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23&rec=2&run=13

1986-2005年的山东外事工作是跨世纪的20年,是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
断提高的20年,是山东对外开放持续深入、不断扩大的20年,是外事工作形成高峰,
经历低谷而又重新走向高峰的20年。20年间,外事工作从小到大、由弱变强,逐步进
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是空前大活跃、大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全省来访外宾与
出访团组不断增加,外事工作领域不断扩大,外事队伍不断加强,外事工作地位不断
提高。这期间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性事件,如1988年建立山东半岛经济开放区、
1989年6月政治风波与9月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讲
话、1997年7月香港回归并同时爆发亚洲金融危机、1999年5月美军轰炸中国驻南斯拉
夫大使馆与12月澳门回归、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3年“非典”爆发等,这一
连串重大而特殊的历史事件,对山东外事工作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面对纷繁复
杂的形势,山东省外事部门从容应对挑战,奋力开拓进取,努力扎实工作,为扩大对
外开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20年间, 山东外事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对外方针政策,努力增进与世界各国
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积极配合国家总体外交,与世界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建立了稳固
的交流与合作关系,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外国地方政府、民间组织和友好人士对中国的
理解和支持,不断优化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为维护中央外交大局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积极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派出因公出访团组130929批454259人次,其中
由省级领导带队的重要团组283批;接待重要外宾40533人次,其中国家元首、政府首
脑96人,有力推动了全省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不断拓宽对外交流合作渠道, 国际友好关系由16对发展到131对,构建起从官方到民
间、从机构到个人、从经济领域到社会领域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格局;
接待来山东采访的外国记者4879人次, 在省内举办大型国际活动270余场次,在国外
举办展览、 招商活动430余场次,向世界有力地推介了山东,提高了山东的国际知名
度与影响力;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由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参与,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平
台,实现了从双边合作向双边与多边合作并重的重大转变,扩大了交流范围,提高了
交往层次,丰富了合作内容。
这20年山东的外事工作, 可以划分为具有不同历史特点的4个阶段。1986-1988
年,形成山东对外开放的第一个高峰期,外事工作方兴未艾,以山东半岛经济开放区
的建立为其重要标志; 1989-1991年,是中国对外开放受到严重干扰的低潮期,以美
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的所谓制裁,使对外交流与合作受到严重影响,外事工
作在极其不利的环境条件下艰难开拓; 1992-2000年,以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讲话为
转折点,形成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二个高峰期,是外事工作恢复发展并实现空前繁荣的
时期, 以外事工作社会化为其明显特点;2001-2005年,山东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更
加密切,是地方外事蓬勃发展、整体提升,在国家外交大局中作用日益突出的一个重
要历史时期,以地方多边国际合作平台的建立为其显著特征。

一、1986-1988年,对外开放的第一个高峰期
1984年4月,中国首批14个沿海城市实行对外开放,青岛市、烟台市位列其中。
1988年3月, 国务院批准建立山东半岛经济开放区,其范围涵括青岛、烟台、威海、
潍坊和日照5市44个县(市、区);1990年2月,国务院批准济南市5区5县整体列入山东
半岛经济开放区, 使山东半岛经济开放区面积和人口均占全省40%以上。山东省提出
“东部开放, 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的发展战略。1991年2月,国务院批
准山东中西部44个县(市、区)对外开放。至此,全省除长岛县外全部对外开放。这一
系列重大的战略部署,有力推动了山东外事工作的发展,全省呈现出多部门、多层次、
多渠道、多形式的对外开放格局。外事工作得到迅速发展,外事队伍得到有力加强,
全省15个地(市)建立健全了外事办公室,40多个经济较发达的县(市、区)建立外办,
全省外事干部达到1500余人。山东省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外事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理
念,率先制定了外事工作“七五”(1986-1990)规划,全省外事工作迅速发展。3年间,
省外办接待重要外宾8423人次, 其中国家级领导人16人;因公出国人员12777人次,
其中省级领导16人;国际友好关系得到较快发展,新缔结友城关系12对,其中省级友
好关系3对。 招商引资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变为外事工作者的自觉行动。“让山东
走向世界,让世界进入山东”成为全省外事系统上下实实在在的行动。山东基本形成
了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西部内陆地区全面推进的对外
开放格局。

二、1989-1991年,特殊历史时期的山东外事工作
这一时期, 不论是国家外交,还是地方的对外交往,都经历了相当大的困难和
挑战。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发生后,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制裁”。1989年开
始的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所产生的强大冲击波,影响波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
特别是中国首当其冲。受政治风波影响,山东对外交往渠道多数在短时间内一度中断,
很多外国友人倍感压力,来访外宾直线下降,在鲁工作的外国专家绝大多数回国。面
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山东外事工作按照邓小平提出的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
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顶住西方压力,顶着困难上,千方百计做工作,
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注意发挥民间交往优势,采取寄发公开信、介绍事实真相
等多种形式,解惑释疑,变“政治寒流”为“友谊暖流”“经济暖流”,广交朋友,
积极恢复并发展对外交往渠道。为尽快打破西方“制裁”,省政府领导带队去友好省
州做工作,说明真相,消除误会,扩大交流合作。山东多数友城陆续表示了继续开展
交流合作的意愿,友城成为山东在困难条件下保持对外联络和交流的主要渠道。日本
的9对友城交往能够按年度计划正常进行, 下关市、足利市举办了山东物产展和文艺
演出等活动, 下关市市长率领250余人的“友好之船”访问山东,澳大利亚南澳州州
长如期来山东访问。
1990年8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提出增强整体对外开放
意识,全方位对外开放,所有部门、地方和单位都要对外开放。这对外事工作是一个
有力推动。1990年9月,举办首届“中国(曲阜) 孔子文化节”,成为山东一个长期固
定的国际交流平台。经过一个时期艰苦的工作,特别是经济交往的带动,山东对外交
往逐步恢复,并且比预想的要快、要好。1991年10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
金日成来访,成为山东外事工作走出低谷的一个重要标志。1991年,山东接待的重要
团组出现恢复性增长, 因公出国团组人数比1989年增长49%,达到8853人次;29对友
城中, 有28对恢复了交往,同时新缔结了3对友城关系。山东外事工作总体上恢复到
政治风波前的水平和规模。

三、1992-2000年,对外开放的第二个高峰期
20世纪90年代开始, 经济全球化浪潮迭起,苏联解体导致两极格局终结,世界
各种力量重新组合,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1992年春天邓小
平视察南方重要讲话发表后,全国出现了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的热潮。山东抓住这个
有利的环境和机遇,以两国(日本、韩国)、两地(中国香港、台湾)为重点,大力推动
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外事工作在促进山东同外国关系正常
化和民间友谊的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在开拓渠道为经济建设服务上,积极为企业开展
国际经贸活动牵线搭桥。同时,加强调研工作,及时分析研究国际经济发展的新情况、
新变化,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9年间,全省外事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主要是:(一)人员交流异常活跃。全省共
派出因公出访团组76801批, 270701人次;省外办共接待外国重要来访团组2242批,
16737人次,国际人员交流异常活跃,人流带来空前强大的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
(二)高层互访明显增多。奥地利总统克莱斯蒂尔、德国总理科尔、乌克兰总统库奇马
等44批外国元首与政府首脑来访,是山东历史上接待外国政要最多的一个时期。同时
还接待外国省部级团组320余批,外国使节团组280余批。山东省级领导带队出访团组
115批,足迹遍及五大洲80余个国家,形成了招商引资的热潮。(三) 各种友好关系发
展迅速。 新建友好城市关系65对,新建友好大学关系296对,新建友好港口等基层友
好关系98对,是山东友好关系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四)外事工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
发展服务取得积极进展,促成重大经贸合作320余项,重大项目230余个,聘请外国专
家4.3万余人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2001-2005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山东外事工作
2001年12月, 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
时期。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大会提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
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山东外事工作坚持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履行参谋、管理、协调
的职能,立足“两个服务”(为中央总体外交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紧紧
抓住重要机遇期,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外事工作运行机
制,为全省扩大开放和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创造了一个更为宽松、更为友好、更为有
利的国际环境。5年间,山东外事工作出现了新的发展变化:(一)构建了科学、统一、
规范、高效的外事工作新机制,外事管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
断深化, 山东省外事工作不断加强统筹协调和宏观管理, 建立了友好城市、涉外案
(事)件处理、境外领事保护、外国记者管理等一系列联席会议机制。加强了对邀请外
国人来华、举办国际会议、缔结友好关系等重要外事事项的规范化管理。认真贯彻以
人为本、外事为民的新理念,努力保护海外中资机构和华人华侨利益,妥善处理了山
东中资企业员工在巴基斯坦、阿富汗遭袭等735起涉外案(事) 件,维护了全省对外开
放的良好秩序。不断推进全省因公出国(境)审批制度改革,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为
因公出国(境)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二)拓宽了对外交往渠道,大力培育国际资
源。 5年间,全省建立国际友好城市34对,友城数量居全国第二位;积极开展多边国
际合作,2002年与德国巴州共同倡议建立了“友好省州领导人峰会”多边长期合作机
制;与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挪威、奥地利等国60多个民间友好组织建立了长
期稳固的联系。5年共接待1105批13875人次的外国政府、议会、大企业等团组来访,
其中副部级以上团组271批3523人次;派出因公出访团组42272批152136人次,其中副
省级以上领导带队的团组140批980人次。(三)有力服务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围绕黄
河三角洲开发、半岛制造业基地和半岛城市群建设,全省外事部门把招商引资放在重
要位置, 积极推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先后组织了世界500强企业峰会、东亚投资论
坛、鲁韩经贸洽谈会、中日经贸洽谈会等大型涉外活动,向国外推介山东企业,吸引
投资。 特别是重点推动山东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泰国正大、韩国现代、瑞典
沃尔沃、美国国际纸业集团等一大批企业落户山东。
1986-2005年,世界上各种文化既相互碰撞又相互影响,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
种危机此起彼伏,各种利益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交融,对外工作比过去任何时期都要复
杂得多、广阔得多、深入得多。
这一时期的山东外事工作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取得了重要的历史性进步,
主要表现为:(一)“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协调配合”的管理体制逐步健
全。截至2005年底,除济南、莱芜两市外,省及其他15个设区市党委均建立了外事工
作领导小组,外事工作体制与机制不断创新。(二)全社会对外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强,
外事部门的统筹协调和宏观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三)工作领域不断扩大,工作重心成
功转移,从过去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的“一个服务”为主,转变为服务全省经济社
会发展和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并重的“两个服务”。(四)广交深交朋友,山东的国
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实现了从双边合作为主到多边与双边并进的重大转变,
在地方国际合作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明显上升。(五)不断拓展以友好城市为主体的国
际渠道,积极打造国际交往平台,软实力不断增强,全省外事工作空前活跃。(六)全
省各级外事部门坚持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妥善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积极推进全省国际化进程,成为推动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
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