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2004年计划的编制与执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13&rec=70&run=13

一、计划编制
2003年6月15-18日,全省发展计划委主任座谈会在烟台市召开,分析研究经济走
势。9月30日,省政府召开各市政府、省直部门电视电话会议,研究部署全省“十一
五”规划和2004年度计划编制工作。12月12日,省政府在济南召开全省计划会议,讨
论研究2004年计划。2004年1月8日,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批准《山东省2004年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月20日,省发展计划委下发《关于印发山东省2004年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二、计划内容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
发展观,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突出抓好结构调整,着
力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
进步。
主要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13%和
1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进出口增长16%,其中出口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增长
2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和5%。新增城镇就业9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
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二)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1.农业和农村经济。巩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经济社会
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
心,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清理整顿土地
市场秩序,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制止乱占滥用耕地,保护基本农田,提高粮食
综合生产能力,预期粮食总产量3500万吨。制定区域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重点发展
优质专用小麦、水产品、肉牛肉羊等优势农产品,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绿色瓜菜、果品
等经济作物。加快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检疫检测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国家优质小麦生
产基地和胶东半岛农产品出口基地,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出口。做好荒山
、荒滩绿化,加大治沙治碱力度。用好财政贴息专项资金,重点扶持29个国家级和1
00个省级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支持企
业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认证体系。统筹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扶持一批综合经济示
范镇建设,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改善转移就业环境,完善劳务输出政策,引导
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完善土地征用补偿办法。严禁拖欠农民工工资,保
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农业制度创新。落实延长土地承包期各项政策,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稳妥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服务体系,扶持发展中介服务和合作组
织。完善粮棉流通体制,放开粮食收购、粮食价格和粮食市场,建立科学合理的粮食
储备体系,力争实现省内粮食自求平衡;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方向,把对流通环节
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落实好取消农业特产税
、降低农业税率和停征乡村公益金政策,减轻农民负担。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投资向农业和农村倾斜。
投资68亿元用于农村公路改造;巩固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121万
平方米;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步伐,发展新型农村能源;抓好骨干河道的清淤治理和2
6座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提高黄河、海河、淮河流域的抗洪防涝能力。做好小流
域综合治理,保护涵养地下水源;实施15个大型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续建项目,大力
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
2.经济结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现代
服务业,提升产业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工业结构。以提升制造业水平为重点,采取资金集约投入、资产优化重组、技术
引进创新等措施,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引进跨国公司投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等关键
环节,扶持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工业等优势产
业,尽快培植一批优势产业群,提高产业聚集度和配套能力,延伸拉长产业链条。推
进工业技术改造,改造提升轻工、纺织、化工、机械、建材、冶金等优势传统产业,
抓好技改国债项目和亿元以上技改项目的组织实施。加强对重点行业的调控和引导,
制定钢铁、水泥、纺织、电解铝等行业发展规划,完善行业进入的技术、质量、环保
等标准,建立信息发布制度,严格用地和信贷管理,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做好对煤
炭、电力、棉花、钢铁、运力等的供需衔接和运行调节,抓好节约能源、节约原材料
、节约用水工作,缓解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继续清理整顿各类园区,做好规划建
设与规范整合,办好开发区和大型特色园区;严格执行园区建设标准,提高单位面积
投资效益。
高新技术产业。以建设山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带为重点,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体系
建设,组建洁净煤、海洋生物等行业技术开发中心,集中做好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
中心建设,解决一批重大技术难题。启动“山东863计划”引导项目专项,扶持汽车
零部件、软件、建材等领域重大技术研究。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争取国家高技
术产业化专项资金,实施30个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和产业基地项目,培植60家骨干
企业和100个重点产品,推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产业化,促进高
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服务业和消费需求。放宽市场准入,优化政策环境,搞活发展机制,引进先进技
术和管理模式,推动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繁荣活跃商贸流通、交通运输
和餐饮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发展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社区服务、现代物流等新
兴服务业。加快设立政府引导资金,支持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落实国家增加工资政
策,完善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增强低收入群体的购买力。整顿市
场经济秩序,全面推进“诚信山东”建设,清理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乱收费问题,取
消制约扩大消费的各种政策障碍。实施房地产发展和住宅建设规划,控制高档商品房
建设,增加经济适用房、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和廉租房供应;落实国家汽车消费政策
,建设一批城市停车设施,尽快把住房、汽车、旅游、教育等培育成新的消费热点。
增加农村商业网点,引导城市超市进入农村,尽快开拓农村市场。
所有制结构。全面启动省属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大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
退出力度,力争在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
构,通过国有股转让、合资合作、民间资本进入、企业相互参股等多种形式,发展混
合所有制经济,推进产权主体多元化。加快建立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监督体系。取
消歧视民营经济的政策和做法,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国家没有明确限制的各个领域。组
建一批多元参股、企业化运作的信用担保机构,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引导民
营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上市融资等方式做大做强

城市现代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
理,提高城市规划的开放性、科学性和社会参与度。建立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多渠
道筹集城市建设资金,计划投资375亿元,重点完善城市主干道、公共交通和供水、
供电、供气以及垃圾污水处理等系统,增加环保、绿化等方面投资,改善居民出行条
件和生活环境。加快实施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做好产业布局调整和基础设施共建,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加工度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工业现代化和经济国际化水
平。坚持政府引导与启动内力相结合,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
环境,发展民营经济及农村二、三产业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扩大劳务输出规模,
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做好中心城市规划与建设,带动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加
大对菏泽市的资金、技术、人才帮扶力度。抓住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机遇,帮助资
源开发型城市通过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继续抓好黄河三
角洲开发和“海上山东”建设。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
》,做好对30个强县的放权工作,扶持30个欠发达县立足当地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培植新财源。
3.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
对外出口。保持出口稳定增长,以国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为契机,集中全力调整
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扩大农产品、纺织服装等重点产品出
口。协调政府、企业和银行信贷资金,扶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扩大出口,尽快
成为新的出口增长点。以扩大与日本、韩国的合作为重点,建设开发区、保税区和出
口加工区,吸引更多企业来山东发展各类加工贸易。扩大外贸经营权授予范围,鼓励
民营企业增加出口。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传统主销市场,开拓俄罗斯、中东、
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引导更多企业进入跨国公司的营销网络。落实国家出口退税
政策,足额安排地方财政应负担的退税资金,并确保及时到位。
招商引资。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把引进外资与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结构调
整、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引
导136户重点企业做好与世界500强的产业对接,吸引跨国公司设立管理运营中心、物
流采购中心,进行战略性投资,鼓励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中小企业来山东举办
各类配套项目,力争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新型服务业等领域以及国有企业
利用外资实现新突破。组织好在日本、韩国、欧美、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重点招
商活动,抓好3000万美元以上协议项目和合同项目的跟踪落实。加强引进项目的筛选
论证,防止引进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强化投资软环境建设,加快建设商
务成本试点园区,降低土地、水电、商检等综合成本,支持在外资企业集中的地方建
立产业配套园区;发挥外省市驻鲁投资企业商会的作用,吸引省外企业来山东投资发
展。实施境外投资规划,支持企业走出国门、省门开发资源,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和营
销网络,鼓励具备条件的各类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4.固定资产投资。
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新的瓶颈制约。
计划煤炭投资45亿元,重点做好巨野煤田开发,新增生产能力375万吨。电力投资10
5亿元,重点做好电力发展规划,加快电网改造步伐,强化电网统一调度,确保供电
安全。推进竞价上网,吸引各大电力公司参与电厂投资与建设,严格控制建设小电厂
。开工建设一批重点电厂,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5万千瓦。交通投资215亿元,加快胶
济铁路电气化改造,做好省际出入口和国家重点高速公路建设,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
000公里;整合港口资源,抓好重点港口改扩建,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10个;完成济
南机场航站区扩建工程。水利投资45亿元,编制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加快南水北调
东线工程、胶东引黄调水工程和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建设。
投资结构调整。建设资金和项目安排突出“五个统筹”发展,突出产业发展重点
,突出结构优化升级。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投入,开工建设烟台核能海水
淡化项目,推进烟台轿车及零部件项目改组改造,扩大轿车生产规模;加快济南重汽
与沃尔沃、青岛轿车与一汽等项目的合资合作,争取海阳核电站、青岛炼油、黄河三
角洲林纸一体化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安排一定规模政府投资,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
业和服务业,启动一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扩大就业的项目。继续加大水利、城
市建设、社会事业以及环保、生态建设方面的投入。加快筛选储备一批科技含量高、
产业链条长、带动产业升级的重大项目,争取更多国债资金,保持投资持续稳定增长
。加强对重大项目特别是国债项目的管理,抓好500个大项目的统一调度,落实新开
工项目银行贷款和地方配套资金,确保按期竣工投产和工程质量。
融资渠道。建立投资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适度调整对资
金供求的影响,加强对银行资金的引导和调控,进一步启动和激活社会投资。完善政
府、银行、企业之间的沟通机制,运用项目推介会等形式,促进建设项目与信贷资金
的对接,集中力量保重点。创新融资方式,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和项目向境外发行股票
和债券。降低准入门槛,引导外资和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项目建
设。建立国有投资退出机制,选择高速公路、垃圾和污水处理、城市供气供热等收益
稳定的项目,向社会转让经营权。引导投资方向,制止各种类型的“形象工程”、“
政绩工程”。
5.就业和再就业。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责任制,把新增就业岗位和城镇登
记失业率纳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全面落实各项就业政策,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发
展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挥其扩大就业的主渠道
作用。拓展商贸流通和餐饮服务等领域就业空间,开发公共卫生、城市环保和家政服
务等就业岗位,扩大旅游、教育、信息服务等新兴行业的就业容量。提倡和支持多种
形式就业。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设立就业培训专项基金,加强失业人员的技能
培训,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统筹做好弱势群体、“4050”人员(女性40岁以上、男
性50岁以上)的就业帮扶以及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增加政府用于社会保障
的支出,对落实“两个确保”和“一个低保”政策有困难的县,省和市要增加转移支
付,做到应保尽保。加快建立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重点地区扶贫开发
和灾区的恢复重建,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制度。
6.社会事业。
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加快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和传染病救治体系规划,改建和
扩建一批传染病救治机构。改善农村医疗和环境卫生设施,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
点,加快建立对贫困农民的医疗救助制度。继续调整中小学布局,扩大优质高中招生
规模。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重点,稳步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积极发展成人教
育、继续教育和民办高等职业教育。鼓励多种形式的社会力量办学。加快实施人才强
省战略,着眼于扩大总量、提高素质,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协
调发展。计划省属普通高校招生29万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进
入,推进艺术表演、经营性娱乐等单位的产业化和社会化,搞好一批重点文化工程建
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防震减灾、人民防空等
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可持续发展战略。抓好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服务网络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依
法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保护。编制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制定酿造、制药
、印染等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做好南水北调沿线污染治理,建成23个国债污水处
理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5%。新建一批垃圾处理厂,新增日垃圾处理能力2
000吨。出台10万吨以下立窑水泥生产线和5万千瓦以下小型火电项目关停方案。积极
推行清洁生产,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环保骨干企业。实施平原绿化、封山育林、绿色
通道、退耕还林四大工程,建设一批生态社区和生态城市。

三、计划执行情况
2004年,全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021.8亿元,增长24.4%,其中一、二、三产
业分别增长20.1%、30.7%和15.9%。全省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
各项政策,进一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积极变化,农民种粮积极
性提高,粮食总产量3516.7万吨,增长2.4%。畜牧水产业稳定发展,肉类总产量696
.5万吨,增长5.2%。农产品出口83亿美元,转移农村劳动力13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
入3507.40元,增长11.3%,为1997年后的最高增幅。造林合格面积达到397.5万亩。
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支撑作用增强。工业运行调节力度加大,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缓解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498.3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5380.9亿元,分别增
长26.5%和30.4%。原煤产量、发电量、货运量分别增长0.2%、22.4%和11.3%。
经济运行质量。全省集中力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1.8∶5
6.5∶31.7。企业重组改造步伐加快,“三个一批”(实施壮大一批支柱产业、发展一
批大企业集团、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战略)培植力度加大,汽车、家电、石化、食品等
优势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名牌”产品达到61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
税2292.1亿元、利润1383.6亿元,分别增长42.2%和48.7%。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28
.4亿元,增长16%。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2071亿元和1473亿元。
投资与消费。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629亿元,增长43.2%。投资结构进一
步优化,农业、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53.3%和48.8%,钢铁、水泥、房地产等行业投
资增速明显放缓,关停一批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五小企业”(小煤矿、小炼
油、小水泥、小玻璃、小火电)。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投资1亿元以上的在建项目
2513个,华泰林浆纸一体化、青岛炼油、重汽沃尔沃发动机等一批重点项目前期工作
取得较大进展。消费市场稳中趋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290.5亿元,增长13.9%
。市场价格监管加强,从严控制出台涨价项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6%。
“三个亮点”培植。全省落实出口退税政策,优化出口结构,实现进出口总额6
07.8亿美元,其中出口358.7亿美元,分别增长36%和35%。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实
际使用外商投资98.2亿美元,增长32.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实现增加值增长
29.3%,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活力增强,
非公有制经济增长27%,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5%。
区域经济发展。落实“三个突破”(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
泽)各项政策,加快实施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努力推动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山东半岛8市区域合作、资源整合、产业协作机制启动,规模以
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全省的69.1%和67.6%。实施突破菏泽行动
计划进展顺利,全市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和出口分别增长39%、31.4%和140%。实
施促强扶弱带中间战略取得新成效,30个强县经济发展速度加快,30个欠发达县主要
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社会事业。坚持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保
持社会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03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4%。开工公共卫生“两个体系
”建设项目218个,完成投资6.7亿元。省属高校招生32.9万人,增长27.1%;完成中
小学危房改造150万平方米。全省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3028项。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37.8元,增长12.4%。全年共解决28.9万人的饮水问题,
三年解决历史性缺水人口饮水困难目标基本实现。生态省建设进展顺利,“平安山东
”建设、城市建设、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等工作取得新进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
设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