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完成“七五”计划制定十年规划、“八五”计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15&rec=91&run=13

一、完成“七五”计划
“七五”时期,前三年经济增长较快,1988年,出现社会供求矛盾加剧和物价上
涨幅度过大的问题。经过贯彻执行治理整顿方针,取得初步成效,

图2-7 1990年, 全省棉花重点产区聊城地区棉花丰收。图为棉农踊跃交
售新棉。

图2-8 1990年, 桓台县获长江以北第一个“吨粮县”称号。图为堆满丰收玉
米的农家院落。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主要总量指标提前三年实现第一个翻番,整个国民经济向着
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1990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1307亿元,年均递增10.1%;国民
收入1118亿元,年均递增10.2%;工农业总产值2848亿元,年均递增13.9%。上述三
项指标均超额完成“七五”计划。
农业稳定增长,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0年,全省农业总产值638.7亿元,完成
“七五”计划,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4%。粮食总产3570万吨,棉花97.5
万吨,油料212.1万吨,分别比1985年增加432.3万吨、减少8.65万吨和减少55.8万吨
。林、牧、副、渔各业都有较大发展,四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85年的2
9%上升到38.6%。农业综合开发全面展开,建成一批不同规模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
和出口商品基地。乡镇企业取得长足发展,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服
务业总产值1122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3.4%,其中乡村工业总产值926亿元,
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2%。
工业持续发展,物质技术基础进一步加强。全省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形成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电子、纺织、食品等支柱产业,企业的装备
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1990年,全省工业总产值2197.66亿元,年均递增16.4%,超
额完成“七五”计划,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平均每年增长15.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大幅度增加。1990年,原煤产量5978.44万吨,比1985年增长21.17%;原油产量335
0.62万吨,增长23.39%;发电量444.84亿千瓦时,增长70.1%;钢产量226.61万吨
,增长81.6%;水泥1892.14万吨,增长72.9%;化肥147.78万吨,增长47.4%;纯
碱75.44万吨,增长2.8倍;纱61.2万吨,增长108%;布21.54亿米,增长72.8%。全
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148亿元,比1985年增长1.8倍。

图2-9 1989年, 全省第一条封闭式汽车专用快速公路青威线江寨--九里水头
段建成通车。

重点建设和技术改造取得显著成就,经济发展的后劲进一步增强。“七五”时期,
投资规模有较大增加, 投资总额完成1532亿元,其中全民所有制投资818亿元,超过
前35年的总和。国家批准的大中型项目76个,建成和基本建成的48个,主要是能源、
交通、原材料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原煤开采1385万吨,原油
开采2400万吨,发电装机容量383万千瓦,乙烯30万吨,纯碱76.3万吨。钢材、水泥、
化肥、化纤等生产能力有较大增长。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1990年,全省港口吞吐能
力8045万吨,铁路营运里程2181公里,公路通车里程4.08万公里。新建和开通青岛、
烟台、 威海三个机场,正在建设济南遥墙机场。邮电业务总量3.5亿元,比1985年增
长1.4倍;长途电话电路8160路,增长2.3倍;市话交换机容量40.1万门,增长1.1倍。
引黄济青和一批城市供水工程建成,城市供水紧张状况有所缓解。技术改造步伐加快,
技术引进项目增加,60%的企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
对外开放取得较大进展,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加快。1990年,全省出口总值34.
8亿美元,比1985年增长31%。累计批准兴办外商直接投资企业934家,合同金额8.3
亿美元,实际利用3.9亿美元;“三来一补”项目1131个,合同金额7.7亿美元,实际
利用3.7亿美元,利用国外贷款17.5亿美元。对外开放的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青岛
、烟台两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挥了对外“窗口”的作用。人口和面积约占全省40%的
7个地级市、53个县(市、区)划入沿海经济开放区,初步形成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
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逐步延伸推进的对外开放格局。
科教兴鲁取得明显成效,劳动者素质有新的提高。“七五”时期,全省取得重大
科技成果8717项,60%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一批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得到推广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大。教育事业得到重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
式办学取得较大进展,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通过各方面集资30多亿元,面貌得到很
大改变。1990年,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10.6万人,比1985年增长26.6%;各级各
类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校生51万人,比1985年增长56%。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0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省农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群
众开始向小康生活迈进。多数贫困地区农民生活得到改善,有的已经脱贫致富。199
0年,全省职工平均工资2149元,比1985年增加10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0元,比1
985年增加272元。

二、制定十年规划及“八五”计划纲要
根据中共中央确定的国家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1989年5月省政府着手
制定1991-200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及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1991
年4月16日,《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及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
提交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4月25日,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山东省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及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任务
在大力提高经济效益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基础上,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第二个翻
番,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力争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的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全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指导方针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制
定的一整套方针政策,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贯彻持续、稳
定、协调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牢固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始终把发展农业放在
优先地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科教兴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坚持“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的战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
斗的精神;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方针,努力保持政治
稳定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三)发展目标
国民生产总值1995年达到1920亿元,2000年达到282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7%—
8%。农业总产值1995年达到788亿元,2000年达到958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
%—4%。工业总产值1995年达到3540亿元,2000年达到5700亿元,平均每年
增长8%—10%。第三产业增加值1995年达到500亿元,2000年达到850亿元,
平均每年增长1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平均每年增长12%,出口交货值平均每年增长
15%,出口总额平均每年增长9%—11%,外汇偿债率控制在20%左右。工业
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4%,万元国民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平均每年降低3%,1
995年降到7吨标准煤,2000年降到6吨标准煤;资金利税率力争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至1995年,现有企业50%以上的生产设备得到改造,60%的主要工业产品经济技术
指标达到80年代的国际水平。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1995年达到
12万人,2000年达到1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到2000年,全省年末
人口力争不突破9400万人。

三、实施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战略
1988年,省政府确定了“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的战略方
针,要求各地根据这一方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优化地区经济布局,合理配置东西部
生产要素,提高全省经济整体素质与效益。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各地的特点,处理
好地区与全省的关系、地区之间的关系,加强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实现合理分工、
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富裕。
(一)调整优化地区经济布局
全省分为山东半岛沿海经济区和鲁西内陆经济开发区两大片;以大中城市为中心
,以交通干线和港口为依托,形成沿胶济铁路、新石铁路、德龙铁路三条各具特色的
产业聚集带;建设鲁中、胶东、鲁东南、鲁西南、鲁西北、鲁北六个经济区,促进地
区生产力的合理配置。东部地区集中力量向高层次发展,建成带动全省技术进步和经
济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区。西部地区走重工强农的路子,充分利用农产品、矿产品资源
丰富,水资源条件较好的优势,加快能源、交通、原材料建设,发展相关的加工工业
,建成粮棉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二)建设“海上山东”
1991年,省政府提出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构想,经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
,列为山东省跨世纪工程之一。基本构想是:坚持科技兴海,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以
渔业开发为突破口,振兴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
海洋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以沿海港口城市为中心,以海岸带为轴线,建成渤海
南岸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和黄海北岸经济技术开发两大地带,形成由岸至岛,由近海到
远洋,由浅海到深海,多层次立体开发的新格局。建立起海洋渔业、海洋化工、海洋
交通运输业、海洋能源工业、海洋机械制造业、海洋矿业、海洋旅游业等七大行业。
依托陆地,耕海牧渔,再造一个“海上山东”。
(三)加强西部开发
西部开发坚持“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原则,走“强农
、重工、兴商”之路。搞好“四个结合”:一是和调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结合起来
,经济开发不仅包括种植业,还包括林、牧、副、渔业,乡村工业和第三产业;二是
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通过沿海开放地带的“窗口”,使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三是和
搞活流通、强化服务体系结合起来,发展专业、购销批发市场和多种形式的服务机构
,把相当一部分剩余劳力引向流通服务领域;四是把物资投入和技术进步结合起来,
把技术投入放在突出的位置。
(四)推动东西部经济联合协作
1989年,省政府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东西部经济联合协作领导小组,199
0年下发《关于加强省内东西部地区经济联合协作的通知》。通知强调东西部双方按
照取长补短、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要求,实现更加紧密的联合。围绕资
源开发、产品开发、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增加有效供给等重
点,积极开展人才培训、技术交流、联营生产、组建东西联合企业集团。
1991年,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全省横向经济联合的意见》,要求在经济
联合协作上实现由一般的技术协作向引进高新技术转变;由一般的物资协作向协进重
点物资和建立原材料基地转变;由内向型经济联合向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
联合转变。
至1992年,东部地区利用各种形式为西部地区培训了数以千计的技术人才和管理
人才,向西部地区派驻了大量技术骨干和退休技术工人;200多种产品转移到西部地
区;组建了由西部地区有关企业参加的企业集团45个,拥有固定资产70多亿元。全省
东西部间实现经济协作项目3297项,已实施1720项,年新增产值约12亿元,利税2.2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