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宏观调控与计划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13&rec=98&run=13

1992年后,全国经济计划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
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对计划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地位、作用、范围和职能作出明
确规定,指出计划要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应当是指导性计划。

一、“八五”后期和“九五”时期的宏观调控与计划管理
根据中共十四大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自1994年起,山
东省计委不断加强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在计划管理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进
行了较大的改革和创新。1.调整计划种类。将原来的24项计划调减为10项,计划内容
作出较大调整,10项计划合并一本印刷下达。减少计划表格,计划的信息量和指导作
用增强。计划下达时间提前3个月—5个月,整套计划简洁明了,增强了实用
性和时效性。2.改革计划指标体系。除国家保留的指令性计划指标外,省级指令性计
划指标全部取消,初步建立宏观调控目标体系和预期指标体系。3.将表格性计划改为
文字形式为主,文字、表格相结合的计划形式。在计划编制过程中,加强对宏观经济
环境、经济发展趋势、市场供需情况的分析预测,年度计划管理体现市场取向、宏观
取向和政策取向。4.加强对全社会资金、重要物质资源、劳动力、社会总需求和总供
给的综合平衡。5.加强计划的宏观性、预测性、政策性和导向性。计划体制改革开始
从以“放权”为主转向以建章立制、规范创新为主,从以“破旧”为主转到以“立新
”为主。
1995年,省计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改革年度计划管理体制的意见》,从6个方面
明确计划改革的措施建议。
计划管理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职能和任务。计划是宏观调控的主要依据和
重要手段,其确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是政府在一定时期的经济纲领。计划
确定的宏观调控目标是制定各种宏观政策和综合运用各种经济调节手段的出发点和归
宿,向社会和企业公开展示政府的宏观政策意图和市场运行的宏观环境,为企业在市
场竞争中自主决策提供最基本的宏观经济信息,为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尤其是直接掌握
经济杠杆的部门具体制定有关宏观政策提供主要依据。计划管理的基本任务是:1.合
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着重解决全局性、长远性和关键性
的重大问题。2.提出宏观调控的目标和主要政策目标,搞好经济总量平衡,为市场运
行创造良好的环境。3.制定和组织实施不同时期的产业政策、规划重大经济结构、国
土整治、生产力布局和重点建设,引导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4.综合协调宏观经济
政策和经济杠杆的运用,增强宏观调控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有效性。5.研究制定规范
市场行为的政策,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计划部门有组织规划和计划权,进行综
合平衡和协调权,以及对政府直接掌握的重要资源的分配和调剂权。
改革和完善以宏观调控目标体系为核心的年度计划指标体系。1995年起,省计委
将年度计划指标体系进一步划分为三大类。1.宏观调控目标体系。宏观调控目标是政
府进行宏观调控和制定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依据,对政府部门具有约束力,是宏
观经济政策和综合运用各种经济调节手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
要兼顾充分发挥地方资源潜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保证经济总量大体平衡,促进
结构优化的要求。山东省宏观调控的目标确定为:经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城镇
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居民消费物价上涨率)、出口创汇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财
政收入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信贷总规模、有价证券
发行总规模、当年新增中长期外债总规模等。2.若干重要经济领域、产业活动和社会
发展的预期指标体系。预期指标体系主要是为企业和地方及有关部门提供宏观经济和
市场运行趋势的信息导向,体现政府宏观调控意图,带有宏观指导性。预期指标一般
不分解下达,对地方和企业不具有行政约束力,主要是提供信息导向,但有关部门应
通过间接调控和必要的协调,积极促成重要预期指标的实现。预期指标要覆盖全社会
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反映若干重要商品的市场供求趋势,各项预期指标
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形成有机的指标体系。山东省预期指标体系主要由农业、工业和
运输邮电、国内市场、对外经贸、科技教育、卫生和旅游事业等方面的指标构成。3
.公共资金和资源的动员运用计划指标体系。这类计划指标主要是国家确定的,包括
生产领域的“国家任务”,流通领域的“国家统配、国家及省订货(收购)、国家及省
储备与投放”,投资领域的财政投融资、政策性银行投融资、国外(境外)借款和发行
债券,以及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根据国家的安排,从实际情况出发,地方、企业
发行有价证券规模和借用国际商业贷款及少量重要生产资料分配继续保留指令性计划
指标的性质。
改进年度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平衡方法,加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体系建设。1
.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通过对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和使用的平衡测算,合理
确定适度的经济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增长率、国际收支差
额等主要宏观调控目标,通过这些目标的实施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保证
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全社会资金总量和结构平衡。通过对全社
会可支配货币收入的平衡测算,合理确定货币供应量、信贷和有价证券发行总规模、
财政收支等重要宏观调控目标。通过资金平衡,合理调节资金流向。3.居民可支配货
币收入来源和使用的平衡。对居民劳动收入、资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货币收入来
源及居民消费支出、投资性支出(包括直接用于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投资、购买金
融资产等)进行测算分析,为制定居民收入分配政策、消费政策、价格政策和搞好社
会购买力与商品可供量的平衡提供依据。4.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和使用方向的平衡
。对财政性投资资金(包括预算内投资和财政性的预算外投资资金)、政策性固定资产
投资贷款、商业性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各类社会直接融资、各类
自有投资资金、利用外资等进行全面的测算和平衡,为合理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优化投资结构提供依据。5.重要农产品、重要基础工业产品和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总
量平衡。通过对这类商品或物资供求总量的平衡测算,合理确定其生产量、库存量、
进出口量和政府订货(收购)、储备、投放等指标,并制定相应的调控政策和措施。6
.全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平衡。通过对城乡劳动力资源、从业人口测算,为制定城镇就
业政策和有步骤地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的政策提供依据,合理确定城镇
失业率。7.市场物价总水平和重大价格结构的平衡。通过对物价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
的分析测算,合理确定年度价格改革方案和控制通货膨胀的计划目标,制定相应的调
控措施。
加强经济监测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预测和预警体系
。1.完善宏观经济监测制度。为提高宏观调控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继续建立完善月度
、季度的国民经济监测制度,并建立定期的经济主管部门之间的经济运行协调制度,
经济主管部门在季度末向计划部门提供经济运行的有关情况,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
问题不定期召开座谈会。2.建立计划工作常规预测制度。每一个季度、半年、年度之
前,分别对经济发展作出预测分析。建立季度和年度的国民经济宏观预测模型,运用
计量经济模型、投入产出模型和企业景气预测模型,通过加强定量分析提高预测质量
。预测分析的重点,一是对经济增长速度、投资、消费、资金、物价等主要宏观调控
目标进行跟踪性预测;二是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预测分析;三是对市场运行态势的
分析预测;四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建议。3.建立宏观经济预警系统。全省的宏观
经济预警系统由宏观经济景气动向分析系统、宏观经济预警信号系统以及宏观经济监
测系统、宏观经济景气调查系统组成。
强化信息工作,建立和完善信息收集加工和咨询服务系统。建立健全国民经济信
息收集、分析和发布制度,采取召开综合或专题性的信息(新闻)发布会、有关负责人
接受新闻单位采访、在适当场合向新闻单位提供稿件或声像资料等不同形式,定期和
不定期向社会发布各种经济信息。
完善年度计划体系。全省年度计划由10个专项计划、1个主要指标计划和1个综合
计划报告组成,每年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制定专题计划报告。专项计划由文字分析和表
格组成,以文字分析为主,体现年度计划的宏观性、预测性、政策性和导向性。内容
主要包括对基期计划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价,对计划期宏观政策环境、生产要素和市场
条件、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提出计划期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提出相
关的政策措施或建议等4个方面。专项计划合并为一本《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统一印刷,计划设置包括:农村经济发展计划,工业交通和资源节约计划,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计划,主要物资和商品流通计划,对外贸易
发展计划,利用外资计划,财政金融计划,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计划,人口、劳动收
入和社会保障计划。

二、“十五”时期的宏观调控与计划管理
(一)宏观调控
经过“九五”时期的发展,山东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进
入21世纪,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变化,全省经济进一步发展,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省发展改革委坚持以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方向,围绕实施科教兴鲁、经
济国际化、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立足宏观性、战略性、导向性,合理确定全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和步骤,制定调控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政策
措施,优化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安排好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健全决策咨询
体系和检测体系,准确判断经济运行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修正调控目标、重点和措
施,防范经济风险。合理运用经济政策、经济杠杆、经济立法等手段,强化财税调节
功能。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计划部门职能,减少对具体经营活动的行政干预,
改革各类行政审批制度,推行核准和备案制度,加强和完善市场体系。及时监测全省
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作出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研究全省宏观经济运行总量平
衡、经济安全和总体产业安全等重要问题并提出落实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
(二)计划管理
“十五”时期计划管理主要是下放审批权限,优化年度指标体系。为适应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加快计划工作的职能转变,2
002年,省发展计划委制定《关于优化服务提高效率的措施和意见》,进一步明确计
划工作的重点,切实加强对全省经济运行的宏观指导和监测分析,抓好重大建设项目
的规划布局,搞好产业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加强重大问题的分析和调查研究,为政
府当好参谋,为基层和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下放建设项目审批权限。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不需要中央和省政府投资、市
属以下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农林水利项目,社会事业项目,房地产开发项目,商贸
设施项目,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不再审批,下放由市计划部门审批。省属项目仍由省发
展计划委审批。各市景区和重点旅游项目的总体规划,以及省重点旅游项目、跨市行
政区划的旅游项目,由省发展计划委审批。
扩大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决策权。不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发展的竞争领域的企业
投资项目,建设资金能够自行解决、不需政府投资的,由企业自主决策,省发展计划
委根据2001年省政府146号令发布的《山东省基本建设项目登记备案办法》,建立登
记备案制度,对这类项目不再审批立项。
进一步下放外商投资项目审批权限。省发展计划委负责需要向国家发展计划委备
案的项目和省直部门的外资项目审批,其他外资项目全部下放由市发展计划委审批。
简化项目审批环节。对必须由省发展计划委审批或转报的项目,除国家发展计划
委有明确要求的以外,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对不要求国家和省政府投资的项目,只
保留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一个环节;对需要国家和省政府投资的项目,只审批可研报
告和初步设计概算。
严格项目审批时限。除申请国家和省政府投资的项目外,对需要省里审批的事项
,在收到申请文件、咨询评估报告和行业主管部门审查意见后,只要材料齐全、手续
完备、符合要求,省发展计划委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
切实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需要转报国家审批的和省里自主审批的项目,可研
报告和初步设计的咨询、论证、评估等方面的工作,委托给社会中介组织承担。省发
展计划委根据中介机构的评估审查意见,研究确定转报或审批。
改革农产品进口配额管理办法。将农产品进口配额申请由过去的县、市发展计划
委层层转报,改为由企业直接以正式文件上报省发展计划委,省发展计划委负责审核
汇总并转报企业的关税配额申请。对实行先来先领分配方式的配额申请,随到随办,
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转报手续。省发展计划委直接负责审批的农产品进口配额,
由过去的粮食、棉花、植物油、食糖、羊毛和天然橡胶等6种,减少到只审批天然橡
胶1种,其他由省发展计划委负责转报国家审批。
自2005年起,山东省年度计划体系由12项计划组成,包括农村经济计划、工业经
济计划、基础产业计划、服务业发展计划、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区域发展和资源利用
及环境保护计划、经贸流通计划、对外经济贸易计划、利用外资计划、财政金融物价
计划、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社会发展计划等。具体的计划指标包括:(1)国内生产
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2)主要农产品产量。
粮食、棉花、油料、水产品、造林合格面积。(3)工业交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
值;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原煤、原油、发电量、水泥、成品钢材、卷烟、化肥、
汽车、原盐;工业经济效益:利税总额、实现利润、产品销售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全员劳动生产率;运输邮电:客运量、货运量、沿海港口通过能力、铁路营业里程
、公路通车里程。(4)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
;集体经济投资;个体投资;其他经济类型。(5)财政金融。财政收入、金融机构存
款增加额、金融机构贷款增加额。(6)对外贸易。外贸进出口总值、出口总额、进口
总额。(7)实际利用外资。使用外商投资、境外投资。(8)市场和物价。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9)教育事业。省属研究生招生、省属高等学校招
生、省属中专学校招生、技工学校招生。(10)人口。年末到达数、自然增长率。(11
)就业。社会从业人员、城镇就业人员年末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
。(12)居民收入。企业职工工资总额、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13)社会保障。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人数、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养老保险基金收缴额。(14)环境保护。烟粉尘排放量、城
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5)旅游事业。国内旅游收入、旅游
外汇收入。(16)卫生事业。千人口医院病床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17)防震减灾。
防震减灾队伍人数、年末地震监测台项数。(18)人防。人防警报、新增人防工程。(
19)地质勘查。区域地质调查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