标准高、
工程建设质量高、开发综合效益高;“八化”,就是通过开发建设,项目区逐步实现
农田园林化、耕作机械化、作物种植区域化、栽培技术标准化、生产服务系列化、经
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和产出优质高效化)项目建设标准,走出了一条具有山东特色
的中低产田综合治理之路。1994-1998年,在继续进行中低产田改造、改善农业生产
条件的同时,把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提出“面抓粮棉油、点抓名特优”,
按照国家部署增设多种经营项目,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特色农产品的扶持力
度,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1999年起,山东省提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基
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外向化发展”的思路,全省农业综合开发进入
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开发有机结合的新阶段。开发范围由原来黄淮海平原的1
3个市83个县(市、区),扩展到16个市(不含青岛)114个县(市、区)和1个农场。开发
投入由1988年的2.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2.8亿元。18年间,全省农业开发总投资
124.41亿元,其中各级财政资金66.39亿元,受益者自筹资金58.02亿元。在农业综合
开发中,全省始终把改造中低产田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开发建设,项目区农田切实达
到旱能浇、涝能排、碱能改,成为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各类优势农产品基地、
出口加工原料基地。1990-2002年,山东省先后实施两期利用世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
项目建设。第一期完成投资130409万元,其中利用世行贷款11546万美元。第二期完
成投资156026.09万元,其中世行贷款51792万元。两期项目完成节水灌溉面积2544千
公顷,并建设一批农业和林业项目。从1994年开始设立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
2004年改称产业化经营),到2005年共扶持974个。安排农业综合开发现代示范项目7
个。
农村扶贫开发从1991年开始逐步转向攻坚阶段,集中力量解决贫困地区农村贫困
人口的温饱问题。到1993年底,全省没有完全稳定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4
00万人。1994年,省政府制定实施《山东省四五扶贫攻坚计划(1994-1998)》。1995
年底,国家和省先后扶持的24个贫困县,有14个完成脱贫任务,特别是作为全国18个
连片贫困老区之一的沂蒙山区,率先整体脱贫,圆满完成攻坚任务。1996年,省委、
省政府作出《关于尽快解决山东省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到1998年,国家和省
重点扶持的24个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16元,如期实现既定的任务目标。199
9年,扶贫开发转入巩固扶贫成果阶段。1985-2000年,全省先后扶持28个贫困县、6
02个贫困乡镇、13384个贫困村,累计解决721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在扶贫攻坚期
间,采取统一组织、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对口帮扶等措施,重点实施沂蒙山区砂石
山开发工程、东平湖区综合开发工程、黄河滩区群众安居工程和380个特困村重点扶
持工程,共投资32.85亿元。2001年,省政府制定《山东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
2005)》,确定将扶持过的国家和省级贫困县、扶贫巩固县共29个县(区)统一为省扶
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给予扶持。同时将5个连片贫困的库区、湖区作为重点区纳入扶持
范围。2001-2005年,采取“村为基础、整乡推进、统一规划、产业开发”方式,累
计完成31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
(四)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20世纪80年代开始,山东农业机械化得到迅速发展。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农民开始个人购买农业机械,但受条件所限,农民购买的大多是小型机械并且以自
用为主。到1993年,全省共有小型拖拉机61.18万台,比1978年增长6.94倍,农民个
体和联户拥有的拖拉机64.87万台,占全省农用拖拉机总数的91.11%。全省农作物耕
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48.3%,农机服务领域开始逐步拓宽。1994年后,农业机械化进
入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效益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农民已将农机作为个人经营项目和
致富手段。1995年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利用小麦成熟的时间差和地域差,组织670
多台小麦联合收割机自南向北、由西到东实施跨区作业,率先在全省开展“西进东征
”跨区作业活动。此时期中央和省相继实施商品粮基地项目、大型拖拉机更新补贴项
目、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等,更增强了农民的购机愿望,形成山东连续几年的跨区
作业与大中型农机购销热潮。到2000年,全省农用拖拉机达到158.32万台,其中,大
中型拖拉机达到14.05万台,联合收割机达到5.16万台。进入21世纪,山东省确立“
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在农机装备总量显著增加的基础
上,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促进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为解决玉米与经济作物机
械化水平低的问题,把玉米机械收获作为工作重点,玉米联合收割机由2000年的不足
200台增加到2005年的5873台,玉米机收面积由2000年的89.03千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
270.78千公顷。2005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3%,高出全国平
均水平20个百分点。农机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覆盖了种植业、设施农业、畜牧业以
及运输业、林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机管理部门主动强化农机作业、农机供销
、农机维修三大市场建设,加强农机培训、安全管理、农机宣传、试验鉴定与质量监
督等,山东农机服务形成了一个新兴的为农服务行业。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思路是由山东率先提出的。1987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总结推广
了诸城组织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验和潍坊市提
出“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农业发展新思
路。1994年1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定》
,正式提出在全省实施农业产业化。1997年8月,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实施农业产
业化龙头带动战略的通知》,要求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九五”期间重点培植
50家省级和500家区域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带动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并提出扶持措施。各地把建设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来抓,大力扶持发展
带动面大、技术含量高、外向型、多形式和多种经济成分的龙头企业。2002年4月,
省委、省政府在潍坊市召开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表彰了20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先
进县(市、区)和35个先进龙头企业。6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产
业化经营的决定》。根据《决定》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省农业厅、省发展计划委员
会等12厅局联合下发《关于公布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的通知》。到2005年,全
省共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46家,省重点龙头企业363家。国家和省对重点龙头企业在
信贷资金、生产基地建设、税收政策、外贸出口等方面予以扶持。
(六)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全省农业科研机构充实加强,重点在完善设施条件、建设科研队伍、改进研发体
制上。到2005年,山东省建有国家级农业工程技术中心2个,省级农业工程技术中心
20多个,建设省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和省先后安排农业科技攻关计划、农业良种工
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计划、星火计划等,组织实施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
、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技术、商品瘦肉猪科技开发等一批农业科技开发项目,加快了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
1995年3月,省政府成立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由省政协原主席、著名小麦专
家陆懋曾担任总团长,下设小麦、玉米、棉花、花生、林果、蔬菜、水产、畜牧8个
分团,后又增设水利、农机、农经、食用菌分团,先后有近200名技术、经济和市场
方面的知名专家参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颁布实施,使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得到稳定和加强,在农业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开展
技术培训和咨询,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
,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农业部和财政部共同启动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项目,
到2005年,山东省共承担65项,总投资5341万元。2005年,农业部启动农业科技入户
示范工程,山东省有6个县承担了试点任务。2005年,省委1号文件提出“启动实施省
级重大农业技术发布与推广行动”,由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确定了粮食类、油料纤维
类、蔬菜类和果树类共20项重大农业技术,并推荐8种作物的63个优良品种予以发布

农业教育有了新发展。农业大学正规化教育步伐加快。到2005年,山东农业高等
教育已有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莱阳农学院、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山
东省畜牧兽医职业学院5所大专院校,1991-2005年共培养毕业生8万多人,其中本科
生3万多人,并为山东和其他省培训了一批农业干部。农业中等专业教育管理体制改
革步伐加快,到2005年,山东省原有的13处中等农业学校除济宁农校、德州农校继续
保留外,其他或合并到综合院校或升格为职业学院。山东省机电学校(原山东省农业
机械化学校)于2001年3月移交济宁市教委后,农业机械化专业停办。全省18所农机普
通中专学校还剩7所,其余撤并或合并到其他学校。
农民教育培训得到各级政府重视,财政支持力度和培训规模不断扩大。依托山东
省农业广播学校等单位,1990年开始试验推广“绿色证书工程”,到2005年底,120
个县累计培训170万人,其中80万人取得绿色证书(普通农民35.8万人,村干部15万人
)。1999年,农业部、财政部和团中央启动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2005
年国家安排山东“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64个,山东省安排省级项目县
60个。补助奖励40个项目县,中央财政安排880万元,省财政安排6000多万元。自20
04年起,山东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到2005年,中央和省财政共投入
资金4500万元,安排培训任务39.38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41.3万人,转移就业39.2
万人,转移就业率94.9%。山东省各市、县普遍建有农业机械化学校,截至2005年,
全省有117所农业机械化学校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1986-2005年,各级农业机械化学
校共培训农民946.94万人。
农业宣传和农业科普工作成效显著。《农业知识》作为全省创刊最早、全国发行
量最大的农业科普期刊,坚持“为读者服务,为三农服务”的方针,办刊质量不断提
高,先后入选国家“双百”期刊和全国期刊提名奖。《山东农机化》杂志2000年被省
科技厅、省新闻出版局评为山东优秀期刊。农业影视立足山东,加强与中央和省级电
视台合作,制作多部有影响力的科教片和专题片。农业展览工作以发展会展经济为中
心,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各类农业展览、展销活动,提高了山东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
场占有率。
(七)开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
围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山东不断加大生态农业建
设力度。从1993年9月农业部等7部委开始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到2004年,全省已建成
农业生态示范县41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35个,覆盖面积3067千公顷。
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创建活动。山东从1999年开始进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
,到2005年,全省共有18个县(市)被批准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出口)示范基地创
建县。建成基地844个,基地面积42千公顷,无公害农产品总产量达到3932万吨。绿
色食品基地建设194个,基地面积300千公顷,绿色食品总量4000万吨。
强化面源污染治理。2002年,省农业厅印发《关于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
意见》,2004年,省农业厅制定《“两湖一河”流域“两减三保”行动计划》和《“
两湖一河”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方案》。到2005年,流域内共建立污染治理示范
区33处,高产田和瓜果菜田化肥用量减少20%,小麦施氮量亩均减少5公斤。
加快农作物秸秆利用步伐。大力宣传和指导秸秆还田、青贮氨化、气化以及利用
秸秆生产食用菌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到2005年底,全省秸秆气化站有134处,通气户
数2.8万户,供气量7623万立方米。2005年,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3227.49千公顷。全
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
加快节约型农业建设。以节药、节肥、节种、节饲料、节水、节能为重点,大力
开展节本增效活动。旱作农业达2000千公顷,平衡施肥推广面积5667千公顷,覆盖率
50%以上。2005年,全国测土配方施肥试点项目山东14个,总投资1400万元。实施瓜
菜“一减双保”安全工程,开展绿色植保技术行动,有效控制了100多种常发病虫害

1991年,全省有农村户用沼气35.5万户。1996年开始,省安排沼气建设重点县项
目。到2005年底,全省农村户用沼气池发展到52.4万户,建成“生态家园”项目示范
村423个,建有大中型沼气工程103处,总池容达到17.15万立方米。
(八)加强农业管理
1990年以来,山东农业管理目标实现了从追求单一产量向增加农民收入、质量安
全和可持续发展等多目标转变,管理方式从传统的催种催收、行政指挥等向法制化转
变,管理重点转变到对农业市场的监管和对农民利益的维护。农业管理的服务功能得
到强化,农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快速增长,项目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做好农业中长期发展
规划的基础上,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山东
省加大了农业建设投入。到2005年,全省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由1991年的9830万元
增加到35391.4万元。为加强项目管理工作,山东省先后出台一系列项目管理办法及
规定,项目计划编制、实施验收、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都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项
目的标准质量、科技含量、监管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农业管理走向法制化轨道。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省以加强农业立法为切入点
,以普法教育为基础,以规范行政执法为核心,全面推进依法治农战略,农业管理迅
速向法制化迈进。到2005年,山东省制定出台10多部地方性法规,涉及农业生产和流
通、农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调整、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农村集体经济
的监督审计、农业机械管理等,各项管理基本做到有法可依。
减轻农民负担问题有了重大进展。1990年以来,山东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管理
部门以维护农民利益为核心,以清理整顿农村“三乱”为重点,通过加大工作力度,
突出重点领域,健全法规制度,落实领导责任制等措施,做了大量工作,减轻农民负
担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1992-1998年,全省共清理废止涉及农民负担的文件1240个
,各种乱集资、乱摊派和达标活动得到有效制止,农民负担“三提五统”一律控制在
5%限额以内,涉及农民负担问题的信访数量明显减少。进入2002年以来,山东全面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进入了标本兼治的新阶段,农业税逐步取消,
农业税附加也大幅度减少。同时,随着工业反哺农业力度的加大,涉及农民负担的深
层次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针对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中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
村集体资产流失、不良债务蔓延、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从制度建设入手,在农村民
主管理和财务公开、现金银行存款管理、债权债务管理、会计人员管理、“一事一议
”筹资筹劳和农村干部任期、离任审计等方面,逐步实现了制度化管理。1999年12月
,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山东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对农
村集体资产的范围、经营、管理、法律责任作出明确规定。在此基础上,全省先后推
行“村账乡管”和“会计委派”等做法。2004年,全省进一步推广“以农村会计记账
服务中心为平台,会计电算化、监控网络化、运作规范化”的村级财务监管新机制,
提高了村级财务管理水平。
农业市场管理工作取得新突破。进入21世纪以来,山东省以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
建设和整治农资市场为重点,加快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2001年,省政府
印发《关于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意见》,山东省农业标准化
工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2005年,全省组织制修订省级农业标准340项,市、县两
级地方规范878项,主要农产品初步形成国家、行业、地方三级相配套,贯穿产前、
产中、产后的质量标准体系;农业质量检测体系逐步形成,全省农业检测中心达到1
05个,有181个市场和259个基地建立了农药残留速测点。
农资市场整治工作不断深入。省农业厅加快了农药、化肥、种子和农业机械等检
测体系的建设,多次联合工商、质检等部门围绕农药、化肥、种子、农膜、农机具、
兽药、饲料等重点农资,深入乡村,开展市场检查和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
冒伪劣农资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1998年省政府将“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工程”列入十
大信息网络工程,省农业厅、省畜牧局、省农业机械管理办公室分别建设了山东农业
信息网、山东畜牧信息网、山东农机化信息网,各级农业部门把信息服务作为新形势
下转变职能、服务“三农”的重要举措,纷纷建立农业、畜牧、农机信息网站、农业
电视节目、手机短信服务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媒体相结合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采用多种服务模式,实现了农业技术、市场、政策等信息及时有效传播。


1991-2005年,山东省农业在改革探索中前进,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
题。一是农业生产条件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薄弱,抗御自然灾害
的能力还不强。随着人口的逐年增加和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越来
越少,给农产品的生产带来很大压力。二是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逐步增加,农民大幅
度增加收入的难度越来越大,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三是农业科学技术的发
展水平和农民素质与山东农业大省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四是由于受环境污染的
影响和农产品监测条件的限制,加之少数生产者和经营者不顾消费者健康,有单纯盈
利观念,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仍然存在较大的风险。五是作为农产品出口大省,面对
国际国内激烈的农产品出口竞争以及有些国家人为设置的重重障碍和技术壁垒,山东
农产品出口受到一定制约。六是化肥、农药、农膜、农机、柴油等生产资料的品种、
数量、质量与山东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对以上问题,省委、省政府高
度重视,已经或正在采取相应措施逐步加以解决。新的历史时期,全省农业系统干部
职工将立足全局,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开拓创新
,努力推动山东农业发展再上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