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业和农村经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13&rec=8&run=13

1993-2005年,山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就巨大,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水
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农业出口创汇成效明显,夯实了国民经济的基础。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实力
1993-1998年,山东在全国率先提出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1993年初,潍坊市委
、市政府在广泛调查研究、全面总结潍坊市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业农村经济
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产业化”概念,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在全
省、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省农业委员会组成专门调查组,赴潍坊深入调查,形成《关
于按产业化组织发展农业的初步设想与建议》的调查报告,省政府办公厅予以转发。
1993年10月11日、12日,《农民日报》分两次发表长篇通讯《轻舟正过万重山--山东
各级领导抓住产业化带领农民闯市场思考》上篇和下篇。1994年,省委印发1号文件
,号召全省推广潍坊农业产业化经验。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对全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产
生了积极影响,解决了山东农业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升了山东农业的知名度,完
善了农村生产关系,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公平交易和农业生产部门与加工、商贸部门的
利润相对公平分配的问题。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论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在全国得到广泛传播。1998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215.8亿元,
1993-1998年年均递增12.8%;蔬菜总量增加到5709.8万吨,比1993年产量增长2.8倍
;水果产量839.7万吨,比1993年增长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452.8元,比1993年增长
1.6倍。
1999-2002年,山东较早地在全国发展外向型农业。山东省农业基础好,地理位
置优越,邻近日本、韩国,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同时,国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促使山东寻找新的市场和增长点,使农产品走出国门,抢占国外市场。2000年2月
24-25日,山东省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讨论分析山东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形
势,对新阶段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提出任务,即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农业
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放在“调优、调高、调外”上,坚持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
大力推广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积极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促进农业生产规
模、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高。各级政府和企业对农业国际化高度重视,全省农业国际
化迅速推进。1999年,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27.1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18.3%。2005
年,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69.1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2倍,连续7年增幅在20%左右,
农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位。2002年,全省农民人均
纯收入2954元,比1999年增加404元,增长15.8%。
2003-2005年,是全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村小康,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大
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的阶段。2
005年1月4日,省委召开常委会议,提出全省要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切实增加农
民收入;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引导农民积极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畜牧、水产
、蔬菜、林果等效益农业,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种养业,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发展
农村二、三产业,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非农收入。2005年,全省农林牧
渔业总产值3741.8亿元,比2002年增长48.1%;粮食总产量3917.4万吨,比2002年增
长19.0%;农民人均纯收入3930.6元,比1993年增长3.1倍;农产品出口创汇119.2亿
美元,是1998年的2.2倍。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向纵深推进,农民组织化程度和
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增强。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业龙
头企业近5000家,年销售收入3000亿元,全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提高到65%,有50%的
农户在产业化经营中受益,户均增收729元。

二、农业产业结构
在保证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全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重视加快林牧渔业的发
展,实现了以农促多种经营、以多种经营促农的良性循环。

1993-2005年全省农业经济结构变化情况一览表
表1-3 单位:%

┌──┬───┬──┬───┬───┬───┐
│年份│农业 │林业│牧业 │渔业 │服务业│
├──┼───┼──┼───┼───┼───┤
│1993│55.70 │3.00│25.40 │15.90 │ │
├──┼───┼──┼───┼───┼───┤
│1994│51.50 │2.90│27.20 │18.40 │ │
├──┼───┼──┼───┼───┼───┤
│1995│55.50 │2.50│25.80 │16.20 │ │
├──┼───┼──┼───┼───┼───┤
│1996│55.60 │2.60│26.10 │15.70 │ │
├──┼───┼──┼───┼───┼───┤
│1997│55.20 │2.40│26.80 │15.60 │ │
├──┼───┼──┼───┼───┼───┤
│1998│56.10 │2.10│26.80 │15.00 │ │
├──┼───┼──┼───┼───┼───┤
│1999│57.00 │2.00│26.00 │15.00 │ │
├──┼───┼──┼───┼───┼───┤
│2000│56.70 │2.10│26.10 │15.10 │ │
├──┼───┼──┼───┼───┼───┤
│2001│57.10 │1.90│26.70 │14.30 │ │
├──┼───┼──┼───┼───┼───┤
│2002│56.30 │1.90│27.60 │14.20 │ │
├──┼───┼──┼───┼───┼───┤
│2003│55.10 │1.90│28.50 │12.80 │1.70 │
├──┼───┼──┼───┼───┼───┤
│2004│54.80 │1.70│29.60 │12.30 │1.60 │
├──┼───┼──┼───┼───┼───┤
│2005│54.40 │1.50│30.10 │12.40 │1.60 │
└──┴───┴──┴───┴───┴───┘

三、农业技术装备
1993-2005年,山东省围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资金、设施、技术
等要素投入,努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科技手段和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经营水平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1993-2005年,全省把水利建设作为农田基本建设的重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财力,建设一批防洪、排涝、灌溉等工程设施,扩大灌溉、喷灌、滴灌等高标准节
水灌溉面积,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1999年8月8日,省政府印发《山东省〈水利产业
政策〉实施方案》,提出:建立科学合理、运行有序的水资源管理和水利行业管理体
制;完善水利投资和价格收费体系,强化水利资产经营管理,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水利产业良性运行机制,有效缓解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矛盾,全面提高抗御水旱
灾害的能力。2003年7月30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的决定
》,要求切实加大水利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建设南水北调、胶东调水、
黄河治理、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节约用水六大工程;初步建
成防洪除涝、水资源调配、节水、水环境保护四大工程体系。2005年,全省排灌机械
动力2062.1万千瓦,比1995年增长578.8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479万公顷,占全省耕
地面积的69.3%。
(二)农业机械化
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条件明显改善。2005年,全省农机总动力9
199.3万千瓦,农用拖拉机动力2258.9万千瓦,分别比1995年增长1.3倍和1.6倍;农
用汽车13.1万辆,比1995年增长1.2倍;联合收割机8.1万台;农产品加工机械动力9
17.4万千瓦。
(三)化肥施用
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增长。1993年,全省化
肥施用量仅为355万吨(折纯量),至2005年化肥施用量达到1460.8万吨(折纯量),比
1993年增长3.1倍。同时,农民更加注重科学施肥,2005年全省农药施用量15.5万吨
,比1993年增加93.8%,对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障农业增产起到重要作用。
(四)农业科技
自1993年,山东省逐步把农业生产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的轨道上来,推广应用了一系列农业科学技术。2003年开始实施优质专用小麦良种推
广补贴项目,2004年实施专用玉米良种推广补贴项目。2005年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
面积达到3000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60%以上;优质专用玉米种植面积850万亩。2
005年,全省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33.1万吨,地膜覆盖面积238.2万公顷,分别比199
3年增长2.7倍和2.3倍。大棚蔬菜技术、地膜覆盖水果栽培技术等一系列保护生产技
术迅速推广,蔬菜生产精细化程度有较大提高,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种植面积增
加,品种更加丰富,品质更加优良。

四、种植业和林牧渔业
(一)种植业
山东种植业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与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为主,蔬菜、水果等也
有一定的种植面积。
1.粮食作物
山东是全国粮食生产大省,始终把稳定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供给作为解决温饱问
题及脱贫致富的战略任务,坚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1
996年,全省粮食生产创新水平,总产4333万吨,比1993年增长5.6%。1999年,国家
计委下发《关于1999年粮食收购价格政策的通知》,山东省认真合理安排粮食定购价
和保护价,做好粮食收购工作。1999年,全省粮食总产量4269万吨,连续4年稳定在
4000万吨以上。2002年,全省粮食生产在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严重的干旱、冻害、病虫
等自然灾害的双重影响下,出现“三减”(面积、单产、总产减少)局面,粮食总产量
为1993年以来最低水平。2005年,粮食总产量上升到3917.4万吨,人均占有粮食423
.5公斤;单产水平提高,每公顷单产量5837公斤,比1993年增长16.9%;在粮食生产
中,小麦总产量1800.5万吨,每公顷单产量5492公斤。
2.棉花
棉花是山东的主要经济作物,全省有13个市(地)的80多个县(市)生产棉花,分为
鲁西南棉区、鲁西北棉区、鲁北棉区、鲁南棉区和鲁东棉区五个生态区。其中,鲁西
南棉区包括菏泽、济宁两市,是全省热量条件最好的地区,有沿黄灌区和南四湖丰富
的水资源,水浇条件好;鲁西北棉区包括聊城市、德州市大部和济南市北部,土质好
,土层较厚,质地疏松,植棉历史悠久;鲁北棉区包括东营、滨州两市,淄博市北部
,德州市东部;鲁南棉区包括枣庄市、临沂市南部;鲁东棉区包括潍坊、青岛两市,
热量条件较差。
为搞好棉花生产,山东省采取一系列措施,调动棉农积极性。1993年2月25日,
省政府印发《关于做好棉花工作促进棉花生产的决定》,规定每交售50公斤棉花奖售
1.5公斤柴油的做法继续保留。全省棉花价格调节基金亩棉补助5元生产费用,经济基
础较好的地方,可相对集中使用,重点扶持良种繁育和机防队治虫。通过实施棉花良
种产业化工程,加大对棉花新品种和种子产业化的研究力度,育成抗虫杂交棉鲁棉研
15号、常规抗虫棉鲁棉研16号和抗虫短季棉鲁890,成为国内抗虫棉品种的典型代表
。1994年、1995年,全省棉花总产量分别为55.9万吨和47.1万吨。1996年,一些产棉
地区没有认真执行国家棉花价格政策,在收购棉花时压级压价,损害了农民利益。1
997年,棉花生产步入低谷,全省棉花总产量仅为35.4万吨。1997年9月17日,国家计
委下发《关于1997年度棉花价格的通知》,山东省认真贯彻文件精神,严格执行国家
颁布的棉花收购价格政策。1999年,全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
革的决定》,积极调整棉花种植结构,大力推行科技兴棉,棉花平均单产73公斤,创
历史最高水平。2000年,省政府下发《关于认真搞好2000年棉花生产的通知》,调整
植棉计划,落实种植面积,推进科技兴棉,提高棉花单产、质量和植棉效益。棉花生
产步入稳定增长阶段,棉花总产大幅度上升,稳定在七八十万吨,其中2004年全省棉
花总产量达到109.8万吨。
3.油料作物
山东的油料作物主要是花生。1993-2005年,全省油料作物总产、单产均保持稳
定增长的态势,尤其是种植技术和良种的不断更新,促进全省油料生产持续快速发展
。1993年,全省油料总产量268.4万吨。1994年达到338.3万吨。1998年后,油料总产
量基本保持在300万吨左右。2003年开始,全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确保花生生
产健康发展。全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政府牵线搭桥,抓好集散地批发市场建设,规
范市场行为,协调产销衔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体系,确保农民利益
及花生流通。2005年,全省油料总产量363.9万吨,比1993年增长35.6%,每公顷单产
4044公斤。其中,花生总产量359.9万吨,占油料总产量的98.9%。
4.蔬菜、水果
大力发展蔬菜生产是山东省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也是农民增产增收的主要来源
,成为种植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蔬菜大棚的出现,蔬菜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
加。作为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寿光市掀起了全省乃至全国的“菜篮子革命”,
结束了冬季北方人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2004年、2005年,全省蔬菜大棚面积基本
稳定在10万公顷。全省蔬菜生产在稳定产量的基础上,注重质量的提高,内涵式扩大
再生产成为蔬菜生产发展的主旋律。2003年,全省瓜菜种植面积3538.7万亩,为历史
最高年份,总产量11661万吨。2004年,全省冬季大白菜种植面积过大,销售不畅,
导致价格极低,挫伤了菜农的积极性。西瓜市场亦出现类似情况。导致瓜菜面积、总
产量下滑。2004年,全省瓜菜种植面积3404.5万亩,比2003年减少134.2万亩;2005
年,瓜菜种植面积3209.4万亩,比2004年减少195.1万亩。2004年,瓜菜总产量1164
9.3万吨,比2003年减少0.1%;2005年,瓜菜总产量11358.1万吨,比2004年减少2.
5%。
山东素有温带水果之乡的美誉,水果品种资源丰富,多个品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如莱阳梨、肥城桃、烟台苹果、黄县长把梨、沾化冬枣、乐陵金丝小枣、鲁中的核
桃和板栗、福山大樱桃、平度大泽山葡萄、泰沂山楂、峄城石榴、郯城银杏等。全省
充分发挥水果生产的优势,积极发展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取得显著成效,水果产量持
续增长。2005年,全省果园面积76.79万公顷,比1993年增长8.7倍;水果总产量120
1.5万吨,比1993年增长1.4倍。
(二)林业
山东林业品种资源丰富。全省木本植物约有80个科、600余种,主要造林树种有
赤松、果松、油松、侧柏、杨树、柳树、刺槐、麻栎、白榆、泡桐、白蜡树等20余种
。2001年起,山东省先后启动平原绿化、封山育林和“三沿一环”(沿路、沿河、沿
海和环城镇)绿化工程,重点加强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和农田林网建设,将建设
绿色山东、生态农业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村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
,重点加强荒山、荒地、荒滩、沿路、沿河、沿海和环城绿化。大力推进林权制度改
革,增强发展活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林业生产的规模、标准、质
量不断提高。2001-2005年,全省共完成造林面积1554万亩,新育苗250万亩,分别比
“九五”时期增长15.1%和105.8%,新增绿色通道2万多公里。至2005年,全省有林面
积4523万亩,林木蓄积量88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18.8%提高到24%。
按照抓产业、促生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步提高的原则,采取多
种形式,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木材生产加工业、果品贮藏加工业、林木种苗业、森林
旅游业成为林业主导产业。2005年,全省板栗产量21.8万吨,核桃产量2万吨,分别
比1993年增长7.1倍和4.1倍。初步形成胶东苹果、鲁南板栗、鲁西南杨树、鲁北冬枣
、鲁西鸭梨等十大林果基地。2005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57.6亿元。
(三)畜牧业
山东省是全国主要畜产品产地之一,畜牧业对农民增收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1
993年,全省畜牧业总产值28.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8%,大牲畜存栏量1058万头
,猪存栏量2115万头,羊存栏量2725万头,家禽存栏量30733.5万只,肉类总产量36
3万吨。按照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的要求
,全省走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区域化的道路,加强良种、饲料、防疫和市场流
通工作,全面提高畜牧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2004年2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
要求加快全省畜牧业发展,建立健全畜禽良种引进和繁育体系,鼓励发展规模化畜禽
饲养场和饲养小区,提高畜牧业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深化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推行行政执法和经营性服务相分离的基层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畜禽防疫体系
,实施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防治工程,把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动
物防疫准备金制度。省里每年安排配套资金,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畜产品出口基
地建设。全省畜牧业生产及产品产量发生巨大变化。至2005年底,全省大牲畜存栏量
1046.5万头,猪存栏量3070.3万头,羊存栏量3260.2万头,家禽存栏量66953.1万只
,兔存栏量5293.1万只。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2005年,全省肉类总产量736.9万
吨,比1993年增长1倍;禽蛋产量4418.3万吨,比1993年增长19.7倍;奶类产量221.
0万吨,比1993年增长4.6倍。
(四)水产业
1993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实施“海上山东”建设和黄河三角洲开发两
大跨世纪工程,大力开发海洋和内陆渔业资源。全省实行水产业发展战略转移,通过
压缩近海捕捞规模,发展远洋渔业、名优特新水产养殖和设施建设,做好水产品储贮
、运销和精深加工,全省渔业在产量和效益方面得到迅速发展。1993年,全省水产品
产量319.3万吨,出口水产品10万吨,创汇3.5亿美元。1994年10月,国家科委、国家
海洋局在潍坊市召开全国科技兴海现场经验交流会,肯定和推广了山东的经验。199
8年9月,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海上山东”建设工作会议上作出加快建设“海上山东
”的决定,确定海洋农牧化、海上大通道、滨海工业、滨海旅游为“海上山东”建设
四大工程,标志着山东的海洋开发进入一个更高层次和新的阶段。2003年,随着“海
上山东”建设向纵深发展,山东省陆续实施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规划建设、山东半
岛城市群战略、东中西突破战略等重大战略。2005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736.1万吨
,比1993年增长1.3倍,其中,海水产品626万吨,淡水产品11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
居全国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