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2005年计划的编制与执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13&rec=71&run=13

一、计划编制
山东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工作,于2004年下半年开始。2004年
9月24日,省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编制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通
知》。2005年1月17日,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山东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计划》。2月28日,省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印发山东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二、计划内容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坚定不移地实施省委提出的发展目标和
工作思路,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主要目标。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8%。固
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外贸进出口增长18%,出口增长
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5%。新增城镇就业100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左右。
(二)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1.农业和农村经济。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
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落实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坚定不移地保护耕地、调整
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立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依法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保护基本农田各项措施,
建立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责任制和监督考核体系。加快实施粮食增产增效工程,做好
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力争改造中低产田160万亩,保证粮
食播种面积1亿亩,粮食产量3500万吨。
农业结构调整。落实龙头企业扶持政策,推进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一体化,
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引导优质专用小麦、瓜菜、花卉等农
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把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重点发展优
质肉牛、肉羊和海珍品,全面提高养殖业的市场竞争力,力争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
值的比重达到50%。实施重点农业技术推广行动计划,促进实用技术进村入户。完善
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测、认证体系,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安
全追溯制度,培植一批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争取有更多农产品打入大中城市超市。
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定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完善转移服务
网络,加快建立市场--订单--培训--输出的新型劳务协作方式。做好重点小城镇综合
开发项目建设,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取消对进城务
工人员在子女入学、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歧视政策,解决好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等问
题。力争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00万人以上。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计划安排投资60亿元,优先用于困难地区人畜饮水项目和农
村公路建设,加快制定农村公路、自来水和中小学校舍维护办法。落实国家投资项目
配套资金,推进骨干河道治理、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抓好
降低农业税税率政策的落实,取消农村“两工”(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规范“一事
一议”筹资筹劳,杜绝变相增加农民负担的行为。逐步清理和积极化解乡村两级债务
,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和乡镇政权正常运转。
2.工业结构。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壮大一批支柱产业,发展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一批知名品牌
,推动制造业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采取资金集约投入、跨国集团引进、重大项目建设、
技术开发创新、人才培养引进等综合措施,着力抓好制造业产业体系和配套体系建设
,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的设计制造和成套能力。突出抓好汽车、船舶、电子信息、石化
、家电、纺织服装和食品工业七个产业链,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
统产业,集中力量培植一批优势产业集群。突出抓好大型企业集团,重点扶持发展2
0家海尔式知名企业,力争有30家骨干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突出抓好
名牌产品开发,努力培育100个全国知名品牌,推动更多的工业品进入国内知名市场
,提高市场占有率。
高新技术产业。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200家重点企业要建立省级
以上技术中心,继续推进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集中开发一批制造业关键
技术、软件技术、生物技术和资源节约技术。完善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机制,组织上
报和争取国家重大产业化项目,培植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支持齐鲁软件园、禹城
功能糖、淄博工程陶瓷等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提高各类园区的投资效率和产出水平
,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三大领域产业化迈上新台阶。
服务业。以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融合发展为方向,突出抓好观念更新、体制
创新和机制转换三个关键,力争在旅游、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加
强旅游市场深度开发,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品牌,拉长旅游产业链条。依托现有物流设
施,把整合资源与引进外资结合起来,做好大中城市物流中心建设,构建方便快捷、
运转高效的物流平台。加快商贸流通企业的改造重组,培育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
大型企业集团。抓住国家扩大服务领域开放的机遇,引导外资和民间资本以特许经营
等形式进入。积极发展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培育一批信誉好、有特色的中介机构。清
理收费项目,取消各种歧视性规定,改变服务业用电用水等价格过高的状况。推进地
方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稳妥发展证券和保险业,做大做强金融产业。
民营经济。着眼于扩大规模、提升水平、壮大实力,落实各项政策,优化发展环
境,支持一批骨干民营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引导民营企业加快产权多元化,实现从低
水平扩张向劳动技术密集型转变;鼓励民营企业向特色产业带聚集,实现从分散经营
向聚集化经营转变。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投资相结合,支持建立以股份制、会员制等
为主要形式的担保机构,倡导企业合作担保、联合担保,解决民营企业担保难、融资
难的问题。
3.经济改革。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积极推进、稳步实施,深化重点领域改
革,解决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提高经济社会市场化程度。
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推动国有经济战略性
重组。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重点,加快省属重点企业股份制改造和投资主体多元化
,规范改制程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对省属企业实行
严格的经营业绩考核评价制度。继续推进国有中小企业改革。落实国家鼓励、支持和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投资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快出台投
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综合运用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财政信
贷政策、信息发布等手段,调控社会投资。改进和规范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完善建设
项目登记备案办法,出台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办法。改进和规范政府投资管理方式,实
施省预算内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办法和委托投资咨询评估管理办法。完善政府投资后
评估制度,建立严格的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落实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案,完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多种
经营主体进入粮食市场。加强粮食风险基金管理,完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办法。充
实地方粮食储备,完善粮食市场风险预警和应急机制,增强政府调控能力。组织实施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方案,引导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市场营销能力。
价格改革。落实差别电价政策,逐步统一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用电价格;制定煤
电联动具体实施意见,理顺煤炭和电力企业的价格关系。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尽快实
行农业用水终端水价制度、城市用水阶梯式水价和超量加价制度。加强农产品价格监
督,严格控制农资价格上涨。推行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完善市场价格监测体系,建
立防范价格异常波动的预警预报及应急处理机制。
4.循环经济。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引导相结合,强化控制污染、节约资源、降低
消耗等关键环节,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态省建设。落实好《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继续加强重点流域污染治理
,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结构性污染治理力度,出台酿造、印染、水泥等行
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全部关停向输水干线排污的重污染企业生产线,工业固体废物排
放量控制在1.3万吨。做好燃煤电厂脱硫工作,新建燃煤电厂同步建设高效脱硫设施
,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52万吨。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编制清洁生产推行规划
,指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出台重点流域农药、化
肥减量施用办法,引导规模化养殖场、屠宰场加快治污设施建设。强化建设项目环境
管理,新建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
产)制度。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做好荒山荒地荒滩植树造林工作,继续抓好沿海防
护林、淮河流域防护林、黄河故道沙化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生
态效益。
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做好循环
经济示范试点工作,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
会评价体系,完善行业、产业的市场准入标准,提高土地、水等重要资源的利用效率
。以盘活土地存量资源为重点,对破产企业占地进行置换,鼓励旧城改造,对旧村和
空心村进行整治复垦,统筹做好煤炭塌陷地综合开发,加快实施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
造工程。执行好土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用地指标优先保证必需的重点项目以及投入
强度大、经济效益好、增加就业多的项目建设,争取更多的交通、水利等项目列入国
家用地计划。停止向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供地,从严控制各类园区、企业用
地面积。做好节水节能工作,组织开展创建节水型企业活动,争取工业用水重复利用
率增长5%。新上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做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利用,鼓励建设秸秆发电和垃圾发电设施。
煤电油运供需衔接。以缓解电煤运输瓶颈制约为重点,协调有关各方,铁路、公
路、海上运输并举,确保电煤运输通道畅通,提高省外电煤到货率。加快新菏兖石大
能力运煤通道配套设施建设,实施蓝烟线提速改造工程,扩大西煤东运能力,保证胶
东半岛地区电煤稳定供应。新上一批电源、电网项目,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争取
上半年青州50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产,如期向胶东地区输电。统筹考虑能源的供需平
衡问题,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能源供求协调机制。
5.投资和消费需求。把保持投资较快增长、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
键措施,做好项目接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
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筹协调、先急后缓、适度超前、提高质量的原则,制定港
口、路网等建设规划,做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布局和建设。煤炭,计划投资60.6亿元
,重点做好巨野煤田开发,建设矿井项目37个,新增生产能力900万吨。油气,计划
投资95亿元,重点加强油田勘探和油气资源开发,新增原油生产能力280万吨。电力
,电网工程计划投资93.3亿元,重点建设500千伏骨干电网和第二批县城电网改造项
目; 抓好10个2×30万千瓦应急电源项目建设,做好海阳核电站、荣成实验核电站前
期工作。 交通,公路计划投资224亿元,重点完善路网结构,做好省际路网连接和疏
港公路建设,着力建设滨州至大高等项目;港航计划投资53亿元,抓好青岛、日照等
港口扩建工程, 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6个;完成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开工建设
龙烟、黄大铁路项目;全面完成济南机场扩建工程。水利,计划投资55亿元,重点建
设南水北调、胶东调水、东调南下三大工程。
投资结构。投资安排突出结构调整、加强薄弱环节和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集中
力量扶持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大的传统产业改造以及装备制造业和高新
技术产业项目。对华泰林浆纸一体化、青岛炼油、重汽沃尔沃发动机、核低温海水淡
化等重大项目,制定阶段性目标,分解落实责任,争取尽快开工建设。政府投资向农
业、社会事业、生态保护等领域倾斜,启动一批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就业的项目。继
续做好重点项目的筛选、论证、储备工作。综合运用土地供应、环保评价、市场准入
等措施,引导好投资方向,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融资机制。完善市场化的融资机制,强化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
商业银行优化贷款结构,增加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的信贷投放。发展资本市场,培植
上市后备资源,支持16家具备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市场上市融资。引导各类投资主体
以多种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项目建设,选择部分城市公用事业项目向社会
转让经营权。继续完善项目推介制度,促进建设项目与信贷资金的对接。完善投资和
创业环境,吸引省外企业参与山东省重点项目建设。创新融资方式,试行运用发放受
益凭证等方式,为建设项目筹集资金。
消费需求。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提高最终消费率。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
,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城乡中低收入群体和特困居民的收入,有条件的地方
尽快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建立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
严格控制高档商品房建设;实施安康居住工程,扩大经济适用房、中低价位普通商品
房和廉租房建设规模,并纳入政府考核指标体系。落实鼓励汽车消费政策,规划建设
一批城市停车设施。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诚信山东”建设,建立和
完善政府、企业、居民信用体系;规范住房、教育等领域收费,降低过高的医药收费
,优化居民消费环境。引导城市商业企业到乡镇驻地和富裕村开设便民商店,发展连
锁经营,增加农村销售网点。
6.城市化建设。把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大举措,加大“
三个突破”实施力度,促进东中西部地区联动发展。
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完
成120项城市专业规划编制。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重点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一律
实行公开招标。统筹安排城市建设资金,计划投资490亿元,新建15座垃圾处理厂,
建成10座污水处理厂,新增垃圾、污水日处理能力2000吨和45万吨;新建、扩建城市
道路700万平方米;以整治背街小巷、住宅小区、改善生活环境为重点,做好污水处
理管网配套和垃圾收集转运。落实城市垃圾、污水处理收费政策,推进垃圾、污水处
理设施运营市场化,提升城市运营管理水平。力争城市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
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完善8市决策协调和联动运作机制,按照错位发展、优势
互补、融合竞争的要求,明确各市功能定位,推动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配置、
市场体系的一体化。统筹解决区域内交通、电力、水源等重大问题,着手规划建设青
烟威之间的快速轨道交通,增强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落实《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合
作宣言》,尽快形成半岛无障碍旅游区。强化青岛龙头地位,落实放权给青岛的各项
政策,推动青岛区港联动,实现港口与保税区的融合发展,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
、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快速聚集,提升产业层次和经济国际化水平,增强对全省的辐
射带动能力。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继续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投入,集中支持基础设施和农
副产品精深加工等项目建设,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进一步实施促强扶弱带中间
战略,落实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制定实施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
对30个发达县实行动态管理,协调解决30个欠发达县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好8
市和省直部门对口帮扶菏泽工作,加快实施“百个项目进菏泽”工程。主动参与环渤
海区域经济合作,共创经济发展新优势。
7.外经外贸。把扩大外贸出口、提高招商质量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和山东半岛
城市群建设结合起来,与产业优化升级结合起来,树立全球化战略意识,推动对外开
放再上新水平、再跨新台阶。
出口。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加大出口结构调整力度,运用外贸发展基金补贴
、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等手段,集中力量扶持机电产品、成套设备
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利用取消纺织品出口配额的机遇,
增强纺织服装的设计开发能力,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抢占国际市场份额。完善反倾销
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提升加工贸易档次和水平,依
托东部沿海地区各类园区,吸引日韩欧美企业来山东发展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加
工贸易,推动加工贸易模式尽快实现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
招商引资。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优势产业
集群,提高外商投资的产业集中度,控制引进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吸引跨
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和采购中心,推进大企业与世界500强的合资合作,争取有20家
国有企业和骨干民营企业实现外资并购。全面推动与日韩在投资、旅游、文化、教育
、劳务等方面的合作,做好与欧洲、美国、加拿大等的经贸合作,推出一批优势产业
和重点企业,做好项目对接。组织好重大招商活动,抓好已签约重点项目的责任落实
和跟踪调度。以完善产业配套为重点,加强物流设施、采购网络建设,建立方便快捷
的金融服务体系,降低综合商务成本,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增强招商引资的竞争力。
8.社会事业。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根本出发点,增加政府对社会
事业的投入,强化农村、城市社区等薄弱环节以及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加大资源
整合和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公共服务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就业和社会保障。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注重发展竞争力强、就业容量大的技
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发城市社区、家政服务等就业岗位。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复
员转业军人安置工作,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加快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强化
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再就业培训,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继续扩大社会
保险覆盖范围,广开资金筹集渠道,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推进企业年金试点工作,
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人力资源开发。以完善投入机制、提升质量水平为重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和职
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力争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100万人。加快实施中小学危房改
造工程,完成校舍改造138万平方米。稳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继续实施高中
扩招工程。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推进职业学校建设,加快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等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制定人才发展规划,搞好党政、企业管
理和专业技术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一批经济建设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推动人才强
省战略实施取得新突破。
医疗卫生和文化等事业。全面完成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项目建设任务,
依法加强传染病控制和公共卫生管理。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组织开展公立医疗机
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试点。编制实施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规划,优先发展和保证农村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快贫困地区县级医院和市级示范中医院改造,重点做好250个
中心镇卫生院的改扩建。启动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发展与建设规划,重点做好30个
经济欠发达县的110所中心卫生院和一般卫生院建设和改造。继续扩大农村新型合作
医疗试点范围,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经营性文化单位转
制,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促进文化大省建设取得新进展。开展农村体育、城
市社区体育活动,构建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服务网络。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
育水平。认真做好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气象测绘、防震减灾和扶贫开发等各项工作

三、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全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8366.9亿元,增长22.3%。农业和农村经济稳
定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3917.4万吨,增长11.4%;小麦播种面积4920万亩,增加26
1.5万亩。肉类和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8%和2.5%。完成植树造林211.7万亩。工业
生产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411.9亿元,增长29.4%;发电量、货
运量分别增长18%和13.6%。
经济结构。全省集中力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运行质量
不断提高。制造业支撑带动作用增强,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3%,其中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占33%。培植“三个一批”成效明显,七大产业链实现增加值占
4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24%。经济效益继续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
利税3452.9亿元、利润2164.7亿元,分别增长50.6%和56.5%。现代物流、社区服务
、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地方财政收入1073.1亿元,增长29.5%。
投资消费需求。固定资产投资10541.9亿元,增长38.2%。青州500千伏输变电工
程、莱钢80万吨H型钢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青岛炼油、京沪铁路山东段电气化
工程等大项目开工建设。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66.9亿元,
增长16.6%。价格涨势减缓,居民消费价格增长1.7%。金融对经济支持力度加大,
各项存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2454.1亿元和2005.4亿元。
对外开放。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768.9亿美元,其中出口462.5亿美元,分别增长
26.5%和28.9%。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出口分别增长70%和40%。民营企业出口增长
50%,成为拉动出口的亮点。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利用外资质量提高,大项目增多,
实际利用外商投资110.1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89.7亿美元。
和谐山东建设。全省加大对薄弱领域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区域和经济社会统筹
发展。东中西联动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山东半岛城市群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的65%以
上,西部地区和30个欠发达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趋向协调,城镇新增
就业10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70万人,参加省市两级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农民286
3万人,普通高校招生38.2万人,卫生“两个体系”项目竣工202个。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10744.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30.6元,分别增长13.8%和12.1%。生态省
和节约型社会建设步伐加快,重点企业生产能耗下降。文化体育、计划生育、扶贫减
灾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