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15&rec=111&run=13

全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实施科教兴鲁、人才强省战略,各项社会事业
取得新的成绩,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2003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进“诚信山东”建设的意见》,要求广
泛深入地开展信用道德教育和诚信建设活动。全省深入扎实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
建活动,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
设。
开展“双学三创”(双学指单位学海尔、个人学许振超;三创指个人创一流业绩
、企业创一流品牌、社会创一流环境。)活动。全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区6个,文
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60个,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47个。
实施“文明村镇百强工程”,在全省推广济宁、临沂等地农村文明一条街建设的
经验。
开展“共铸诚信形象,建设诚信山东”活动,开展争创“百佳诚信企业”、“文
明诚信市场”活动。在县以上党政机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旅游、娱乐、餐饮等行
业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修订并重新颁布《山东省文明单位建设管理条例》。2004年1
0月,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77个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县(市、区)和1780个
省级文明单位。

二、深入实施科教兴鲁与人才强省战略
(一)深入实施科教兴鲁战略
全省深入实施科教兴鲁战略,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全社会尊重人才、尊重劳
动、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初步形成。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2003年,加快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农业科技体制,一大
批科技组织和农技人员走上农技科研推广的主战场。全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800项,
授权专利8500件。2004年,积极推进省属科研机构改革工作。省科学院所属8个技术
开发类科研机构实行“一所两制”。全省取得重要科技成果3028项,获国家科技奖2
1项;授权专利9733件。2005年8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技自主创新大会,部署
建设创新型强省。进一步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建立权限合理配置、管理
程序严密、监督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和公正透明、高效廉洁的科技管理体制。科
技奖励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网络评审试点扩大到5个专业组。全省设立社会力量
科技奖的单位16家。

图2-63 2005年8月27日,全省科技自主创新大会在济南召开。

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2003年,在省级科技三项经费中安排专项经费1000万元,
支持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技术标准的获取,取得显著成效。加强知识产权研究开发
和保护工作,制定《山东省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方案》。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2005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2874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67家。全省国家级工程技术研
究中心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5家,国家级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4家。
大力加强科技开发工作。2003年,进一步优化良种产业化工程的产品布局和区域
布局,重点突出畜牧和水产品良种的研究开发。加强食品安全、沿海防护林、湖区污
染治理、重大疾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体系等可持续发展项目的研究和示范,可持续发展
实验区建设再上新水平。2004年,初步建立山东省科学仪器基础数据库、科学仪器专
家咨询数据库,开通山东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站。建设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
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12家。科技部批准筹建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2005年,全省共建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50余家,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9家,国家
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4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家。全省共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
3个,省重点实验室36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69个。
(二)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2003年,全省贯彻落实《山东省2000-2010年人才队伍发展规划纲要》,推进人
才强省战略进程。2004年2月25日,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强调要牢固树立
科学的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3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人才强
省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
机制的新要求。
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4年,全面实施义务教育“一费制”,全省以县为主
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本确立。2005年,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部分家庭困难学生实
施“两免一补”(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和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政策。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2003年,普通高校在校生76万人,在校研究生2.19万人。2
004年,普通高校在校生94.6万人,比上年增长24.4%。2005年,普通高校在校生11
7.1万人。组织实施山东省三年五万新技师培养计划,在5个制造业较为集中的城市开
展“金蓝领”培训试点。全省新增高级技工5.2万人,新增技师1.1万人,高级工以上
人员占企业一线职工的比重达到8.0%。40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2005年,创建16
4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确定10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10所骨干示范学校、2
78个示范专业(点)。技校招生突破12万人,培养高级技工10万多人。
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2004年,全省遴选首批40个“泰山学者”岗位,评选
首批100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两院院士33人,国家有
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8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人,享受国务院政
府特殊津贴专家2570人。

三、繁荣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进一步繁荣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
力的保障和支持。
(一)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艺术创作取得丰硕成果。2003年,青岛市话剧院《寻找爸爸毛泽东》、青岛市京
剧院《北斗星》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济南市杂技团《空中彩绸》获巴西国际
杂技比赛一等奖。2004年,京剧《春秋霸主》和山东梆子《山东汉子》获文华新剧目
奖。省杂技团《蹬人》、《皮条》,济宁杂技团《双爬杆》获全国杂技比赛金奖。吕
剧《补天》、儿童剧《宝贝儿》入选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京剧
《李清照》获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2005年,省吕剧院吕剧《补天》入
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4-2005年度十大精品剧目”,烟台吕剧院剧本《海殇
》获优秀剧本奖。
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2004年,召开全省文化产业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一批
好典型。2005年,继续推进省直文化系统改革试点工作,加大聘任制工作力度。通过
深化改革,充分调动了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为各项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群众文化工作空前活跃。2003年,全省各地全面启动广场文艺演出活动和消夏文
化活动。在2003年全国“群星奖”和“蒲公英奖”评选中,山东省获3个金奖,8个银
奖和5个铜奖。2004年,组织开展第六批社会文化先进县、首批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
乡镇评选活动。2005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
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省政府办
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全省挖掘整理42个项目推荐
申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2004年,开工建设原青岛德国总督府、曲阜颜庙、蓬
莱水城等重大维修工程,启动齐长城保护工程。2005年,开展争创文物保护先进县活
动。完成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档备案、全省一级文物的调查建档工作,编
制全省腐蚀文物保护规划大纲。《山东省文物保护项目及经费“十一五”规划》列入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专项规划及项目库。烟台张裕博物馆获国家文物局年度十大精品
展览单项奖。
(二)积极推进卫生改革
疾病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2003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
强公共卫生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和传染病救治体系建设
的意见》,制订全省疾病控制机构、传染病医院(病区)和紧急救援中心建设方案,投
资总额10亿多元。至2005年,全省224个公共卫生“两个体系”建设项目竣工207个,
竣工率92.41%;到位资金10.22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90.93%。
进一步完善卫生保健服务网络。至2005年,全省有卫生机构1.7万个,其中,医
院、卫生院2855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16个,妇幼保健机构150个。各类卫生机构拥
有床位24.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2.9万人。
初步建立公共卫生综合监测和信息报告网络。省及各市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
测报告预警制度。建立疫情监测网络和专业流动调查队伍,加强疫情监测和控制。建
设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7822个,县以上医院、乡镇卫生院网络直报测试通过率分别达
到96%、82%。
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03年,全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6077个。2004年
,全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648个,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泰安等市覆盖全部
城市居民。2005年,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服务功能逐步完善,80%社区卫生服务机
构能够开展中西医服务。
加强农村卫生工作。2003年2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
工作的决定》。全省进一步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入,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乡
卫生院建设,缓解农民“看病难”问题。截至200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
作进展顺利,全省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总数2863万人。乡镇卫生院建设不断加强
,省财政拨款1500万元支持经济欠发达县30个中心卫生院建设。
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2003年,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
意见》。开展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适宜技术推广,举办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学习班
。曲阜市、烟台市牟平区、淄博市淄川区、泰安市泰山区被评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
进市(区)。2004年,实施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5155工程”(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为
全省培养500名县级中医医院中医专科学科带头人,1000名乡镇卫生院中医专科技术
骨干;通过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使50000名乡村医生能够运用中医药知识诊治常
见病、多发病,向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推广50项中医适宜技术。),对5万名乡村医生进
行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开展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心脑血管病等重大疾病研究。2
005年,创建国家级中医药重点学科3个,国家中医药三级实验室8个。
(三)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竞技体育取得优异成绩。2003年,在世界杯总决赛和世界锦标赛中,山东省共获
8枚金牌、8枚银牌、2枚铜牌。在亚洲锦标赛上,获23枚金牌。在国际比赛中,共创
造8项世界纪录。2004年,竞技体育取得历史性突破,在第28届奥运会上,山东省共
获4枚金牌、3枚银牌,有2人创5项世界纪录,1人创1项奥运会纪录。在亚洲锦标赛女
子举重项目中获11枚金牌、9枚银牌、1枚铜牌。山东鲁能泰山足球队勇夺2004年度中
超联赛亚军、中超杯冠军和足协杯冠军。2005年,在世界杯总决赛和世界锦标赛中,
共获5枚金牌、3枚银牌、4枚铜牌。在亚洲锦标赛上,获9枚金牌、3枚银牌、7枚铜牌
。在第十届全运会上,山东省金牌、总分分别列全国第三、第四位。
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开展。2003年,全民健身活动掀起新热潮。实施第六、第七
批全民健身工程,国家、省两级全年投入体育彩票公益金1300万元,建成7个省级精
品工程。2005年,实施第八批、第九批全民健身工程,新增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场地2
4.4万平方米。
全面完成省体育中心整治改造工程。省政府成立省体育中心整治改造工程指挥部
,对省体育中心环境进行综合整治。2004年,全面完成省体育中心改造任务,按照承
办亚洲杯足球赛的要求改造省体育场工程项目38个。
(四)加快发展其他各项社会事业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3‰。民兵预备役建设
、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工作富有成效,双拥共建活动迈出新步伐,军政军民团结更加
巩固。依法加强对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地震、气象预测预报手段和水平进一步提
高。对台、侨务、档案工作取得新成绩。慈善事业起步发展。老龄、妇女、儿童和残
疾人事业得到加强,防灾减灾和档案、史志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2005年,山东省首
届省、市、县三级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出版任务全面完成。
(五)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2003年,按照“撤并、调整、转制”的原则,分类推行事业单位改革。2004年,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启动省属科研单位、城市公用
事业单位改革,经营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改企转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省推行聘
用制的事业单位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达到20%左右。推进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和改革,
依法规范行政机关对事业单位的授权行为。2005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
省编委办公室《关于省属事业单位分类实施意见》,省编委办公室、省人事厅、省劳
动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关于省属经营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改企转制实施意见》
,省人事厅、省财政厅《关于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6个配套文件,
搭建起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的基本政策框架。以实行聘用制为突破口,逐步推进事
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管理体制、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试点取得初步成效。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大力实施民心工程
着力减轻农民负担。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三农”投入力度,2003-2005年,累
计投入1052亿元。全省先后取消“三提五统”、屠宰税、农业特产税等。
加强农村“路水电医学”建设。全省累计完成投资241亿元,改造农村公路8.8万
公里,新增通柏油路行政村37233个,直接受益人口约3030万人,93.5%的行政村通
柏油(水泥)路,基本实现全省行政村通柏油路目标。2003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52%
。至2004年,解决历史性缺水人口饮水困难的目标基本实现。2005年,村村通自来水
工程全面启动,新增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600万人。2003年,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面
完成。2004年,基本完成县城电网改造一期工程。2003-2005年,在46个县开展新型
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参加农民1836.0万人。投资37亿元,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753万
平方米。
基本解决企业拖欠职工和农民工工资问题。2004年,清欠历年拖欠建筑业农民工
工资30.7亿元、企业职工工资6.6亿元、被征地农民补偿费9.5亿元。开展失地农民基
本生活保障试点。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003年,省政府印发《山东省失业保险规定》,对有关就业
再就业、职业培训、劳动工资、企业养老保险扩面征缴、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服务
、失地农民保障等问题作出具体部署。全省认真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连续三年实现
就业增长大于失业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利用国债资金34.95亿元,建成及在建项目36
0个,改善了全省城市基础设施。2004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突破400亿元。新增城市
道路面积780万平方米,园林绿地面积3000公顷。全省17市城区空气质量良好率89.6
%。2005年,全省新开工建设19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0万吨/日,建成
污水处理厂87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0%;新增自来水供水能力40万吨/日、
供热面积1000万平方米、用气人口60万人。
(二)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认真落实各项就业政策。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强职业培训
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能力的通知》、《关于印发〈山东省就业促进条例〉等法规的通
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贯彻国办发[2003]1号文件进一步做好农民进
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等。
2005年,全年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8.9万本,累计享受优惠政策132.2万人次,减免各
项税费5亿元。全省各级财政安排再就业资金7.5亿元,其中省财政9000万元。
落实优惠政策,增加就业岗位。2003年,全省城镇实现就业再就业105万人。城
镇登记失业率3.7%,首次实现就业增长大于失业增长。至2005年,省政府确定的“
11354”就业目标(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0万人以上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0万人,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以内。)任务全面完成。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31.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6.5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53%,其中“4050”(指处于
劳动年龄段中女40周岁以上、男50周岁以上的,且本人就业愿望迫切、但因自身就业
条件较差、技能单一等原因,难以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的劳动者。“4050”人员由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核定。)等困难人员再就业10.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02%;
期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4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5%;全省劳动服务企业及
社区就业实体4466家,从业人员26.6万人,当年新安置就业2.98万人。
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2003年,全省职业介绍机构发展到1616家,其中各级劳
动保障部门开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1023家。通过劳动力市场登记求职的228万人次
,介绍成功132万人次。2005年,共办理登记招聘292.6万人次,求职登记280.5万人
次,提供职业指导177万人次,介绍成功162.6万人次。

图2-64 济南市历城区举办的“送春风架金桥”大型农村劳动力专场招聘会。

加强就业再就业培训。2003年,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再就业培训22.6万人次,
培训合格率93%,培训后就业率76%;创业培训9980人次,创业成功率51%。2005年,
全省组织就业再就业培训26万多人次。
实施一户一人就业工程。全省在零就业家庭中实施一户一人就业工程。帮助110
22户家庭实现一户一人就业,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基本解决。
(三)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1.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2003年12月,省政府印发《关于建立失地农民
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制定《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操作
办法》,10个市出台了实施意见。全省有3.5万失地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至2005
年底,全省39个县(市、区)开展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
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2003年,全省共有3万名
下岗职工在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享受基本生活保障待遇。按照“三三制”筹集资金1
.3亿元,发放基本生活费0.84亿元,代缴社会保险费0.46亿元,在企业再就业服务中
心签协议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在此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下岗职工
由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至年底,全省进“中心”的115万名下岗职工全部
出“中心”。2005年,全省继续开展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
制度并轨工作,14个市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城市低保标准,最低130元/月,最高260元
/月。
建立农村五保供养新体制。初步完成农村五保由集体供养为主到财政供养为主的
体制转换,基本形成省市县乡四级财政联保的五保供养新体制。至2005年,全省大部
分地区实行了农村低保制度,农村低保对象44.3万人。
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全省17个市全部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88%
的县(市、区)建立了相应机构。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全省国有、
集体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99%,非国有企业63%。
2.扩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2003年6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扩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有关问题
的意见》,要求城镇各类企业(含不在城镇的国有和县以上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
)及其职工,均应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当年,全省企业养老保险参
保人数710.9万人,比2002年净增69.1万人。2004年,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灵活就业
人员参保缴费,全省参保人数达到986.5万人。2005年底,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
数1302.5万人,企业(含其他)参保人数1027.4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全部按时
足额发放。
3.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
2003年,全省实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人数143.6万人,社会化管理率88
%。济南、青岛两个全国重点联系城市分别达到96.1%和96.3%,威海、潍坊两个省级
重点联系城市分别达到96%和95.1%。至2005年底,全省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
人数180.5万人,社会化管理率98%,纳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140.8万人,占社
会化管理人数的78%。
4.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工作
2003年,全省农村养老保险参保农民956.0万人,38.1万农民领取养老金。2004
年,参保农民达1000万人,51万农民领取养老金。2005年底,全省参保人数1070万人

5.改革城镇医疗保险制度
2003年,全省17个市和139个县(市、区)全部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
参保人数691.1万人,初步形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大额医疗补助、公务员医疗补
助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为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2004年,健全完善医疗保险管理
服务措施,规范医疗费用结算办法,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支出。全省定点医疗机构2
900多家,定点零售药店1800多家。采取灵活的缴费办法和保障模式,促进特困企业
和人员参保,合理解决拖欠职工和离休干部医疗费问题。2005年,全省医疗保险参保
人数861.5万人,比上年底增加89.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