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震区带划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22&rec=8&run=13

一、地震区带划分依据

(一)地震构造分区与强震关系
山东地区地震活动的空间不均匀性, 明显受地震构造分区和边界断裂控制。地
震活动主要集中在地震构造分区的边界上,在地震构造区内部则相对较少。这与构造
分区边界是地壳薄弱地带,与应力易于聚集和释放的场所相一致。这些构造分区边界
均具一定的深部构造背景,从重力、航磁图上可以看出,这些地带往往是重力、航磁
梯度带或变异带。
(二)活动断裂控震作用
活动断裂对地震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这种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1.不同活动时代断裂的控震作用。山东地区不同活动时代的断裂所控制地震
的强度不同。在MS>6.5级地震活动地区均存在全新世活动断裂;在MS≤6.5级地
震发生地区, 仅见断层错断了晚更新世地层;而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活动的断层上,
只发生有MS≤5.5级地震。反映出不同活动时代断层的控震能力不同。2. 活动断裂
交汇对地震的控震作用。山东地区多数中、强地震的发生与断裂相互交汇、切错有关。
断裂的交汇部位也是发生强震较多的地方。3.不同切割深度断裂的控震作用。活动断
裂切割深度可划分为四类:超壳断裂、地壳断裂、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不同切割深
度的断裂的控震能力不同。 山东地区MS≥7级的地震主要发生在控制断块边界的全
新世活动的超壳断裂和壳内断裂上。断块内部的晚更新世活动的基底断裂和规模较小
的超壳断裂上, 只发生MS6.5级以下地震。盖层断裂因切割深度较浅,很难积累能
量,因此对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影响较小。另外,不同切割深度断裂交汇部位的控制作
用不同。一般MS7级、MS8级大地震主要发生在超壳等深大断裂带与壳内断裂带的
交汇部位或其附近。基底断裂与深大断裂的交汇部位也有发生强震的可能,但断块内
部一般基底断裂之间的交汇仅控制MS6.5级以下地震的发生。
(三)盆地构造的控震作用
不同性质、 不同成因的盆地构造的控震能力不同。郯庐断裂带内的拉分断陷盆
地与强震构造具有密切关系。如板泉盆地为一拉分盆地,其深部可能是1668年郯城M8
1/2级地震震源最初破裂的地方。 鲁中南隆起区和鲁东隆起区的断陷盆地,多数
为中强地震构造,最大震级为MS6—6.5级。如黄县盆地、临朐盆地、莱芜盆地等。
而坳陷盆地则不控制中强地震发生。鲁西北坳陷区和鲁西南坳陷区的断陷盆地,尤其
是地堑型断陷盆地与强震活动有密切关系,单断盆地则与中强地震活动有关,而坳陷
盆地内一般无中强地震发生。

二、涉及山东省的地震带
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环境均相类似的地区称为地震区。 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
造条件密切相关的地带称为地震带。 全国划分为7个地震区,分别是天山地震区、青
藏地震区、华北地震区、东北地震区、华南地震区、台湾地震区及南海地震区,山东
位于华北地震区东南部。 全国划分有25条地震带,涉及山东及近海地区的地震带有3
条。
(一)郯庐地震带
南起安徽嘉山, 向北经宿迁、新沂、郯城、临沂、潍坊,穿越渤海到达辽宁营
口、沈阳等地,止于开源一带。范围包括辽宁、山东、江苏、安徽等省的部分地区及
渤海海域。在山东及近海的有营口-潍坊断裂带、沂沭断裂带、渤海-蓬莱断裂带等活
动断裂带, 以及郯庐断裂两侧的北西或北东向的五井断裂、益都断裂、双山-李家庄
断裂、张店-仁河断裂、沂源-沂水断裂、铜冶店-孙祖断裂、新泰-蒙阴断裂、泰山山
前断裂、蒙山山前断裂、苍山-尼山断裂、黄县弧形断裂、海阳断裂、长岛-芝罘岛断
裂等活动断裂。公元前70年安丘一带M7级地震、1548年渤海M7级地震、1597年渤海M7
级地震、1668年郯城M81/2级地震、1888年渤海湾M71/2级地震、1969年渤海
MS7.4级地震都发生在这条地震带的山东辖区或近海。
(二)华北平原地震带
南界达新乡-蚌埠一线, 北界至燕山南侧,西界达太行山东侧,东界至下辽河-
辽东湾坳陷的西缘,到天津东,经济南东到达安徽宿州一带。华北平原地震带山东部
分有聊考断裂带、 沧东断裂带等活动断裂带。1502年濮城M61/2级地震、1622年
郓城M6级地震、 1937年菏泽M7级及M63/4级地震等发生在这条地震带的山东辖区
或附近。
(三)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
南起鄂赣皖交界的长江下游至南黄海勿南沙一带,向北止于山东半岛南部海域,
西与郯庐地震带相接。 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在山东近海有千里岩断裂、南黄海北
部坳陷南侧断裂、响水河断裂等。1910年黄海M63/4级地震、1932年黄海M61/4
级地震等发生在这条地震带的山东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