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震构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22&rec=4&run=13

山东地区地震构造研究集中于对郯庐断裂带在山东的段落--沂沭断裂带的研究
及其他有关活动断裂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 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方仲景等组成的地
震地质调查组,围绕沂沭断裂带及鲁西、鲁东地区开展了广泛的地震地质普查,提出
对沂沭断裂带活动性和1668年郯城地震发震构造的初步认识。调查成果收录于1987年
出版的《郯庐断裂》中。
1985-1988年,在“重新评定鲁南地区地震区划”项目实施过程中,由高维明、
李家灵负责,对沂沭断裂带及鲁西地区北西向断裂、鲁东地区北东向断裂进行了系统
调查, 确定了1668年郯城地震发震断层和震中位置,发现3次古地震事件,确定沂沭
断裂带M8级大地震有3500年的原地复发间隔。有关沂沭断裂带活动性的主要成果发表
于《中国地震》1988年第3期。
1986-1989年, 郯庐断裂带作为中国深大断裂带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共同组织的IGCP第206项目“全球主要活断层
特性的对比”中国部分项目的六条研究对象之一。郯庐断裂带活动性由李家灵负责,
山东省地震局、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江苏省地震局、安徽省地震局等单位参加。
其间, 对郯庐断裂带的展布特征、 分段活动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项目成果收录于
1989年出版的《中国活动断层图集》中。
1989-1992年,由高维明、李家灵等负责实施国家地震局“八五”时期重点项目
“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活动断裂带1∶5万地质填图和综合研究”的三级专题“郯
庐断裂带1∶5万地质填图和综合研究”,填图范围北起山东五莲汪湖,南达安徽嘉山,
全长近400公里。 该项目对郯庐断裂带的地层、几何结构、运动学特点、1668年郯城
地震发震构造、古地震等获得新的认识。2013年,出版《1∶50000郯庐活动断裂带地
质图》。
1996-1998年,在实施国家“九五”时期重点项目《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
子项目“苏鲁重点地区地震区划图”过程中,吸收断层活动性多方面新成果,由晁洪
太等编制了《山东省地震构造图(1∶100万)》《山东新构造图(1∶100万)》及《山东
省地震构造图、山东新构造图说明书》,于1997年出版。
2003-2006年,在实施“十五”时期山东省防震减灾重点项目《山东半岛近海地
震区划》 期间,王志才等对莱州湾中郯庐断裂带、北黄海海域蓬莱-威海断裂带、南
黄海海域千里岩断裂等近海断裂进行声波探测, 获得对蓬莱-威海断裂带、千里岩断
裂的空间展布、活动时代、控震能力等认识,研究成果发表于《地球物理学报》《地
震学报》等。
通过地震构造研究工作,丰富了对山东省境内及近海地震构造环境的总体认识,
为认识地震发生规律、指导监测台网建设、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