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协调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15&rec=109&run=13

全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
实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严格整顿土地市场秩序,规范开发区建设,制止盲
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积极稳妥化解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同时,把工作着
力点放在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上,不断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更加注重“五个统筹”(指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
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更加注重实现速度与结构、质
量、效益的统一,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全省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
性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逐步实现协调发展。

一、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图2-50 2005年12月,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刘家道口枢纽工程开工。

(一)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2003年,在水利、林业、商品粮基地、小城镇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方面,国
家投资19.6亿元。2004年,编制面向“三农”发展新兴服务业的专项规划,启动15个
重点项目建设。全省用于“三农”的各项财政性投入222.7亿元,兑现农作物良种推
广和农机购置补贴6548万元。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治理专项资金3.8亿元,改造
中低产田、复垦土地和建设高标准农田11.6万公顷。在水利、林业、商品粮基地、优
质粮食工程和防疫体系建设等方面国家投资20.6亿元。2005年全省用于“三农”方面
的财政投入308.2亿元,其中预算内农业支出90.60亿元,增长23.93%。
全省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稳定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
双层经营体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发展规模经
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坚决制止“三乱”。通过落实减免农业税政策和开展涉农收
费专项治理,2005年全省减轻农民负担26.30亿元。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全省加快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由家
庭经营向产业化、组织化、市场化转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积
极成效。
1.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
2003年,全省粮经作物比由上年的57∶43调整为54.4∶45.6。按照国家优势农产
品区域布局规划,在10个县实施16.67万公顷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区建设工程。全省种
植优质专用小麦166.67万公顷,优质专用玉米40万公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
有机食品基地发展到66.67万公顷,标准化生产基地166.67万公顷。
2004年,实施《山东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各类农业标准化基地面积2
00万公顷,优质小麦面积186.67万公顷,优质专用玉米面积46.67万公顷。
2005年,积极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优质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大力发
展劳动密集型的瓜菜、果品、花卉、食用菌、中药材、牧草等高效经济作物。
2.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2003年,在农林牧渔产值构成中,农业占56.6%,林业占1.9%,畜牧业占28%
,渔业占13.5%。
2004年,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43.3%。人工造林26.67万公顷。水
产品精深加工比例达到61.3%,提高5.2个百分点。

图2-51 2004年9月19日,首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在菏泽市举行。

2005年,各地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山东的决定,培
育林木资源,调整林业结构。全省有林地面积293万公顷,林木蓄积量8800万立方米,
农田林网化面积386万公顷, 占宜林网面积的82.5%,森林覆盖率24%;畜牧业产值
突破1000亿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全省共投入资金1亿元启动渔业资源
修复行动计划, 其中用于人工增殖放流资金2596万元,放流各类健康苗种5.7亿尾,
回捕增殖资源7670吨,实现产值3.4亿元。
3.调整优化农业经营形式
2003年,全省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347家,各类产业化组织6000多家,
带动全省48%的农户从事商品生产。
2004年,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占全省农户的51%,户均增收729元。以农
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为重点的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规模以上农村工
业实现增加值、利润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9和17.5个百分点,所占比重分别
达到31.5%和32.1%。
2005年,初步形成基地生产标准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和市场结构多元化的农业经
营新格局,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000多家。
4.调整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
2003年,全省非农产业收入所占比重55.6%,对农民收入贡献率提高到51.4%。
2004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53%来自非农产业。2005年,非农产业的比重提高到
56%。
5.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2003年,全省农产品出口65.8亿美元,同比增长25.9%,提前两年实现省委、省
政府提出的农产品市场份额省内、全国和国际市场三个三分之一的目标。
2004年,克服禽流感等不利因素影响,农产品出口按新口径计算55.9亿美元,比
上年增长17.8%,占全国的25%。
2005年,农产品出口总值69.1亿美元,农产品加工增值率65%。山东省连续第五
年位居全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量首位。
(三)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2003年11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意见》
,提出各级要把统筹城乡就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建立统一的就业、失
业登记制度和就业统计制度,对在国家规定劳动年龄内的城乡劳动者统一进行就业和
失业登记,使农民工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就业待遇。积极培育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的劳动力市场,对城乡劳动者在求职、考试、招聘、录用等方面一视同仁。消除限制
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深化城
乡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城乡之间自由、正常流动的就业渠道。力争全省农村劳
动力年均转移100万人。
加强农民培训工作。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工作,把农民培训纳入经济和社
会发展规划,将农民培训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培训工作坚持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
原则。2003年,全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初步形成再就业培训、创
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协调发展的格局。2004年,省政府启动“农村劳动力转
移培训阳光工程”,中央财政投入1000万元,省、市财政投入1500多万元,共完成1
5万人的转移培训任务。19个县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中央和省财政共投
入资金450万元,培训核心农户3.9万户。
实施“西输东接”工程和“南下北上”行动。2004年,以加快菏泽农村劳动力转
移为突破口,省委、省政府实施“西输东接”工程。先后两次组织东部7个市的1500
多家企业赴菏泽,举办现场招聘会36场,帮助转移农村劳动力29.3万人,其中通过“
西输东接”转移13.3万人。以拓宽省外劳务市场为目标,开展“南下北上”劳务推介
活动,与京、津、唐和上海、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建立比较稳定的省际合作关
系。2005年,继续实施“西输东接”工程和“南下北上”行动,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
动力转移就业。
(四)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2003年,按照《山东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要求,采取“村为基础、整乡推进、
区域规划、综合开发”的方式,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省重点扶持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
入2355元,有10个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省有近40万人
越过省定温饱线。
2004年,对全省29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5个重点区的98个贫困乡镇进行重点
扶持。中央财政安排山东省30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和2亿元扶贫贴息贷款,省财政安
排3000万元扶贫资金。国家安排的2亿元扶贫贴息贷款安排落实到52家农业产业化龙
头企业,在省级重点县以内共直接带动近12万农户发展相关产业,人均增收600元以
上。第一期重点扶持乡镇扶贫开发计划目标基本实现。全省有90万贫困人口越过省定
温饱线,280万因灾返贫人口恢复性脱贫;98个第一期重点扶持乡镇人均纯收入由20
01年的1587元,增加到2536元;至2004年底,第一期98个重点乡镇中,绝大多数乡镇
新发展的支柱产业已形成规模。
自2005年开始,对全省29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5个重点区的第二期86个
贫困乡镇进行集中扶持,制定三年扶贫计划,分年度组织实施。当年,共安排112个
扶贫开发项目,覆盖扶持872个贫困村、60万贫困人口,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556万
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3000万元,省安排3100万元,有关市和重点县两级财政配套投
入2456万元;县以下及群众自筹投入2.81亿元(包括物料、用工折价)。
至2005年底,全省贫困人口(省定温饱线1000元以下)由2004年的307万人减少到
241.3万人,其中特困人口(668元以下)由2004年的128万人减少到97.8万人。

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图2-52 2005年, 中国重汽集团自主研发的HOWO-7系列重型卡车当年产销1万
辆。图为HOWO-7系列重型卡车产销1万辆下线仪式。

图2-53 2005年10月3日,第一架DA40-180型钻石飞机在滨州大高航空城下线。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2003年,全省组织开展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专项督查,控制过热行业盲目
投资,加强经济运行调节。着力推动重大工业项目的实施,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2004年,全省支柱产业发展迅速,大企业集团快速成长。全省销售收入过10亿元
的工业企业235个,增加73个,其中过100亿元的13个。61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
称号,海尔进入世界知名品牌行列。
2005年,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
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
销售收入29910.8亿元,比上年增长43.0%;实现利税3396.3亿元,增长50.6%;实
现利润2138.2亿元,增长56.6%;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19家,增加“中国名牌”
产品59个、“中国驰名商标”8个。
(二)加快培育发展旅游业
2003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服务业暨旅游业工作会议,提出将旅游业作为服
务业的龙头和突破口,加快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充分调动大企业、外资、
民营经济办旅游的积极性,壮大旅游业整体实力。“十五”时期,省财政安排2.24亿
元用于旅游项目建设,带动地方配套资金20亿元,吸引社会资金200亿元。
2005年,省政府与世界旅游组织合作,编制《山东海滨度假旅游规划》,重点指
导开发海滨度假休闲旅游项目,推进青岛仰口、日照太阳城、烟台海阳、威海天鹅湖
海滨度假区开发和青岛邮轮码头、极地海洋世界、威海国际游艇度假中心等项目建设
,着力将山东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海滨度假旅游胜地。
“十五”期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由2000年的72.3万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155
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由7007万人次,增加到1.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由412.7亿元,
增加到1039亿元;五年间三项主要指标翻了一番多。200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突破1
000亿元,成为全国第六个总收入过千亿元的旅游大省。来自旅游业的税收62.31亿元
,占全省地方税收的7.54%,成为地方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
(三)清理整顿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2003年,整顿土地市场秩序,清理规范各类园区。
2004年,省政府成立由省发改委牵头、省直11个部门参加的项目清理领导小组,
负责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清理工作。经过清理整顿,全省各类开发区由990个减为251个
,核减、撤销面积37.7万公顷。
2005年,严把土地“闸门”,继续实行从严从紧的土地供应政策。优先保证国家
和省重点项目用地,支持有利于结构调整的建设项目用地。调整房地产用地供应结构
,加大经济适用房用地供应,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
按照省政府确定的“竣工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争取筹备一批”的要求,加
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为全省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003年,省政府确定360个“三个一批”重点项目,全省各级加快项目前期工作
和在建项目建设进度,新开工一大批项目。2004年,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58
9.3亿元,增长37.7%。国家重点控制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投资和宽马路、
大广场、办公楼、培训中心等项目建设得到有效遏制。2005年,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
设,加强500个“三个一批”项目的管理和调度,加快项目前期工作,保证重点项目
的顺利实施。
2003年,国家安排国债资金32.5亿元,比上年增加6.3亿元。2004年,国家投资
38.8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和胶东引黄调水项目等7.5亿元。2005年,国家安排国
债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共38.84亿元,主要用于农林水利、基础产业、工业、城市
基础设施、高技术产业化、社会事业等领域。省政府决定,组建山东省发展投资有限
公司。

图2-54 2003年10月,山东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签
字仪式在济南举行。

三、实现“三个亮点”新突破

(一)加快发展外经外贸
全省积极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改
善投资环境,利用外资实现重大突破。
2003年,面对国际贸易摩擦不断、技术壁垒高筑的局面,加强对全省外经贸运行
的跟踪分析和监测、预测,及时研究制定对策措施,克服种种困难,实现了全省外贸
进出口工作目标。
2004年,成功举办山东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战略峰会,开展一系列境外重大招
商活动;认真抓好重大外资项目管理,优化外债结构,防范外债风险,全年利用国外
优惠贷款额度1.8亿美元;针对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采取加快出口结构调
整、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确保地方出口退税资金及时到位等措施,促进了出口快速健
康增长。
2005年,克服汇率变动、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禽流感等不利因素影响,超额完成
外经贸工作目标。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上升,农产品出口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加工贸易规模扩大,档次提高;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比过半,民营企业出口比重上
升。山东对美国市场的出口超过日本,美国成为山东第一大出口市场。进口实现快速
增长,全年进口增长23%。

图2-55 2005年1月11日,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
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200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
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4%。
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03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省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
社会信息化的意见》、《关于加快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意见》、《山东省信息
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施意见》等,为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提
供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推进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2003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
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信息产业厅《山东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发展的意见》,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
产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2004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
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1.9%,实现增加值1251.1亿元,实现利润占规模
以上工业制造业的比重达26.3%。200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
产值的比重达到24%,实现增加值1955.4亿元,实现利润423.3亿元。
加快发展软件产业。2003年,省计委、省信息产业厅印发《山东省振兴软件产业
行动计划》、《山东省软件产业园区管理办法》,制定《山东省软件专项资金项目计
划》。全年软件及系统集成完成销售收入164亿元,同比增长103%;软件出口1819万
美元,同比增长75%。2004年,软件及系统集成销售额208亿元,软件企业750家,累
计登记软件产品1203个,登记著作权620个,7家企业被批准为“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
点软件企业”,8家企业进入2004年度全国软件百强企业。2005年,软件及系统集成
销售额269.7亿元,销售收入突破亿元的软件企业12家,海尔、海信、浪潮、中创软
件等8家企业入围全国软件企业百强。全省形成以齐鲁软件园为龙头,青岛、烟台、
威海、济宁软件园共同发展的格局。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浪潮-LG手机、威海三星打印机、青岛朗讯程控交换机、山
东松下背投彩电等一大批合资、独资项目进展顺利,数字集群通信项目落户山东。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003年,浪潮集团研发出第一台64位高性能服务器,打破了
国外厂商的技术垄断,在济南形成年产100万台服务器生产能力。2005年6月,海信集
团研制成功中国视频领域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结束了我国彩电核心技术
长期依靠进口的历史。

图2-56 山东省百强民营企业--石横特钢集团生产车间。

(三)放手发展民营经济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民营
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2003-2005年,全省民营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5%左右,
远高于GDP年均增长速度。
2003年,各级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扶持,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全省民营经
济实现增加值3753.5亿元,占全省GDP的30.2%。
2004年,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
经济发展的决定》,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亮点,放宽市场
准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个体、私营经济营造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在2004年国
家统计局公布的大型企业中,山东省民营企业有87家,占全省大型企业的38.86%,
山东省百强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占31家。
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比2002年增加近1万户。年营业收入过亿元
的企业1600多家,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34%。
全省民营经济园区化、集群化步伐加快,在专业村、产业镇、特色园区的基础上
,以大型企业为龙头,形成了各具特色和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2005年,全省销
售收入过5亿元的产业集群121处,从业人员367万人,实现营业收入4280亿元,利税
332亿元。全省科技型民营企业发展到5000多家,年产值过亿元的160多家,省级以上
高新技术企业1350家,省级技术开发中心90家,国家级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
6家。

四、协调发展区域经济
全省深入实施“龙头带动、重点突破、促强扶弱、协调发展”战略,提升东部地
区发展水平,推动中部地区加速崛起,促进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形成东中西相互促
进、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一)促进半岛城市群崛起
2003年7月,规划建设以青岛、烟台、威海3市为主体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承
接日韩制造业的转移,构建吸引外资的高地。按照建立“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
的发展思路,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汽车、造船、电子信息、石化等产业集群框架初步形
成。当年底,在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基础上,启动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济南、
淄博、潍坊、东营、日照8市在内的半岛城市群建设,以“青烟威”为主体的山东半
岛首次扩容。
2005年,全面启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编制城市群发展总体规划和海岸带、交
通、旅游等专项规划,青岛、烟台等8市在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人才交流
、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初步建立。
(二)推进中西部工业化进程

图2-57 2004年6月2日,大京九经济协作带第七届市长联席会议在聊城市举行。

为解决全省东中西部发展中存在的较大不平衡,省政府确定实施龙头带动、重点
突破、促强扶弱、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通过重点帮扶和对口支援,菏泽等欠发
达地区经济增长呈明显加快态势。2003年,泰安、德州、聊城、滨州等市实际利用省
外资金均突破50亿元。2004年,中西部地区工业销售收入、利税、进出口大幅增长,
增速依次较半岛城市群高8.1、6.4和14.5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境外投资发展加快,
中方协议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市有济宁、临沂、莱芜。
(三)推进“海上山东”建设
2003年,省委、省政府制定“海上山东”建设新一轮发展规划,“海上山东”建
设稳步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效果,主要海洋产业实现产值1802.0亿元,
比2002年增长18.8%;水产品总产量706.2万吨,增长1.6%。
2004年,大力推进产业化、标准化、外向化战略,着力提升渔业增养殖、水产品
精深加工、远洋渔业、休闲渔业四大支柱产业水平,加强资源养护和环境保护,统筹
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建设。全省主要海洋产业产值2130.2亿元,增长18.2%。
2005年,以推进山东半岛现代渔业经济区建设为重点,以发展渔区经济为中心,
构建东南部沿海现代渔业先导区、西北部沿海现代渔业提升区、鲁西鲁南规模化生态
渔业区的现代渔业框架。全省海洋产业总产值2490亿元,渔业总产值1286亿元,渔民
人均收入7200元。
(四)加强黄河三角洲开发
2005年,世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二期项目、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日元贷款项
目等利用外资11亿多元。组织开展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体系构建等理论
和应用技术研究,为进一步综合开发黄河三角洲资源提供科技支撑。
(五)实施“三个突破”和龙头带动战略
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04年,省委、省政府实施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
济南,西部突破菏泽的“三个突破”战略,促进形成全省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加速崛
起,西部跨越式赶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图2-58 烟台莱佛士船业有限公司为日本MODEC海洋工程公司建造的海上浮式
储油轮。

烟台市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韩国LG手机株式会社等40
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烟台落户。 2004年1-11月,全市合同外资金额40亿美元,同比
增长92.39%,实际利用外资超过20亿美元,居山东省第二位。2004年,烟台市在全国
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经济增长速度由第七位上升到第一位。2005年,GDP达2012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8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47元。
济南市充分发挥省城优势,大力发展省会经济,在城市规划上实施东拓、西进、
南控、北跨、中疏发展战略;在产业发展中,通过改组改革和技术创新等手段,形成
国家、省、市三级配套的技术创新体系,信息技术、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
快速发展,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加快了省会城市经济圈建设。
组织实施“百个项目进菏泽”、“西输东接”等工程,青岛、烟台、威海等8个
强市对口支援菏泽的8个县。两年中,8个市先后组织54个大项目落户菏泽,投资超过
122亿元;13万名鲁西农村劳动力在沿海发达地区就业,100家大型企业把100多个项
目带进菏泽。菏泽经济发展速度自1990年以来第一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GDP增幅、
城乡居民收入增幅等10多项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外贸出口增幅等3项指标上升到
全省第一位。
2005年5月,省委、省政府在青岛召开突出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工作会议,强
调要充分发挥青岛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加大投入,加快产业集聚,有规划、有
步骤地将产业链条向周边延伸,推进全省区域一体化进程。进一步落实青岛计划单列
城市经济管理权限,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辐射带动力
强的大项目相继落户青岛。
(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2003年9月25日,省政府召开省长办公会议,研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11
月17日,省委、省政府在济南召开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决定突出抓好荣成等30个
经济强县和鄄城等30个经济欠发达县。2004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县域经
济发展的意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全年省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上
年增长24.8%。2005年,全省有14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30个欠发
达县各项经济指标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形成了经济强县率先发展、中间县加速崛起
、欠发达县跨越式发展的新格局。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4年全国百强县(市)名单中,
山东省有20个县(市),总数居全国第二位。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生态省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制定资源节约型社会指标考核体系及主要行业产业市场准入标准,制定实施发展
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节能、节水、节材的政策措施。广泛开展创建节约型企业
、园区和城市活动。全省连续三年保持用水总量零增长,重点用能企业万元产值能耗
由2002年的1.68吨标准煤下降到2005年的1.24吨标准煤。
2004年,全省新型墙材生产和应用比例分别达到43.0%、58.0%,节地0.173万
公顷,节能96万吨标准煤。9个设区城市建成节能建筑1150万平方米,占新建居住建
筑的35.0%,实现建筑采暖节能9.1万吨标准煤。
2005年,全省万元GDP能耗降至1.55吨标准煤,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量达到1396万
吨标准煤,节水2.67亿吨。
(二)建设生态省

图2-59 2003年9月29日, 省委、省政府在烟台市召开全省生态省建设动员大
会。

2003年12月,省政府印发《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制定《〈山东生态省建
设规划纲要〉规划重点工程项目表》和《〈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规划指标表》,
确定生态省建设的2005年计划、2010年规划、2020年规划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生态
建设与保护、 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等5个大类35个小类。同年,《规划》通过省部级
论证,生态省建设全面启动。至2005年底,第一阶段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建成12个国
家生态示范区,20个生态建设示范县;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74个,面积108.33万公顷;
国家和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分别达到7个和36个。 全省森林覆盖率24%,城市建成区绿
化覆盖率37%。
2005年,全省在造纸、纺织、印染等10个行业推行清洁生产。187家企业和7个开
发区(旅游区)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完成对空气、地表水、废水污染源共
123套数据采集装置安装建设。累计建成23个重点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站和104个城市空
气自动监测站,自动监测数据量占总量的77%。全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1179个,关停
并转迁企业465个,对45条重点河流实施综合治理。累计建成烟尘控制区250个,面积
2965.2平方公里。17个市政府驻地城市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