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才引进、流动与服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15&rec=130&run=13

一、人才引进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山东省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引进急需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
。至20世纪90年代前期,人才引进形成高潮,取得显著成效。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
展,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引进人才工作的重点,逐步转向引进急需的高科技人
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1988年3月22日,省委、省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引进人才技术新闻发布会
,邀请各方人士来鲁参加经济建设。国务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宋健到会讲
话。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姜春云代表山东省委、省政府欢迎首都和兄弟省市的单位
、个人采取多种形式到山东进行经济技术合作,提出不拘一格招聘人才,为前来进行
经济技术合作者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为应聘人才提供更加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依法保护来鲁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副省长赵志浩宣读了《山东省招聘人才引进技
术的优惠政策规定》。新闻发布会后,全国各地来山东联系工作的达62万余人次,当
年引进7739人。
1992年7月28日,省委、省政府再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引进人才技术新闻发
布会。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李文全主持会议,宣读《山东省招聘引进人才的政策规定
》、《山东省引进海外人才智力和国外留学人员的政策规定》和《山东省重奖有突出
贡献科技人员的政策规定》。副省长宋法棠介绍了山东省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基本
情况和加快发展的构想以及引进人才的打算。《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
)、《光明日报》和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等刊发了山东省有关招聘人才
的政策规定。此次新闻发布会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会后,仅半个月时间,全省接
待人员3723人次,收到函电3.03万件,达成意向的1550人,初步达成引进技术项目意
向的714项,正式签订合同的572项。
为全面实施科教兴鲁战略,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八五”时期实现从国外引进人
才1万人、从省外调入引进高中级人才1万人、派出国(境)培训人才1万人的“三个一
万”目标。经过积极努力,“三个一万”计划于1994年提前一年完成。“八五”时期
,全省共引进人才8.6万人。至1995年,全省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到145万余人,与199
0年相比,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分别增加4.2万人和15万余人,初步形成结构
合理、门类齐全、素质较高、数量可观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基本改变全省专业技术
人才长期不足的状况。
“九五”时期,人才引进工作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的原则,从数量上的
大量引进转向对急需的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同时,为实施外向带动战略,
集中抓外向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2001-2004年,全省引进人才8万余人,其中,博士996人,硕士及有高级职称的
8410人,本科及其他各类人才73710人。

二、人才流动与服务
20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人才资源成为全省经济社会
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省委、省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一)人才服务机构
1984年5月山东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正式成立,1996年改称山东省人才服务中心
。各市(地)也陆续建立此种机构。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省各市(地)、县(市、区
)均成立人才服务中心。
全省各级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中心均为事业单位,授权行使部分行政管理职能
。省人才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全省人才服务和人才市场工作的政策规定
;负责人才招聘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承担全省人才供求信息网络的建设与管理;管理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开展人事代理、人才素质测评、人才流动争议处理等服务工作;
负责全省人才服务执法检查;经办山东省人才市场等。
(二)人才交流活动
1.举办人才技术交流大会
1991年6月16-18日,首次山东省人才技术交流大会在济南举行。193个单位参加
洽谈交流,预约登记交流的各种人才共14260人。此后,全省性人才技术交流大会每
年举办,一般在春、夏、秋、冬四季各进行一次。

图3-5 1996年4月20-22日, 山东省人才技术交流大会在济南山东省体育馆召
开。

2.参加全国性人才技术交流大会
1993年10月2-5日,全国首届人才市场人才技术交流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
政治局常委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式。山东省副省长张瑞凤率领山东代表
团参会。这次交流大会上,达成来山东交流意向的专业技术人员21695人,现场交流
成功1331人;达成交流意向的技术项目1430个,现场交流成功37项。山东省获大会组
委会颁发的最佳效益奖、最佳组团奖和最优布展奖。此后,山东省积极参加全国性人
才技术交流大会,均取得较好成效。
3.建立山东半岛城市群人才联盟
2003年,山东半岛8城市(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威海、东营、日照)
进行跨市大联合,消除政策壁垒,联手共组区域人才流动平台。同年11月,在济南共
同举办首次人才交流大会,会上提供就业岗位2万余个,有3万多人到会求职。8城市
还经常联合举办大型交流会、人才论坛等活动。
4.举办环渤海城市人才交流与协作活动
2004年,山东省人才服务中心与环渤海的河北、天津、辽宁以及吉林、黑龙江等
省市的人才服务中心建立人才服务协作关系,联合举办环渤海城市人才交流大会。
5.建立沿海省市和华东地区人才交流协作网
20世纪90年代初期,沿海各省市和华东地区各省市的人才服务机构建立人才交流
协作关系。1994年11月,沿海省市暨华东地区人才协作会议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会
议决定通过业务上的协作,促进人才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
展服务。
6.建立鲁南、苏北人才流动协作机制
2005年7月15日,鲁南、苏北人才流动协作首届联席会议在日照市召开。会上,
山东、江苏两省及鲁南、苏北10个城市人事部门及人才服务中心共同签署《关于建立
鲁南苏北人才流动协作机制的协议》,并就开展区域间人才交流服务工作的有关问题
进行研讨。该协作机制中,鲁南地区涉及临沂、日照、济宁、枣庄、菏泽5市,苏北
地区涉及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市。
7.建立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才协作关系
1995年12月5日,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才协作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在东营市召
开,山东、河南、河北、山西4省19个市(地)人事、人才工作部门负责人及省内外20
所大中专院校的代表参加会议。会议通过《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才协作会章程》,选举
产生协作会的领导机构。
8.举办海峡两岸人才与科技成果交流洽谈会暨“百名博士潍坊行”活动
2005年9月,第十一届鲁台经贸洽谈会在潍坊市举行。该会最后一项大型活动是
海峡两岸人才与科技成果交流洽谈会暨“百名博士潍坊行”活动。来自省内外的222
家国有企业、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私营企业及各类事业性
机构提供招聘职位7000余个,3200人现场达成初步意向。潍坊市政府聘任与会的金翔
龙等6位“两院”院士为市政府经济工作顾问。潍坊学院聘任参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
4名博士为兼职教授。
9.举办国际性旅游、文化节活动期间的人才交流活动
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在泰山国际登山节和孔子文化节期间,当地政府人事部门
举办人才交流大会,省内外许多单位和专业人士参加活动。
10.开展网上人才交流
1995年,山东省在全国率先进行人才供求信息联网试点,初步建立全省人才供求
信息网。1999年,设立山东人才市场信息网。2001年,开通山东人才网。网上人才交
流不断完善,并形成制度。

三、人才市场
1988年4月25日,山东省第一家人才市场--济南人才市场开业,这是全国首批开
业的人才市场之一。1993年5月28日,山东省人才市场在济南开业。20世纪90年代前
期开始,省内各市(地)、县(市、区)陆续建立人才市场。至2005年,全省共有挂牌的
人才市场263家,其中,国家级人才市场2家:中国济南企业管理人才市场(人事部、
山东省人事厅、济南市政府联合兴建)、中国青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人事部、山
东省人事厅、青岛市政府联合兴建);省级人才市场7家:山东省人才市场(中国国际
人才市场山东市场与其合署)、山东农业科技人才市场(山东省人事厅、潍坊市人事局
、寿光市政府联合兴建)、山东海洋人才市场(山东省人事厅、青岛市人事局联合兴建
)、山东鲁南人才市场(山东省人事厅、枣庄市政府联合兴建)、山东化工专业人才市
场(山东省人事厅、淄博市政府联合兴建)、山东加工制造业人才市场(山东省人事厅
、东营市政府联合兴建)、山东纺织专业人才市场(山东省人事厅、滨州市政府联合兴
建)。市级人才市场28家,县级人才市场141家,市县行业性人才市场18家(包括济南
、青岛、淄博、烟台、东营等市分别建立的卫生、教育、法律、农村、乡镇企业等专
业性人才市场),民办人才市场67家。
全省人才市场建设日益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配置体系基本形成。据统计,
2005年,全省各级人才服务机构和人才市场为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外资企业
服务的单位分别为5275个、20032个、5132个;全年共举办人才交流会2713场,到会
招聘单位累计12.67万个,达成流动意向协议的67.43万人;人员派遣1.89万人;举办
业务培训班400次,培训人才4.40万人;组织人才素质测评604次,共测评人才7472人
。网上人才市场发展迅猛。2005年,山东人才网单位会员3.34万家,个人会员突破3
8万人,提供就业岗位7.6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