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就业与再就业服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14&rec=170&run=13

胜利油田开发建设后,由于油区缺少社会依托,职工待业子女就业基本依靠油田
内部解决。20世纪90年代,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胜利油田用工制度和就业政策
不断发生变化,计划经济条件下统包统配的就业模式逐步被打破,市场化就业机制逐
步建立。1998年胜利油田划归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管理后,减员增效的改革力度不断加
大。2001年,中国石化系统全面实施协议解除劳动合同政策。自2003年起,胜利油田
全面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工作。截至2005年底,全油田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
力的下岗失业人员累计实现再就业19097人,再就业率达到92%。

一、就业服务
20世纪90年代初,胜利油田按照国家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要求,逐步取消统包
统配的就业制度,开始由安置就业向市场化就业过渡。1993年4月,成立劳动就业办
公室,主要负责主体产业计划外用工的引进、管理和油田职工待业子女就业工作,开
始运用市场机制多形式、多渠道安置职工待业子女就业。1996年,挂牌成立职业介绍
所,主要业务包括求职、用工登记、信息服务、职业指导、劳务输出等。此后,内部
劳动力市场进一步规范,新增劳动力按照平等自愿、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原则,全
部通过劳动力市场进行统一配置。1999年1月,劳动就业办公室更名为劳动就业服务
中心(再就业服务中心),具体负责全油田职工待业子女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服
务工作。同时,加强和完善各社区劳动就业服务站职能,形成覆盖全油田的两级就业
服务体系。2004年5月,经山东省就业办公室批准,成立山东省胜利职业介绍中心,
进一步将职业介绍、劳务输出和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业务扩大到全省范围,逐步完成劳
动力市场由内部封闭运行向社会化、市场化的转变。
1995年底,胜利油田全面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对全部下属单位和全体职工实行
劳动合同管理,各类职工统一签订劳动合同,并按规定建立职工保险制度。将原有全
民固定工、全民合同制、集体固定工、集体合同制、子女劳务工、从业子女、农民轮
换工、农民临时工8种用工形式改为企业正式职工、企业内聘工、企业集体职工和临
时工4种。
随着胜利油田劳动用工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油田职工待
业子女就业政策发生重大变化。1999年,技校毕业生一律不包分配,实行市场化就业
,在胜利油田就业统一为企业员工,不再具有正式职工身份;中专、电大毕业生在胜
利油田就业的,身份为工人。2001年,中专毕业生一律不包分配,在胜利油田就业的
,身份为企业员工;高职、大专毕业生在胜利油田就业的,身份为工人。2002年,电
大、高职、大专毕业生面向多种经营企业(包括向主业劳务输出)或社会企业,通过劳
动力市场,双向选择,市场化就业,在胜利油田就业的,身份为企业员工。2005年,
不属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规定引进范围的本科毕业生,在胜利油田就业的,身份为企
业员工。
自2000年起,胜利油田劳动力市场对新增待业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实行劳动力市
场准入制度,对要求进入胜利油田劳动力市场求职且符合准入条件的新增待业人员,
统一办理求职证,作为市场求职的凭证。2001年,建立失业登记制度,实现求职登记
与地方劳动力市场接轨,取消办理求职证,统一到地方劳动部门办理山东省城镇劳动
者失业证,劳动就业服务部门对职工待业子女和就业转失业人员的人事档案提供免费
托管服务。截至2005年底,胜利油田登记待业资源总量4999人(男性2442人、女性25
57人),其中职工待业子女3600人、就业转失业人员1399人。
为满足主体用工需要和促进职工待业子女就业,2000年8月,胜利油田成立东营
胜利劳务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根据用工计划,以劳务派遣的方式开展向油田主业
输出劳务业务,输出人员身份为企业员工。在运作模式上,采用劳务公司与劳动者签
订劳动合同,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用工单位负责员工的岗位管理,劳务公
司负责员工的工资发放和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的建立与缴纳。截至2005年底,通过
劳务公司向45个二级单位输出企业员工6785人,涉及环卫绿化、治安巡逻、钻井等7
1个工种。另外,胜利油田大力开拓社会就业渠道,加强与地方企业和改制企业的联
系,适时组织各类专项招聘市场,并与东营市劳动力市场联合举办大型招聘活动,打
造区域就业服务平台,引导职工子女走出油田就业。2004年开始,劳动力市场由每月
开办一次改为每月定期开办三次人员招聘,并在外围地区就业服务站同步举办分市场
,进一步方便招聘和求职双方。1996-2005年,通过胜利油田劳动力市场累计实现职
工子女就业22655人,其中,在胜利油田就业的21502人,外部就业的1153人。

二、再就业服务
1998年4月,胜利石油管理局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成立,与油田劳动就业办公室
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同时,在仙河、孤岛、河口、滨南、胜中、胜南、胜北、胜
东、临盘、纯梁10个社区分别成立劳动就业服务站,挂职工再就业服务站牌子,负责
对下岗职工的管理和服务。同年10月,开始实行自谋职业政策,至2001年3月,先后
有1373名职工与油田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签订职工自谋职业协议书,纳入下岗职工管
理(劳动关系保留)。
2001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在全系统开展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工作。胜利油田有2
1705名职工签订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这部分人员的住房、社会保险、党团关系等仍
由胜利油田管理,由于受资源性城市社会依托相对较差等因素影响,社会就业难度很
大,再就业矛盾逐渐凸现。
2002年11月,胜利油田下发《关于调整完善油田再就业服务体系的通知》,管理
局再就业服务中心增设再就业服务科,各二级单位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配备专(兼
)职工作人员,做到机构、职责、人员到位,进一步加强对再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12月,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
工作的意见》,油田和各二级单位相继成立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协调领导小组,
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充实完善再就业服务机构,并将做
好再就业工作作为每年职代会承诺为职工群众所办实事之一。
(一)结对帮扶再就业
2003年4月,胜利油田印发《关于开展党员干部与下岗失业人员“结对帮扶再就
业”活动的意见》,对下岗失业人员情况进行逐一摸底、分类排队,建立下岗失业人
员基本信息台账,建立“联系卡”、“连心卡”制度,采取“一帮一”、“多帮一”
、“一帮多”和单位领导干部分片包干等多种形式,与下岗失业人员结成对子,帮助
解决实际困难。截至2005年,全油田共结成帮扶对子18096个,帮扶结对面占下岗失
业人员总数的86.4%。另外,对家庭收入低于低保线、夫妻双方协议解除劳动合同、
离异、遗属、患重大疾病、遭受意外伤害、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和单亲带子女等9类
人员,采取单位内部保底安置的办法优先再就业。截至2005年底,全油田4194名生活
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全部实现再就业。
(二)挖掘和提供再就业岗位
2003年,胜利油田立足内部,着重解决“4050”人员(指劳动年龄段中女40岁以
上、男50岁以上的,本人就业愿望迫切,但因自身就业条件较差、技能单一等原因,
难以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的劳动者)、一户两代、夫妻双方协议解除劳动合同、抚
养未成年子女单亲家庭等各类家庭困难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全年累计实现再就业130
52人,其中油田内部安置再就业8696人。同年,组织实施“5152社会化再就业工程”
,计划走访企业5000家,搜集用工岗位10000个,筛选有效岗位5000个,力争实现下
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00人以上,先后帮助6282名下岗失业人员在社会上实现再就业。
2004年,通过深挖内部岗位,全年新增再就业3444人,累计实现再就业16496人。20
05年,对下岗失业人员人数多、经营困难的单位实行再就业资金扶持,进一步调动各
单位挖掘内部岗位的积极性,使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下岗失业人员基本实现再就
业,累计实现再就业19097人。
(三)创业扶持
为积极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走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道路,胜利油
田先后实施“创业工程”和“创业培训”等政策措施。2003年,印发《关于支持下岗
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意见》,对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给予政策优惠和大力扶持,并
组织编写《再就业政策选编》、《创业必读》等资料书籍,在局域网开设“下岗失业
人员产品服务汇展”专栏,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产品推介、服务平台。2003年,胜利
油田再就业服务中心与东营市劳动就业部门共同组织为期8个月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
业培训,开设计算机、厨师、会计等25个专业,对11000余名胜利油田的下岗失业人
员进行再就业技能培训。2004-2005年,胜利油田引进SYB创业培训项目,在职工大学
建立创业培训基地,共举办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培训班43期,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311人
,实现自主创业人员占培训人数的20%以上。截至2005年,胜利油田先后有3200余名
下岗失业人员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其中下岗创业人员崔仕章获“全国再就业优秀个
人”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