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计划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22&rec=97&run=13

一、地震工作发展“七五”规划

1985年10月,按照国家地震局要求,省地震局启动《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O年山
东省地震工作发展规划》(“七五规划”) 编制工作,1986年2月完成。经省地震局局
长办公会通过, 2月21日报送国家地震局审核,同时抄送山东省政府、省计委和省科
委。
规划确定“七五” 期间全省地震工作的主要目标:打好监测系统的基础,优化
台网布局,强化监测能力,提高信息处理水平,逐步从经验预报向概率性预报过渡;
逐步进行工程地震工作,并从技术、人力、装备等方面创造条件,为在全省全面开展
工程地震工作打下基础;在大力培养人才、调整人才结构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提高职工队伍的政治、技术素质。规划还确定进行地震监测系统建设与改造,建设以
济南为中心的中强地震速报台网及通信系统,逐步开展济南、青岛、烟台三个城市和
省内重点工程的地震小区划鉴定、场地危险性评估和地面运动参数的预测研究、以聊
考断裂带和沂沭断裂带为监测基地的观测方法与异常判别指标研究等主要任务及科研
项目。
(一)地震监测与预报工作主要任务
1.观测系统建设与加强重点监视区的工作
“七五” 期间主要任务是优化台网布局,提高监测能力和信息处理水平。重点
加强聊考断裂带特别是鲁西南台网建设,其次是加强沂沭断裂带特别是北部地区台网
建设,在聊考断裂带建成以测震和地下水为主的监测网,在沂沭断裂带及其两侧建成
以测震和形变为主的监测网,以这两个带为基地,深入开展预报实验研究:1.测震系
统的调整与发展。“七五”期间,规划目标是鲁西南、沂沭带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
ML2.0级, 并且首先在鲁西南实现集中记录和微机处理数据。沂沭带南部地区地震
监测能力较好,“七五”期间适当提高技术水平、装备条件,改善通信能力,为实现
观测技术现代化准备条件。沂沭断裂带北部地区测震台网能力较弱,“七五”时期后
期, 建设以潍坊市为记录中心的区域无线遥测台网,将地震监测能力提高到ML2.0
级。青岛市和烟台市是“七五”期间国家地震局要求解决速报的城市,建议以青岛台
为记录中心,建设一个小型的局部网络,实现两城市地震速报的目的。鲁西、鲁西北
地区测震能力最弱,“七五”期间拟在该区选定两个井下摆观测站,将地震监测能力
提高到ML2.5级。2. 前兆观测系统的调整与发展。前兆观测系统的布设,以高精度
点观测为主,辅以对重点区、危险区的普查和断层位移测量的原则。五年内配齐泰安、
马陵山、烟台三个台的适应倾斜仪、自记水管倾斜仪、石英伸缩仪。争取在嘉祥台配
备石英倾斜仪和伸缩仪,对相公庄、常家庄两个二类台站更新水准仪,提高定点水准
测量精度;改造断层位移水准的标石和基岩标石,争取在测量断层位移水准的同时,
用短程测距仪测定水平形变。地下水观测网的建设采取点面结合的原则,重点加强聊
城水化站建设;扩大流动观测范围,选定聊考带上10—15口深井、中深井进行定
期观测;对招远、大山、沂水、胜利油田等水化站更新仪器,有条件的扩大观测项目;
对全省列入国家区域井网的26口井,以及在空白部位拟补选的3—4口井,部分实
现精度较高的自动记录;发动各中心台和市(地)地震办公室选定和建立本区井网,在
全省形成深、 中、浅相结合的地下水观测网。3. 建立全省无线传输大震速报台网。
“七五”期间,全省以泰安为中心,从现有测震骨干台传输至泰安,并用话路通信传
到济南,形成无线传输大震速报系统,解决本省境内与邻省交界地区破坏性地震的速
报问题。
2.基础探测与测量工作
地壳深部探测工作根据国家地震局统一安排进行。 地震地质工作利用深部探测
和大尺度大地测量资料,在鲁西南、沂沭带以及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场区,开展以活动
构造和古地震为主要对象,标有最新地质年代的地震地质填图工作。初步查明鲁西南
活动断裂带的地震发生条件,地震活动的构造背景与地质标志,构造应力场的分布与
调整,绘制地震活动区的宏观图像。
大地形变测量工作, 将原沂沭带的水准测量减少至600公里—800公里,将
聊考断裂带的水准测量任务增加至400公里, 并改造观测标石。胶东沿海的水准线路
继续观测。所有水准网建立与重力网的联系,以相互印证。测距网除保留济南及沂沭
断裂带三处中程网、沂沭断裂带三处短程网外,争取在两考带建立中程及短程测距网
各两处。水准网与测距网3—5年复测一次。
3.巩固与提高群测群防工作
建立地下水观测网,“七五”期间建立市(地) 中深井观测网50—60口,全
部实行自动记录。提高地下水位速报率,“七五”期间拟将东明、成武、兖州等深井
纳入鲁西南无线传输台网,把昌邑井纳入潍坊传输台网。争取观测资料速报率达到60
%。 巩固提高企业和地方台站工作,参加专业台站的资料评比。加强地震和防震抗震
知识宣传普及工作,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并形成宣传网。
4.加强分析预报工作
贯彻边研究、 边预报的原则,在单项研究基础上,积极开展综合观测研究。运
用计算机技术,逐步实现单项和多项方法的计算机化或人机结合,寻求较为可靠的预
测指标,建立新的预报方法。注重专群结合,在中期预报的基础上,提高短临预报水
平。
(二)地震科学研究
主要研究项目: 最佳地震监测布局研究;观测资料正常变化与背景研究;干扰
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研究;地震学预报地震方法研究;各种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和预报地
震方法研究;地震预报综合研究;地震前兆机理研究;地震基本参数测定方法研究;
发震构造研究等。
主要攻关项目:1. 编制20世纪80年代鲁南地区新的地震区划图。2.沂沭带微震
空间图像与活动断层和大地震关系研究。3.计算机开发,建立各种地震观测数据库,
建立和引进地震预报理论模式;通过计算机实现地震分析预报系统的自动处理;建立
各学科常用计算方法程序库;实现传输台网联机以及其他观测项目的实时监测;开发
计算机管理功能,实现某些计算、统计、分析、检索的自动化。
(三)工程地震工作和科学研究
规划的主要工作:1. 在完成鲁南地震区划重新评定等项目的基础上,编制山东
省部分地区新的地震区划图。2.争取对济南、青岛、烟台市开展地震小区划,完成省
内重点建设工程工程地震工作。3.利用现有技术力量和设备,强化提高工程地基勘探
地震动测试和城市规划测量等,促进工程地震学科的发展。
主要研究项目:潜在震源区判定、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深部构造研究等。
(四)主要保障措施
主要包括: 加强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简政放权,加强宏观管理;进一步完善科
研计划管理体制;设立工程地震工作部门;设立总工程师办公室,全面领导、协调各
项科研工作;加强地震科技队伍建设。五年培养中专生20—30人,大专生10
—20人,本科生15—20人(主要接受社会和国家地震局的分配) 、研究生(硕
士) 10名;五年内专门人才由现在职工总数的49%提高到68%。此外,规划还就加快仪
器设备更新换代、加强地震信息化建设、做好基本建设和资金保障作出规定。

二、减轻地震灾害“八五”规划
1989年, 省地震局主动推进逐步将防震减灾事业纳入全省事业发展规划。按照
省政府办公厅文件要求,省地震局在汇集全省地震系统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宣
传教育等方面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编制了《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五年山东省减轻地震
灾害规划》(“八五”规划),经局长办公会审查通过,9月5日报省政府,并抄报国家
地震局,省计委、省科委。
规划提出在努力提高地震的预测预报水平的同时, 加强全省防震救灾能力的目
标。强调要强化大震速报台网、提高快速通信能力,以保证大震后迅速做出救灾决策
和救灾反应;努力加强各级政府,主要是省、市、县三级政府的防灾功能,首先做好
并落实好减轻地震灾害的规划;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抗震防灾意识。
规划同时提出5项减轻地震灾害的对策。1.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的水平。“八五”
期间补充和更新地震仪器设备,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完善全省的大震速报
系统。 建设省级地震速报系统,对省内发生的6级以上地震能在30分钟内测定出震中
位置和大致震级并报告省政府和国家地震局。建议青岛市、烟台市、潍坊市、淄博市、
临沂地区建立相应的速报系统,能够对本市(地) 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迅速作出判断反
应,并于30分钟内报告省地震局。省级大震速报采用集中记录、处理的实时检测大震
速报系统,方案总体轮廓为:在省地震预报研究中心建立中心接收和记录室,以接收、
记录、处理来自速报系统各子台的地震记录;在济南建立无线遥测台网,分别在济南
市、 聊城市、德州地区建5个左右子台;泰安基准台、嘉祥地震监测中心台、苍山地
震台、烟台地震台和大山(无棣县)地震台为全省大震速报系统的测震台网;全省选择
几个适合无线遥测传输且能控制大震速报的台站建立大震速报、实时检测系统,直接
将模拟记录转换成数字记录传输至省地震预报研究中心记录室,由计算机实时检测,
实现人机结合地震快速定位处理。3.编制山东省重点地区地震区划图,加强工程地震
工作。 包括编制新的山东省重点地区1∶50万地震区划图;对“七五”期间全省重点
建设工程开展工程地震复查;强化工程地震管理,建立工程地震法规;加强科学研究,
提高工程地震工作水平。4.编制并落实城市减轻地震灾害的规划。要求地震烈度在Ⅵ
度及以上的省辖市及地区首府、地震烈度在Ⅶ度及以上的部分县级市和县政府所在的
城镇制定城市减轻地震灾害规划。5.开展教育和科普宣传。

三、防震减灾“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
1995年5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确定的中国未来十年防震减灾目标和1994年
2月14日第47次省政府办公会精神, 省计委和省地震局共同开展《山东省防震减灾事
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的编写,7月完成。经省地震局、省计委会签后,
11月印发。 1996年4月11日,省政府印发《关于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年度计划的通知》,将《山东省一九九六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防震减灾
部分)》作为附件印发。全省的防震减灾事业从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10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山东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战略目标: 全面提高综合防震
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保障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至2010年争取使全
省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大型厂矿企业和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城镇达到抗
御6级地震的能力, 并使省、市两级政府在地震应急、抗震救灾方面有应对更大地震
的能力。“九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在各级政府、各部门共同努力下,动员社会各方
面力量,使山东省位于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大中城市、大型厂矿企业和国家地
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基本具备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 争取使全省在地震监测预报、地
震应急、城乡防震示范工程建设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九五”期间防震减灾主要工作任务:1. 集中力量完成影响全省防震减灾整体
能力提高的“软件”建设,包括建立比较严密的防震减灾工作管理系统、修订和落实
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和完善法规体系。2.加速建成山东省防震减灾指挥中心。3.加快
全省地震监测系统优化改造步伐。4.努力推进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和地震重点监视
防御区的综合防震减灾工作。5.普遍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工程抗震工作的管理。6.
努力促进防震抗震的科技进步。7.以科教兴国为依托,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地震预报
工作。8.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力度。规划还提出山东省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
设、济南地区地震危险性评估及大城市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山东省地震数字化台网、
山东省地震监测系统优化改造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

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十五”计划
1999年4月, 省地震局启动山东省防震减灾“十五”计划的编写,5月向省计委
报送编写提纲,2000年12月完成初稿。经省地震局、省发展计划委会签后,《山东省
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十五”计划》于2001年6月由省发展计划委、省地震局印发各市、
省直各有关部门、各大企业执行。
该计划综合考虑了未来一个时期山东省所面临的地震形势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
展的要求,以及全省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条件,确立“十五”期间防震减灾的主要任
务目标是:加强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及危险性评价等
防震减灾基础工程建设,积极推进防震减灾科技进步,建立和完善防震减灾管理和工
作体系,加强宣传,健全法制,全面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和地震综合防御能力。到
2005年,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
基本实现防震减灾技术系统现代化;力争长期预报更加科学,中期预报成功率不断提
高,短临预报有新的突破;大中城市、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地震综合防御能力
明显增强。
计划明确了“十五”期间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1. 进一步完善组织管
理体系,加强防震减灾队伍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加强对防震减灾的工作领导;提高
素质,加强防震救灾队伍建设;组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增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2.强化基础,加大投入,努力推动地震监测技术系统现代化。加强数字地震监测台网
建设,包括数字地震台网建设、数字地震前兆台网扩建和数字强震台网建设;加强地
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抓好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和地震信息网络系统扩建工程。3.积极
开展地震综合防御,提高抗震设防和震灾应急反应能力。加强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
价和抗震设防管理;开展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及危险性评价;开展近海地震区划,
以渤海中部1969年MS7.4级地震震中区和蓬莱至威海一带为重点, 开展海上地震活
动断层探测和海底覆盖层年代测试,揭示该地区地震活动断层的几何展布和活动习性,
确定古地震复发间隔,并在对其未来地震危险性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山东半岛北部近
海地震区划;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实现地震应急工作快速、有序和高效。4.积极推进
科技进步,把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纳入主要依靠科技的轨道。5.加强宣传教育和法制
建设,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规划中还提出数字地震台网建设、数字地震前兆
台网扩建、数字强震台网建设、地壳运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观测网建设、地震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分析预报技术系统扩建、地震信息网络系统扩建、城市地震活动
断层探测及其危险性评价、山东半岛北部近海地震区划等重点建设项目。

五、山东省防震减灾规划纲要
2001年12月13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防震减灾规划纲要》。
该纲要明确2020年全省防震减灾远景目标: 至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地震监测
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形成比较健全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和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防震减灾管理机制,实现防震减灾技术系统现代化,全
省县级以上城市、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的地震综合防御能力显著提高。纲要对未
来20年防震减灾远景目标进行了分解:第一阶段,用10年左右的时间,争取使济南、
青岛、淄博、潍坊、烟台、威海等中心城市和胶济铁路沿线、胶东半岛沿海等人口稠
密、经济发达地区建立起比较健全的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市级防震减灾事业与国
民经济建设基本适应;第二阶段,继续加强以地震预测预报、震害预测和应急救助为
基础的地震综合防御,再经过10年努力,争取实现2020年防震减灾远景目标,使人民
生活和经济建设环境更加安全。
纲要同时提出了防震减灾工作管理体系建设、 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地震活动断
层探测及其危险性评价、地震区划与震害预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地震应
急指挥系统建设与地震应急准备、“海上山东”防震减灾工程建设、防震减灾科学技
术研究、防震减灾法制建设、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等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