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研机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27&rec=161&run=13

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简称省农科院)是省政府直属综合性省级农业科研单位,主要
研究领域涉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树、蔬菜、畜禽、蚕桑、土肥、植保、检测、
原子能农业应用、农业微生物、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50余个学科。截至2005年
底,全院在职职工1721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95人。为加强与省内各农业科研
机构的交流合作,1992年起,省农科院先后在14个市(地)农业科学研究院(所)加挂山
东省农业科学院分院牌子,原行政、人事、财务隶属关系不变。省农科院内设职能处
室12个,院属处级研究机构19个,其中,驻济南15个,济南外4个。在19个院属处级
研究机构中,作物研究所、玉米研究所、山东棉花研究中心、蔬菜研究所、土壤肥料
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所、畜牧兽医研究所、饲料研究所、
家禽研究所、中心实验室、试验农场以及济南以外的水稻研究所(济宁)、花生研究所
(青岛)、果树研究所(泰安)、蚕业研究所(烟台)均维持原来的名称和建制。高新技术
研究中心建于2001年,前身是成立于1997年的山东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和应用
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建于2003年,前身是成立于1979年的山
东省农业自然资源区划研究所,是院内综合性的软科学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信息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建于2003年,由成立于1979年的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组建
而成。
在农业部组织的“十五”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能力评估中,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有8个研究所进入全国百强,拥有百强所数量与广东、江苏省农科院并列全国第一,
具体排名为:蔬菜研究所22位,作物研究所23位,果树研究所30位,玉米研究所50位
,畜牧兽医研究所51位,花生研究所65位,土壤肥料研究所96位,植物保护研究所9
9位。
1992年10月,省农科院印发《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关于加快改革开放的决定》,提
出“促进两个分流,开辟两条战线,实现四个突破”的“二二四战略”,即从原有科
技人员中分流出一部分,从事科技开发与兴办实体;从原有科研项目中分流出一批生
产急需、开发前景开阔的项目,组织研究开发,从而开辟、建立科研攻关和科技成果
开发推广两条战线;尽快实现高新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经营创收和对外科技交
流与合作的新突破。
1994年,省农科院为适应科技体制改革步步深入的形势,提高工作效率,对机关
进行改革,定编、定岗、定员、定任务,将管理职能与服务分开,精简分流人员,提
高机关人员素质、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各研究所对本单位职能部门作出调整和改革

1995年,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省农科院首次进行工人技术等级岗位考核工作,
制定《工人技术等级岗位考核实施意见》,共1050人参加思想政治表现和生产工作业
绩考核,进一步强化职工的岗位意识。
1998年,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省农科院重点进行五方面改革。改革科研工作
运行机制,强化对重点研究学科和重大研究课题的支持,并建立相应量化考核体系,
推行目标管理、动态管理和经费后补助制度;改革开发经营工作管理办法,抓质量、
抓整顿、抓联合,促进上规模、上水平、增效益;改革干部人事工作制度,完善研究
所所长负责制,并通过强化任期目标考核,试行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分开,允许研究所
自主决定科技人员的续聘、解聘、高聘、低聘或待岗,进一步落实能上能下的干部任
用政策和人才使用政策;改革职工利益分配方式,探索奖酬金分配与贡献挂钩的办法
,逐步建立以绩效为主的分配制度,完善激励机制,打破平均主义;改革财务后勤管
理体制,把管理和服务分开,围绕服务搞创收,搞好创收促服务,提高管理和服务质
量。
1999年,省农科院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财务管理改革和行政后勤管理改革为重
点,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制定处所级干部任期目标、
考核指标和考评办法,建立制度约束与利益激励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加强财务管理改
革,按照扶优扶强和稳放结合的原则,在事业费分配上实行分类管理,以考核成绩决
定事业费分配比例。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行政后勤机构,切实把管理
层和服务层分开。
2000年,中央和山东省明确科技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以及科研院所转制的分类原
则,按照省委、省政府指示精神,省农科院研究制订改革方案,2001年4月,省政府
批准省农科院改革方案。按照“一院两制”的改革思路,以推进学科专业、人才结构
和科技资源调整为重点,对原有机构和人员优化重组,主要内容是:所属事业单位及
科研机构保留原有编制的60%,撤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高新
技术研究中心;撤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组建科技信息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撤销山东省农业自然资源区划研究所,组建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2003年,省农科院组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会计中心,推进财务制度改革。会计中
心对驻济单位及所属非独立法人经济实体实行集中核算,驻济南以外的研究所实行会
计委派制。会计中心工作人员在全院范围内选拔,通过动员、报名、考试、考察等程
序,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
2005年,经科技部批准,成立国家花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院校科研机构
山东农业大学由省部级以上部门批准的科研机构包括:省科委批准的工程技术研
究中心4个,即山东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
省畜禽疫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山东省硼铬稀土共渗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省教委
批准的研究所3个(含8个研究室),即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作物栽培生理研究所、小
麦研究所;独立研究室9个:果树栽培生理研究室、植物病毒研究室、家畜饲养饲料
研究室、烟草研究室、生物工程研究室、土地资源研究室、农业经济研究室、玉米栽
培研究室、农业害虫抗药性研究室。
1991-1995年,山东农业大学年均科研经费160余万元。1996-2000年,争取科研
项目661项,经费6016万元,获奖成果139项。2001-2005年,争取科研项目1094项,
经费16494.1万元,获奖成果73项。
山东理工大学设有与农业和农业机械化有关的研究所4个,即农业机械化技术与
装备研究所、工厂化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机械研究所、车辆工程研究所;研
究中心1个,山东省清洁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些研究所和研究中心至2005年承
担国家“九五”“十五”重点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和省部级课题及各类横向课
题等56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成果9项。
莱阳农学院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旱作技术实验室、农业传播实验室、应用真菌
实验室),1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现代农业质量与安全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学科(预
防兽医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农药学学科);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农业仿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研究所室。2001年,经省政府批准,
莱阳农学院创建青岛校区。
1991-2005年,莱阳农学院共完成科研项目712项,获得专利30项,获得科研奖励
成果233项,在仿生农药、动物克隆技术、菌根及海洋真菌、农作物和果树育种、动
物繁育、植物保护、旱作农业、农业挖掘机械、动物疫病控制、食品加工、天然活性
物质、农业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影响较大。

三、市级科研机构
主要包括各市农业科研院所、部分市的畜牧兽医研究所和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科技体制改制以后,这些院所积极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发挥自身科技优势,强化人
才队伍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行以人为本的新型科研机制,调动了科技人员的
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科研环境,走出一条“面向市场找课题、强化科研出成果、示范
推广促转化、经营创收促科研”的良性发展道路。
1998年起,部分市农业科研院所进行整合。17个市的农科所中,有3个参与组建
职业学院:东营市农科所2001年4月并入东营市职业学院,滨州市农科所2002年并入
滨州职业学院,济南市农科所2003年并入济南卫生学校;除日照市农科所外,其余1
3个市农科所相继更名为市农科院,并加挂省农科院分院牌子,烟台市果树所于2001
年并入烟台市农科院。至2005年底,全省有包括滨州畜牧所、临沂水稻所2个专业所
在内的市级农业科学研究院(所)16处,职工总数3056人,其中,在职职工2115人,科
技人员1343人(其中,研究员63人、副研究员361人)。市级农业科研机构一般内设行
政、科研、开发等职能科室和小麦、玉米、棉花、瓜菜、土化、植保、种子、畜牧、
兽医等研究室。1991-2005年,共承担省、市级各类科研项目1310项,获得科研成果
890项,其中,省级成果229项,市级成果661项。
畜牧兽医研究所主要有1987年12月成立的青岛市畜牧兽医研究所(青岛市畜牧良
种繁育推广中心)和1988年9月成立的济南市畜牧兽医研究所。1997年,山东省家畜布
氏杆菌病防治研究所更名为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所,2005年12月更名为山东省滨
州畜牧兽医研究院。
农业机械研究所4个,人员167人,即淄博市农业机械研究所、烟台市农业机械科
学研究所、临沂市农业机械研究所和滨州市农机具科学研究所。

四、县级科研机构
1991-2005年,县级国有农业科研机构大多进行调整和改制,在全省农业科研中
的地位不断弱化。同时,伴随专业化生产大县的发展,部分县级专业农业科研机构应
运产生并得到发展,如寿光蔬菜研究所、金乡大蒜研究所、平阴玫瑰研究所、章丘大
葱研究所、肥城桃研究所等。这些研究机构在培植区域主导产业、加快地方农业科技
进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5年底,全省有县级农业科研机构56家,从业人员5
30人;县级农业机械(化)研究所4家,从业人员22人。

五、民营科研机构
1991-2005年,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和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大型
涉农企业、社会组织、科研型企业为依托,孕育和发展起一批运行机制新颖、科研成
效突出的民营科研机构。至2005年底,全省有民营农业科研机构333个,从业人员34
04人。其中由农民玉米育种和栽培专家李登海创建的莱州市农科院是民营农业科研机
构中的典型代表。1993年,李登海在原掖县玉米研究所的基础上,创建集玉米科研、
生产、经营为一体的莱州市农科院,1998年发展为莱州市登海种业集团有限公司。2
002年1月,与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合作,成立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种业公司--山东登海
先锋种业公司,中方控股51%,并于2005年以“登海种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李登海在国内率先开展紧凑型玉米育种,总结出“凑株型+高配合力”玉米育种理论
,至2005年,选育出100多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其中43个通过审定,获得7项发明专
利和38项植物新品种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200
5年,李登海用自己选育的品种创造了亩产1402.86公斤的夏玉米高产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