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机作业服务模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27&rec=131&run=13

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随着个体农业机械的迅速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的不断增
长,以及集体农机保有量的变化,山东省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的形式不断创新和提高
,适应性越来越强,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几统一”与合同制
20世纪80年代初,在完成本人承包田耕种的同时,有的农机户“三夏三秋”(夏
收、夏种、夏管,秋收、秋种、秋管)实行统一联系作业地块、统一耕种、统一收费
等“几统一”,有的在农忙季节,由乡镇农机站或村委会组织有农机户与无农机户签
订农机作业合同,自行协商作业。除此之外,在山东省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约5%
的拖拉机仍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统一经营,多以服务队(站)的形式为农业生产单
位和农户服务。

图7-11 1991年4月,淄博市张店区卫固镇付山村有农机户和无农机户签订农机作业合

农机作业的“几统一”与合同制服务,使农田作业机械化克服了80年代初期的滑坡趋
势,出现全面回升。1988年,全省机耕、机收均突破历史最好水平。同时,农机作业
社会化服务的内容也由单纯的种植业生产拓展到多种经营和综合服务。除田间作业外
,农机队和农机户还开展开荒、运输、推土、轧坝、修路、挖鱼塘和虾池等项目。全
省农机经营总收入47.88亿元,纯收入21.99亿元。

二、三种模式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农业机械特别是大型机械有了
较快发展。1990年,集体有拖拉机的村达42500多个,占行政村总数的47.5%。1991
年,集体所有的农机总值36.81亿元,比1987年增加8.5亿元,占全省农机总值的29.
45%。1991年12月,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在平阴县召开全省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研讨
会,提出服务体系建设的“龙口模式”“安丘模式”“兖州模式”,供不同地区学习
和借鉴。
龙口模式。即以农机为龙头,农机大院为阵地,农机、水电、科技、生资供应、
农副产品加工运销几位一体,建立综合服务队。这种模式主要在双层经营成效好、集
体经济实力强的地区推行。
安丘模式。即在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两站”合一的基础上,通过添置大型拖拉
机,使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代耕服务的能力达到全县机耕任务的50%以上,其村级农
机服务主要是发展为代耕服务配套的机械和其他作业机械。这种模式主要在乡镇农机
管理服务站建立早、实力雄厚、拥有较多大型机械的地区推行。
兖州模式。即乡、村、户合理分工,机械科学配置,协调完成农机服务任务。乡
镇站重点配备大型机械,完成小村和无农机村的深耕及农田基本建设开发任务;村级
配备中型机械,完成一般的耕、耙、播、收、脱等项作业任务;农机户配备小型机械
,为乡、村两级作补充,形成乡、村、户三级结合的服务体系。这种模式主要在经济
实力中下等水平的地区推行。

三、农机服务产业化
1995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农机跨区作业的兴起,农民由购买农
机自有自用为主,发展到为其他农户和农业生产单位服务为主。
1997年5月,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下发《关于印发〈农机服务产业化实施意见〉的
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快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
业产业化。同月,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在济南召开全省农机服务产业化试点座谈会,对
农机服务产业化试点提出明确要求。农机服务产业化的理念在农机系统开始逐步深入

至2005年底,全省从事农机田间作业服务、物流服务、农业机械及零配件销售和
维修服务的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户共505.77万个,乡村农机从业人员668.9万人
,其中,拖拉机驾驶员111.18万人,农用运输机械驾驶员115.50万人;农忙季节山东
省从事农机服务的人员可达1100多万人,约占山东省乡村劳动力总数的33%,约占乡
村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总数的54%。全省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307.5亿元(不包括农
业机械及零配件销售),支出费用182.4亿元,缴纳税费16.5亿元。全省实现农机服务
总产值340.1亿元(不包括农业机械及零配件销售)、增加值213.3亿元,分别占农林牧
渔服务业产值的85.1%、增加值的85.7%。其中,农机作业产值、增加值分别为322
.9亿元和205.2亿元;农机维修产值、增加值分别为17.2亿元和8.1亿元;农业机械化
为全省农民实现人均纯收入增加261元。
经过10年发展,绝大多数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户从农业经营主体中剥离出来,形
成独立的农机服务经营主体,具备了服务产业的基本特征和规模,初步形成一个为农
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新兴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