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19&rec=2&run=13

1993-2005年, 在省委、省政府和审计署的正确领导下,山东省各级审计机关紧
紧围绕全省中心工作,强化职能,创新思路,加大力度,夯实基础,严格依法履行审
计监督职责,审计覆盖面逐步扩大,审计内容不断深化,审计体系进一步完善,在保
护国有资产安全、规范财经管理和秩序、维护民生和社会稳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
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出重要贡献。13年间,全省审
计工作大致经历“强固基础、开创局面”“开拓创新、稳步推进”“科学发展、全面
提升”三个发展阶段。


1993-1995年,是强固基础、开创局面阶段。这一阶段全省审计机关的主要任务
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进一步强固
基础、开创局面,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使各项审计工作取得较大发展,为加强宏
观管理服务,促进深化改革,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职能作用。
扩大审计覆盖面,审计职能作用明显增强。全省各级审计机关依法开展对下级政
府财政预决算,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国有金融机构、重点建设项目、各种
专项资金及利用外资项目等审计,逐步建立起经常性审计监督机制。1993-1995年,
全省共审计单位(项目)42948个,查出各类违纪金额72.3亿元;为国家增收节支22.4
亿元,收缴财政入库12.55亿元,减少财政拨款和补贴1.5亿元,追还被挪用专项资金
7.34亿元,核减基建投资5.18亿元;实施经济处罚7715.85万元,查处万元以上贪污
、贿赂案件69起,有131人被移送监察或司法机关处理。各级审计机关坚持“审、帮
、促”相结合,积极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改进加强管理,共促进被审计单位增
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19.22亿元,促进减亏增盈10万元以上的企业1800余户,其中
50万元以上企业近400户。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加强审计调查和综合分析,及时反映问
题、提出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共开展各种审计调查2790项,提交综合报告和
信息24714篇,被各级党政领导和部门批示、批转和采用12900篇,采用率在全国位居
前列。
加强基础建设,审计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各级审计机关坚持审计业务和自身建设
“两手抓”,不断加强审计队伍政治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业务建设,队伍素质不断
提高,保持和发扬了“廉洁、公正、严格、有奉献精神”的行业作风,树立了良好形
象。1995年底,全省157个县级以上审计机关共配备审计人员3487人,其中大专以上
文化程度的占75.2%,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务的占42.2%。审计法制建设有较大进展。
1994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简称《审计法》)颁布实施,全省各级审计
机关通过举办专题研讨班、培训班,开展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贯彻《审计
法》,加强社会宣传,扩大审计影响。1995年,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山东省实施〈中
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办法》(简称《山东省实施审计法办法》),省政府制定《山东
省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简称《省预算执行审计暂行办法》),各地
也都从本地实际出发,研究制定相关配套规章制度。通过贯彻落实《审计法》,全省
各级审计机关审计执法意识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1995年查出违纪金额
应缴财政率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入库率提高2.5个百分点,入库金额首次突破5
亿元。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起步。1994年,山东省审计厅印发《关于加强计算机审计
工作的意见》,要求从当年的基建审计开始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此后,全省初步建
立起一定规模的计算机审计骨干队伍,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术在审计业务人员中基本
普及,计算机技术在审计作业、审计工作管理和信息处理等领域广泛使用。审计理论
研究和审计宣传工作不断加强,审计机关的办公、车辆、经费等工作条件得到较大改
善,为审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加强指导管理,促进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稳步发展。各级审计机关根据《审计法
》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加强对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管理和监督
,改进工作方法,加大指导力度,有力促进了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发展。1995年底
,全省已建内部审计机构7545个,配备内部审计人员17679名,其中专职机构4706个
,专职人员9970名,分别比上年增加400个,838名。各级内部审计机构积极开展财务
收支、经济效益和经济责任等审计,为深化内部改革,改善经营管理,维护财经法纪
作出重要贡献。1995年共审计单位58542个,查出损失浪费6.67亿元,核减基建预决
算2.52亿元,促进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7.4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5%、36.6
%、147.2%和59%。社会审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健全机构,充实人员,扩
大业务领域,工作质量、社会效益和自身实力都有很大提高,成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
中的一支重要力量。1995年底,全省已建审计师事务所205个,配备人员3462名,分
别比1993年增加36个,1443名。1995年,全省审计师事务所共完成审计查证和咨询等
委托业务64837项,核减基建预决算11.18亿元,促进提高经济效益3.27亿元,分别比
上年增长5.3%、22.9%和63.26%。


1996-2001年,是开拓创新、稳步推进阶段。《审计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国
家审计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审计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稳定起到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和关注审计工作,审计事业发展
迎来良好机遇,对审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这一时期,全省各级审计机关根据《山东
省“九五”期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简称审计“九五”规划)全面履行《审计法》赋
予的各项职责,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全省审计工作逐步深化、快速发展,审计质量
和效果明显提升。至21世纪初,全省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审计监
督制度,基本实现了审计工作的法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首次开展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开展同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是《审计法》赋予
各级审计机关的一项新任务。1996年,根据《审计法》和《省预算执行审计暂行办法
》规定,全省各级审计机关集中力量开展首次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全
省157个审计机关除20个县级审计局因条件不具备暂未开展外,其他均开展了这项工
作。全省共审计273个财政税务部门、80个国库和3093个一级预算单位,查出漏征少
征、隐瞒截留预算收入,挤占挪用预算专项拨款,虚列预算支出和预算外收支管理违
反规定,财政周转金使用不当等各类问题金额47.7亿元。通过审计,基本摸清各级财
政收支家底,发现和反映了预算管理和其他财政收支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有关部门进
一步加强财政、财务管理,为党委、政府运筹财政经济工作和人大常委会加强监督提
供了依据,取得良好效果。
探索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山东省是最早探索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并取得明显成
效的省份之一。1997年以前,主要是进行承包经营和企业厂长(经理)离任审计。199
7年,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就菏泽地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作出重要批示,领导干部经济
责任审计工作开始在全国试行并总结推广。全省审计机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批示
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
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
定》(简称两办《暂行规定》),按照中组部、监察部、人事部、审计署、国资委的部
署,全面贯彻《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山东省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法定代表
人离任审计条例》(简称《省离任审计条例》),不断健全制度机制,创新方式方法,
提高审计质量,审计覆盖面逐步拓展,审计力度逐步增强,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经济
责任审计由探索起步进入全面推进、稳步发展的新阶段,成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体制
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2000年6月,审计署和省政府在济南联合召开大会,表
彰菏泽地区审计局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面做出的突出成绩,给予该局
记集体一等功。1996-2001年,全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主要特点:1.不断扩大审计覆
盖面,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方针,逐步将市、县、
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和省、市、县直属部门、单位领导干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法
定代表人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基本实现了多层次、全领域覆盖。1998-2001年,
全省共对8991名党政和企业领导干部进行了审计,其中党政领导干部8018人,国有及
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973人。2.建立健全审计工作机制,建立由纪检、组织、监察
、财政、人事、审计、国资等部门参加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地以机
构改革为契机,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成立经济责任审计专职工作机构,充实
审计力量。至2001年底,有15个市建立机构并确定编制。3.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注重
从实际出发,认真开展调查研究,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边探索、边规范,建章立制,努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1
998年,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省离任审计条例》,标志着全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步入
法治化轨道。4.抓好审计质量管理,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特点和需要出发,认真总结
实践经验,把握重点环节,通过采取严格计划管理与科学立项、规范审计评价、强化
工作指导等措施,不断提高审计质量。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广泛开展和审计结果
的充分运用,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促进党风政风建设、服务经济发展
、预防和惩治腐败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据统计,1998-2001年,全省共完成经济
责任审计项目(单位)8991个,审计查出违规金额278.79亿元,其中应由领导干部承担
直接责任金额12.96亿元、主管责任金额265.83亿元;查出损失浪费金额9.97亿元,
其中直接责任金额0.77亿元,主管责任金额9.2亿元。全省干部管理部门参考审计结
果,共提拔领导干部726人,免职994人,降撤职44人,平调5927人。根据审计发现的
线索,移送纪检监察机关52人,移送司法机关34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0人。
全面深化各项专业审计。1.深化农业审计。重点对发展粮食、棉花和其他农产品
基地的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及林业、水利、扶贫等专项资金进行审计,对管
理、使用农业资金较多的部门单位和投资大、涉及面广的全省性农业综合项目,有计
划地进行定期审计。同时,按投资来源和部门开展农业投入专项审计调查。通过审计
,规范了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促进了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1998年审计署对
全国粮食财务挂账清查审计作出部署,全省各级审计机关集中人员,经过5个多月的
扎实工作,基本摸清粮食财务挂账的底数,查出严重违法违纪案件74起,移送处理5
8件,追回各种被侵占资金8095万元。审计工作质量得到国务院督导组和审计署及各
级政府的充分肯定,在全国粮食清查审计工作评比中,全省有5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2.深化企业审计。每年审计的国有企业数量占到重点企业总数的30%以上,同时各
级审计机关每年选择一两个重点行业进行审计或专项调查,并逐步加大对企业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审计覆盖面和审计力度。审计中,在重点检查财务收
支和有关经营活动真实性基础上,积极开展内控制度评价和经济效益审计,为全省国
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了应有作用
。1996-2001年,全省共审计企业15850户,查出各类违规金额482.98亿元,已缴财政
17.26亿元,促进提高经济效益27.14亿元,建议纠正地方、部门不当规定1159条。根
据省政府领导指示和审计署授权,自2000年底至2001年4月,省审计厅统一组织对省
、市、县电力部门用电附加费等专项资金的收、缴及内控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全省共
抽调审计业务骨干470人,组成114个审计组,历时4个多月,圆满完成任务。审计共
发现欠缴用电附加费等基金费用和地方政府与有关企业制定、执行政策不力以及管理
不规范等造成的各类问题金额20余亿元,审计结果引起各级政府和电力部门的高度重
视。3.深化金融、行政事业、投资和外资利用等审计。根据审计署授权,按照摸清家
底、揭露问题、促进管理、防范风险的要求,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的审计监督,审计面每年达到30%以上。审计中从注重审查财务收支的合规、合法性
,逐渐转变到全面审计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上来,重点查处违规发放贷
款、变相拆借资金等问题。全省共审计金融机构、单位2223个,查出各类违规金额1
59.12亿元,应缴财政4.38亿元,已缴财政3.3亿元,对加强金融管理、规范金融秩序
,促进国家金融调控政策措施的落实发挥了积极作用。全省审计机关强化对政府机关
、行政执法、经济管理等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对预算内外资金多、财务收支数额大
、有资金分配权、有罚没收入的行政单位实行定期审计,对其他行政事业单位每年有
计划地进行抽审。全省共审计行政事业单位19261个,查出违纪金额242.96亿元,收
缴入库7.53亿元,促进增收节支8.32亿元,有效促进了财务管理和廉政建设。各级审
计机关按照审计“九五”规划“对所有基础性、公益性大中型建设项目和重点技改项
目实现全过程审计;对各级重点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全部进行审计;对设计、施工等企
业有重点地进行审计”的要求,逐步加大对重点投资建设及技改项目、重点建设资金
的审计力度,共审计建设项目2884个,查出工程成本不实、挤占挪用建设资金等违规
金额94.06亿元,核减工程投资10.76亿元,有力推动建设单位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了
资金使用效益。各级审计机关认真执行外资审计操作指南,进一步做好国际金融组织
贷款和国外援助项目的审计,对列入国家和省重点的外资建设项目实行跟踪审计,并
逐步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和评估。同时不断规范对外审计报告,力求在报告的形式和内
容上实现与国际审计惯例和国际审计准则接轨。全省共审计世界银行、亚洲银行和其
他国际金融组织贷援款等项目执行单位973个,向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提交80份
审计报告。通过审计,促使项目单位加强管理,维护了山东省利用外资的信誉。
审计执法力度加大,在发现案件线索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级审计机关按照朱
镕基总理关于“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注意发现大案要案线索”的重要指示,采取有
力措施,狠抓落实。一方面,邀请检察等部门对审计人员进行专题学习培训,增强审
计人员查处案件意识和捕捉案件线索的能力;另一方面,密切与纪检、监察、检察、
公安等部门协调配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沟通情况,研究案件查处,理顺案件
移交程序。审计过程中坚持以真实性为基础,捕捉疑点,深入追查,切实加大对违法
违纪案件线索的查处力度。据统计,1999年全省审计机关共向有关部门移送案件228
件,其中移送纪检监察机关79件,移送司法机关108件,移送其他部门41件,是审计
机关建立后查出和移交案件最多的一年。在有关部门已审结的69件案件中,有118人
受到党纪政纪处分,79人被追究刑事责任。省审计厅和部分市、县审计机关利用召开
新闻发布会、审计情况通报会等形式,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通报典型
案例,较好地发挥了审计的社会监督作用,扩大了审计影响,增强了审计威慑力。
加强“人、法、技”建设。全省审计机关注重以人为本,依法行政,按照努力建
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从提高审计干部队伍素质、加强审计职业道德建设入手,
倡导服务发展、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勤勉奉献的道德风尚,培育了一支政治强、业
务精、作风正,能适应审计工作任务要求的审计干部队伍。1.认真组织学习邓小平理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开展“三讲”教育活动,强化
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审计干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广大审计人
员的思想、工作和作风都出现了新的气象。2.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各级审计机关认真
贯彻朱镕基总理“从严治理审计队伍”的重要指示,层层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明确责
任,狠抓落实,确保廉洁从审,廉政工作受到了社会好评。在2001年的行风评比民意
问卷调查8个项目中,全省审计机关均获得95%以上的肯定率,其中有4项获得100%的
肯定率。3.加强狠抓业务培训。各级审计机关围绕“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
学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原则,多层次、多渠道积极组织财经、计算机知识
等教育培训和各类专业、专项培训,满足了审计人员培训需求,收到良好效果。199
6-2001年,全省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000余期,培训40000余人次,优化了审计队伍知
识结构,提高了审计干部的业务素质。广大审计人员为适应工作需要,努力钻研业务
,提高专业水平,6年间共有1083人晋升为高级审计师,省审计厅和部分市审计机关
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考取高层次学历和有关专业技术资格的,制定相应奖励措施,
调动了干部职工学习业务的积极性。4.积极推进审计法治化建设。全省各级审计机关
以贯彻实施《审计法》为契机,普遍加强审计立法、普法和执法工作,积极建立和完
善符合全省实际的审计法律规范体系和审计法制工作体系,逐步实现审计工作的法治
化、制度化和规范化。2001年,通过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制定的审计规范性文件共
438个,与有关部门联合发文102个,制定内部规章制度233个,有效规范审计行为。
各级审计机关深入开展“三五”普法活动,通过五年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体
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普及法律知识,提高了依法审计的自觉性。5.加强审计业务管
理,提高审计质量。1996年起,省审计厅先后制定《山东省优秀审计项目评选试行办
法》《山东省审计厅审计复核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对审计项目计划、复核
、评比等业务工作的组织管理,并通过每年开展的审计项目质量检查活动,有效促进
了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执法水平的提高。6.信息化建设加快。1996年起,省审计厅先
后印发《计算机审计初级知识培训试行大纲》《山东省计算机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山东省计算机审计工作考核试行办法》《山东省审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实施计划》
等,对全省审计信息化工作作出部署,推动信息化建设步伐。至2001年底,审计信息
网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省审计厅与省直7部门“财经信息网”联通并开启使用,与
14个市、105个县级审计机关实现审计系统局域网联网;硬件配备增加,全省审计机
关有各类计算机2216台;计算机审计软件开发和辅助审计应用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省审计厅与潍坊市审计局联合开发的“建审系统”和“审计信息管理系统”两个软件
通过审计署组织的专家评审,并在全国推广。
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内部审计工作贯彻“发展、拓宽、提高
”的方针,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内部审计工
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各级内部审计机构和广大内部审计人员围绕本部门、本单位生产
经营目标和工作重点,积极开展财务收支审计、建设项目预决算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
等,为维护财经纪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底,全
省已建内部审计机构9305个,配备内部审计人员20587人,共审计单位5.2万个,纠正
违规金额16.47亿元,经审计终止不合规经济合同4621份,避免经济损失1.67亿元,
核减工程结算款2.76亿元。同年,山东省内部审计师协会(简称省内审协会)成立,全
省内部审计工作开始探索由审计机关指导管理,向通过内审协会加强行业自律转变。
社会审计贯彻“改革、发展、开拓、提高”的方针,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全面开展
《注册会计师法》规定的各项业务,业务量每年递增10%以上,主要成果指标和业务
收入每年递增20%左右。坚持“质量第一、服务第一、信誉第一”的宗旨,强化质量
意识和风险意识,不断建立健全业务质量监控机制。1999年底,审计机关所办审计师
事务所全部与审计机关脱钩并改制,审计师事务所开始实行企业化管理和所长负责制
,逐步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轨道。审计机关依法加强对
社会审计组织执业质量的监督,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对约20家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
质量进行检查,发现存在会计数据不实、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资产评估不规范等问
题,促进了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提高,维护了经济秩序。
同时,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在审计信息、宣传、科研、公文规范化、机关党建、机
关后勤建设等项工作中都取得新的成绩。


2002-2005年,是科学发展、全面提升阶段。2002年,省审计厅新一届党组和领
导班子成立。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强化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紧紧围绕
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工作方针,依法认真履行审计监
督职责,各项审计工作蓬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研究审计特点和规律,创新发展思路。1.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省审计厅提出“
四个创新、五个建设、六个提高”的总体工作思路。“四个创新”,即观念创新、制
度创新、手段和方法创新、审计文化创新;“五个建设”,即加强队伍建设、制度建
设、作风建设、手段建设、廉政建设;“六个提高”,即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对社会
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度,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的科技
含量,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的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审计队伍的素质,进一步提
高审计工作效率。以“四个创新”带动加强“五个建设”,以“五个建设”促进实现
“六个提高”,全面提升审计工作水平。2.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五个高度关注、
五个突破”的工作思路。“五个高度关注”,即高度关注宏观调控政策落实中的突出
问题,高度关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高度关注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及各
项改革措施的落实,高度关注政府财政的运行状态,高度关注经济领域中存在的重大
违法违纪问题。“五个突破”,即在审计法制建设上实现突破,在审计执法力度和质
量控制上有所突破,在审计手段和方式方法上实现突破,在效益审计上实现突破,在
审计结果公告方面有所突破。3.着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确定“提高四个能力”
的工作思路。“提高四个能力”,即增强审计法制理念,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加
强审计法制建设,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加强和改进机关行政管理、审计业务管理、财
产物资管理和队伍管理,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增强职业敏感性和职业判断力,进一步
突出审计重点,深化审计内容,拓展审计成果,提高审计工作服务大局的能力;坚持
“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制度约束和思想道德双
重防线,建立健全廉政工作制度,从严治理审计队伍,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思路决定
出路,正确的工作思路促进了审计事业的发展。2002-2005年,全省审计机关共审计
单位(项目)31909个,查出违规金额1135.61亿元,为财政增收节支149.56亿元,核减
工程款30.72亿元;向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移送案件线索362件、涉案人员507人
,建议有关部门处理153人。省审计厅共审计单位(项目)435个,查出违规金额242.8
1亿元,为财政增收节支16.59亿元;向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移送案件线索7件、
涉案人员10人,建议有关部门处理8人,建议纠正部门不当规定92条。2005年,在审
计署通报的16项审计工作指标中,山东省有12项排在前三位,其中7项居全国第一,
2项第二,3项第三,其余各项指标排序均在前十位之内。
坚持依法审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1.围绕规范财政管理、促进财政改革,加强
财政审计。以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为龙头,以建立公共财政制度为目标,坚持收支审计
并重,逐步突出财政支出审计。重点审查预算分配的合理性、预算执行的合规性,促
进预算分配和执行的科学、公平和规范;检查部门单位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
有效,促进部门单位加强和规范内部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检查部门预算、“收
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等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财政转移支付资金
分配使用情况和基层政府财政状况,促进财政改革的进一步深化。2002-2005年,全
省共审计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单位9711个,查出违规金额346.51亿元,
已缴财政56.48亿元。各级审计机关每年受政府委托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所作的预算执
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得到各级人大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省政
府每年都将省级预算执行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纳入重点督查事项,审计查出问题的
整改和审计结论平均落实率达到98%以上。2.围绕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促进社会
和谐稳定,深化专项资金审计。坚持“民本审计”理念,加强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
益的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重点加大对涉农资金、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扶贫、教
育、医疗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注意检查专项资金的效益情况,严肃查处违规、侵
占、挪用和损失浪费等问题,促进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维护专项资金的安全
完整,规范资金的管理、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002-2005年,全省审计机关共
审计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单位2199个,审计专项资金总额1223.37亿元,查出违规金额
87.56亿元,管理不规范金额88.39亿元,损失浪费金额4724万元,归还原渠道资金9
.76亿元,为财政增收节支37.06亿元。同时,按照审计署统一部署,加强对外资利用
情况特别是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审计,全省共审计项目执行单位408个,查出违规金
额5.61亿元,向国际金融组织提交审计报告84份。3.围绕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促
进深化改革,加强国有企业审计。以“摸家底、揭隐患、促发展”为目标,以法定代
表人的经济责任为中心,认真开展对国有企业特别是重要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审计
。严肃查处了弄虚作假、会计信息失真,偷逃税款、侵吞转移国有资产和商业贿赂,
以及企业改制重组过程中存在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提出加强、改进经营管理的意见
和建议,积极为企业发展服务,促进企业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提高竞争力。2002-
2005年,全省审计机关共审计国有企业2535个,查出违规金额280.71亿元,管理不规
范金额188.35亿元,损失浪费金额24.13亿元。4.围绕构建节约型社会,提高资金使
用效益,加大效益审计力度。以减少损失浪费、节约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主要
目标,重点对政府投资、农业资金、外资运用等效益情况进行审计。着重加强对投资
规模大、领导重视、群众关注的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监督,检查和揭露高估冒算
、违规招标投标、挪用侵占建设资金、偷漏税金、损失浪费等违规违纪问题,发挥预
防作用,促进规范投资项目管理,节约政府建设资金,取得明显效益。2002-2005年
,全省共审计投资项目(单位)2084个,审计资金总额907.45亿元,查出各类违规金额
66.28亿元,核减工程款30.72亿元。2004年,省审计厅统一组织对全省农村公路改造
工程进行审计,共审计资金总额60.2亿元,其中审计工程结算值10亿元,净审减1.0
6亿元。按照省政府领导指示,2004年11月,对济南国际机场航站区扩建项目进行跟
踪审计,到2005年底已审减工程造价1.86亿元,单项工程的审减率一般在15%NFDA
120%,最高审减率达30%。省审计厅连续三年组织对进入还款期的外资项目效益情
况进行审计调查,在摸清外资项目建设和运营情况的基础上,对其效益情况及还款能
力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加强政府引用外资的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5.围绕强化对权力
的制约和监督,积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全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200
5年成立以省长韩寓群为组长的山东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经济责
任审计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成员单位之间的协调配合。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
范化建设,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办法》《领导干部任中经
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暂行办法》等。坚持关口
前移,注重防范,逐步扩大任中审计的覆盖面。积极探索市(县、区)长经济责任审计
路子,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体系。2002-2005年,全省审计机关
受组织部、国资委等部门委托,共审计经济责任人12195人,审计单位12057个,查出
应由领导干部负主管责任的违规金额392.51亿元、负直接责任的违规金额27.29亿元
、领导干部个人经济问题5435万元;向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移送涉案人员214人
,建议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9人,移送其他涉案人员18人。通过审计,对领导干部的经
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和资金支配使用权进行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在完善干部监督
管理机制,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推进依法行政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
了重要作用。6.围绕服务宏观决策和经济发展,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全省审计机关
注重加强审计成果开发利用,对审计中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形
成具有参考价值的审计报告、信息,积极为宏观决策服务。据不完全统计,2002-20
05年,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共向党委、政府和上级机关提交审计报告和信息37972篇,
被批示、采用16510篇次,建议纠正地方政府和部门不当规定2155条。省审计厅共向
省委、省政府和审计署提交审计报告和信息656篇,被批示、采用370篇次。2005年,
全省共提交审计报告信息8976篇,被批示、采用4035篇次,提出的审计建议被采纳1
0552条,建议纠正部门不当规定563条。省审计厅提供的报告信息被批示采用171篇次
,其中省委书记张高丽批示2篇,省长韩寓群批示25篇。狠抓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和审
计结论落实,2005年初省政府颁布实施《山东省审计结论落实工作暂行规定》,省审
计厅与省监察厅、省检察院、省国资委等11个部门联合建立审计结论落实协作机制,
明确各部门在落实审计结论方面的职责分工和协作方式,为落实审计结论提供制度保
证。同年,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和审计结论平均落实率
达99%。积极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制度,2002年,省审计厅制定《山东省审计厅审计结
果公告试行办法》,按规定向社会公告有关审计结果。这一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审计
工作透明度,增强了审计监督效应,树立和维护了审计形象,引起社会各界的良好反
响。7.进一步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至2005年底,全省已建内部审计机
构7005个,配备内部审计人员17459人。2005年全省内部审计机构共审计项目单位63
443个,纠正违规金额27.23亿元,促进增收节支22.37亿元。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指标
位居全国前列,全省19个单位和21名个人获全国内部审计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荣誉称
号。省内审协会被评为全国省级内部审计协会先进单位和省优秀社会团体。内部审计
成为企业和部门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审计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
,省审计厅2项审计科研课题被列入省社科重点研究项目。
加强审计机关自身建设,夯实审计工作发展基础。各级审计机关在认真履行审计
职责的同时,高度重视加强机关自身建设,夯实审计工作发展基础,审计机关和审计
人员的创新意识、效率意识、管理意识和质量意识进一步增强,工作法治化、规范化
、科学化水平显著提高。2005年,全省审计机关开展以“严谨细致,提高质量”为核
心的“管理质量年”活动,重点推进审计业务、财产物资、机关行政、人才队伍等方
面的管理,努力实现“规范管理、强化素质、降低成本、提高效能”的目标,促进了
管理水平的提高。1.加强审计业务管理,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重视审计项
目计划管理工作。2005年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行审计工作量测算办法,有效整合审计资
源,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审计过程控制。要求全省审计机关认真执行《审计法》、
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审计署6号令等法律法规,规范审计日记编写和审计取证工作,
实行三级复核、审计业务会议和审计听证告知制度,开展审计项目质量检查,提高了
审计质量和依法审计能力。加强考核监督,完善工作成绩评价机制。2004年起,省审
计厅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三个体系”(决策目标体系、执行责任体系、考核监督
体系)的要求,结合实际对业务处室实行综合业务考核,评选厅机关的优秀审计项目
,将审计工作规范、审计工作量、审计成果等细化量化为若干指标,进行全面考核。
这些措施,有效调动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执法水平
的提高。2.加强机关行政管理,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工作秩序,提高
行政运转效率。省审计厅先后制定60余项工作制度,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制度体系,并
重点抓好制度的执行,真正让制度成为行政管理的主要依据和手段,增强行政过程和
管理过程的规范性、有序性,提高了工作效率。明确执行责任,细化责任分工,狠抓
工作落实,提升行政执行力,基本形成“工作讲规范、办事讲程序、管理讲制度”的
良好机制。严格执行财经法纪,节约成本开支。细化预算编制,严格执行预算,维护
预算的严肃性。实行内部审计制度,认真开展财务自查和对下级审计机关的财务检查
,加强监督约束。实行审计项目成本测算标准和审计外勤经费管理办法,控制审计成
本,节约行政经费,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强化财产物资管理,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
。合理制定办公物资消耗定额,定期清理固定资产,落实管理责任,提高财产物资管
理水平和利用效率,节能降耗取得较好效果。省审计厅的节能经验在山东省建设节约
型社会成果展暨节能技术产品博览会上展出宣传。3.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改进工作
手段、提高科技含量。各级审计机关坚持把审计手段和方法创新当作推动审计事业发
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明确目标,采取措施,审计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计算机审
计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省审计厅各处室和多数市审计局普遍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对
有条件的单位,计算机辅助审计面达到100%,青岛和潍坊两市开展计算机联网审计,
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2005年,省审计厅对全省高速公路收费系统进行信息
系统审计,受到审计署领导高度评价。在2004年、2005年审计署组织的计算机审计专
家经验和AO(AuditorOffice,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应用实例征集活动中,山东省论文
入选量名列全国前茅,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机关
管理,加强机关办公自动化建设,基本实现网上办公,行政办公的规范化水平和效率
都有较大提高。在互联网上开通山东省审计厅门户网站,为推进政务公开,扩大审计
影响提供了窗口和平台。4.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各级
审计机关把审计队伍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根本,倡导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勤勉奉献
的职业风尚,努力培养思想好、作风硬、业务精的审计队伍。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
部选拔任用条例》,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在省审计厅领导班子成员的考核考察
中,厅党组严格贯彻党的干部政策,认真负责进行推荐,客观公正评价干部,为组织
部门提供公正可靠的组织意见和考察材料。处级干部选拔,采取竞争上岗,选拔任用
过程严格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履行规定程序,充分听取群众意
见,使一批德才兼备、群众威信高、成绩突出的优秀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建立完善干
部管理制度,制定《关于加强审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人事管理制度。积极开展
学习型机关建设活动,推行“人才强审”战略,加大学习培训力度。2003-2005年,
省审计厅每年举办各市审计局局长和全厅人员参加的集中整训活动,共举办各类培训
班70余期,培训3000余人次,取得较好效果。2005年,山东省高级审计师考试报考人
数、通过人数、通过率均居全国第一,其中通过率为71%,创历史最好成绩。省审计
厅机关和事业单位共有在职干部职工245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17人,占
88.57%,具有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90人,占36.73%。5.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党风
廉政建设,提高凝聚力、战斗力,维护审计良好形象。按照上级部署,全省各级审计
部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开展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落实党的《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三会一课”制度
,广大审计干部的政治素质有了新的提高,思想、工作作风有了新的转变,凝聚力、
战斗力有了新的提升。各级审计机关把廉政建设作为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坚持“标本
兼治、综合治理”和“从严治理审计队伍”的方针,加强廉政教育、制度建设和监督
检查。省审计厅通过实行党风廉政责任书制度、报送审计制度、审计回访制度等,党
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对省级预算执行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部门单位廉政
工作回访率达到100%。2005年下半年开始,省审计厅开始实行审计外勤经费自理办法
,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严格执行“八不准”工作纪律,切断与被审计单位的经
济利益关系,增强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形象。6.强化审计文化建
设。在全省审计人员中倡导“依法、求实、创新、廉洁、奉献”的审计精神,加强对
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广大审计人员爱岗敬业、奋发有为、吃苦耐劳、无私
奉献的精神风貌,树立良好的机关作风。省审计厅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直文明机关”
,2005年度被评为“省级文明机关”。
1993-2005年,山东省审计工作边实践、边探索、边提高,取得较大进步,实现
了较快发展。但与时代要求、社会期望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审计人员的知识结
构相对单一,综合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现代审计技术方法的推广应用相对滞后,
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审计的宏观服务和建设性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等等。展望
新的历史时期,全省审计事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干部职
工将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工作,牢固树立
科学的审计理念,继续坚持“四五六”的工作思路,围绕大局,开拓创新,科学务实
,扎实进取,全面、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以更加优异的工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
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993-2005年山东省审计机关审计工作综合情况统计表

单位:万元

┌──┬───────┬──────┬─────┬─────┬────┐
│年份│审计单位(项目)│审计查出违纪│应上缴财政│已上缴财政│促进增收│
│ │(个) │违规金额 │金额 │金额 │节支金额│
├──┼───────┼──────┼─────┼─────┼────┤
│1993│15106 │198829 │37909 │30975 │66616 │
├──┼───────┼──────┼─────┼─────┼────┤
│1994│15499 │272869 │61270 │43576 │80995 │
├──┼───────┼──────┼─────┼─────┼────┤
│1995│12343 │251328 │66020 │50967 │76440 │
├──┼───────┼──────┼─────┼─────┼────┤
│1996│12951 │667427 │105753 │72203 │98564 │
├──┼───────┼──────┼─────┼─────┼────┤
│1997│11883 │732865 │100805 │87283 │103059 │
├──┼───────┼──────┼─────┼─────┼────┤
│1998│9768 │3400981 │187958 │99361 │91821 │
├──┼───────┼──────┼─────┼─────┼────┤
│1999│9529 │3760902 │197041 │103504 │99339 │
└──┴───────┴──────┴─────┴─────┴────┘

续表

┌──┬───────┬──────┬─────┬─────┬────┐
│年份│审计单位(项目)│审计查出违纪│应上缴财政│已上缴财政│促进增收│
│ │(个) │违规金额 │金额 │金额 │节支金额│
├──┼───────┼──────┼─────┼─────┼────┤
│2000│8023 │3435822 │120690 │110539 │90083 │
├──┼───────┼──────┼─────┼─────┼────┤
│2001│8435 │3639874 │201616 │178550 │65742 │
├──┼───────┼──────┼─────┼─────┼────┤
│2002│8149 │1620354 │138465 │115679 │175000 │
├──┼───────┼──────┼─────┼─────┼────┤
│2003│8143 │2648379 │221227 │163627 │293749 │
├──┼───────┼──────┼─────┼─────┼────┤
│2004│7689 │2779057 │279830 │223376 │457056 │
├──┼───────┼──────┼─────┼─────┼────┤
│2005│7928 │4308318 │406869 │320696 │56975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