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15&rec=110&run=13

一、深化体制改革
(一)农村税费改革
2003年,全省全面停征乡村公益金,87个县(市、区)取消农业特产税,直接减轻
农民负担约10亿元。2004年,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省农民减负40多亿元。对种
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兑现资金7.4亿元。2005年,农业税税率降低2个百分点,全省
有66个县全部免征农业税。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
2003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山东省为首批试点省份
。省委、省政府相继召开省委常委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成立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
的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各市、县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9月,省政府召开全省深
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会议。
2004年6月6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挂牌开业,全省农村信用社新的行业管
理体制初步建立。完成清产核资、票据发行、增资扩股等基础工作,成立14个市办事
处,有2家农村合作银行开业,2家获准筹建,30家一级法人社获批筹建。
(三)粮棉流通体制改革
2003年,针对粮食生产、流通的新形势,根据“加强宏观调控,实行分级负责,
完善政策措施,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安全”的改革思路,有关部门制定山东省国
有粮食企业改革意见、直接补贴粮农方案和粮食安全应急预案等配套措施。
2004年,制定山东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整体改革方案、地方储备粮管理意见、粮
食收购管理办法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意见等,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制定山东省推
进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及时协调解决改革试点中出现的问
题,加强对棉花市场和棉花质量的管理。
2005年,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粮食市场监督和管理,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
重组、改造和改制;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办法,保障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调
整粮食市场布局和储备粮品种结构,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实行棉花收购加
工资格认定制度,打破行业垄断,形成国有、集体、股份、民营等多种成分并存的市
场竞争格局,实现棉花经营主体多元化;基本实现供销社和所属棉花企业分开,棉花
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
(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2003年,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快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对全省60个大型企业
集团母公司的320亿元国有资产实行授权经营。各级组建多种形式的国有资产经营(控
股)机构49个,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市场基本形成。加快组建省、市两级国有资产管理
机构,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完善授权经营和外派监事会制度,健全非经
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制度。
2004年,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省管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明显加速,
效益大幅提高。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初步形成。
2005年,全省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逐步完善,经省政府批准单独组建国资委的11个
市中,10个市完成组建工作。
(五)国有企业改革
2003年,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省有关部门制定十
几个配套文件,指导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省政府以163号令公布《山东省国有产
权交易管理办法》,将国有产权交易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市场化的轨道。省政府办
公厅印发《山东省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中不实资产核销暂行规定》,明确不实资产
核销的具体内容、审批程序和监管责任。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取得新的进展,全
省9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95%的国有中小企业进行多
种形式的改制。
2004年,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取得新突破。省属企业中,济钢股份、潍柴股
份成功上市。全省76户境内上市公司中,国有控股或参股公司61户,总股本330.6亿
股,国有股本154.8亿股。截至年底,全省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89.6%,省属企业实
行产权制度改革的达43.4%,大部分县属国有企业完成改制,进入完善提高阶段。主
辅分离、辅业改制取得新成效,资源枯竭矿山和劣势企业关闭破产、分离企业办社会
职能工作稳步推进。重汽集团、兖矿集团、山工集团、海信集团、青啤集团、浪潮集
团等实现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资合作。
2005年,改革重组取得新进展。8户优势骨干企业对23户企业进行了重组。被重
组企业涉及资产总额186.7亿元,国有资产23.2亿元,职工1.5万人。主辅分离和分离
办社会职能工作有序推进。至年底,完成和正在实施的省属政策性关闭破产项目43个

(六)投资体制改革
2003年,制定投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对政府投资项目、重大项目及限制类项目
和一般竞争性项目,分别实行审批制、核准制和登记备案制,组织实施预算内投资基
建项目代建制方案,建立政府投资后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2004年,贯彻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省发改委制定《企业投资项
目实行核准制的暂行办法》、《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规范投资管理;制定《
基本建设项目登记备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简化审批程序,明确备案范围,细化办
理要求,推动登记备案办法的顺利实施。修改完善省预算内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

2005年,改进和完善投资项目核准程序有关规定,制定涉及核准制、备案制、政
府投资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改革配套文件。
(七)价格改革
2004年,各级物价部门实施价格调控,各项价格改革措施全面落实,市场价格总
水平由涨趋稳。全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3.6%。
2005年,按照“市场导向、机制协调、价格联动、综合调控”的思路,进一步理
顺煤电价格,比价矛盾得到缓解。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两条控制线”政策,在价格总
水平上涨较快的4、5、6三个月,全省暂停出台政府调价项目,缓解了价格结构性调
整对市场价格上涨的压力。加强农产品收购、重要工业生产资料流通、居民生活消费
等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监测预警,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价格监测预警体系。
(八)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2003年,推进预算管理改革,编制综合财政预算,省一级所有部门和市一级政法
、行政执法部门全面推行部门预算。进一步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对全省行政事
业性收费进行全面清理检查。
2004年,以预算编制改革为核心,协调推进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
条线”改革,全面落实出口退税改革措施,稳步搞好增值税转型、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合并,推进社会综合治税,强化税收源头管控。构建地方公共财政体系,完善县乡财
政体制。在所有省直部门推行预算编制改革,构建预算内外资金综合运筹机制、重点
项目投入机制、人员经费保障机制、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机制,部门预算的完整性、规
范性和约束力明显增强。
2005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协调
健康发展的意见》。省发改委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县乡财政建设促进县域经济社会
统筹发展的意见》,并下发10个配套文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51个财政困难
县给予保障性补助。完善省对下财政体制改革,将上缴地区的递增上解比例由5%降
为3%。

二、扩大对外开放
(一)推进“走出去”战略
1.境外投资合作发展迅速
2003年,境外投资合作发展迅速,全年突破3亿美元。全省新批境外企业(机构)
113家,协议投资总额3.1亿美元,增长41.3%。截至年底,全省境外协议总投资额1
0.4亿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6.9亿美元,占协议投资总额的66%,境外企业分布
在94个国家和地区。
2004年,全省境外投资保持较快发展态势。新批境外企业127家,协议投资总额
2.96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2.68亿美元,占91%。新批境外企业中,投资总额超过5
00万美元的项目10个,过1000万美元的项目6个,过1亿美元的项目1个。
2005年,全省新批境外企业(机构)157家,协议投资总额1.5亿美元,其中中方协
议投资1.3亿美元。

图2-60 中国政府援助、山东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承建的尼泊尔肿瘤医院。

2.民营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2003年,全省民营企业新设立境外项目53个,占全省新设立境外项目总数的47%
,为上年的2.9倍,协议投资总额4811万美元,为上年的5.3倍。截至2003年底,全省
民营企业累计兴办境外投资项目78个,协议投资总额6188.26万美元,分别占全省的
9.7%和6%。
2004年,全省民营企业到境外投资兴办企业77家,占全省新批境外企业数量的一
半以上,投资额1.58亿美元,占全省的53%。投资规模比较大的项目有莱芜银河纺织
在柬埔寨的纺织项目、临沂雅禾几内亚工业园项目、新光集团在南非的毛毯项目。截
至年底,全省有10家企业在新加坡挂牌上市,融资6亿多美元。
3.大企业“走出去”实现新突破
2004年,全省有1200多家企业在10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境外加工贸易、资源开发
和承包工程。全省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14.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5.1亿美元,分
别增长17.8%和52.6%。山东电力、胜利油田、青岛建设三大工程公司合计实现对外
承包工程营业额占全省的76%。
省管企业境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商贸和资源开发领域,其中商贸类企业7家,资源
开发类企业4家。至2005年,山东11家省管企业在境外投资设立独资或控股公司18家
,协议投资额1.9亿美元,实际投入1.1亿美元。其中兖矿集团设立的兖州煤业澳大利
亚有限公司协议投资额1.17亿美元,已投入4976万美元。
海尔集团在海外拥有30个制造基地,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络、采
购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海尔产品进入美国、日本前10位的大连锁渠道
,进入欧洲5个主要国家前5位的大连锁店。2005年,海信集团海外产品销售收入37亿
元。在法国梅兹新建工厂,在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北非等国家和地区设
立办事处。

图2-61 青岛出口加工区。

4.对外承包劳务快速发展
2003年,全省对外承包劳务完成营业额9.9亿美元,增长71.1%;新签合同额12
.4亿美元,增长29.7%。外派各类人员2.3万人次,增长7.8%;年末在外人员5.2万
人,增长20.6%。
2004年,全省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14.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5.1亿美元,分
别增长17.8%和52.6%。
2005年,全省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16.4亿美元,增长11.9%;完成营业额1
7.4亿美元,增长15.0%;外派人员3.8万人次,增长19.3%;年末在外人员7.2万人
,增长14.2%。
(二)加强招商引资工作
2003年,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开辟新兴市场,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各类经济
园区建设,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水平和实效。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12.6亿美元。
2004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合同额214.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6.6亿美元。新
批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842个,合同外资占全省直接投资合同额的一半以上。
累计有113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山东兴办企业262家。兖矿、潍柴、魏桥等大企业
在海外上市,全省境外发行股票融资7.6亿美元。美国卡特彼勒、亚太森博(日照)纸
浆等跨国并购项目开始实施。
2005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110.1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89.7亿美元。有11
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山东投资。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768.9亿美元,其中出口462.5亿
美元,分别增长26.5%和28.9%。
(三)加强开发区建设
2003年,以招商引资为主线,以体制创新、环境优化、结构升级为重点,全面提
升开发区综合竞争力。
2004年,山东省三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在商务部公布的排名中位次上升,青岛开
发区综合排名居第四位。青岛保税区列入国家首批区港联动试点,功能优势进一步加
强。

图2-62 2004年11月,全省经济开发区工作座谈会在东营市召开。

2005年, 全省经济开发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746亿元,增长50.2%,税收218.8亿
元, 增长34.2%,财政收入246.7亿元,增长75.7%。全省工业增加值超过50亿元的
开发区9家, 比上年增加5家,青岛、烟台、淄博开发区工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税
收收入超过5亿元的开发区12家,比上年增加7家,青岛、烟台、荣成、淄博、龙口开
发区和青岛保税区税收收入超过10亿元。
(四)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
2004年,全省累计批准设立服务贸易领域的外商投资企业6248家,实际使用外资
65亿美元,占直接投资总额的14%。有8家境外金融机构在山东开设代表处或分支机
构,外资设立的仓储物流企业400多家。至2005年底,英国恒安保险公司、普华-永道
会计师事务所、美国运通公司、凯宾斯基管理集团等一批世界级服务品牌落户山东。
(五)积极拓展对外交往
2003年,全省新缔结友好城市关系4对,新缔结城市间友好合作关系、友好院校
、友好社团等14对。全省友城总数115对,居全国第二位。
2004年,全省新缔结友好城市关系6对,新缔结友好关系18对。
2005年,全省友城总数131对。山东省获全国友协颁发的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工作
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