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国营农场改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27&rec=19&run=13


1991-2005年,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全省
农垦系统深化改革,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取得明显成效,在农业现代化
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一、农业经营体制改革
20世纪90年代初期,山东垦区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
层经营体制。农场内部实行两级管理(农场、分场)、一级核算的管理体制。1996年,
农业部农垦局同意山东垦区组建山东省郯城农垦集团,在全省推行集团化、公司化改
革。2000年后,进一步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推进“四到户
、两自理”。2005年,全垦区农业职工承包、家庭农场承包数4190个,经营面积790
0公顷,占种植面积的68%,实现“承包、核算、盈亏、风险”四到户,职工生活费和
生产成本全部自理,自理率达100%。职工家庭农场已成为自我投资、自主经营、自负
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二、场办企业经营体制改革
山东垦区以农为主,二、三产业发展滞后。1991年以后,各国有农场对场办企业
实行因企制宜的改革:1.将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由企业职工入股买断国有资
产,置换身份成为企业股东,实行股份合作制经营。2.对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
资不抵债的企业,依法申请破产。1993年,苍山、章丘、东新、广北等农场对长年亏
损和小型微利的工业、商业企业、服务网点实行租赁和拍卖,呈现出多元化的经营机
制。3.对产品有销路、经营管理困难的企业,实行承包或租赁经营。2005年,工业总
产值由1991年的3263万元(当年价)增加到4589万元,增长40.55%。

三、内部管理体制和“三项制度改革”
20世纪90年代初,各农场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在农场内部打破干部与职工的界
限、固定工与合同工的界限,依法确立职工与农场的关系,逐步形成干部能上能下、
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岗位靠竞争、报酬靠贡献的竞争机制。
1996年,开始实行岗位工资制,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以劳动要
素评价为基础,制定企业内部自主分配制度,并经农场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报当
地劳动部门批准后实施。岗位工资制的推行,妥善处理了企业内部各类人员的工资关
系,适当拉开了收入差距。通过向脏、苦、累、险岗位的倾斜,稳定了一线职工。
随着不断深化内部管理机构及人事制度改革,各农场实行干部聘任制和竞争上岗
,对管理机构、层次和人员精简分流。2005年,全省农场精简科室40%,分流人员51
%。通过改革,优化了农场管理队伍的年龄、文化结构,提高了领导水平和办事效率

四、社会劳动保障体系建设
国有农场建场初期都建有自己的卫生医疗机构,职工门诊和住院治疗全部由农场
报销,这种体制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
发展的决定》精神,1998年1月1日起,农场内部建立职工医疗基金统筹制度,实行门
诊医疗费和住院治疗费分别管理。同时,改革农场卫生院(所)管理办法,由事业型管
理机构改为社会性医疗机构,自收自支,医务人员打破工资制,个人收入与工作量和
医疗成果挂钩。
1992年,省农业厅、省劳动局和省财政厅联合下发《关于国营农垦企业农牧工人
实行艰苦岗位津贴的通知》,转发了职工离退休费用社会统筹保险的文件等。通过贯
彻落实这些文件,农场职工的退休费用社会统筹保险问题全部得到解决,有8个农场
在各级劳动部门支持下,实行考工晋级,提高职工素质和工资待遇,调动了职工的劳
动积极性。
自2003年7月1日起,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务院侨务办公
室《关于农垦企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全省农垦企业及其
职工被纳入当地基本养老保险范围。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企业和职工,执行当地统一的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2005年底,全垦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4980人,占
职工总人数的95.5%,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2866人,占离退休人员的99%;
2343名职工参加工伤保险,3229名职工参加生育保险,分别占职工总数的46%和63%。

五、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1992年,全省农垦系统以市场为导向,以立足农场,走出农场,走向社会,发展
经济为方针,以“两转一提高”(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企业经营
效益)为重点,不断加快发展。黄河、广北、胶河、蒲汪、五四、苍山等农场制定实
施意见,对下属单位进一步放权,减少非生产性人员和对分场(厂)及二级单位的行政
干预,使其在生产经营等方面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
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五四、蒲汪等6处农场成立实业公司和分支机构。各
农场本着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益的原则,对原有工业进行技术改造,并新增一批加
工企业和项目。1993年3月,山东垦区在全国农垦厅局长会议上被评为全国“经济效
益十佳垦区”之一,蒲汪农场被评为全国农垦系统百佳企业。至2000年底,垦区总人
口23200人,土地总面积4729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1790公顷。国民生产总值合计12
67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7790万元,第二产业2652万元,第三产业2233万元。

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2001-2005年,为加快农垦经济发展,全省农垦系统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实施种
子工程,种植业结构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调整,由经济效益低的作物向经济效益高
的作物调整,基本形成以良种、畜牧、水产和苗木等为中心的主导产业。
2005年底,全省农垦系统有18个国有农场,总人口20381人,土地总面积30884公
顷,其中耕地面积10279公顷。国民生产总值由1991年的9598万元(当年价)增长到21
471万元(当年价),增长123.7%,其中,第一产业14648万元,第二产业4589万元,第
三产业2234万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550元;粮食总产由1991年的3.16万吨增长到
4.34万吨,增长37.34%;棉花总产由1991年的3321吨增长到4936吨,增长48.63%;人
均纯收入由1991年的4391元增长到4867元,增长10.84%,职工年均收入10791元;肉
类总产量达1133吨;水产品总产量达6879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