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2003年计划的编制与执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g0&A=13&rec=69&run=13

一、计划编制
2002年下半年,山东省开始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工作,经过与各
市、各部门衔接,11月,省发展计划委完成《山东省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讨论稿)》。11月13日,报省政府审查。11月25日,提交省委常委会讨论并原则通过
。12月26日,省政府在济南召开全省计划工作会议,研究部署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计划。2003年3月27日,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山东省2003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

二、计划内容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的
宏伟目标,继续实施科教兴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三个
坚持、三个关键、三个亮点、六个变化”的工作方针,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
要务,突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主线,扩大投资、扩大消费、扩大出口,解决好农民
增收、财政增长和就业增加等重点,力争新型工业化迈出新步伐,城市现代化取得新
进展,经济市场化实现新突破,经济国际化开创新局面,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
发展,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
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
主要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3%、11%、
1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增长1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3%,其中出口增长12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
%和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新增就业岗位80万个;人口自然增长率控
制在6‰以内。
(二)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1.农业和农村经济。把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环节,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推进农业市场化、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着
力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发展节水型、效
益高、市场前景好的经济作物。把发展畜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加快良种引进、
繁育和品种改良,突出发展高档畜禽和优质出口畜产品。水产业重点做好特色养殖和
规模养殖,发展远洋捕捞业。调整农业区域布局,逐步形成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
的农业产业带。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监测体系、卫生防疫体系。加大对农
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用好省政府安排的财政贴息专项资金,努力把重点扶持的1
00家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农产品出口再上新台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引导
农村二、三产业向工业园区和小城镇集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劳务输
出体系,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清理和取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不合理
收费,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农村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
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
做好粮食主销区改革试点工作,完善主产区“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保护价敞开收
购粮食、实行粮食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实行粮食机构改革),支持粮
食产销区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协作关系;放开棉花收购市场,取消对企业跨地区收购
棉花的限制。加快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服务,发展农村中介
服务组织和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巩固农村税费改革
成果,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坚决制止“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农村基础设施。增加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各级政府的投资要向农业倾
斜,鼓励更多的信贷资金、国外资金和社会民间资金投向农业和龙头企业。推进县乡
村道路改造和建设,用三到五年时间,实现全省所有行政村通柏油路。加快农村电网
改造二期工程建设进度。抓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做好农村初级卫生保
健。做好抗旱防汛工作,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加大对人畜饮
水、农村能源、农村教育、医疗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经济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国民经济信息化和城市现代化,努力优化产业结
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工业结构。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推进信息化
为动力,以改造传统产业为支撑,加快调整优化工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
制造业强省。着力培植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三项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改造提
升轻工、纺织服装、化工、机械、建材、冶金六类传统行业,突出抓好36大类骨干产
品。坚持从最终产品抓起,把培植名牌产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利用外资结合起来
,拉长汽车、船舶、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家电、食品等优势产业链,加快发展装备
制造业,力争用较短的时间,使制造业的总量规模、竞争能力和运行质量达到国内先
进水平。完善相关政策,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做好11个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区的建设与
经营,鼓励创建不同类型的孵化基地,加快大企业工业园、特色工业园的发展。继续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和高值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信息服务、现代物
流、房地产和金融保险业。抓好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现代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发展
电子商务,促进流通现代化。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和餐饮等行业
,提高吸纳就业能力。认真落实中央和省里制定的优惠政策,鼓励下岗职工和城镇新
增劳动力从事社区服务业。搞好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拓宽服
务领域。打破所有制界限,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兴办社区服务业。加快公共服务领域
的产业化进程,基本公共服务以外的领域逐步实现由“政府办”向“社会办”转变。
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发展模式,促进服务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所有制结构。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改组和改造步伐,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
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通过国有股转让、合资合作、民间资本进入、企业相互参股
等多种形式,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实施名牌战略,
推进企业重组,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
团。取消歧视民营经济的政策,积极鼓励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符合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条件的企业发展,促使各类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加快壮大优势民营企业,鼓励有基础、有实力的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做
好民营经济园区建设,推动民营经济园区向特色园区、专业化园区和科技型园区发展

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经济结构。强化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把推进工业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结合起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支持东部地区发挥
优势,加快建设东部沿海对外开放带、加工制造基地、高新技术产业链和黄金旅游线
。切实做好县城以上城市规划和建设,改革城市建设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建立市场
化、社会化、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改造振兴老工业基地,帮助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
市通过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尽快实现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在西部地区实施“把项
目引进来,把资金引进来,把人才引进来,把劳动力输出去”的“三进一出”帮扶措
施,力争在招商引资、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劳务输出等方面取得突破,提高二、三
产业比重。发展县域经济,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培植骨干企业,放手
发展民营经济。继续抓好黄河三角洲开发和“海上山东”建设。深化区域经济合作,
鼓励企业参与西部大开发,推动优势行业向西部地区投资发展,做好对口支援西藏、
新疆、三峡库区工作,拓宽经济发展空间和领域。
3.投资和消费。
重大项目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讲究效益的原则,抓好重
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继续把交通、能源建设作为投资重点,计划交通运输投资190
亿元,重点加快济南、青岛机场扩建工程建设进度;抓好公路建设,确保高速公路通
车里程达到3000公里。电力投资110亿元,抓好重点电厂建设,新增大中型发电装机
容量336万千瓦;做好核电建设的前期工作;继续抓好县城电网改造。煤炭投资67亿
元,重点做好巨野煤田开发,鼓励企业到省外开发煤炭资源。城市建设投资152亿元
,加强城市道路和供水、供电、供气系统建设,集中资金建设城市中水回用管网。抓
好一批重大建设和改造项目,力争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盘活山东大宇轿车零部
件资产,加快济南重汽合资合作步伐,加快青岛炼油工程、黄河三角洲林纸一体化等
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进度。规划论证和筛选一批骨干企业技改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
项目和重大设备国产化项目,更多地争取国债资金,力争企业技术改造投入较快增长
。确保全年重大建设项目竣工投产100个,完成投资540亿元;新开工100个,完成投
资130亿元;储备60个,总投资760亿元。
融资渠道。加强信用工程建设,整顿和规范金融秩序,运用项目推介会等形式,
争取信贷资金支持,发挥好地方金融机构的作用。用好资本市场,推动有条件的企业
和项目向国内外发行股票和债券。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外、省外资金
。鼓励外商和民营企业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推进投资收益比较稳定的城市基础
设施与社会事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投资领域,改善金融
服务,努力扩大民间投资。引导投资方向,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制止无效益的“形
象工程”、“政绩工程”。
消费需求。制定和实施促进消费的政策,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逐步增加城乡
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改善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拓宽消费领域,引导
居民扩大服务性消费,培植住宅、汽车、旅游、信息服务等新的消费热点。增加农民
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消费环境,健全工业品销售网络,开拓
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发展消费信贷,创新金融工具,简化手续,改善服务,为扩大
消费提供金融支持。
4.对外开放。
对外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集中力量扶持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家电、船舶、集
装箱等产品扩大出口,抓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质量、档
次和附加值。发挥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的作用,鼓励各类企业广泛
开展与国外大公司的合资合作,发展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培植一批加工贸易大户,形
成新的出口增长点。加快外贸企业股份制改造,组建一批以贸易或以产业为龙头的大
型企业集团。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挖掘日韩、北美、欧盟等传统主销市场的潜力,
力争更多的产品打入跨国公司的营销网络;通过举办经贸洽谈会、商品展销会等形式
,扩大对俄罗斯、东欧、拉美等新兴市场的出口。
引进外资。鼓励外资投向现代农业和传统产业改造,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力争在
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基础设施利用外资上取得新突破。利用境外上市、企业并购
、产权转让等新形式,搞活利用外资方式。组织有针对性、有实效的招商活动,抓好
跟踪落实。引导大型企业与国际大公司、大财团进行产业对接,吸引跨国公司进行战
略性投资合作。通过改进服务、改善环境,促使三资企业增资扩股,壮大实力。
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开发石油、矿产等紧缺资源
,鼓励有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进行跨国经营,通过收购、兼并国外企业,建立并完善
海外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开拓国外市场。支持企业到境外开展带料加工装配业务。
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带动原材料、劳动力、技术装备的出口。
5.水资源。坚持开源、节流、治污并举,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科学管理,
确保城乡居民用水。采取综合性措施,集中力量抢建跨市、跨县、跨乡镇的应急调水
工程,通过水系联网、库河联合调度,缓解水资源紧张的矛盾。用水紧张的城市要制
订好供水应急预案。发展节水产业,建设节水型社会。尽快出台并组织实施《山东省
节约用水条例》,把节约用水纳入法制轨道。在大中城市推行限量供水、差别水价、
累进加价的政策。严格按新标准足额征收水资源费。对工业用水实行定额管理,强化
中水回用措施,推动冶金、化工、纺织、电力和造纸等高耗行业采用节水设备和控制
设施。力争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以上,万元增加值耗水量降到100立方米以
下。关闭一批效益低下、耗水量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重点搞好
南水北调山东段、胶东调水工程和应急水源工程、农村供水困难地区饮水工程建设,
抓好黄河下游治理和行滞洪区安全建设,加快骨干河道治理、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
固和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提高防汛和供水保障能力。
6.就业和再就业。把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
大事,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工作成绩的重要依据。发展就业容量大、安置成本低的服务
业,加快发展集体、个体和私营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和中小企业。鼓励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认真落
实国家和省里制定的扶持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措施,确保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贴息贷
款、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落到实处。做好职业培训和上岗培训,强化就业服务。重视
高等院校首次扩招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加强引导,鼓励自谋职业和创业。全面落实“
两个确保”和“一个低保”(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策,扩大城镇养老、医疗
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做好低保排查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做好沂蒙山区、
黄河滩区、库区、湖区的扶贫开发,安排好灾区、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
7.科技教育和可持续发展。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抓好基础教育
,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巩固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成果,重点解决高中阶段教育瓶颈问
题。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集中力量建设济南等地的
大学园区。计划普通高校招生24.5万人。把培养更多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教育发
展的重点,做好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鼓励多种形式的
社会力量办学,发展成人教育、民办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深化科技体
制改革,强化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做好产学研结合,推进知识创
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学科
带头人、拔尖创新人才和懂技术、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来山东创
业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吸引各类资金
、人才和企业进入文化产业。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
强广播影视、新闻出版、防震减灾、人民防空等事业的发展,做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落实好人口
与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大土地执法力度,强化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
高度垄断,推进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严禁乱占、滥用耕地。依法加强对矿产资源的
开发保护。加强对造纸、电力、水泥等行业的工业污染源治理,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
控制。加强南水北调沿线及重点流域水污染源治理,抓好一批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
力争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2%以上。抓好封山育林、平原绿化、“三沿一环”林
业生态工程。

三、计划执行情况
2003年,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078.2亿元,增长17
.5%,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5%、25.1%和11.1%。粮食总产量3435.5万
吨,增长4.3%;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稳定发展,肉类和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6%和0
.7%,植树造林完成520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出口62亿美元
,增长18.5%。工业支撑带动作用增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开始启动。规模以
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701.1亿元,增长34.3%。旅游、房地产、社区服务、现代物
流等新兴服务业稳步发展。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13.8亿元,增长
17%。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各类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12438.2亿元和
10467.1亿元,比年初分别增加2190.4亿元和1930.5亿元。
培植“三个亮点”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446.6亿美元,其中出口
265.7亿美元,分别增长31.6%和25.8%。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实际利用外资112.6亿
美元,增长73.2%。实施“走出去”战略效果明显,企业境外投资协议额3亿美元以
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实现增加值800亿元,增长23.5%。民营经济发展
活力增强,私营工业实现增加值增长45%,出口增长1.7倍。
内需拉动作用增强。投资增势强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28.4亿元,增长
51.8%。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得到加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566万千瓦、高速公路607公
里、铁路营业里程306公里。传统工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投入增加,
烟台轿车重组改造、济南重汽合资合作进展顺利,南水北调东线、胶东引黄调水等工
程相继开工,青岛炼油、黄河三角洲林纸一体化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大部分国债项目建成投产。消费市场稳中趋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644.9亿元,
增长13.9%。汽车、住房、通信器材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价格水平继续回升,居民
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1%,工业品出厂价、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增长3.5%和
5.7%。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就业工作不断加强,安排就业和再就业105万人,“两个
确保”、“一个低保”政策落实较好。公共卫生事业投入加大,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
炎工作取得重要的阶段性胜利,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有新的进展。科技
、教育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取得一批重要科技成果;省属普通高校招生25.9万人,增
长25.7%。生态省建设启动,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40万吨,新增日垃圾处理能力160
0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取得新突破,城建投资完成300亿元,政府土地资产收益
214亿元,分别增长45%和67%。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3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45元,分别增长9.8%和6.5%。文化体育、广播影视、新
闻出版、防灾减灾、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取得新进展,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