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完成“六五”计划制定“七五”计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15&rec=86&run=13

一、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
根据中共十二大精神和山东省的具体情况制定山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全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初步设想是:到20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在1980年的基础
上翻两番,达到2100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400亿
元;财政收入平均每年递增6%—7%,国民收入年人均1200元,城乡居民年
人均消费额比1980年增长2倍以上。同时,按照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确
定:前10年把主要精力用于调整整顿,积蓄力量,打好基础。在此前提下,保持一定
增长速度,力争到1990年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一番。后10年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

二、制定并完成“六五”计划
(一)制定第六个五年计划
1983年4月,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
计划(1981-1985)》,确定了“六五”计划的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
1.编制过程
1980年下半年提出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基本轮廓和主要指标。1981年4月,根据国
家计委通知,着手拟订“六五”计划和十年轮廓设想。4月9日,省政府召开省直各部
门负责人会议,部署编制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工作。1983年4月19日,代省长梁步庭在
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省政府作《关于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并将《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草案
》提交大会审议。经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审查批准,1983年5月3日,省政府印发“六
五”计划。
2.主要内容
指导方针。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厉行节约,反
对浪费,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坚持“一要吃饭、
二要建设”的方针,正确安排积累和消费,妥善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集
中必要的财力物力,加强农业、能源交通、教育科学三个战略重点,加快国家重点建
设。同时,在生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继续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充分利
用现有基础,走以内涵为主扩大再生产的路子。有重点地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
、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品,依靠技术进步,加快经济发展。认真贯彻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发展多种经济
形式,扩大流通渠道,进一步繁荣城乡经济。
主要任务。继续调整国民经济,基本上理顺比例,逐步使经济结构合理化。全面
系统地改革经济体制,推行和完善经济责任制,搞好现有企业的整顿、改组和联合。
进一步加强农业,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多种经营有较大发展。积极发展轻纺工业
,扩大商品流通,使商品供应基本适应购买力增长和扩大出口的需要。搞好能源交通
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继续调整重工业的服务方向,使其更好地适应农业、轻工业和其
他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快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
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财政、信贷收支平衡,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在实现财政
状况的根本好转方面取得决定性胜利。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妥善安排就业,继续改善
城乡人民生活。
发展目标。工农业总产值,1985年达到675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
,平均每年增长5%,并努力做到“保五争六”。其中,农业总产值248亿元,工业总
产值427亿元。国民收入,1985年达到335.8亿元,平均每年增长4.4%。其中,工业
135.3亿元,每年增长4.4%;农业154.1亿元,每年增长4.4%;建筑业21.3亿元,每
年增长4.5%;运输、邮电业11.7亿元,每年增长5%;商业13.4亿元,每年增长5%
。财政收入,1985年达到5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5%。地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六
五”时期共安排87亿元,比“五五”时期增长29.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0亿元,
比“五五”时期减少46%;更新改造投资57亿元,比“五五”时期增长3.9倍。
(二)完成第六个五年计划
“六五”时期,全省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集中力量解决重大比
例失调和经济领域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坚持改革、开
放、搞活,推动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全面完成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国民经济以较高的速度持续稳定增长。1985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894.4亿元,
平均每年增长11.3%;国民收入473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1.8%;财政收入67.5亿元
,平均每年增长11.4%。均超过了“保五争六”的计划要求。
经过几年的调整,改变了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局面。农业、轻工业
发展加快,比重有了较大变化。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29.4%
提高到1985年的39.6%;轻重工业比例由51∶49调整到55∶45。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81-1985年,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基本同步增长;每个
社会劳动者创造的国民收入平均每年提高8%;每百元积累增加的国民收入由“五五
”时期的40.1元增加到57元;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逐年下降,1985年万元国民收入能耗
比1980年降低28.8%,五年累计节约标准煤827万吨;财政收入逐年增长,1985年实
现当年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农村经济日趋繁荣。1985年,农业总产值353.8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2.8%;粮
食、棉花、油料、果品、水产品、肉类等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提前达到“六五
”计划的要求,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迈出重要一步。在农业稳步增长
的同时,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显著加快。1985年底,
全省乡村企业总数76.7万个,从业人员657.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2.6%,成为繁
荣农村经济、吸收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力量。
工业生产协调发展。198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540.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0.3%
。其中,轻工业总产值296.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1.9%,消费品供不应求的局面有
了较大改变;重工业产值244亿元,平均每年增长8.6%。能源和主要原材料生产得到
加强,机械、电子等行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有新的提高,有力地支持了农业、轻
纺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改造。
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劲有所增强。“六五”时期,全省全民所有制单位完成基本建
设投资152.1亿元,新增固定资产105.6亿元。以能源交通为中心的重点建设取得较大
进展,形成了一批新的生产能力。五年累计,新增原油开采能力1185万吨,原煤开采
能力1013万吨,发电装机容量126.9万千瓦,新增铁路正线铺轨里程578公里,新建改
建公路4300公里,增加港口吞吐能力2150万吨。技术改造投资比“五五”时期增长2
.5倍,企业的技术装备状况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城乡商品货源日益充裕,全省社会商
品零售额1985年271.9亿元,比1980年增长89.5%,平均每年增长13.6%。吃、穿、
用三大类商品零售额全面上升。流通领域的改革继续深入,流通渠道不断扩大。198
5年底,全省零售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经营网点89万个,从业人员222万人,分别比
1980年增长3.4倍和1.7倍。城乡集市贸易迅速发展,成交额成倍增长。
对外开放取得较大进展。1985年,全省出口商品总值26.6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
8.7%,居全国第四位。1981-1985年,累计出口创汇103亿美元,比“五五”时期翻
了一番。利用外资和技术引进项目1200多个。青岛、烟台两个开发区逐步形成具有一
定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出口取得新进展。省内外横向经济联合不
断扩大,达成经济技术协作项目5500多个。
科技教育事业较快发展。“六五”时期,用于科技教育方面的投资逐年增加,科
技队伍日益壮大。1985年,全省专业技术人员63.5万人,比1980年增加27.5万人。1
981-1985年,全省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4606项,并逐步得到推广应用。全省普通高等
学校五年累计毕业学生7.73万人,1985年在校生达到8.5万人,比1980年增长63%,平
均每年增长12%。成人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有很大发展。
人民生活有较大改善。全省职工平均工资由1980年的745.4元增加到1985年的10
7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按老口径计算由216元增加到419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城乡
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7.9%。198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0.2亿元
,比1980年增长3.5倍。1981-1985年,全省城镇安置就业人员150万人。城镇居民人
均居住面积由1980年的5.7平方米增加到1985年的7.1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
1平方米增加到15平方米。

三、制定“七五”计划
1986年5月,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
五年计划(草案)的报告》。6月4日,省政府印发《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
五年计划》。
(一)主要任务
积极推进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基本上奠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
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
的前提下,大力加强重点建设、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在物质技术条件方面为20世纪
90年代经济和社会的继续发展准备必要的后续能力;在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的基
础上,使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有所改善。
(二)指导方针
按照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要求,搞好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使
改革和建设互相适应,互相促进。充分发挥青岛、烟台两市对外开放的优势,大力发
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搞好对内对外两个开放,发展
横向经济联系,逐步建立起开放型、外向型经济。坚决把建设重点转到现有企业的技
术改造和改建、扩建上来,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加速整
个社会生产技术进步的进程,加强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全面提高经济效益。
继续加强农业、能源交通和科技教育三个战略重点,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不断加强农业这个基础,积极扶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和技术力
量,搞好能源、交通、通信和原材料工业等重点建设,增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快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
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出发,合理调整消费品生产结构,积极
发展消费品生产,努力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从质量和数量上满
足社会需要。
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加快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
加强和完善宏观经济的控制、调节和管理,灵活运用经济杠杆,把计划和市场、宏观
控制和微观搞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在建设物
质文明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三)发展目标
1.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达到1291亿元,平均每年
增长7.6%,超额实现“前十年翻一番”的目标。其中,农业总产值336亿元,平均每
年增长4%(包括村办工业为7%);工业总产值95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9%(不包括村
办工业为8%)。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53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0%;重工业418亿
元,平均每年增长8%。
2.国民生产总值,按1985年价格计算,1990年达到91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8%。
其中,第一产业平均每年增长4%,第二产业平均每年增长8.7%,第三产业平均每年
增长14%。
3.国民收入,按1985年价格计算,1990年达到793亿元,平均每年增长7.4%。继
续合理安排积累与消费,积累率控制在30%以内。
4.科学技术进步取得显著成绩,国民经济各部门现代化水平要有较大提高。到1
990年,争取现有企业至少有1/3的生产设备得到技术改造,40%左右的主要工业产品
的质量和性能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
5.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5.5%。每万元国民收入
消耗的能源,由1985年的10吨标准煤左右下降到1990年的9吨标准煤左右,年均节能
率为2%。地方国营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天数平均每年加速4%。
6.进一步搞活流通,大力发展内外贸易,实现财政、信贷的收支平衡。到1990年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46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1.4%;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到90
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3%;出口总值达到42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10%;财政收入平
均每年增长8%,各项存款平均每年增长12.4%。
7.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事业,扩大人才培训的规模。五年内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各种
专业人才66万人,比“六五”时期增长1.5倍。在占全省1/4的城市和经济比较发
达的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8.逐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消费水平。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
入按新口径计算达到580元,年均增长7.3%;职工实际平均工资收入每年增长4%以
上。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都要有比较明显的改善。继续严格控制人
口增长,五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争取不超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